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_第1页
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_第2页
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_第3页
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 世纪经济报道 12 月 8 日讯 12 月 7 日,定调 2010 年中国经济政策和工作的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终于“ 落槌定音” 。 会议坚持了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这让市场此前对“刺激退出过早到来” 的紧绷神经有所释怀。而与此同时,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亦让市场领悟到“适度微调”的迫近。 从会议公告中可以发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均有“微调”信号。 以财政政策为例,会议强调明年财政政策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要保持投资适度增 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在货币政策中的信贷投向上,会议提出 将重点向社会经济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转移,并强调:明年要密切跟 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 “明年的重点并不仅是调结构,首先要把经济增速稳住,只不过是在履行保增长这个 重要任务的同时,中央会拿出更多精力来调结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 告诉本报记者。 而政策大方向的“不变” 和具体措施的“ 微调”,都指向了 2010 年乃至整个“ 十二五发展 规划”的主题词 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毕竟,经受住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已经认清一个现实:改革开放前 30 年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无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促转变”关键: 扩内需再提城镇化 尽管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但经济复苏之旅尚不明晰。因此,尽管中央提出 2010 年经 济工作的主基调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并力图从经济结构调整中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 引擎,但不可误读的是,中央政府丝毫没放松“维稳大局”的主题。 在范剑平看来,经济见底与经济复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今年上半年,受惠于中央政府 4 万亿投资拉动,中国在突飞猛进的信贷支持下,演绎 了一轮“急救军 ”式的增长图谱。迄今,中国经济增长“ 保八 ”已料无悬念。 国际投行摩根大通预测,中国 2009 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维持在 8.6%,2010 年将达 9.5%。第一创业证券预测, 2010 年中国的经济将达到 10%-11%。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靠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基础并不稳固。 国家经济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认为,目前的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一些不容忽视 的问题:第一,内需增长相对缓慢,外需还没恢复到很快的水平;第二,2009 年经济增长 主要靠政策推动,并不是内生性的;第三,结构性问题,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 重。 这三大问题背后的一个简单概述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引擎在哪里? “在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这是中央寻找 的新引擎路径。而这正是近些年被中国屡屡提及、而屡难突破的“硬骨头”。 与往年不同,本次的实现路径中,内需在“三驾马车”中要担当重任,观察人士发现, 继本世纪初提出加快“城市化”战略以来,本次会议再提“ 推进城镇化 ”。 在扩大内需方面,中央明确提出 2010 年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推进城镇化” 等重要议题。还传递出将“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的重要信息,并将其列入明年的 重点工作。 银监会政策法规部相关人士认为,“城镇化”一方面可以落实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可以 消化过剩产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 而与 2002 年以来中国所启动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当时的概念更注重于大城市的外 延的无限扩容,而本次则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镇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 容空间,亦是中国城乡二元化体制的一个分拆与重塑的过程。 货币政策: 从“超级应对”到“正常宽松” 要保证发展方式转变,提速城镇化进程,切实扩大内需,均需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保驾护航”。在今年 M2 增长接近 30%、信贷增量可能创 10 万亿历史天量的大背景下, 2010 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虽然具体货币和信贷目标尚未透露,但本次会议内容显示,中央政府已经意在保持平 稳增长中调整既有问题。 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这被金融市场人 士认为深得中国中庸之道贵在“守衡”的精髓,前者透露了“总量宽松”的曙光,而后者 则呈现了“略有收紧” 的凉意。 “应该说,这是从应对金融危机的超级应对 退守到正常宽松,但已经足够了。”第一 创业研究所副所长王皓宇认为。 作为“输血”保增长的货币信贷,其一吐一吸之间对实体经济影响不菲。而其明年的调 控之道正印合了“ 四性” 原则。 “明年的货币政策更强调适度,而今年却忘了适度,过于宽松。”范剑平认为。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接近 30%的 M2 增速不可为继,过剩的流动性背后已经隐含了资 产泡沫泛起的沉渣。 一般认为,货币供应量应在 GDP 的基础上,加上 CPI 再加 3-4 个百分点为宜。如此 估算,如果按照今年 GDP 为 8.5,CPI 总体为负计算,M2 增速已经高于适度水平近 20 个 百分点。而明年,按照上述公式,如果预计 GDP 为 9%, CPI 总体为 3%,那 M2 增速应该 大致维持于 16%-17%的水平,按照 “宽松”原则,再加 2 个百分点,基本会维持在 18%-19% 左右。 如若这是一个大致可期的数字,那么央行可能通过两大途径来实现这种预期。 首先,控制信贷增量。不少机构预测,明年的信贷增量有望控制在 7 万亿-8 万亿元。 这是一个承今年近 10 万亿信贷而来的数字。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博客) 认为,明年的信贷必须保持适度 增量。首先,这是巩固经济复苏态势和继续落实上年度政府主导性投资的需要。目前近 10 万亿元新增贷款中,将近 5.5 万亿元是中长期贷款,约占 50%;中长期贷款中的 70%,是 2008 年 10 月份以后的新开工项目,这块会延续刚性的信贷需求。另外,伴随着经济逐步 复苏,企业的流动性需求会比今年有明显改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会上行。 综合考虑,明年即便不再增加新项目,今年在建项目后续项目贷款需求就有约四万亿 元,而企业流动资金正常需求也在四万亿左右。这就需要八万亿的信贷需求。 在信贷不可能过度压缩的情况下,央行需要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冲外汇占款, 减少基础货币投放。而这部分工作正是最体现“灵活性”与“针对性”的所在。 信贷松紧度仍存悬疑 近 20%的 M2 增速,7 万亿-8 万亿的信贷增量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是紧是松?对此, 市场解读并不一致。 中金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师邢自强认为,这还是比较宽松,企业的可用资金不会少。一 方面有 7 万亿-8 万亿的增量,一方面很多企业今年提取贷款后并没有使用,这表现为存款 增速明显大于贷款增速,而这部分存款明年可以被企业真正使用。 但 中国银行(行情 股吧)宏观经济分析师石磊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宽松的数字。 石磊认为,使用非金融企业部门融资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总额的比例来表示企业 部门的流动性充裕情况,这被其称为投资流动性倍数,这一指标较高时就表示企业部门流 动性充裕。 通过将这一指标与人民银行公布的相对基准利率上浮贷款占比进行比较,其研究发现 投资流动性倍数在 40%以上时,企业流动性充裕,在 30%附近时企业部门会感到流动性紧 缩。2007 年这一倍数在 28%左右,2008 年为 33%,2009 年,这一比例从一季度的超过 80%, 降至三季度的 40%附近,但仍处于相当宽松的范围,中行预计全年将在 45%-50%的高水平, 中国信贷市场目前尚未紧张。 不过,2010 年的情况就不乐观了。即使假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