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情况_第1页
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情况_第2页
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情况_第3页
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情况_第4页
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情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 年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情况 2013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宿迁市围绕建设全面小康 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 三大发展、九比竞赛 ”活动,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 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求快、结构优化、民生改善” 的特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民生幸福工程 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构建“一轴两副九市” 发展战略,中心城市 布局优化、功能提升,九个小城市开始起步,城乡统筹发展步入新阶段。 一、综合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706.28 亿元,比 上年增长 12.5%。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 235 亿元,增长 3.0%;二产实现增加值 815.61 亿元,增长 14.9%;三产实现增加值 655.67 亿元,增长 13.0%。全市人 均 GDP 达 35484 元,折合 5730 美元,比上年增长 11.9%。14 项经济指标增速 位居全省前三,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 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 10 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首 位。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年共签订亿元合同项目 355 个,实现亿元开工项目 244 个,完成亿元竣工项目 177 个,竣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11.7 亿元,有 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到 13.8:47.8:38.4,一产 比重比上年降低 1.1 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 0.7 个和 0.4 个 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39.8%,较上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新 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光电、新材料、智能电网、高性能 复合材料、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集聚区,制订了促进新兴产业 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1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5.6%。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545.53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 19.2%,比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提 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3.0%,较上年提高 1.0 百分点,为三年来首次超过 GDP 增速,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 21.8%,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 19.7%。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 2.4%,涨幅比上年 回落 0.4 个百分点,比 2011 年回落 2.6 个百分点,创四年来新低。八大类商品 和服务项目价格“ 七升一降 ”。“七升”即食品上涨 4.3%,烟酒上涨 0.3%,衣着上 涨 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 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 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 1.0%,居住上涨 2.5%。“一降” 即交通和 通信下降 0.5%。 图 1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曲线图 单位:%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 通过省级预评估,列入 “创模”规划的 162 个重点工程中,在建的和已完成的占 93.8%。新建污水处理 厂(含乡镇)19 个,污水处理能力近 15 万吨/日。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集中 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深入推进实施“十二五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 划,33 个项目完成率达 54.5%,3 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 100%。市区 18 条 河流实施“一河(湖)一策” ,制定内河三年整治方案,已有 12 条黑臭河流完成 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开展市区空气质量提升行动,PM10、PM2.5 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现下降态势。 2013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 济增速有所回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显著,结构优化仍 需努力;企业运行效益有所下滑,居民增收步伐减缓;城镇化质量不高,城乡 统筹发展仍需努力;节能降耗压力较大,环境保护仍需加大力度;政府管理职 能有待改进,服务意识、行政效能尚需进一步强化等。 二、农林牧渔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农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45.35 亿元,按可比 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4.2%。 粮食生产实现“ 十连丰” 。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1058.69 万亩,其中粮食 种植面积 859.07 万亩,比上年增加 1.28 万亩。受不利天气影响,粮食产量小幅 减产但仍属丰收,实现 2004 年以来的“十连丰” 。全年粮食总产 375.99 万吨, 比上年减少 12.76 万吨,减产 3.3%。其中,夏粮 152.59 万吨,比上年减少 7.22 万吨,减产 4.5%;秋粮 223.4 万吨,比上年减少 5.54 万吨,减产 2.4%。 林业生产成绩显著。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年造林 11.7 万亩,植树 1625 万株,完成抚育面积 25 万亩、试点示范面积 2 万亩。建设村庄绿化示范 村 62 个,其中省级绿化示范村 56 个、森林生态示范村 6 个。发展以林药、林 菌、林禽、林渔为重点的林下经济模式近 30 个,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120 个, 示范面积 2.2 万亩,推广面积 14.3 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 29.3%,居全省第 二,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称号。 畜牧业生产遭遇疫情受挫。受 H7N9 禽流感疫情影响,家禽养殖受阻,畜牧 业发展速度减缓。全年生猪出栏 260.75 万头,比上年下降 0.3%;年末存栏 146.74 万头,比上年增长 5.5%,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 66.8%。全年家禽 出栏 9179.25 万只,比上年下降 3.3%;年末存栏 3906.09 万只,比上年增长 2.7%。 渔业养殖稳步提升。加强现代渔业产业园、精品园、示范场(基地)和示 范村创建工作,完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全年繁育水产苗种 21.35 亿尾,市水 产科技示范园建成苏北最大鳜鱼苗种繁育基地;新增设施渔业面积 1.43 万亩, 累计达 11.78 万亩,占可养殖面积比重的 19.1 %;全市新增无公害水产品 3 个, 累计达 25 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面积达 56.19 万亩。水产品产量 25.65 万吨, 比上年增长 2.7%。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三县两区全部创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苏中、 苏北率先实现县区全覆盖。新增设施农业 8.39 万亩,累计达 91.79 万亩,占耕 地面积的 14.3%。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163 个,累计达 883 个。在全省率先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奖补资金。年还末拥有家庭农 场 4031 个,专业大户 7376 个,土地股份合作社 1591 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 模经营比重达 42.6%。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 2.8 亿元,实施土地治理面积 21.7 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 25.3 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为 46.6%。主要农作物机械 化率达到 8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上下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 年增长 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8.1%,高出全省平均增速 6.6 个 百分点。按企业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长 16.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 48.1%; 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 12.1%,小型企业增长 23.3%;按轻重工业分, 轻工业增长 11.0%,重工业增长 29.5%。全年工业用电量 94.86 亿千瓦时,增长 18.7%。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821.44 亿 元,增长 27.3%;实现利税 439.61 亿元,增长 29.1%。其中利润 305.83 亿元, 增长 28.1%。 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 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 509.28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68.8%。酿 酒食品业总量最大,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 196.31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26.5%。机械电子业异军突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114.48 亿元,比上年增长 41.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 23.8 个百分点。 表 1 2013 年主要工业行业产值完成情况表 行业名称 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农副食品加工业 251.34 20.7 食品制造业 40.95 8.0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242.04 -4.7 纺织业 220.46 22.0 纺织服装、服饰业 160.71 34.9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24.57 29.4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427.52 24.9 家具制造业 16.93 44.5 造纸和纸制品业 24.68 78.2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39.40 37.7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87.45 20.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30.56 29.9 医药制造业 25.50 19.7 化学纤维制造业 140.57 53.6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14.48 2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7.93 25.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8.10 29.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5.04 34.2 金属制品业 67.21 42.3 通用设备制造业 88.09 62.1 专用设备制造业 17.33 36.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32.28 20.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38.50 54.1 仪器仪表制造业 10.64 65.0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6.15 31.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5.45 37.1 骨干企业队伍发展壮大。全市拥有大中型企业 169 户,其中大型企业 20 户。 大中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003.13 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 35.6%;实现利 税和利润分别为 213.01 亿元和 154.14 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 48.5%和 50.4%。 26 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比上年净增 8 户。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降。列入全市统计范围的工业产品共 124 个,其 中 66.1%的产品产量增长,增幅在 30%以上的有 37 个,占 29.8%。 表 2 2013 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 小麦粉 万吨 167.04 7.9 大米 万吨 297.20 6.1 饮料酒 万千升 55.52 1.1 #白酒(折 65 度,商品量) 万千升 48.82 -2.6 啤酒 万千升 6.69 39.7 纱 万吨 14.56 -32.6 布 万米 30320.72 5.6 蚕丝 吨 3718.78 -2.6 服装 万件 14016.98 11.5 人造板 万立方米 1749.02 9.6 复合木地板 万平方米 268.88 11.0 家具 万件 38.81 16.6 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折纯) 万吨 24.55 1.8 #氮肥(折含 N 100) 万吨 22.36 3.0 磷肥(折合 P2O5 100) 万吨 2.19 -9.4 塑料制品 万吨 11.66 -3.5 水泥 万吨 454.35 12.1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592.52 59.8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546.38 -17.9 钢材 万吨 7.98 13.4 铜材 万吨 7.75 20.1 铝材 万吨 1.35 17.1 电力电缆 万千米 0.35 35.1 电光源 万只 3248.53 -6.1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列统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 357 家,全年完 成建筑业总产值 651.5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7%;完成竣工产值 464.41 亿元, 增长 14.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6044.52 万平方米,增长 24.8%;房屋建筑竣工 面积 2714.89 万平方米,增长 25.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90.75 亿元,比 上年增长 25.8%。从产业划分看,第一产业投资 6.69 亿元,下降 13.5%;第二 产业投资 831.45 亿元,增长 25.0%;第三产业投资 452.61 亿元,增长 28.2%。 从项目规模看,项目个数和投资总规模均有所增长。全年共有 1618 个施工项目 (不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比上年增加 210 个。其中新开工项目 1243 个,增 加 238 个。项目计划总投资 2191.74 亿元,比上年增长 6.6%。其中新开工项目 计划总投资 1156.95 亿元,增长 9.2%。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显著。全市亿元及以上施工项目 411 个,比上年增加 23 个,占施工项目数(不包括房地开发企业项目)的 25.4%。亿元项目年内完成投 资 635.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30.9%,占全市项目投资完成额的 64.5%。 工业投资占比超六成。全市工业投资完成 831.2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0%,占全部投资的 64.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滞后,高能耗行业投资增长较 快。工业投资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 80.7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9%;电力、化工、 建材、钢铁等高能耗行业完成投资 145.12 亿元,比上年增长 43.6%。 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 300 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 305.46 亿元,比 上年增长 39.7%。施工面积 3835.33 万平方米,增长 50.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 3008.30 万平方米,增长 56.8%。新开工各类房屋面积 1237.85 万平方米,增长 15.9%。其中住宅 952.99 万平方米,增长 15.3%。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 822.73 万平方米,增长 59.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 745.18 万平方米,增长 69.5%。 表 3 2013 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实绩 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305.46 39.7 #住宅 亿元 223.16 38.8 房屋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3835.33 50.3 #住宅 万平方米 3008.30 56.8 新开工面积 万平方米 1237.85 15.9 #住宅 万平方米 952.99 15.3 房屋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822.73 59.0 #住宅 万平方米 745.18 69.5 房屋销售额 亿元 302.81 61.8 #住宅 亿元 255.04 70.3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国内消费稳步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2.43 亿元,比上年增 长 14.0%。按消费形态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 385.44 亿元,增长 14.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 56.99 亿元,增长 7.9%。按城乡市场分,城 镇实现零售额 345.13 亿元,增长 14.1%;乡村实现零售额 97.30 亿元,增长 9.6%。 限 额 以 上 批 发 和 零 售 企 业 实 现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售 额144.37 亿 元 , 比上年增长 11.5%。其 中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分别实现零售额 16.12 亿元、6.58 亿元、3.68 亿元,增长 9.0%、11.7%、8.2%;汽车类和石油类商品分别实现零 售额 49.47 亿元和 27.04 亿元,增长 17.2%和 12.8%;报刊杂志类实现零售额 15.29 亿元,增长 4.1%;家用电器类实现零售额 13.34 亿元 ,增长 8.1%。限额 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 5.85 亿元,比上年下降 5.8%。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 33.2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9.0%。其中出口 27.80 亿美元,增长 20.0%;进口 5.42 亿美元,增长 14.0%。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 84 家,新批协议外资 11.98 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 5.09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6.0%。 六、园区经济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截止 2013 年末,全市各开发区投产企业总数达 4967 家,比上年增长 13.2%。其中工业企业 2417 家,比上年增长 11.9%;外商投资 企业 305 家,比上年增长 7.4%;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比上年增长 117.4%。 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 1487.02 亿元,比上年增长 33.2%; 实现工业增加值 372.42 亿元,增长 29.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470.96 亿元, 增长 33.6%;实现利税总额 201.11 亿元,增长 59.1%。其中利润总额 134.31 亿 元,增长 63.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市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37.94 亿元,比上 年增长 27.2%,高于全市增速 1.4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550.86 亿 元,增长 29.4%,高于全市增速 4.4 个百分点。全市开发区新开工项目 331 个, 比上年增长 42.7%。其中工业项目 300 个,比上年增长 44.9%;亿元以上工业 项目 236 个,比上年增长 41.3%。竣工项目 233 个,比上年增长 31.6%,其中 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142 个,比上年增长 42.0%。 入库税收快速增长。全市开发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06.34 亿元,占全 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的 57.4%;比上年增长 34.8%,比全市公共财政预算 收入增速高 17.7 个百分点。全市开发区共实现税收收入 138.09 亿元,比上年增 长 38.4%,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 56.1%。 外贸进出口增长较快。全市各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 31.28 亿美元,比上年 增长 22.9%;其中出口 26.97 亿美元,增长 24.4%。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宿迁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宿城经济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增速均超过 30%。各开发区逐 渐形成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如沭阳纺织纤维新材料产业园、 泗阳化纤长丝和铝制轮毂产业园、泗洪膜科技和电子信息产业园等。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邮政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共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 33.07 亿元,比上年增 长 33.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 29.53 亿元,增长 37.6%;邮政业务收入 3.54 亿 元,增长 7.2%。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 640 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79.58 万 户,比上年末减少 6.48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438.26 万户,比上年末净增 55.99 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 107 部/百人,与上年相比,每百人增加 10 部。年末 国际互联网用户 316.94 万户,比上年末净增 130.24 万户。全年征订报刊 5537 万份,比上年增长 7.9%;全年收寄各类快递 9056 万件,实现快递业务收入 7.15 亿元。 图 2 2010-2013 年全市电话用户柱形图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宿宿淮铁路建成通车。全年完成客运量 16384 万 人,比上年增长 9.3%;实现旅客运输周转量 145.05 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 7.9%。 完成货运量 1.11 亿吨,比上年增长 9.9%。其中公路 0.88 亿吨,增长 10.3%; 水路 0.23 亿吨,增长 8.1%。实现货物运输周转量 192.97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 长 11.2%。其中公路 136.50 亿吨公里,增长 12.5%;水路 56.47 亿吨公里,增 长 8.2%。完成港口货物运输吞吐量 2116 万吨,比上年增长 16.3%。 表 4 2013 年全市客货运输量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实绩 比上年增长% 货运量 万 吨 11111 9.9 #公路 万 吨 8793 10.3 水路 万 吨 2318 8.1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192.97 11.2 #公路 亿吨公里 136.50 12.5 水路 亿吨公里 56.47 8.2 客运量 万 人 16384 9.3 旅游业实现重大突破。旅游业三年突破计划圆满收官,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为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市新评 3A 级旅游景区 5 家,至此全市拥有 4级景区 4 个,3级景区 14 个,2级景区 17 个。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 100.69 亿元,比上年增长 49.1%;其中旅游外汇收 入 400 万美元,下降 39%。接待国内游客 1002.02 万人次,增长 24.5%;接待 入境过夜游客 0.37 万人次,增长 33%。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 381.94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4.6%。其中国税部门收入 83.77 亿元,增长 0.9%;地税部门收入 162.21 亿元,增长 21.4%;财政部门收入 135.95 亿元,增长 16.6%。实现公共 财政预算收入 185.12 亿元,增长 17.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 157.98 亿元,增长 21.5%;税收占比达 85.3%,比上年提高 3.1 个百分点。全市公共财 政预算支出 300.0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2%。民生支出不断提高,财政用于教 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五项民生支出共 207.3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3%;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69.1%,比上 年提高 7.4 个百分点。 金融业发展较快。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72.8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8%, 快于服务业增速 8.8 个百分点。截止 2013 年末,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 22 家,保险机构 32 家,小贷公司达 45 家。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截至 2013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 1475.58 亿元,比年初增加 248.71 亿元,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145.05 7.9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2116 16.3 增长 20.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1282.09 亿元,比年初增加 279.23 亿元, 增长 27.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净增量比 2012 年分别多 19.63 亿元 和 36.27 亿元。企业直接融资额突破百亿,达到 105 亿元。截至 2013 年末,全 市小贷公司贷款余额达 38.67 亿元,比年初净增 2.54 亿元。保险业稳步发展。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 33.8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8%。其中产险收入 14.39 亿元, 增长 19.6%;寿险收入 19.45 亿元,增长 6.6%。保险赔付 10.05 亿元,比上年 增长 32.5%。其中产险赔付 7.14 亿元、寿险赔付 2.92 亿元,分别增长 27.7%和 45.9%。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深入实施创新券制度,全年共发放科技创新券 4747.4 万元,为 279 个项目兑现科技创新券 2577 万元,带动科技投入 3.63 亿 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1 家、总数达 89 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162 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 56 家、总数达到 194 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 构 43 个、总数达到 131 家。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 7551 件、比上年增长 72.4%,授权量达到 4488 件、比上年增长 114.2%,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 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市博物馆新馆布展工程如期建成,图书馆新馆建设 扎实推进。新增有线电视用户 17.59 万户,覆盖率达到 75%。公共文化服务设 施网络覆盖率达 99.5%,位居全省前列。6 个公共图书馆有 3 个达到国家一级馆、 3 个达到国家二级馆,其中市图书馆被授予国家二级图书馆,实现历史性突破。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1086 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图书藏量 10278 册。文 化“三送”活动成绩显著。全年完成送戏 512 场次,送图书近 10 万余册、送电影 15000 余场次。依托“ 文化广场周周乐 ”开展“文化走亲”演出活动 23 场、艺术展 览 11 次,有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教育事业全面推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 68 所,新增省优质园 39 所,全 市省优质园达 189 所,占比达 73.5%。新增省三星级高中 1 所,全市三星级以 上高中累计达 19 所,占比达 65.5%。本科达线 13933 人,本科达线率 34.4%, 分别比 2012 年增加 1541 人、提高 4.6 个百分点。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发展示范学校 2 所,技能大赛国赛首次实现零的突破,摘得 2 金 2 银 1 铜。校 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开工新建、加固 65 万平方米。各类教育资助体系不 断完善,为 17 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资助金 2.4 亿元,为 2.12 万名家庭贫 困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 1.2 亿元。 医疗卫生事业再上新水平。总建筑面积 26 万平方米的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体 工程全面封顶,已招聘医学骨干人才 214 人并全部派送到国内知名三甲综合医 院进修学习一年。市妇产医院大楼进入装修阶段,市红十字眼科医院正在紧张 施工,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市健康体检中心列入市政府重点建设工程,上海 市东方医院占股 40%的宿迁市心血管病医院挂牌运行。新农合覆盖率为 99.61%,连续 4 年保持在 99%以上,人均筹资额达 350 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补 偿比例提高到 75%。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 20 类重大疾病纳入大病保障,新农 合结报和民政救助同步,报销比例达到 90%。全市婴儿死亡率 3.90,5 岁以 下儿童死亡率 4.99,孕产妇死亡率 3.6/10 万。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截止 2013 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 148.55 万户,户籍总人口 572.11 万人, 比上年增加 11.85 万人。常住人口 481.9 万人,比上年增加 2.11 万人。常住人 口出生率 14.60,死亡率 7.52,人口自然增长率 7.08。全市城镇常住人口 252.38 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 52.37%,比上年提高 1.4 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846 元,比上年 增长 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