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湖北人文化性格论析_第1页
明清湖北人文化性格论析_第2页
明清湖北人文化性格论析_第3页
明清湖北人文化性格论析_第4页
明清湖北人文化性格论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明清湖北人文化性格论析 摘要:明清时期湖北行政区域范 围大致定型,同时也是湖北人文化性格 的基本核心经过历史承传和积淀得以初 步定型的时期。明清湖北人的文化性格, 细分开来,可能有无数表征,其中最显 著的约有四种:朴野劲直、机变智巧、 淳顽相半、俚俗躁急,这种文化性格与 湖北文化本身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互动关 系。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08443.htm 关键词:湖北文化;湖北人;文 化性格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 04-0117-06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探讨某一特定区域的文化及其群 体的文化性格一直是学者们的兴趣所在。 在这个领域,尽管“ 文化”概念的模糊性, 使得与之相关的“ 文化区域 ”、 “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性格 ”难以界定 .但是存在 一个共同的观点:人在区域中获得文化, 在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塑造性格。 “湖北 ”作为一个区域,其得名源 于宋代,且大部分县治,正是在宋代基 本稳定下来。至于“ 湖北”作为一个直属 中央的高层政区,且范围与今湖北省境 大体一致,则是在明清时期。 “行政区划 对于文化具有一种发生学的作用,共享 的行政区划表明一段共同的区域历史。 ” 故湖北成为独立的高层政区,方有真正 意义上的“湖北文化 ”。周积明教授认为, “行政区划一旦稳定下来,就有可能对 区域内的文化心理产生影响,形成一种 公共的地域性文化心理” ,而这种文化 心理,正是同一化的区域文化形成的基 础,比如“吾辈既为湖北人,则以湖北 人谋湖北”的 “省界”观念。从某种角度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看,有真正意义上的“ 湖北文化 ”,方有 真正意义上的“ 湖北人文化性格 ”。 一、 “朴野劲直 ”与“尚武”、 “尚巫” 的荆楚遗风 文化性格是人的内在的文化基因, 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恒常性、稳定性 和历史延续性。荆楚遗风铸就了湖北人 最为核心的文化个性朴野劲直,至 明清,湖北人仍“ 民风朴野 ”、 “劲悍决烈”, 且此特征更加鲜明。 “楚地辽阔,民情犷悍,易动难 安”, “其人率多劲悍决烈”,在明清方志 中此类记载比比皆是。襄阳, “襄人劲悍 决烈”, “人民朴野”;”远安, “其风朴略, 民俗简陋”;公安, “尚劲悍 ”;安陆, “其 气急悍”;嘉鱼, “正直侠烈。 ” 湖北人“ 劲悍决烈”的文化性格铸 就了他们重义、尚直的品质。枝江, “质 直好义,不事夸诈” ;广济, “淳魇近古, 然好气任侠” ;兴山, “民多朴鲁亢直 ”; 汉阳, “民陛劲直决烈,多行仁义” ;武 昌, “邑人喜谈气节 仕于朝者多孤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而少迎合,隐于野者多磊落而怂恿于道 义,即谋生他业者亦自有梗概之气。 ”故 万历朝之湖北籍进士李若愚在请旌楚 二社稷臣疏中自言:“ 臣,楚人也。 楚世传三闾大夫忠义,宁玉碎,毋瓦全; 宁烈死,毋佞生。其俗然矣。 ”自豪之情 表露无余。无庸讳言,湖北人劲直悍勇 中难免夹杂着“ 蛮” 性,虽仗义豪爽,勇 武刚毅,但不免“ 负性使气 ”, “斗悍好胜”, 亦令士人汗颜,称“ 此则楚人之罪 ”。 至于湖北人刚劲、勇毅、悍直、 重义性格的形成原因,后世志者歧说不 一,有曰“其山耸拔 ”,有曰 “土脊民贫”。 这些观点不无道理,但失之偏颇。古人 云:“人多勇悍决烈,犹有楚之遗风” , 一言中的。以“ 尚武” 、 “尚巫”著称于史的 荆楚遗风,不仅是湖北文化传统之本源, 而且在湖北人文化性格生成演变中,表 现出极大的活力。 西周至战同,筚路蓝缕,拓跋草 莽的楚族,屡遭中原强邻之侵扰,却奋 厉竞进,继而兵锋北指,数战强晋,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霸中原。楚先人在强国富族的过程中, 铸就了一股尚武的英雄血气。强烈的尚 武精神深深根植于楚文化的土壤之中, 磨砺了楚人勇猛刚烈的个性和倔强率直 的气质。 荀子议兵谓:楚人“轻利 傈速,卒如飘风。 ”隋书 地理志曰: “人性躁劲,风气果决,视死如归,此 则其旧风也。 ”足见,这种文化性格一经 形成,不会因时而钝,却能顺势而锐, 影响至为深远。 楚国巫风盛行,因而楚人“尚鬼” 、 “敬鬼”,称“死于国事者”为“百鬼之雄杰” ,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出于对先祖丰功伟绩的缅怀,对其奋勇 顽强之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之爱国情操 的崇敬,楚人对神鬼奉祀唯谨唯盛, “尤 重祠祀之事” ,足见楚之尚巫崇鬼与楚 俗尚武息息相关,极富区域性文化特色。 楚人尚鬼而好祠,祠必载歌舞,舞必邀 众民。荆楚巫舞气势宏大、节奏铿镪、 动作犷野,充满了狂放不羁、高亢激越、 自由超脱、粗朴率真,且近于原始本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交流。这种巫鬼信仰 编入歌旋舞律,流传于日常生活,潜藏 在灵魂深处,模塑了难以移易的文化心 理传统,遂在湖北人强劲悍直、任侠尚 气的性格中,掺杂了浓郁的原始朴野气 息。 朴野劲直是明清湖北人最为核心 和最为普遍的文化性格,然“广谷大川 异志,民生其间异俗” ,由于湖北省域 内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又使得 这一性格呈现出地域性差异。鄂西山地 乃险峻之区,万山之中,舟车不至;且 平原少,旷土多,其民“ 刀耕火种 其力十倍于他邑” ,往往“不善商贾”。 山地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生产方式.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文化、外来文化 的传播和冲击,较东部和中南的平原地 区更为完整地留存了古楚文化的性格基 因。不仅如此,在长期的“獠蛮杂处” 及 “民杂夷獠”中,山地少数民族的朴鲁、 强劲、犷达、悍勇愈加强化了这一性格, 进而形成了鄂西“ 非平原百姓气浮而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者可比”的质朴好义、劲勇悍直。 二、 “机变智巧 ”与“趋贾善利”的商 业习尚 楚人素有“ 机变” 之心,秦汉以前 往往为其“劲悍 ”之势所遮盖,不为世人 关注。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明清商 业因素的激励,机变智巧遂彻底定格为 湖北人又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个性。 遗憾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 中,这种求变、趋新、用智的处世性格 并不为主流所赞赏,反被斥责为“机心” 、 “巧诈”、 “诈伪”、 “奸猾” 。 楚人恶山好水。楚地多山,因山 之阻隔,楚民与周王朝始终若即若离, “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 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 思想”,善于变革,勇于开拓。楚地富 水,长江中下游“ 浩淼坦荡以及沿岸高 山深峡的陡峭挺拔.而使该流域风俗文化 发展具有快速突兀起伏的特点,民众具 有浪漫、温隋、灵活、善舞、多玄想的 因素。 ”更由于水之流通,江汉平原历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宦民流寓之所、商品转输之区、信息交 汇之处,故其人多有灵巧、机智、圆通、 善变之天性。 魏晋时期,天下 分裂,雄豪并起,世事的风云际会锐化 了湖北人文化性格的另一面,他们不仅 “视死如归”,而且“战而贵诈”。故太 平寰宇记云:“ 楚之俗剽悍、巧猾, 此所言则多汉晋以后楚俗之敝者”,第 一次明确将湖北人的“ 机心 ”凸现出来, 而与“剽悍”相并置,虽非啧啧称道之言 辞,但恰是湖北人不拘板、多智谋、巧 应变之行事风格的真实写照。 至明清, “侈靡之渐 ”成为湖北最 为普遍、突出的社会现象。考察世风由 俭入奢的轨迹,不难发现其间还伴随着 民心由“质朴 ”而“机心”的过程。对此, 明清志书亦有诸多记载:应城, “弘治以 前,邑俗稚朴长厚少机心。巨门鸿族亦 无缛礼.有宴集,持片纸相邀,客至则设 短案,不具丰席。正德末年,此风 顿改。近来宴集,烦缛无节,庠中小子 或与长者抗席矣” ;孝感, “弘治时,质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朴鲜诈伪。正德以后,尚绮靡。岁稍穰 即治庭宇,饰裘马,耗费不赀”;京山, “成化、弘治以前,县之俗椎鲁少机械, 有小忿则能遣恕,不相质论。其读书为 士者,虽被儒服彬彬,齿于缙绅学士之 列矣,亦长厚,食不重味,衣无绮纨之 饰自后声名渐辟。 ”在官方看来,这 一切都应归罪于“ 富商贾”,他们不仅 “操奇计赢,称极盛焉,俗尚浮华,亦 由于此”,致使 “邑民耳濡目染由俭入奢, 自近及远,相习成风” ;而且 “商贾求利, 东西南北各用智巧” ,正如鹤峰向氏族 谱引吕氏春秋.上农所言:“民农则 朴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 诈,多诈则巧法令” ,故“心术之巧诈, 愈见其甚;如往昔之淳厚俭朴,殆不可 复见矣”。 无庸置疑,由“ 俭朴 ”而“竞尚奢 丽”,南“淳厚”而机变智巧,民风人心 之大变化,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 结果,岂是“ 农本商末” 之正统文化的道 德标准所能道也。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湖北“ 地据九达之衢 ”,聚散“四 方百物”,辏会各路商贾,实为商业繁 盛之区。早在唐宋,湖北已与川、广、 淮、浙等有着频繁的商贸往来,明清更 是如此,尤其是其沿长江、汉水流域的 中部和东南地区,如汉川, “其始民十数 家,宣德、正统问,商贾占籍者以万计, 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安 陆, “自乾隆以来 商贾云集,货财日 繁”:武昌, “成同以前物力蕃盛 商 以乾嘉间为盛” :而“ 旁达五省 ”的汉口 最为典型, “不特为楚省叫喉,而云、贵、 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 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于于下, 而不可得也。 ”楚隅一镇,而九州之货备 集,放“四方商贾,辐辏于斯” ,甚至 “此地从来尢土著,几分商贾一分民” 。 明巾期.湖北经济迅速恢复,至清 中叶已极为繁荣。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带来了流通领域的极大活跃,且加剧了 社会成员的跨区域流动。传统封闭型的 生产方式和地区间的闭塞状态逐渐被打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破,整个社会生活遂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尤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湖北中、东部, 邑民“重农轻商 ”的传统观念正在悄然改 变,麻城人言“ 喜为商贾”,江陵人亦称 “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受 “商贾负贩, 坐食富厚”的范示,士庶 “始而羡慕,既 而则效”,生活方式之衣食住行皆南俭 人奢,并与传统生活方式的规范之“礼” 相背离,遂“ 习与性成” , “奢僭”之风竞起。 中国传统“以静为本位 ”的 “封闭型”生活 方式,与“礼 ”相胶着,在稳固等级秩序 的同时也在窒息着人们创新的欲望和进 取的意志.最终定制了传统社会因循保守、 固步自封、安分守己的文化心理。随着 传统生活方式的衰变,礼制秩序的松动, 明清湖北人机变智巧之性日渐张大。从 位极人臣的江陵张居正,革故鼎新,锐 志进取,到寻常百姓的汉阳贱三爷,灵 活机智,有勇有谋,无不留给世人极深 刻的印象。这个印象最终定格在“天上 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的民谣里,至今 仍广为流传。虽后世对“ 九头鸟 ”褒贬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一,但在明朝中后期,时人是以“天上 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来称赞湖北人的 精明强干和刚正不阿。 还须指出,由于应对失序、动荡 的社会环境的需要,湖北人这一文化性 格的负面特质便有可能抬头。明清之际, “王制”废弛,土地兼并,重赋恶役,以 至游民、流民大量涌现和频繁滋事,所 谓“明季残破之后,土著者十无一二, 率多流寓机变遂生,俗之趋于偷也” ,这绝非个别州县的现象。又如荆州。 “再变而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 兼并。又变而侨户杂居,狡伪权诡,俗 坏于偷靡”;固松滋, “近或驰逐时趋, 盖藏渐竭,游食日众,隶役繁多,奸伪 萌生,狱讼蜂起。 ” 三、 “淳顽相半 ”与“俗亦渐同”的五 方杂处 性格是心理成分的动态复合,往 往互为颉颃又互为补充,各种因素相切 互摩,难分难解,因时因地表现出不同 侧面和层面。湖北文化及其性格在这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张正明先生曾用 “亦夏亦夷,非夏非夷 ”来概括楚文化兼 容并蓄的交融特征:明人谢肇涮则以 “机而不浮”来评价楚人杂揉的性格,既 有南方人的机变,又不失北方人的朴直。 实际上,从湖北大区域来看,居山者近 北而“民俗多劲 ”,临水者近南而 “民气 多柔”,在中国南北文化性格的比较中 呈现出中间型状态。从某个小区间来观 察。则往往是五方风土“ 杂以成俗 ”,而 “俗亦纯杂相半 ”,人之劲勇、刚毅、悍 直、戆鲁、柔巧、温婉、圆通、刁滑, 兼而有之,杂而有之。故章潢图书编 称:“襄阳府,淳悍相半 ”, “均州,淳顽 相半”等,足见, “淳顽(悍)相半 ”构成 了湖北人文化性格的又一特色。 湖北当“ 朔南西东之交 ”,处于邻 省的包围之中,有“ 福地名区 ”之誉。尤 其是川、陕、鄂交界的鄂西北和湘、黔、 川、鄂交界的鄂西南,多种民俗风情在 此聚汇、碰撞、融通、流变,形成了鄂 西北的楚川陕风俗文化圈和鄂西南的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楚文化圈。秦俗巴风楚韵,异彩纷呈。 楚川陕风俗文化圈中的鄂西北处于三大 文化的边缘地带,受巴蜀文化、秦陇文 化、荆楚文化的交织渗透,尤习楚俗, 兼近秦俗。蜀人之剽勇,秦人之强悍, 楚人之轻剽,纷纭相问,浑然一体,竹 山, “介荆陕之间 盖楚之轻剽,秦之 强悍,兼而有之” ;宜城, “其人多劲悍, 兼秦楚之俗。 ”而巴楚文化圈内的鄂西南, 巴人之勇锐,楚人之轻剽,更是交错、 交缠、互渲、互染, “荆楚之风,夷夏相 半”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整个西南山区 的文化景观。另,与赣、皖毗邻的鄂东 地区主要受到下江吴越文化的润染,而 “有三吴风”,即如蕲州“士习文雅,其 俗旧号 朴,近亦渐趋侈靡,有三吴 风,w 缘地辟湖多,生理颇易。 ”由此 观之,湖北区域文化无不与邻区文化相 浸成俗,而性格“ 淳顽(悍)相半 ”矣。 湖北人文化性格还受着其他区域文化的 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在人口的大迁徙 与文化的大整合中逐渐形成的。明清是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湖北人口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中国人 口史上所谓“ 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 川”的两次大规模移民运动,均致湖北 “流徙日聚”, “五方杂寓”。鄂西“当西北 之冲”,遂成为北方移民落居的中心地 之一,尤以陕西之民最多。方志记载: 郧阳, “陕西之民四,江西之民三,山东、 河南北之民一,土著之民二。近则四川、 江南、山西亦多又各以其俗为俗矣” ;竹溪。 “陕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山 东、河南北之民二,土著之民二。今则 四川、江南、山西、广东、湖南,本省 武昌、黄州、安陆、荆(州) 、襄(阳) 之人亦多入籍。 ”素“ 有三吴风 ”的鄂东, 则是江西、安徽等南方之民迁移湖北的 入口,也是其主要聚居地之一。而中部 的江汉平原,更是“ 西北避地者萃焉, 东南趋利者辏焉” ,附籍者以 “江右(按: 即江西)为甚” ,然不乏安徽、浙江、 江苏、四川等地商贾负贩络绎其间,沔 阳, “江左右黠商贾往往朋呼党聚” ;京 山, “日用所需,惟徽商操其缓急而收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厚利”;汉口, ”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 蜀客到如家。 ” 明清持续 500 年之久的移民潮, 将江西、安徽、浙江、江苏、湖南、山 东、山西、陕西、河南、广东、四川、 福建等地之民卷入湖北,形成了一个 “土客杂寓”的移民社会,其中以南方的 江西、安徽、浙江和西北的陕西、山西 之籍为多。八方之民携来八方文化,可 谓是八面来“ 风” , “俗尚杂而多端”,如汉 口, “则以商贾辐辏,杂有吴越川广之风” ;襄阳, “自西来者尚循朴约,自南来者 颇习侈靡”;恩施, “大抵本户之民多质 直,客户之民尚圆通” ;到清中后期, “聚处日久,俗亦渐同 ”,如房县 “俗陶 秦越之风,人渐江汉之化。 ”所谓“ 同”, 即“兼而有之 ”、 “杂而有之”。在这个终究 “杂同”的磨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劲直的“西北风 ”和柔巧的 “东南风”,从 而潜默地助成湖北人“ 淳顽相半 ”的性格 气质,即“刚毅激发近于北,仁柔退让 习于南”。这突出表现在 “东南风”与“西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北风”交汇的江汉平原,江湖淼渺,居 中“独厚”,乘北接南,广纳博采,其民 既有江浙赣之精明、干练、灵活、变通, 又有秦晋川之坚毅、刚勇、耿义、直爽。 四、 “俚俗躁急 ”与“此消彼长”的雅、 俗文化俚俗躁急即文化情趣俚俗,行为 方式躁急,与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人群 相比,显得缺乏醇雅、谨厚、细腻的文 化涵养和性格气质。这是明清时期湖北 人(以汉口人为典型)在小生产基础上 迅速勃兴的商贸经济而模塑的一种市民 文化性格。而且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弱点。 湖北人俚俗躁急的文化性格之形 成“非一日之功 ”矣。早在先秦,就有 管子水地曰:“ 楚之水淖弱而轻, 故其民轻果而贼” , 春秋 云:“ 荆强 也,其气躁强,亦日警也,也言南蛮数 为寇逆。 ”后又有 论衡 率性 “齐舒缓, 秦慢易,楚促急,燕戆投”之说。晋之 陈寿著三国志不讳直言:楚人“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佻果躁,损身致败” 。司马光入对,竞 以“闽人狡险,楚人轻易 ”之论谏君。 至明清,湖北人“ 轻剽易怒 ”的品 性与“文不雅驯 ”的修养相助相长,更是 “俗陋则乔野无文而失其教” 。 “今三尺之 童、荷担之夫猝与士大夫相遇,不知逊 避,少加诃之,则反唇而相稽比。间中 一语龟酰攘臂而起,诟谇上及天亲, 咆哮撇烈之状,万夫莫敢当。 ”再加上, 逐“技奇淫巧 ”之利的商业风气日盛,在 新起的商业市镇中市民文化性格且“躁 急”更“俚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 一点亦以转输“ 四海九州之物 ”而“雄视 全楚”的汉口镇最为突出。清人叶调元 的汉口竹枝词对汉口人这一文化性 格的描绘,堪称入木三分:“名园栽得 好花枝,供奉财翁玩四时。可惜主人都 太俗,不能饮酒不能诗” ; “生意分行三 百六,同行要比别行强。行凶打架天天 有,霸道无如踩石坊” ;“讨账无如馆账 凶,手提丝篾大灯笼。当时酒菜凭君, 今日无钱骂一通” ,等等。方志亦云: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烧香也,看会也,龙船也,下湖也, 看戏与看花也,地方稍有胜举,逐队成 群,出头露面,谈笑无忌,饮啖自如, 一任轻浮子弟评肥量瘦,眉语目眺,恬 不为怪。 ” 纵观历史,诚如汉书地理志 所言,湖北“ 龉窳偷生,而无积聚,饮 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干金之家”, 历来只是温饱之地而非富庶之乡,鲜有 世家巨室,即令有也传之不长。虽有 “春秋楚为首,三国时次之,明又次之” 三个高峰期,但湖北文化大部分历史时 期只处于中流水平。唐宋以后,伴随着 全国文化中心的东移南下,长江流域大 有后来居上之势。但宋元战乱导致湖北 人口损失惨重, “地广人稀 ”遂成为制约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 瓶颈”,最终使湖北 与文化中心南移的历史机缘失之交臂, 持续低迷。而清初之百业凋败,文人雅 士往往客迁异地,湖北人才的大量流失 无疑进一步阻碍了湖北文化地位的上升。 清中期,湖北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以中转贸易为主的商品经济,资本流动 性大且不易积淀,从而造成市民文化 “坎流之性有余,艮止之性不足” ,缺乏 厚重凝炼,显得肤浅浮泛。而汉口的富 商大贾多为逐利而来的皖浙苏之人,他 们获利即去,鲜有举家迁来或终生定居 者。落籍商贾又财力不济,故致力于文 化事业者寥寥,且所造就的文化品性, 不过是“书奇风雅勿尚,故会馆公所之 名,野墅琳宫之号,楹贴榜额之文,悉 皆从俗,未能雅驯” 。更遑论移民人数 最多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于是,世 风所至,俚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