2017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doc_第1页
2017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doc_第2页
2017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doc_第3页
2017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doc_第4页
2017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高考 2016】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 18 新闻、访谈、报告、 科普文章阅读(第 1 节) A 组 对应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北京时间 28 日 12 时许, “蛟龙号”完成 5000 米级海试后,第三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 深度为 5188 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纪录。本次下潜中进行了坐底、海底照相、摄像 和声学地形、地貌测量及取样等试验。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载人潜水器,2002 年 6 月正式启动,2010 年即实现下潜 3759 米的中国纪录,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四国 之后,第五个拥有 3500 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按计划将于 2012 年挑战 7000 米的 世界深度,突破深潜 7000 米级后, “蛟龙号”将圆满完成设计目标,顺利进入以科考应用为 主的阶段,有望于 2012 年赴南海第一次正式执行勘探考察任务。 相比去年的 3000 米级海试,今年 5000 米级海试任务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试验海 区在距离中国大陆约 1 万公里的太平洋东北海盆(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 勘探合同区,共有 7.5 万平方公里,我国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其标深 5681 米处于夏威夷以北 2000 公里,旧金山以西 3000 公里,船舶单程航行时间将达到半个月; 其次,海区试验环境复杂多变,净海措施难以实施;再次,5000 米的下潜目标是中国载人 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这些都将是对我国深海载人海试队伍的新考验。 “蛟龙号”5000 米级海试共分为四次深潜试验,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三次试验:7 月 21 日, “蛟龙号 ”成功完成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 4027 米;7 月 26 日“ 蛟 龙号”第二次深潜试验突破 5000 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 5057 米。 据了解,继第二次下潜海试顺利完成后,海试现场指挥部将会根据海况条件继续择 机安排下潜作业试验,试验任务是进一步检验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稳定的贴近海底自动巡航能力、精确的悬停定位能力,这两个条件使“蛟龙号”能够在 地形复杂的海底搜索目标。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艺南表示“蛟龙号” 有几项国际领先的技术, 这是其一。 “传感器要精确,运动控制方法要好,执行机构要灵敏。 蛟龙号布有 7 个推力器, 原地就能转圈。 ” 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可向母船传输文字、语音、图像,是“蛟龙号”的另一先进技术。 即使水声通信出现故障,还有一套水声电话备用。 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充油银锌蓄电池是第二大亮点,具有重量轻、析气量少的特 点,超过 110 千瓦时的容量更是当下国际潜水器上最大的电池,这意味着更长的水下工作 时间和更多的测量仪器。目前日本的潜水器蓄电池为 86 千瓦时,美国、法国为 4050 千 瓦时。 深潜器目前最大的考验还是来自水压。徐艺南打了个比方:7000 米处水压的能量, 相当于将 700 公斤重量压在一个小拇指甲盖上。 海底有大量资源有待开发,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震等学科的进一步开展, 需要这样的有力工具。5000 米的深度背后,将是 75%全球海洋洋底的畅行无阻。 7000 米 后,这个数字则是 99.98%。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载人潜水器,也是世界上最 先进的深海探测器。 B “蛟龙号 ”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完成了坐底、海底照相、摄像和声学地形、地貌测量及取 样等试验任务。 C “蛟龙号 ”5000 米级海试共分为四次深潜试验,最后一次试验任务是进一步检验潜水器在 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D已经完成的三次下潜试验,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预 示着“蛟龙号”已经顺利进入以科考应用为主的阶段。 E “蛟龙号 ”的每一次下潜,面临的最大困难与挑战,还是水压问题。巨大的水压不仅考验 着潜水器的耐压能力,也考验着它的密封性能。 【解析】 A“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海探测器”于文无据。B 这是第三次下潜试验中完成的 任务;D“预示着蛟龙号已经顺利进入以科考应用为主的阶段”错,这是下潜突破 7000 米 级后的意义。 【答案】 CE 2 “这些都将是对我国深海载人海试队伍的新考验”一句中的“这些”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 _ _ _ _ _ 【解析】 作答时首先要找到本题的答题区间,即文中第三段,信息主要有三点:距离远、 环境复杂、难度大,然后对其加以整合即可。 【答案】 试验海区远。试验环境复杂。下潜深,难度大。 3 “蛟龙号”拥有哪些领先技术?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_ _ _ _ _ _ 【解析】 解答时要抓住一些提示性话语,如“蛟龙号 有几项国际领先的技术,这是其一” “是蛟龙号 的另一先进技术”“是第二大亮点” 。然后分别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即可。 【答案】 “蛟龙号” 具有先进的贴近海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蛟龙号”具 有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功能。“蛟龙号”上的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 4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蛟龙号”深潜试验的意义。 _ _ _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紧扣文本, 把文章中涉及的信息充分利用起来,还可以联系南海现状来分析。 【答案】 跻身于少数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行列。能够提高我国对海洋勘 探考察的能力,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大显身手。使我国对 7.5 万平方公里的 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得到保障。意味着我国在世界大 部分大洋中可以畅行无阻。冲击深海的技术也可以用于军事,发挥我国核潜艇在守护海 疆中的作用。 B 组 真题检测 二、(2014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 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 “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 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竞能在 13000 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 0. 72 马赫, 可连续飞行 6 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 1.5 米、高只有 1.45 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 3 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 个长椅在 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 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 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 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 “自 1986 年配备奖状 号,我们中队已先后 7 次入 藏,20 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 250 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 10 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 抢险救灾任务 160 余架次。 ”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 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 文奎说, “每晚 7 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 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 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 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 X 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 7000 余米下降到 6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 2011 年 7 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 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 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 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 “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 “奖状” 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 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 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 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 ,一点牺牲不算 啥。 ”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 ”一机组成员轻描 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 30 多年、6000 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 “九天神眼”) 5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奖状”飞机虽“小” ,但“ 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 航能力强。 B “奖状 ”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 来了诸多不便。 C “奖状 ”号机组 1986 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 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 2011 年 7 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 “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 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 军人的阳刚之美。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分析文章思想内容、写法技法及理解文意的能力。C 项, “多次参 与导航工作”有误,是“ 航拍”;E 项,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答案】 CE 6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要注意题干中的“群像”一词,不是特定的某人, 而是由一个个个体组合成的一个群体,分析特征需从此入手。 【答案】 技术精湛,临危不乱;团结协作,配合密切。 7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_ _ _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体味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题需从 全文出发,回答时要从机组成员及其家属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入手分析。 【答案】 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家属对机组成员的 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 小爱”的奉献精神。 C 组 创新预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程开甲:令人陌生的“ 核司令” 1 月 10 日,96 岁高龄的程开甲走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这位老科学家在不少人 眼中还是十分陌生。有人开玩笑说,程开甲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开学术 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个直观的数字是,在他参加核武器研试的 20 多年中,其发表论文数 量为零。 就像一个历史声音的回响。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近半个世纪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了这位曾主持我国首次 原子弹爆炸试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称作“ 核司令 ”的物理学家。 1960 年,钱三强亲自点将,将他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 建树颇丰的程开甲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从第一次踏入“死亡之海”罗布泊,到回北京 定居,他把一生中最好的 20 多年时光献给了茫茫戈壁。 他参加制定了我国原子弹研制、试验等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依据国情否定了 苏联专家的空投建议,提出采用地面方式;他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百米高铁塔爆炸方案, 确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他还前瞻性地谋划了核武器试验研究 所的性质、任务、学科、队伍、机构等。 虽然参加核武器研试的 20 多年,程开甲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但他一生在学术研 究上始终创新不辍。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时,他与导师玻恩共同提出超导的“双带模型”; 回国后,他率先在国内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 教科书;离开戈壁后,他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高温和低温超导普遍适用的超导双带理论, 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托马斯费米狄拉克程开甲”电子理论 核试验研究所成立之初,从全国抽调了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程开甲对他们给予充分 信任,做出了许多挑战性的工作安排。他相信,雄鹰的翅膀是在同暴风的搏击中铸成的。 第一次核试验中,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计仪立下大功,这是当时程开甲 鼓励林俊德等几名大学生因陋就简研制的;同样,我国第一台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的研 制工作,也被程开甲交给了年轻的邱爱慈。 后来,林俊德、邱爱慈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邱爱慈说:“决策上 项目,决策用我,这两个决策,都需要勇气,程老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人。 ” 对于年轻人的培养,程开甲还坚持言传身教。 尽管担任过多种职务,但程开甲称自己从没想过“权力”,而只服膺“权威”“ 能者为 师”的那种权威。 因此,他可以非常诚恳地对年轻的技术员说:“我向你们道歉,上次的讨论,你们的意 见是对的。 ” 走进程开甲的家,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里的主人,与现代物理学大师玻恩的弟子、 海森堡的论战对手和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联系起来。这里陈设简单、质朴得令人难以置信。 有意思的是,他的家里有一块茶几大小的黑板,他喜欢在上面演算大课题。他办公室里也 放着一块黑板,后来搬了家,还专门在新居留一面墙装黑板,灵感迸发时,演算公式、分 析方案,他都爱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但这些学术结论外界都很难看到,而是书写在了中国核研试的阵地上。 对于自己获得的很多荣誉,程开甲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 两弹一星 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 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研究所、基地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 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 他说,自己还要“努力不懈,不老长青”。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 年 1 月 11 日,有删节) 8从这篇通讯中可以看出程开甲作为科学家的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概括。 _ _ _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本第 3 段写程开甲的努力不懈、甘 于寂寞;第 4 段写他有前瞻性;第 59 段写他有勇气,敢创新,注重培养新人;第 10、11 段写了他的谦逊诚恳;第 12 段写了他的低调质朴;第 13 段写他善于学习,勤于动 手。 【答案】 努力不懈,甘于寂寞;有勇气,敢创新;具有前瞻意识;谦逊诚恳; 善于学习,勤于动手。(答出四点即可 ) 9严格的真实性是通讯的基本特征,这篇人物通讯是如何体现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具 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_ _ _ _ _ _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