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_第1页
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_第2页
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_第3页
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_第4页
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4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 编者按: 2004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 1 号文件精神的一年。一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农 业和农村工作按照全市百强调产的战略部署和“大绿色”发展的工 作思路,把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委 在年初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力求在十个方面取得突破的总体要求, 狠抓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强化农 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确保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绿 色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和不断提高,赢得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回顾篇 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 3290 元,增 长 14%,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自 1999 年以来农民收入 增幅最大的一年。 农业获得大丰收。全市粮食总产突破 15 亿公斤,达到 15.02 亿 公斤,增长 11.8%。蔬菜总产量预计达到 17.1 亿公斤,增长 13.3%,干果总产量达到 4175 万公斤,增长 15.2%。肉类总产量达 到 4.8 万吨,增长 12%,禽蛋总产量 4.8 万吨,增长 12%,奶类总产 量达到 2 万吨,增长 25.4%。 2 绿色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全市绿色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 112 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 300 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 59%。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6 个,绿色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16.7 亿元,增长 14.1%,占农业总产值的 53.5%。53 种绿色农产品打入 全国 20 多个省市的 1000 多家超市。我们还起草了长治市绿色农 业结构调整方案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绿色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措 施和目标。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280 个, 带动基地农户 45 万户,为基地农户人均增收 200 元。尤其是全市农 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0.6 亿元,增长 24%,实现利税 1.8 亿元,增长 23.3%。屯玉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潞安牌面粉、沁洲 黄小米等 14 个农产品被评为著名商标,鸣源牛奶、裕源牛肉等 38 个农产品被评为知名商标。 农业标准体系取得新突破。全市审定并通过了 33 个长治地方标 准,收集采用制定、发布实施了各类农业标准 721 项,其中采用国 家标准 556 项,国家行业标准 101 项,省级地方标准 11 项,市级地 方标准 33 项,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 农业标准体系。这在全省是第一家。今年 8 月份,我市召开了建立 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消灭无标生产新闻发布会。 农村生态富民工程成绩显著。全市已有 7 个县列为国家生态家 园工程项目县,近万户农民用上了沼气。沼气工程的大力发展,推 动了养殖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年户均节本增收 2000 余元,使农村 3 走上了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一次大 革命,真正过上了清洁、卫生、健康、文明的小康生活。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有 11.58 万人口解决了饮水困 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28 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4.5 万亩, 完成生物覆盖面积 207 万亩,完成植树造林面积 43.03 万亩、退耕 还林面积 8.5 万亩、干果经济林面积新增 10.2 万亩,新建和完善农 田林网 9.5 万亩,通道绿化 988 公里,育苗 4.5 万亩,特别是太行 山绿化工程效果明显,国家太行山绿化工程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 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 135 万千瓦,同比增长 6%;拖拉机保有量达到 23928 台,联合收割机达到 351 台,农用运 输车达到 37355 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 质基础。 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预计,全年民营经济完成营业收 入 40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51%,完成增加值 124 亿元,增长 53%, 上缴税金 16.5 亿元,增长 64%。企业规模扩张,产业要素全面提高, 产值规模在亿元以上、税金在千万元以上的民营百强项目发展到 154 个,其中农副加工产品项目 26 个。 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采取小村并大村,自然庄并主 村,建设移民新村,自动迁移等多种形式,总共移民 646 户,2442 人,超额完成了省下达 1800 人的移民任务。全市 5 个贫困县共确定 了 29 个整村推进村,各村严格按照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要求,以不 同方式公示项目和资金情况,由村项目实施小组把项目和资金落实 4 到户到人,并全部实行项目资金报帐制,农民群众对整村推进的扶 贫方式非常满意,在实施项目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通过实 施旱作节水、农产品加工、种草养畜、扶贫移民“四大增收工程” , 全市解决温饱人口 1.4 万人,减少农村低收入人口 2.12 万人。 农村小康建设进入新阶段。全市又新增 5 个乡镇、174 个村、8.4 万人口基本达到了小康标准。尤其是农村的行路难、上学难、吃水 难、就医难、看电视难、卫生环境差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基础设 施建设明显改善,一个村村通、校校无、户户有、家家新的农村小 康蓝图逐步变成现实。市委书记张兵生在全省小康建设晋中座谈会 上作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介绍。这方面的经验,受到了省委、省政 府的充分肯定。 经验篇 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坚 决贯彻中央 1 号文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结果,是全市广大 农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勇于争先,勤奋 工作的结果。同时,也有气候条件转好,农产品价格回升,能源原 料价格大幅上扬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措施 有: 1、邀请中央起草 1 号文件专家解读 1 号文件。读懂文件是落实 文件的基础。我们于 2 月 12 日就邀请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副主任宋洪远研究员和著名经济学家晓亮、茅于轼、范剑平等起草 5 中央 1 号文件的专家,组织市县乡三级干部和民营企业家共 1500 余 人,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长治市农村政策与农业形势专家报告会 , 使中央 1 号文件从“入耳”到“入心”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业和农 村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深化了对当前农业形势和农村改革内涵的的 认识。大家感到,专家们的透彻分析,独到见解使广大干部耳目一 新,受益匪浅。 2、组织万人干部下乡宣讲中央 1 号文件。宣传文件是贯彻文件 的条件。我们于 3 月 25 日,制定出台了关于组织万名干部到农村 宣传落实中央 1 号文件的决定 ,并抽调市县乡万名干部到农村,进 行为期一个月的以中央 1 号文件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宣讲活动。下乡 之前,市农业局党组明确要求 35 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必须全文背下中 央 1 号文件,在宣传 1 号文件活动中,坚持把农业科技宣传与中央 1 号文件宣讲紧密结合起来,技术服务与落实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发财致富大讨论,促进农民思想大解放,调 结构促增收,启发农民增收新思路,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把党 的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把增收措施落实到增收项目上,以项目运 作全面提高农业效益。 3、出台了两个文件明确全年目标和任务。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 上,市委张兵生书记对全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 10 个方面搞突 破的具体要求,讨论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 1 号文件精神促进 农民增收的意见和关于推进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经 营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两个文件按照中央 1 号文件的要求和中 6 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明确了全年的工作任务,要 在确保全市粮食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为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 长,进一步突出我市的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集中力量搞好 10 个 10 万亩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专营区的建设,逐步 形成有龙头带动、有基地规模、有专业市场、有信息技术服务的一 区一品、一品一业的规模经营格局,形成跨乡镇、跨县市区的优势 产业专营区,进而实现一个优势产品带动一乡一县甚至几乡几县农 民大幅度增收。 4、召开四个现场会推动全面工作。在壶关召开了全市旱地西红 柿产业开发现场会,采取市场、科技、农户联动的方法,推动旱地 西红柿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据统计,旱地西红柿平均 亩收入 5000 元。在潞城召开了公司制订单农业促增收现场会,采取 市场与主产区、主产区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三个层次签订 销供产订单的办法,推动订单发展,让农民放心生产,进而推进优 势农产品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并重点规划 13 个优势 农产品专营区,促进特色产业区域化,区域产业专业化,使长子大 青椒、壶关西红柿、黎城尖椒、沁县沁州黄、武乡马铃薯等优势产 业的种植面积接近或超过 10 万亩。在长子县召开生贵式大棚种植模 式促增收现场会,及时把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在实践中的发明创造, 通过总结推广变成全市性的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据统计,一个生 贵式移动大棚就能收入 3000 元。在沁源召开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现 场会,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岗前技能培训、岗中集中培训、 7 岗后追踪培训、自主创业培训等多种模式,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 容,实行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定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 用性,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单位与劳务输出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 立合作关系,形成“用工订单技能培训供需见面安置就岗 增加收入”相互链接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就地转移、就地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已培训 7 万多人,外出打工人数 30.29 万人。 5、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据统计,今年我市 城区、开发区、潞城、壶关四个县市区对农业税进行了全免,涉及 金额 644.84 万元。黎城县实行执行税率 3%,沁源、襄垣实际执行 税率 3%和 4%,其它县市区按照市里要求,贫困县执行税率 4%,非 贫困县执行税率 5%。全市农民负担为 2672.12 万元,较 2003 年农 民实际承担的负担,减少了 2274.64 万元,减幅达到了 45.98%,人 均负担 11.16 元,较 2003 年农民人均负担 23.28 元,减少了 12.12 元。 6、落实直补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是落实粮食直 补政策。全市共落实小麦补贴面积 36.19 万亩,补贴资金 361.9 万 元;共落实玉米补贴面积 271.59 万亩,补贴资金 1357.96 万元;共 落实良种补贴面积 37.87 万亩,发放补贴资金 201.04 万元。这一政 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落实农机直补政 策。共安排了 15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机具,全市共补贴到农 户 50 型以上大型拖拉机 95 台,秸秆还田机 141 台(件) ,硬茬播种 8 机台,畜牧青贮饲料机械 70 台(件) ,玉米收割机台,另外黎 城县补贴手扶拖拉机 680 台。通过政府补贴资金为引导,农民自筹 资金为主体,全市农民出现购买农机热,带动农民购买突破 600 万 元,购买农机具的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7、启动农民增收大培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促进农民增收,关 键在人。为此,我们在元月份就举办了促进农民增收大培训启动仪 式,市四大班子领导参加了这次活动。市委书记张兵生在会上要求, 通过促进农民增收大培训,在广大农民中尽快培养出一批科技能手, 一批生产能手,一批加工能手,一批销售能手,一批致富能手。杜 善学市长明确指出,要培养一批各项产业的带头人和生产营销骨干, 以此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区域化、区域产业专业化快速发展,最大限 度地做好做足农民增收的大文章,通过促进农民大培训活动,使我 市的农民素质有了一个大提高。 8、召开农作物优良品种推介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科技兴 农,种子先行。我们通过历时一年的试验、示范、分析,完成了以 蔬菜、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和油料六大作物为主的新品种引进, 筛选出适应本地生长,表现良好的 83 个新品种,并于元月 13 日召 开了全市农作物优良品种推介会,以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 业的综合效益。全市推广优良品种面积达到 322.15 万亩,优种率为 90%。 9、启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增强农民的就业本领。阳 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 9 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 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我们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农村劳 动力转移培训教材 ,制定出台了今冬明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 施方案 ,并拿出 175 万元用于今冬明春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在 长治日报 、长治电视台和绿色通报上集中宣传报道了 34 个 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典型,力求通过典型带动、样板引导,激起广 大农民外出打工的强烈欲望,形成一浪高一浪的打工热潮。截止目 前,全市累计在外务工农民达到了 38.14 万人,占到农村富余劳动 力总数的 59.4%。 10、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大流通。依托绿色 优质农产品产业带,通过改造马路市场,拓展地边市场,建设产地 批发市场,发展了诸如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潞城大葱、 黎城尖椒,沁县沁州黄小米、沁源食用菌、屯留中药材、平顺大红 袍、黎城核桃、武乡马铃薯等 49 个具有集散功能和带动功能的农产 品产地批发市场。按照统筹城乡协调的发展理念,以主城区、县城 和具有传统商贸优势的乡镇为重点,建设了诸如长治县荫城、武乡 洪水、沁县新店等 103 个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农贸市场。尤其是紫 坊农产品批发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定点市场。这样形成了从乡到县 到市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这个体系已成为承载产品集散,连接优势 产业带,辐射国内外市场的纽带,成为保障城乡供给的重要渠道, 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大流通。11 月 11 日,全省在我市召开了现 场会,推广了这方面的经验。 10 11、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改变服务方式。信息就是财富。我 们坚持用抓住绿色,创造特色,传递信息的发展理念,一是投资 40 万元,开通了长治历史上第一个政府农业网站“长治绿色农网” 。 网站的设计注重炎帝农耕文化内涵,网页的编排突出了现代绿色消 费导向,着重推介产品、产业和资源特色要素,在提供各种农产品 商务信息的同时,把长治介绍给全世界。二是采取以奖代助的形式, 用小钱引大钱的办法,选择重点乡镇、龙头企业、农村大户、产地 市场、农贸市场,补助 3000 元,发展了 500 多名农民信息员,建起 了 187 个农村信息服务站,配备了 1000 多台电脑、传真机等设备, 形成了覆盖产业,触及农村的农业信息网络。三是启动千家万户上 网工程,让农民在家里点击鼠标就能找到致富信息,扩大农产品销 售空间,增加农产品销售半径,促进了农产品多层次、网络化销售。 12、推广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结合 本地传统的优良农业技术,根据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当地气候及 生产条件,试验示范、优化组配,大力推广了十大栽培技术体系, 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一是优种配套技 术,包括统繁统供、包衣拌种、机械播种、精少量播种等一整套的 优种技术体系。二是平衡精准施肥技术,全市平衡精准施肥面积 336 万亩。三是生物覆盖农业技术,全市共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116 万亩,秸秆覆盖 114 万亩。四是节水灌溉技术,面积达到 80 余万亩。 五是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全市机械播种面积达 221 万亩,机械秸 11 秆直接还田面积 142 万亩。六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重点是秋耕壮 垡、三墒整地、播前播后重镇压、机械深耕深松、机械秸秆还田、 旱井集雨等系列旱作技术推广。七是立体种植高产高效技术,重点 推广了 30 种模式。八是模式化栽培技术,面积达到 204 万亩。九是 化学调控技术,共推广面积 96 万亩。十是病虫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面积 1807.28 万亩,投入防治资金 2790 万元。这些技术的推广 和应用,为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参加全国各类博览会为全省作贡献。走出去开眼界,争订 单促销售。我们今年参加了在太原举办的新加坡“黄河韵山西风 情展”前期订货洽谈会,当天我市有 7 家企业的 40 种产品与购货商 签定供货合同,合同金额 10 万元,并与外商达成了长期供货意向, 订销产品的企业和产品数量名列全省各地市之首,进一步加快了我 市外汇农业的步伐。而后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农 产品交易会,13 个企业现场销售收入达到 63 万元,签订意向合同 10 余项,总金额达近 1 亿元。特别是我市的沁州黄小米、上党腊驴 肉、大红袍花椒、玉米高筋粉、屯留杂粮面等绿色产品,倍受客商 青睐,看到这种场景,我市的企业家纷纷表示,希望政府多组织企 业参加这样的展销会,一是能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二是能扩大产品 的宣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