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调整,能源消费 量也逐年增加。运用能源投入与产出和产业结构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 能源消费的关系、三次产及工业内部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人口结构与能 源消费的关系。通过数据回归和线性分析得出结论,19912002 年,能源消 耗弹性系数小于 1,2003 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伴随投资 的大幅增长,03,04 年的能源消耗增长快于 GDP 增长, 05,06 年又有所回落。 虽然单位产值的能耗在逐渐降低,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我 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能源消费特点,工业是主要的能源消费者,其中高 能耗的行业更是耗能大户,城乡人口结构与就业结构也与能源消耗有着密切 的联系。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的政策建议和一些节能降耗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节能降耗 Summary,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constantly adjusted, energy consumption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Using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energ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ory,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 three times production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energy consumption. Through data regression and linear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1991-2002, energy consumption elasticity coefficient is less than 3 years since 1200, Chinese economy enters a new round of rapid growth, with investm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03, 1991 year energy consumption growing faster than GDP growth, 05 years fell back again. Whil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utput value of gradually reducing, but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world level difference is very big still, our countrys industrial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is the main energy consumers, including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y is a large energy consumption,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lso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nergy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puts forward some promote energy and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policy suggestion and some measures of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ing.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consumption;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consumption 目录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 义 3 1.1.1 研究背 景 3 1.2.2 研究意 义 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 述 3 1.21 能源与经济的投入产出关联分 析4 1.22 能源与环境的投入产出关联分 析4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 法 1.31 研究思 路 4 1.32 研究方 法 第二章 研究设 计 5 2.1 理论框 架 5 2.2 基本假 设 6 2.3 数据来 源 6 2.3.1 能源消费数 据 6 2.3.2 能源消耗强度情 况 7 2.3.3 人口与经济产出数 据 8 第三章 中国能源消费变动及影响因素分 析 3.1 中国能源消费特 征 9 3.2 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 析9 3.2.1 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分 析9 3.2.2 能源消费与人口结构的关 系10 3.2.3 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 系13 第四章 中国能源消耗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学分 析 4.1 能源与经济变量模型的构建与回归分 析16 4.2 能源投入与 GDP 增长多因素的相关分 析18 第五章 总结及政策建 议 5.1 主要结 论 19 5.2 政策建 议 19 5.3 研究局限及展 望 19 参考文 献 20 致 谢 21 引言 能源,已经和劳动资本一样成为国家的基础战略资源和经济系统的基本 生产要素。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赖以生存和维持人类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 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进入 21 世纪以来,能源作为 经济社会必需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经济发展以能源为基 础的,能源的稀缺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 关系密切,从理论上将,经济增长对能源存在依赖性,即大量的能源投入促 进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能源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也为发展能 源提供了资金支持,反过来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推进了经济的增长。然 5 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能源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困扰着许 许多多的能源消耗大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越来越吸引大家的眼 球,对于能源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作为占世界人口 16 的中国,近 些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迅速扩张,自 2006 年以来能源消费的 不断攀升对中国能源供给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国能源生产量不足以应付中 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能源才能得以弥补,能源 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煤炭燃烧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节能减排面 临巨大的压力,威胁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有必要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 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 1.1.1 研究背景 从新中国到改革开放以前得到时期,我国能源弹性系数频繁地变动,使得我国经济增长 与能源消耗的关系难以捕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任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问题日益严重。尽管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来节能降耗,预防 和治理环境污染,然而。能源的稀缺性日益增加,环境和生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 决,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时候尤为突出,并有不断加深的趋势。因而,在这种经济增长与 能源消耗日趋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的形势下,研究能源消耗的变动趋势与规律,寻求保持 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和环境代价最低,是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1.2 研究意义 追求经济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纷繁复杂,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中国目前 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能源消耗巨大,而且粗放型特征明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 环境破坏严重。节能降耗将会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之一。因而,要求各部门尤 其是高能耗的部门在产出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研究能源效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 口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研究能源投入,人口产 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研究如何提高各部门 的能源利用率,减少各部门污染物的排放量,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而实 现能源与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2.1 能源与经济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 1 国外研究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基于投入与产出方法对能源投入产出问题作了区域性或阶段 性研究,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为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智利学者 Pablo Munoz Jaramillo 根据国内外最终需求,利用双方法论重新分配了智利 1996 年经济发展消耗的物质能源。其结果表明智利的出口部门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韩国 是一个注重能源利用率的国家,韩国学者 KIM Yoon Kyung 利用横向部门分析和纵向时间 序列分析法分析了韩国 1990 年,1995 年,2000 年的能源利用效率,其结果表明能源消耗 的弹性系数,能源消耗总量在 1994-2000 年期间显著提高,但 2000 年的能源强度比 1990 和 1995 年的低,大多数行业具有较低的能耗,在研究期间,韩国无论工业还是家庭都倾向 于选择电力和煤气这些清洁能源,其能源结构有了很大的转变。 2 国内研究 郭丕斌通过建立能源此消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发现各个产业能源消耗活动对能源系 统的影响可分解为技术因素,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能源是否多极利用四个方面。原国家统 计局核算司司长彭志龙通过研究 1992-2006 年之间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 总体上能源消耗速度慢于 GDP 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弹性系数波动不大。西北师范大学的王 秋红对 1996-2002 年甘肃能源变化情况做了投入产出分析,发现三次产业中,第二三产业 的单位产值能耗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这些研究都对于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 消耗有着重大的辅助性作用。 1.2.2 能源与环境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 1 国外研究 为评价产品再循环社会系统的价值,明确需求供给平衡结构是必要的。废物投入产出 WIO 模型被广发应用。这模型描述了因能源消耗导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废物是如何产生的 额,在一个框架中是如何由不同的技术治理的。与此同时,随着行为观的再塑,在今年来 可持续消耗争论的推动下,用投入产出模型评估家庭消耗活动对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已 得到广泛应用,被大量的专家学者用来研究家庭能源消耗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国内研究 关于能源与环境相关性研究的国内文献较多,如张楚莹基于能源相关部门的活动水平 和排放因子,建立了 2000 年至 2005 年中国分行业的氮氧化物排放清单。王美红等利用 1990-2006 年有关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发现从 1997 年开始中国工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工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总量呈增长。 以上关于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关联性的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具体年度数据的实证 检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为接下来的研究开展提供了理论帮助。 1.31 研究思路 首先是理论综述与模型的构建。本文论述了投入产出基础理论:投入产出方法在能源 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的应用。 其次是能源与经济关系研究。在全面肥西能源需求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能 源弹性系数、能源强度、产业关联测度系数等指标分析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联,体现 研究的必要性。 再次是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在全面分析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 析法测度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直接关联,结合统计数据,实证研究我国不同年度污染物 排放量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影响程度,体现能源消耗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 题,从而体现环境与能源的关联。 最后是节能减排方案的制定。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国情,结合实证分析结果 对如何促进我国能源与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是坚持理论性与实际性相结合、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定量性与定性性分 析相结合,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进行研究: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在描述经济发展、能源 7 消耗、人口结构是,一定量分析为主,辅之以定性分析,整个过程一既有阶段性研究,也 有现状研究,体现了静态和动态结合。 2、根据研究内容与数据的充分程度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根据选择的数据的不同内容, 整个研究过程中采取多种统计分析方法。 二,研究设计 2.1 理论框架 在能源消耗相关问题的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结合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实 际需要,确定本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如同 2.1 所示 中国能源消费变化特征及成因变化 能源消费量估 算 能源消费特征及 成因分析 基于方法的中国碳排量影响因素实 证分析 总体消费量的 影响因素分解 能源消耗行业差 异分析 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中国能源消 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能源消费的线 性分析 能源消耗影响因 素的回归分析 2.2 基本假设 在对中国能源消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主要运用到了能源消耗估算方法和多 元回归分析方法。除了每种研究方法固有的假设前提以外,本文还基于以下两点假设: 1.能源消耗假设。 2.多元回归分析假设。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定量分析时,本文采用了计量经 济学中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2.3 数据来源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用到了中国历年的各类能源消费数据、人口总量数据和中国各部 门产出数据。能源消费数据主要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1989 、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1990 、 中国统计年鉴 19971999 、 中国统计年鉴 20002002 、 中国能源统计 年鉴 2004 、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06 、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08 、人口和各部门 产出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9 。下面对各类指标原始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分别 加以说明。 2.3.1 能源消费数据 根据本文研究的实际情况,将中国的化石燃料类能源分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 电 核能、风电这四大类,并按照各个行业对各类能源的实际消费量分别加以统计。其中,其 他服务业的能源消费包括其他行业消费和生活消费。 (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综合能源平衡 表) 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能源生产 总量 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年 份 (万吨标准 煤) 原 煤 原 油 天然气 水电、核 电、风电 1978 62770 70.3 23.7 2.9 3.1 1980 63735 69.4 23.8 3 3.8 1985 85546 72.8 20.9 2 4.3 1990 103922 74.2 19 2 4.8 1991 104844 74.1 19.2 2 4.7 1992 107256 74.3 18.9 2 4.8 1993 111059 74 18.7 2 5.3 1994 118729 74.6 17.6 1.9 5.9 1995 129034 75.3 16.6 1.9 6.2 1996 133032 75 16.9 2 6.1 1997 133460 74.3 17.2 2.1 6.5 1998 129834 73.3 17.7 2.2 6.8 1999 131935 73.9 17.3 2.5 6.3 2000 135048 73.2 17.2 2.7 6.9 2001 143875 73 16.3 2.8 7.9 2002 150656 73.5 15.8 2.9 7.8 2003 171906 76.2 14.1 2.7 7 2004 196648 77.1 12.8 2.8 7.3 2005 216219 77.6 12 3 7.4 2006 232167 77.8 11.3 3.4 7.5 2007 247279 77.7 10.8 3.7 7.8 2008 260552 76.8 10.5 4.09 8.62 2009 274618 77.3 9.9 4.1 8.7 2.3.2 能源消耗强度数据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能源是目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而不可避免的中国 也成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对于能源强度进行能源经济关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从纵向来 看,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更能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趋势,这 对于制定能源经济方面的长期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横向来看,不同产业能院的额 消耗强度的差异,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能源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指导意 9 义从结构调整、效率改进两个角度分析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对于解释近年我国能源市 场近年来出现的能源需求波动现象。这里,本文一方面利用中国 19902004 年的经济与能 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的差异,对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 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的实证研究。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 业 交通运输仓 储和邮电通 信业 非物质 生产部 总体能源 消耗强度 (不包括 生产能源 消费) 1990 1.75251 17.87778 2.5814 7.169245 1.953648 8.114955 1991 1.865579 17.11557 2.437536 6.559095 2.071499 7.869237 1992 1.818247 15.51111 2.061611 6.302018 1.933839 7.343998 1993 1.661454 13.76731 1.379925 6.333749 2.126978 6.9337 1994 1.552137 13.03308 1.274969 6.061394 1.945431 6.59149 1995 1.492585 12.63929 1.141184 6.26646 1.468829 6.415769 1996 1.421207 11.88695 1.09645 5.960475 1.655406 6.148132 1997 1.442115 10.68365 0.845457 6.89374 1.252605 5.660011 1998 1.346054 9.58235 1.040394 6.726236 1.2249 5.094398 1999 1.374699 8.757334 1.210546 6.982656 1.169754 4.788798 2000 1.377872 8.18298 1.213752 6.271883 1.1339364 4.582506 2001 1.408544 7.855807 1.177028 5.907536 1.065231 4.403396 2002 1.387799 7.64785 1.21915 5.880093 1.011805 4.311182 2003 1.36757 7.897188 1.198006 6.594475 1.009863 4.548679 2004 1.353042 8.357293 1.246748 7.222647 1.110686 4.872357 2.3.3 人口与经济产出数据 本文在第四章的实证分析中,用到了中国历年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各行业的 产出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9 。行业的划分分别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产业结构 分类方法,并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划分的产业结构,具体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 建筑业) ,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 。详细的人口和产出数据 见下表。 以 1985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中国经济产出数据(单位:10 8 元) 年份 人口 (万人) GDP 农林牧 渔水利 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 输邮政 和通讯 业 批发零 售住宿 餐饮业 其他服务 业 1985 105851 9016 2564.4 3448.7 417.7 412.7 940.7 1222.6 1987 109300 10949.93 2774.17 4281.91 526.37 526.37 1182.83 1788.05 1989 112704 12681 2932.13 5184.43 617.16 617.16 1246.49 2392.26 1991 115823 14376.01 3222.68 6129.37 739.24 739.24 1271.66 2704.51 1993 118517 18717.22 3532.72 8919.03 915.6 915.6 1573.03 3609.6 1995 121121 23477.66 3857.88 12095.28 1102.7 1102.7 1927.54 4442.07 1997 123626 28228.19 4196.38 15148.07 1337.08 1337.08 2227.84 5164.14 1999 125909 32758.73 4464.88 17901.17 1658.67 1658.67 2645.35 5929.12 2001 127627 38469.47 4700.03 31357.11 1959.6 1959.6 3145.39 7087.17 2003 129227 46170.03 4957.24 26481.19 2227.84 2227.84 3838.02 8527.51 2005 130756 56129.11 5545.26 32947.5 2837.41 2837.41 4509.31 10156.14 2007 132129 70093.99 6037.88 42210.7 3531.53 3531.53 5684.79 13489.43 第 3 章 中国能源消费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中国能源消费特征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 国家,但是真正开始融入世界工业工厂却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从 19531957 年这段时间内,中国通过“一化三改造”由此步入工业化的进程中。而自 1998 年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出现了重工业超过轻工业的现象。对此专家学者对这一现象和趋 势意见不一,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在能源消费上专家们意见却比较一致,认为重工业的 11 能源消费强度很高,重工业比重上升必将加剧中国能源压力。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使中国能源安全从有限安全区域产销平衡 发展到目前的国家层次阶段。这一阶段,能源约束问题突出,从 1997 至 2005 年能源消费 弹性系数一直处于激烈波动之中。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能源消费系数小于 1 是符合各国 经济发展规律的。然则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大量消耗,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 型,经济发展方式亟待改善。 3.2 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我 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增进人民福祉的同时,也为经济转型积累哟一定物质资本,伴随着这 种高增长态势,引发了系列能源环境问题,19802002 年的 23 年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 小于 1,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逐年下降,且远高于发达国家的下降幅度。但 2003,2004 年能源消费弹性均超过了 1.5,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转变 经济增长方 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从而以较低的能源 消费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已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不同的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利用效率,不同的能源结构也就产生不同的组合能源效率, 不同的产业其特点不同,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是不完全一致的。下表是 19802004 年中国六部门及总体能源消耗强度情况,其中 GDP 以 1978 年不变价格表示, 能源消耗量以吨标准煤为计量单位,能源消耗强度单为吨标准煤-万元,数据来自中国统 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 年 份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1985 0.6 1989 1.02 1990 0.47 1991 0.55 1992 0.37 1993 0.21 1994 0.46 1995 0.66 1996 0.62 1997 1998 1999 2000 0.02 2001 0.47 2002 1.19 2003 1.61 2004 1.6 3.2.2 能源消费与人口结构的关系 如图所示,中国能源消费增长与 GDP 增长关联性很强,而已人口增长的同向联动关系 并不十分密切,说吗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因是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 年份 总人口数 国内生产总值 能源消耗总量 1990 114333 18718.32238 98703 1991 115823 21826.19941 103783 1992 117171 26937.27645 109170 1993 118517 35260.02471 115993 1994 119850 48108.45644 122737 1995 121121 59810.52921 131176 1996 122389 70142.49165 138948 1997 123626 78060.835 137798 1998 124761 83024.27977 132214 1999 125786 88479.15475 133830.97 2000 126743 98000.45431 138552.58 2001 127627 108068.2206 143199.21 2002 128453 119095.6893 151797.25 2003 129227 135173.9761 174990.3 2004 129988 159586.7479 203226.68 人口绝对增长并不明显影响能源增长,但并不意味着人口结构的变动也对 能源消费无明显影响。接下来本文将对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对 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 1、年龄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回顾中国人口结构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中国人口呈现少儿人口比例不 断下降,成年组及老年组人口比例缓慢上升的变化格局。 表 中国历年各人口结构组及总负担系数(单位:%) 年份 014 岁人口 1564 岁人口 65 岁以上人口 总负担系数 1982 3359 61.50 4.90 63 1990 27.69 66.74 5.57 49.8 2000 22.89 70.15 6.96 42.5 2004 19.30 72.12 8.68 38.8 注:有关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局网站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及年度有关数据 13 由表可见,人口的总负担系数是呈下降趋势,劳动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根据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劳动人口比重的上升,他们提供充足的劳动供给和高 的储蓄率,在中国过去的 25 年里,人均 GDP 增长中,人口结构因素发挥的作 用越来越大。这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是一种引致影响,即人 口年龄结构变动显著影响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引起能源消费增长。 2 城乡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中国人口城乡结构,既包括城乡居民分布的地理结构,也包括因城镇化引 起的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引起的城乡居民经济结构变化。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 化的不断加快,城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发达、通信网络健全、水电供 应顺畅等。城市居民的比例不断上升,2004 年城市人口已达总人口的 40%。城 市居民受惠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因而能源的生活性消费也 主要以城市为主。可见,城市的加速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型和生活性能源的供 给增长。 有图可知,1990 年至 2004 年能源消费增长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比 例明显管理,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比例也明显呈同方向变动的趋势,说明城市化 以及城市化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助推了能源消费增长趋势。 3.就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国民经济体系分为三大产业。根据国际经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经济 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趋于下降,第三产业会得到快 速发展,并和组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从中国就业结构发展数 据来看,由于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相对比较稳定,所以第三产业稳步上升的就业 比例对第一产业稳步下降的就业比例的替换效应应该非常明显。有研究表明第 二产业的单位产值能耗是第一产业的 4.76 倍、第三产业的 1.83 倍。说明第二产 业仍然是一个能耗大的产业,第三产业子在对于第一产业的替换过程中,生产 性消费仍在增长。 4.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与能源消费回归模型分析 以下采用中国统计局网站公布的 19892004 年有关数据,其中能源消费总 量用 y 来表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百分比用 cnsb 来表示,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用 ecb 来表示。 第二产业就 业比率 ecb 城乡居民人 均收入比率 cnsb 能源消 费总量 y lny 23.00007346 24.24107521 131176 11.78429521 23.49963742 15.42989745 138948 11.84185504 23.69951303 7.175166297 137798 11.83354412 23.50043179 4.643881717 132214 11.7921771 23.00053226 6.289886782 130119 11.7762047 22.49982659 5.816733463 130297 11.77757174 22.2992126 8.116342841 134914 11.81239282 21.3995118 10.32300022 148222 11.90646643 21.59958083 8.999449815 170943 12.04908545 22.5 11.38952985 197000 12.19095901 模型汇总 b 更改统计量 模型 R R 方 调整 R 方 标准 估计 的误差 R 方更 改 F 更改 df1 df2 Sig. F 更改 Durbin- Watson 1 .454a .206 -.020 .1397127 .206 .910 2 7 .445 .663 a. 预测变量: (常量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百分比 cnsb, 第二产业就业比例 ecb。 b. 因变量: 能源消费总量 lny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 =0.05,当 n=15 时,根据简单相关系数检验表可知先关系数临 界值为 R=0.5139,其结果大于 0.206,说明自变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第二产业的就业人 数对能源消费具有重大的影响, ,他们三者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Anovab 模型 平方和 df 均方 F Sig. 回归 .036 2 .018 .910 .445a 残差 .137 7 .020 1 总计 .172 9 15 a. 预测变量: (常量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百分比 cnsb, 第二产业就业比例 ecb。 b. 因变量: 能源消费总量 lny 同样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 =0.05,样本数为 n=15 时,通过检查表可知 F=2.4,0,0.910 小于 2.4,两者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 系数 a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 系数 相关性 共线性统计量 模型 B 标准 误差 试用 版 t Sig. 零阶 偏 部分 容差 VIF (常量) 13.667 1.341 10.195 .000 第二产业就业比 例 ecb -.080 .059 -.454 -1.345 .220 -.450 -.453 -.453 .997 1.003 1 城乡居民人均收 入百分比 cnsb .001 .008 .061 .181 .862 .035 .068 .061 .997 1.003 a. 因变量: 能源消费总量 lny 通过 t 检验可知,在自由度为 0.95 的情况下,可知 t=1.771,对于第二产业就业比例 t=- 1.345,其结果小于 1.771,其显著性异于 0.对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来说,其结果为 0.181 还 是小于 1.771,其显著性也异于 0。 模型说明,三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受城乡收入差 距扩大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影响根据 t 检验可知,城乡经济差距拉大对能源晓 得增长影响更大。 3.2.3 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其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比 重下降,由 1980 年的 29.9%下降为 2006 年的 11.7%,下降了 18.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 值比重上升,由 1980 年的 21.9%升为 39.4%,上升了近 18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波动不大,保持在 47%左右,其主导地位一直没有动摇。我国产业结构类型逐渐由原来的 “二一三”模式转变为“二三一”模式。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比重基本保持在 3%6%之间,但数值在逐渐减少第二产业能源消 费始终保持在 70%左右,虽然中间有些年份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其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远 远大于二三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由 1980 年的 8.6%上升到 2006 年的 13.7%。其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的能耗增长速度。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GDP 比 重 能源比 重 GDP 比 重 能源比 重 GDP 比 重 能源比 重 GDP 比 重 能源比 重 1980 29.9 5.8 48.2 69.6 43.9 68 21.9 8.6 1990 26.9 4.9 41.3 69.6 36.7 68.5 31.8 9.4 1995 19.8 4.2 47.2 74.3 41 73.3 33 9.5 1996 19.5 4.1 47.5 73.2 41.4 72.2 33 9.9 1997 18.1 4.1 47.5 73.5 41.7 72.4 34.4 10.6 1998 17.3 4.3 46.2 72.6 40.3 71.4 36.5 12.1 1999 16.2 4.4 45.8 70.8 40 69.8 38 13.11 2000 14.8 4.4 45.9 70.4 40.4 68.9 39.3 13.7 2001 14.1 4.4 45.2 69.5 39.7 68.4 40.7 13.6 2002 13.5 4.3 44.8 70 39.4 68.9 41.7 13.8 2003 12.6 3.8 46 71.2 40.5 70 41.4 13.6 2004 13.1 3.8 46.2 72.1 40.8 70.5 40.7 13.7 2005 12.6 3.6 47.5 72.3 42 71 39.9 13.8 2006 11.7 3.4 48.9 72.6 43.3 71.1 39.4 13.7 目前我国产业能源消费特点与产业结构特点是一致的,均是“二三一”的 模式。由于中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中国仍处于重工业快速发展的 阶段,同时一部分产业已开始向高加工度化过度,接下来的十几年仍将是中国 工业化较快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较高, 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也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想要降低能源消费结构 应降低第二产业中工业的能源消耗量,本文将从工业内部结构入手进行分析。 1.工业内部结构与能源消费 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的比重最高,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又占有绝对 优势,其中重工业占到了 60%左右,重工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02006 年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2000-2006年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 增加值的比重 轻工业 重工业 工业增加 值(亿元) 占工 业增 加值 比重 能源消费量 (万吨煤) 比重 (%) 占工业增 加值比重 (%) 能源消费 量(万吨 煤) 比重 (% ) 17 (%) 2000 25394.8 37.5 111360.31 12.5 62.5 78473.34 87.5 2001 28329.4 37.1 11836.11 12.8 62.9 80510.57 87.2 2002 32994.8 37.4 12925.68 12.6 62.6 89255.5 87.4 2003 41990.2 34.2 14327.26 12 65.8 105299.37 88 2004 54805.1 32.4 16018.3 11.2 67.6 127225.72 88.8 2005 72187 31.9 17379.04 11 68.1 140679.33 89 2006 91076 28.4 18980.82 10.8 71.6 156155.82 89.2 由表可知, 随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 重工业的能源消费量与所占比重也在逐年攀升。 2000 年重工业的能源消费量为 78473.34 万吨标煤, 2006 年为 1561551.82 万吨标煤, 占整个 工业能源消费量比重由 2000 年的 8715%上升为 2006 年的 8912%。由此可见重工业是主要 的耗能大户, 其能源利用效率问题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降低及能源的可持 续性。 2,高能耗行业与能源消费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投资推动和高增长。近三十年来,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率年均为 915%; 在大部分时期, 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于 40%; 现在接近 50%。 中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是重工业, 尤其是高耗能行业更为明显。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以及 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比重接近了 40%, 近几年的比重甚至超过了整个轻工业 比重。 从表 5 可以看出, 2000 年以后, 高耗能行业的工业增加值逐年递增。各个高耗能行业的 能耗均以超过 10%以上甚至是 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重工业和整 个行业的增长速度。 表 6 2000) 2006 年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单位 : 万吨标准煤 200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增长比例 石油加 工 7410.88 8487.69 8991.3 4 12173.8 5 11881.87 12360.11 0.145301233 化学原 料 12700.6 6 14507.7 3 17108. 2 20346.8 8 22494.07 24779.04 0.142281582 非金属 矿物 10100.5 5 10624.6 4 12656. 08 18088.4 18849.94 19948.4 0.051887273 黑色金 属冶炼 16791.6 19327.4 9 24069. 66 29702.4 9 35988.94 428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惠子相梁课件
- 情景摄影课件
- 2025年秋季部编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 餐饮促销主题策划的方案
- 进社区志愿者活动策划方案
- 七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 思政概论试题及答案
- 美术灯光面试题及答案
- 词汇学测试题及答案
- 精算考试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考试(职业性化学中毒)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年高校机房管理试题及答案
-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科普讲座
- 山东阿訇管理办法
-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试题2025(附答案)
- 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儿童肺功能检测临床应用常见问题专家共识(2024)》解读
- 2025-2030中国智能访客一体机行业发展动态与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公招教师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 军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2025至2030中国防砸安全鞋行业发展分析及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