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_第1页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_第2页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_第3页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_第4页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 摘要:家支制度是彝族最重要的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 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家支道德给予 了凉山彝族最丰富的精神营养,拥有许多优秀的道德规范。然而, 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弱化、滑坡等 现象,并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凉山地区和谐社会 的建构。对此,彝族家支开始尝试运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 来解决当代彝乡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以使家支道德在凉山彝乡 面对重大困境之际发挥最大功效,传统家支道德吹响了现实突围 的号角。 关键词:凉山彝族;家支;道德;突围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又是通过信念、 传统、习惯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从古至今,每一个民族 都有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标准。居住在我国大小凉山一带的彝 族则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础的家支制度为社会的重要支柱。彝谚 云:“蛤蟆生存靠水塘,猴子生存靠树林,人类生存靠亲友,彝 族生存靠家支。 ”因此,彝族伦理道德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家支为单 位和由家支文化衍射出的相应的道德价值观。 一、家支制度与彝族传统道德教育 家支,彝语称为“措西”或“措加” ,意为“同祖先的兄弟” , 是凉山彝族“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联合体” 。 “家”相当于汉 族的姓氏, “支”则是同一姓氏内部按血缘亲疏划分的若干支派。 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中最复杂、最特别、最重要的社会群体组织。 1建国前,在奴隶制度下,家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政 权的作用, 家支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作用甚至充当了法律的角色, 以此来维护彝族社会秩序的发展。建国后直至今日,家支文化由 于其存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彝族文化中仍然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培养仍然具有十分 重要的影响。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给予了凉山彝族以最丰富的精神 营养,彝族传统的礼仪社会结构,拥有许多优秀的道德规范。他 们把吃苦耐劳、勤奋劳动看作是崇高的道德传统,把维系家族血 缘和群体感情的孝、慈观念确定为最具普遍性的伦理模式。 2 作为一个以父亲血缘为纽带,并以一定地缘关系为连结的共同体, 互济互助的道德观念也深深地根植于凉山彝族每一个成员的意识 中。 二、现代社会转型期彝族家支 道德的弱化与挑战新中国成立后,彝族社会在各方面都有跨越 式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也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急剧变迁和挑战。面对外来经济文化的冲击,面对快速发 展的物质生活,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生存生活环境,一些优秀的 传统伦理道德开始出现弱化、滑坡等现象,并滋生了一系列社会 问题。 彝族自治州相当一部分地区地处高寒山区,气候恶劣,经济贫 困。农村彝族人口为了摆脱贫困,在青年人之间开始流行起一股 打工热。彝族青年抛下子女和老人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由于家 里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耕种了千百年的彝乡农田荒废,灶不生烟。 由于彝乡经济落后,许多村民家里尚未通电,更没有电话,导 致彝族青年出门打工便与父母子女失去联系。没有专业技术,不 少彝族青年外在打工挣的钱只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而无法赡养父 母,抚养子女。即使偶有节余想寄回故乡,却因父母又不会识字 而无法签收。为此,不堪重负年迈体衰的老人往往带着孙辈勉强 为生,更有甚者靠拣垃圾为生。刚开始拣垃圾是一种迫不得已的 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的无奈选择,而彝族青年发现这条比在田地 耕作轻松且有利可图的求生之路后,便开始拖儿带女全家出发定 居在城市各角落,白天黑夜的穿梭于人流中,奔忙于塑料瓶和废 纸之间,许多人还以此为荣。 3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的道德价 值观念渐渐淡化。 而更为糟糕的是,流动到城市的彝族人口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 障碍,缺乏就业机会,不能正当谋生,被卷入毒品贸易,并把毒 品和艾滋病带回凉山,使这里逐渐成为中国毒品和艾滋病问题最 严重的地区。染上毒瘾的彝族青年,基本就丧失了劳动能力,不 但无法对父母尽赡养义务,还无节制的挥霍父母的财产,直至家 底掏空依然压榨父母的血汗钱,像寄生虫般无法被舍弃,却又让 父母无可奈何。更让老人伤心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大有违家 支文化的“孝”的道德观念。而对彝族孩子而言,父母染上毒瘾, 则不再“慈” ,毒瘾发作时,他们有人甚至声称用孩子换毒品也在 所不惜。还有一些女毒贩竟然借怀孕或利用婴儿来做掩护以参与 贩毒。更可悲的是不少染上毒品和艾滋病的年轻父母的离世,留 下无助的彝乡孤儿。 在人数众多的贫苦彝族农人中,吸毒直接对家庭生计与个人前程 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寻求毒资而引起的盗窃、勒索、抢劫、走私、 卖淫等犯罪行为也直接破坏了传统彝族社会的安定。 4九十年 代初始,大小凉山周围的地区对所谓的彝族盲流颇感头痛。据统 计,1991 一 1996 年,成都市共受理凉山彝族盲流人员的犯罪案件 6774 件。并先后对盲流聚集地进行 340 次突击清查和整治,拘捕 各类嫌疑人 6000 余名。遣返 5050 人。1996 年以来,凉山州公安 局共组织遣返“三无”外流人员 151 批 8727 人。然而,遣返和驱 赶并没有能够制止住凉山彝族人口外流的趋势。 5攀枝花、丽 江、大理、昆明、成都等城市集聚了上万人凉山籍流动人口,这些 人当中就有不少的吸贩毒人员,他们在当地的活动为该城市的治安 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4而团结互助的家支此时也更多地成了械 斗冲突以解决争端的细胞组织。这也是社会转型期彝族传统道德 观日趋淡漠的体现。 三、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 玛姆特依用“猴子靠森林,彝人靠家支”这样的训诫将彝人 紧紧编织在家支网络上。由于凉山彝族传统的生计方式没有多少 改变,彝族社区的家支制度在某些方面仍然是经济互助和法律救济 的主要渠道,家支制度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功能仍然没有消退。因而, 在他们面临族群危机之时,自 1999 年开始,不少家支开始聚集彝 族特有的家支力量,运用家支文化的道德功能带动全体族众实施 自救,以期实现现实困境的突围。 (一)召开家支会议,在各村组织“禁毒巡逻队” 对彝族人来说,家支传统的力量非常之大。家支内部的一整套 行为规范已成传统,其成员必须严格遵守,表现为“习惯法和契约 的性质,存在于每层群体人员的心中。 ”6家支会议是凉山彝族 社会紧密的世系组织行动的象征。由头人和德古召集的会议及其 决定、裁决和号召在同族人中具有权威性。在今日凉山社会,家支 会议仍具有管理家支公众事务的民间职能,而家支的号召与约定 亦具有马首是瞻的作用。 2001 年 3 月,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竹核乡和尔古乡, 各家支头人联合起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民间禁毒 协会” ,向村民们大力宣传毒品的危害和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并在 各村组织“禁毒巡逻队” ,督促村民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2007 年某彝族家支聚会时,家支负责人向全家支提出了如下要求:面 对目前吸贩毒猖獗的严峻形势,家支成员要互相监督,严格禁止 吸毒、贩毒;家支成员不准参加门徒会,不准偷盗、抢劫、不准 打架斗殴;要教育好子女,鼓励子女上学。 7在当前彝族困境 之际,间隔了多年的家支会议开始不定期的举行,并通过传统家 支聚会的形式,强调家支成员应尽的义务,规定成员不做违法乱 纪的事,对彝人进行道德教育。 (二)举行隆重的戒毒仪式,用信仰战胜毒瘾 充分展现仪式的教育功能。1999 年, 嘉日家族选择了彝族历法 中的“虎日”举行盟誓仪式。 “虎日”是举行战争或集体军事行动 的日子。在这天举行盟誓大会,象征彝族人将消禁毒品视为维护 家支生存的战争。此次仪式中,盟誓的吸毒者戒毒成功率达到了 64%。2002 年当地族人又确定了第二个戒毒虎日举行禁毒盟誓仪式, 此次仪式戒毒成功率则达到了 87%。 4中国人民大学庄孔韶教授 更将其拍摄为影视人类学片虎日并在丽江等彝族地区连续播 放,受到不少彝族家支的模仿和推广。受其启发,后来在彝族地 区也有一些其他的运用地方性文化的戒毒尝试。 虎日戒毒仪式是彝族地方头人家支展开自救的仪式文化杰作, 凉山的彝族家支在民族面临灾害性挑战之际,运用民族古老的文 化资本民间仪式、习惯法、家支教化、道德约束等方法展 开戒毒,借助各种基于家支组织的文化力量与人类的生物成瘾性 展开了较量。 7云南大学嘉日姆几教授解释说:“我们彝族在 整个家支面前盟誓后产生的约束力是巨大的。在这个民族中,誓 言是绝不能动摇的。如果复吸,这个人就再无颜面活下去了。 ”可 见,家支道德中对信仰的忠诚,对诺言的忠诚帮助人们抗拒并挑 战着对毒品的依赖性,家支道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推行“担保人制度” ,帮助家支成员戒毒新生 与彝族人对家支的忠诚相呼应的是彝族家支集体对个人的关怀。 在彝族地区家支开始推行“担保人制度” ,由家支中几位德高望重 的族人一起为吸毒人做担保。该人便可以从戒毒所出来,回到自 己的家支怀抱去戒毒。 在家支戒毒期间,被戒毒者可以和家支族人生活在一起。在小 社区中,亲人的关怀,族人的期望和认同等信息纷纷传递给被戒 毒者。彝族人认为,无论一个人犯过什么样的错误,只要他在家 支的仪式上表示过悔改且获得族人的许可,他就回到了家族的怀 抱中。因此,在这里没有歧视和讥笑,拥抱他们的是接纳、平等 和融洽。他们由衷地觉得自己仍然是大群体中的重要成员。为了 尽最大的努力让戒毒者融入正常的生活,家支中的担保人负责了 解吸毒人员每一天的行动,帮助、开导他,避免吸毒者在毒品依 赖下发生极端行为。整个家支还对吸毒者进行责任分担,极力满 足其从精神到肉体到经济上的需求。家支道德的关爱给了他们戒 毒的动力和信心。 另一方面,吸毒人员在禁毒活动中是家支管理和控制的对象。 他们有责任维护自己在仪式中所许下的诺言。如果有人复吸,家 支就会按照事先的家规对其采取必要的惩罚。要么将生死的权利 交给复吸者自己。要么将复吸者交给政府投入戒毒所。在彝人的 传统意识中,返回戒毒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支主动将其送入。 这在性质上比被开除家支更为严重,可以说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人 的尊严,已经被宣判了社会的死刑。同时,家支内的担保人基本 上每天跟戒毒者一起劳动,一起分担责任。这本身也是给戒毒者 一种提示:如果你克服不了毒瘾,会累及整个家支族人和担保人, 尊严将随之失去,灵魂也永不能回归祖地。 8家支道德的规定 也给了戒毒者约束和督促。 美国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博厄斯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观 点: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优劣、高低之 分。家支制度是彝族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根本依靠。在现 代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代,在彝 族面临重大灾难之时,彝族传统道德教育致力于发挥家支文化独 特的德育功能,致力于运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来解决当代 凉山彝乡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基于家支文化的彝族传统道德教 育在现实困境中展开了突围,也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树立 了典范。 参考文献 1宋经同.凉山彝族习惯法中的传统道德价值观 论 d.重庆: 西南大学,2008. 2王路平.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简析j .广西民族研究, 1995,(01). 3欧阳.浅析凉山彝族日趋淡漠的道德观eb/ol.彝学网 (网聚彝学),2010-09- 08.36/mzwz/news/9/z_9_42776.html. 4庄孔韶.“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日 影视人类学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