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 业 姓 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 月 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 2 - 目 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3 四、面向 21 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 的保 证8 八、小 结9 九、参考文献10 - 3 -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 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 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 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 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 21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 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 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 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 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 等)的交易额超过 300 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 1500 亿日元美国国会 1994 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 1997 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 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 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 22 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至今已有 1 141 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 115%,二类占 65%,三、四类各占 40%,五类占 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 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 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 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 10%以上,利润大约在 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 FDA 进行了 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 1997 年 12 月和 1998 年 3 月通过了“复方 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 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 4 -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 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 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 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 究人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 二十世纪新中药材,如太子参、菊叶三七、景天三七、猫爪草、白花蛇舌草、 川牛膝等的临床疗效得以确认,成为中医所用的新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 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 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 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 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蜜九机、蜡壳机、泛九机、冲剂机、 干燥机、包装机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 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 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5、中药质量标准化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 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 “望(形、色)、问(产地、加 工方法等)、闻(气、味)、切(质地)”的特点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 特殊处理,但量的标准不明确,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 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 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 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人才培养。 7、药典内容现代化我国从 63 年版开始,药典分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 药。从下表比较中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8 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 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把 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9、中药科研国际化一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如麻 黄素、青蒿素等)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未来中药学无疑要吸收现代科技来武装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须一 脉相承,按照固有的体系来发展。 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药理论不变。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 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今后 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 “神农 - 5 - 尝百草”的分子机理在 21 世纪可望阐明,与此相关的品质评价,药性解释必定 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这是 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著标志。 “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 “合成药物”而提出的,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不会丢掉麻黄、青蒿去利用麻黄素、青蒿素。因此,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 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 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辨证论治,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与 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 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到 2000 年, 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 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 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目前 全国有 44 家重点饮片厂,年产饮片达几万吨,这是一种不同于西药粉体工程的 应用形式,而我们要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而不是抛弃它来另搞一套。 四、面向 21 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1.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一类新药 1805 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标志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时期开始。近 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1992 年批 准上市,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近 70 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 70 余种高 特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麻黄素和青 蒿素,都是从我国常用中药发掘出来的。对天然药物进行深入的化学与生理活 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存在着极大的机遇,发现具有开 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 高、结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验 证判断这个化合物是否能成为新药而上市。据报道,现在临床用药一半来自天 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如吗啡研究发展了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导致了镇痛药 杜冷丁的发现。我国学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经验,归纳上升到理论(1)生物同 型基取代说,(2)活性成分相结合,(3)受体假说,(4)药物潜伏化,(5)中草药 有效化学成分配位化学学说,并获得一些成果。总之,从以上多种途径拓展了 由中草药有效成分创新的广阔领域,成功率高。它是当今摆脱我国西药研究以 仿制为主的被动局面的出路所在。此外,有关近代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理论和 技术,也应认真汲取,以开阔新药研制思路6 。 2.进行新药的二次开发 对过去研究方面得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总结,选择 有潜力的苗头进行二次开发。从分离出混合组分作为药物的可以进一步把各个 单体分开,分别检验其疗效,然后或者单用,或者用化学单体组方。如抗感染 的双黄连和抗风湿性关节炎的白芍总甙1 。又如最近报道的常用中药黄芪通 过系统成分分析,从黄芪总皂甙分离出 21 种成分,其中黄芪皂甙、治 疗心力衰竭有效,以黄芪皂甙疗效最佳,可能成为新型的非洋地黄类强心药 - 6 - 物。又据最近信息,美、韩从高丽参发现一种全新成分人参甙 rf,可能作为新 型非成瘾性高效止痛剂6 。 3.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 古方、验方通常是千百年来临床经验总结,许多方剂疗效确切,这是我国 的优势,是新药研究的前提。从临床、药理证明青黛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当归芦荟丸“的有效单味药,从中分得有效成分靛玉红,再经结构改造合成了 “异靛甲“,其疗效更高,毒性更小。陈竺教授等对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 肤癌等有效的验方(含砒霜、轻粉、蟾酥)逐一筛选,从复方到单味中药砒霜, 又到化学纯三氧化二砷,终于研制成功“以毒攻毒“的“癌灵一号“注射液,创 造了白血病临床治疗的“人间奇迹“。 4.加强中药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 中药有效部位研究,可为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领域,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体 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 是多系统、多靶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非单 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发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 能较好地显示这种优势和特色4 。 乔延江等从化学的角度对有效中药复方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探讨7 。因为 复方药效不仅与药效物质或药效物质群有关,而且与辅助成分也有关。因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所谓的多模式、多指标控制体系的研究工作。化学模式 识别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关联化学数据阵与药效 数据阵,确定可用于复方质量控制的模式,并对未知样本进行识别。直接试验 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全方筛选、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直接试验设计运 用蒙托卡洛方法,在规定的实验域内随机模拟取点,结合药效实验,经分析、 整和、比较、评价等操作,最终确定“最优“复方。 确定复方有效部位,探讨有效部位的主次(即有效部位的君、臣、佐、使), 建立复方量效关系,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 究是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探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药效作用机制的 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出组方合理、工艺先进、高效安全、体现中医药特 色的中药新药,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5.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的研究 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对于开发新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化 学成分代谢关键酶的基因调控、发酵培养条件的调控,可以大大增加有效成分 的含量,在研制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中,对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构效关系的 研究,定向诱导有效活性成分的生成,新剂型、新工艺的研制等都可应用生物 技术8 。 6.制剂工艺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如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液滴逆流萃取、超声波萃取等和分离技术中的 层离技术、大孔吸附技术、凝胶分子筛选技术、模分离技术、超速离心技术等, 以及干燥技术的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此外,尚有新辅料、固体分散技术和 环糊精包合等技术的应用4,10 。 7.其它 - 7 - 重视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drugdeliverysystem,dds)的研究和海洋药物 6及中药非处方药的研究开发。 开发恶性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风湿及类风 湿病,老年性常见病如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老年 性痴呆等,抗衰老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补益类等具有高效、低毒、速效、长 效的中药新药,将有很好的前景11 。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1. 药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当 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的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 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 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若使用不当会中毒甚至死亡。 中国中 药杂志曾报道过 1 例马钱子治疗椎间盘突出而致死亡的病例。患者前后三次 口服含制马钱子的中药粉末,其中制马钱子的含量分别为 1 g、1.5 g、2 g, 前两次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适症状,第三次口服后出现心慌、胸闷、抽搐、心率 加快等症状,继而心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马钱子主含生物碱,生品含士 的宁C21H22N2O2 ,约 1.20%2.20%,成人 1 次服士的宁 510 mg 即可发生 中毒现象,30 mg 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但在上例 中,患者 3 次的用药量已超出了中毒量。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时对某些有毒 的中药应严格控制剂量。另外尽可能使用其炮制品,以马钱子为例,经油制 (200 300 )后,士的宁的含量即减低为 0.58%,而经砂烫(200 300 )后,即减为 0.89%,制碳后则全部破坏。经研究表明,砂烫和油 炸的炮制品总生物碱含量与生品相比只下降了 7.9%和 8.4%,而毒性却下降了 48.5%和 52.2%。因此,进行科学的炮制,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确保临床 用药的安全。 2. 品种混用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 有差异。20 世纪末,比利时一家开业十多年的重要减肥中心因在药方中使用了 木通、防己,结果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的病例,在西欧引起了极大震动。国内一 些学者也指出木通等药材中含马兜铃酸,有导致急性肾衰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 的危险,提出注意该药的肾毒性。但实际上,这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 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 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 1 mg/kg 可导致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 在体内蓄积。而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 绣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 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 中药大辞典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 持编纂的中华本草认证其为正品,目前尚未见到后两类木通毒性的临床报 道。由此可见,木通是否有肾毒性不能一概而论,临床在治疗肾病性水肿时, 应尽量避免使用高毒低效的关木通,因其不含利尿的有效活性成分木通皂苷, 却含肾毒性物质木通甲素、木兰花碱等。但目前临床上已很少使用木通科植物 木通,药用量最广的却是关木通。在 2000 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了川木通和 关木通,而竟未将正品木通收入其中,这是否科学值得探讨。 - 8 - 3. 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 未经炮制服用,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如某患者因风湿性关 节炎服草乌散,其中含未经炮制的生草乌 2 g,出现肢麻、口唇紫绀、呼吸急 促、四肢厥冷而入院急救脱险。炮制不当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 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采用机械加工,使用球磨机 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会起中毒反应。 4. 配伍不当 中药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中所列的药物不能混合使用,否则会产 生毒性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另外有些中西药也有配伍不当的情况,导致药效降 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与 0.9%氧化钠溶液合用 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后颜色变深。在临床上中西 药配伍治疗的情况日益增多,而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 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中西药配伍上处于无章可循状态,可能 会有配伍不当的情况,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 丹参注射液与 0.9%氧化钠溶液合用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刺五加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与 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混合液中 210 m 的微粒数明显增加; 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应用也出现多起不良反应。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混 合后颜色变深。因此,对临床中西药的配伍,特别是注射用药时,还需要谨慎、 小心,多做一些深入研究。 5. 用药不当或时间过长 用药方法、途径不当,中药煎服比较麻烦,医生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服药方 法,使患者明确,以免发生意外。如某患者,因关节疼痛服药,其中有川乌、 地龙、南星、生地等,因服药后大量饮酒,约 90 min 后出现肢体强直、阵发性 抽搐、牙关紧闭、口唇紫绀,抢救无效死亡。一般毒性中药长时间煎煮可以降 低毒性,如乌头宜久煎。但也有例外,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强。很 多中药服用时间过长,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如以大黄为君药的排毒养颜 胶囊长期服用会导致继发性便秘。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 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6. 过敏反应 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较少发生过敏反应,但近年来也有相关的报道。北京 鼓楼中医院曾报道过 1 例,4 岁女孩因咳嗽,用急支糖浆配伍再林使用,结果 发生过敏反应。患者眼睑及口唇肿胀,面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 丘疹,瘙痒,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6 个月后患者再次服用急支糖浆,但 未同时服用其他任何药品,但又发生同样的过敏反应,停药后自行消失。临床 上急支糖浆的使用已有许多年,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极其罕见,其致病机制尚 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患者为幼儿,而使用剂量偏高有关。因此建议生产厂家 在说明书上对用药剂量进行量化,明确标明成人和儿童用量,避免出现“儿童减 “或“遵医嘱“等概念模糊的文字,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另外临床上对静脉滴注 清开灵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的报道已有多起,从资料分析,可能与药物组成、 个体差异有关。静脉滴注路路通和刺五加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的致病机制也可 能与此有关。因此,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液也应注意观察,对产生过敏反应及 时发现,及时停药,及时治疗,同时应进行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检测,确保用 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中药材在保管过程中因措施不当、方法不当,导致药材发霉、变质、生虫, - 9 - 或者在药材的生长加工过程中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等因素,也是对人体 造成危害的原因。在调剂过程中,如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称量不准、配药失 误也是发生毒性反应的因素。因此,医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各 项操作,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部分中药质控标准低 中药老品种、由地标升部颁标准的品种中,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水平没有达 到今天的新药水平,停留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水平上,这些药在临床应用 中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2、同一个产品多家生产 这是造成不良反应的一个高危因素。2005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约 批了六七千种中药“新药” ,其中绝大部分是一个品种多家生产,比如鱼腥草注 射剂被批准生产的药厂就有 195 家。一个制剂或者一个品种多家生产很难控制 质量,很容易出问题,鱼腥草的问题和这有很大的关系。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中 药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缺乏科学、客观、规范地对中药安全性的 评价方法。中医药要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与国际水平接轨,研究中药的安全 性是严峻的事实,是当前形势赋予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的紧迫任务。 3、加强中药的药学研究,寻找产生不良反应的成分 中成药多是复方,组成复方的每一味药中又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中成药的 疗效是药物多层次多靶点产生的综合作用,那么也就造成了产生不良反应的复 杂性。只有加强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搞清有效成分、无效杂质、毒性成分, 才能根据发生不良反应的成分,采取相应的措施。若引起不良反应的为无效成 分,可在制剂过程中除去。 4、加强中药现代药理、毒理研究 随着对中药深入的研究,在搞清有效成分、阐明药理机制的同时,应注重 有毒成分、毒性机制的研究。对一些剧毒中草药不仅要测出单次给药的毒性剂 量,还要了解长期连续给药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要利用现代药理、毒理学的 方法对有毒中药进行实验研究,确定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的关系、急性中毒的 剂量、慢性中毒的主要症状和靶器官、中毒机制和解救的方法,为临床用药的 安全性监护和药物的毒性防治提供依据。 5、建立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 加快建立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材标准不仅被应用于中药材质量的检验, 还是制定成方制剂的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内容包括:通过药效学研究确定药 材的药效成分;专属性的鉴别方法;有害物质的检测;多指标含量测定;建立 指纹图谱;建立完善的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中药材炮制方法,依 法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确保炮制品质量,这也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 保证之一。 6、完善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监督机制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建立中药的不良反应监督机制。必须以中药 ADR 监测 的数据和资料为依据,注重对中药 ADR 资料的全面搜集,并运用流行病学的原 - 10 - 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弄清药物与 ADR 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临床合理、安全、 有效的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开创我国中药 ADR 研究的新局面。 7、加强剂型、合理用药对中药安全性影响的研究 必须选择适宜的剂型,并确定安全有效的制剂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 的剂型,要严格控制其质量标准,最大限度地消除可预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中药的联合应用过程中,尽量收集其配伍实验资料,如果资料不全,但是临 床应用确有必要的,要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如间隔用药等方案来确保用药的 安全性。而对于报道中明确不可以配伍应用的,要绝对避免联合应用。 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是中药能否健康、持续、高速发展下去的关键之所在。 面对着新的发展机遇,中药必须走出安全高效的路子,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 上,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加大发展力度。这也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无法逃避、 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正确理解、充分认识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既不盲目乐观、 夸大中药的疗效和忽视中药的不良反应,也不盲目悲观、怀疑中药的疗效和否 认中药的治疗作用,加强中药安全性的评价与研究工作,尽快建立起科学、客 观、规范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长期以来检测中药及其制剂是以 TLC、HPLC 等为主,这些手段所提供的参 数,如 Rf 值、tR 值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仪器设备依存的;作为标准参数, 尚存在一定困难。从分析仪器发展的趋势来看,联用技术将会逐渐替代独立的 分离和分析仪器。电喷雾(ESI)或离子喷雾技术以及近期发展起来的大气压离子 化技术能够把极性强、不挥发和热不稳定的化学成分的离子从溶液中蒸发出来, 进行质谱分析,从指纹鉴定的角度来看它是远较色谱优越,如质荷比,是一个 物理参数,不会受仪器和实验条件不同变化,容易建立标准谱图库;质谱仪提 供的分子量是指示成分化学属性的重要参数。此外超临界色谱(SFC)和高速逆流 色谱(HSCCC)在中药分析中颇为有用。 上述的高新科技仪器无疑会在中药研究和质量析方面产生突破性的冲击, 这些高效率和高信息量的分析方法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质量分析方法的主流。 八、小结 总而言之,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药以及人药关系三方面的复杂性。 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药学史的第三次浪潮中,现代医学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 疗法转向调节对策,而后者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所在。免疫药理学家 Hadder 预言: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而 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对疾病采取“亲宿主” (ProPost)的治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 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 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 -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当代的药物有三大特点:专属性更强,更接近病灶,更多地采用天然物质 - 11 - 作为药物。这里描绘的是西药的未来,与前述未来中药学三项基本特征的方向、 目标全然不同。毫无疑问,中药学要尽可能采用分子药物的成就来丰富自己, 但是如果以分子药物的途径来代替或掩盖中药学发展道路,那就没有中药学的 未来可言。 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必须坚持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 技术的方法,开展中西医药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多学科的渗透与协作,推行 国际规范,走真正创新之路,中药新药在 21 世纪必将创造辉煌! 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全生产GMP认证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 2025年健康管理顾问资格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施工现场监理员专业能力测评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机电行业外贸知识培训班课件
- 2025年宠物音乐疗愈师初级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广告文案策划师职业水平评定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课件
- 如何写好讲解课件教学
- 课件上的秘密
- 浙江易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只空调压缩机活塞项目环评报告
- 视唱练耳讲课课件
- 酒店管理安全总监岗位职责
- 《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研究》13000字【论文】
- 2025-2030中国电流传感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桩基工程监理评估报告
- 2025年供水管道工职业技能竞赛参考试指导题库300题(含答案)
- 预包装食品配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宁波市慈溪市人民法院招聘审判辅助人员笔试真题2024
-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性质与判定 同步练习卷
- 《高尔夫基础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