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理工考生跨考经济类硕士成功经验谈_第1页
2017理工考生跨考经济类硕士成功经验谈_第2页
2017理工考生跨考经济类硕士成功经验谈_第3页
2017理工考生跨考经济类硕士成功经验谈_第4页
2017理工考生跨考经济类硕士成功经验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 理工考生跨考经济类硕士成功经验 谈 凯程木同学在 2016 考研中,从自动化专业跨考到国贸专业,从零基础开始复习经济学, 最后专业课取得了 132 的高分,本文为学员木同学的数学备考成功经验分享,希望对 2017 考研学子的备考复习尤其是零基础跨考经济学的考生有所帮助。 考研专业课:工科生跨考经济类的专业课高分攻略 我本科所在的大学仅是北京一所非“211”的普通大学,本科专业是自动化,纯工科的 专业。由于兴趣和自我定位,在考研的时候我舍自动化而选经济类专业。当然这个选择是 需要胆量的,因为当时我没有任何的经济学基础,而经济类每年近 400 分的分数线高得让 人咂舌,这就意味着专业课需要考一个非常高的分数。 虽然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一直担心因为基础差而被淘汰,但是我始终在高效的学习 方法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最终在考场上独步天下,以专业课 132 分、总分 407 分的成绩杀 进了中央财经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 “笨人”的破茧成蝶 这个世界什么时候都不缺“聪明人”,恰恰相反,每个时代都是“聪明人”太多了, “笨人”太少了,但是往往最缺的还就是“笨人”。在学习一途上,很多“聪明人”并不 如笨人取得的效果好,究其原因:“聪明人”不舍得在基础上下笨功夫,认为下那种难度 小耗时多的笨功夫不划算。许三多凭着那股子傻劲,做大回环,不停地跑步,练习最基本 的对练动作(因为高难度的他确实学不来 ),靠最基础的重复,他成了比武冠军。 其实大家不要把考研专业课想象得有多复杂,它考的很多东西都是很基础的,只要你 把基础原理、基本概念掌握了,题目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就从我报考的央财来说,有一道 简答题考的是“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有什么区别”。这道题目算是很基础的,相信 只要是学过经济学的人都能回答。 但是对于跨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课基础的薄弱是一个非常大的劣势,也是一个无法 回避的问题。复习伊始,我经济学的基础为零,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般,从最基础的开始, 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真的是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打基础的阶段是在大三下学期,这学期伊始我就在跨考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报考中央 财经大学的国际贸易学专业,其专业课的参考教材只有两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 济学,但都是中级课本,对于我这样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人来说确实有点难度。为了 弥补自己的不足,我想到了去旁听。其实大部分的考研科目在本科院校都有开设,我就对 照我要考的两门科目去学校网站上查询,发现学校那个学期开了三门关于经济学的课程, 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中级微观经济学,并且幸运的是,上课时间与我本专业的上 课时间都不冲突,于是我每周都会去旁听那三门课程,把它当成自己的必修课。说实话, 那个时候自己本专业自动化的课程还是蛮多的,平均每天 46 节课,但即使这样,经济学 的课程我依然一节不落地去听,在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对我来说都很新鲜,我如饥似 渴地吸收着老师说的点点滴滴。 在上每节课之前,我会提前把那节课的内容预习一遍,不要求理解,也无需弄懂,只 要保证知道老师上课时所讲内容位于教材的哪个地方即可(因为有时老师讲课不按教材的顺 序讲,如果不预习可能就不知道老师在讲哪儿,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样听课效果就不好 了)。如果老师讲的是课本上的内容,我会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做好备注;如 果老师讲的是临时想到的一些内容或者是相关的补充内容,我就会快速地将其记在笔记本 上,无需太工整,只要下课以后自己能看得懂,还能回忆起当时老师讲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课间休息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时间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请老师帮忙解答,其实 老师们人都很好,他们非常喜欢爱学习、爱问问题的学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就 是课后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弄懂,研究清楚,因为那是老师精挑细选出来的,很具有 代表性。每次作业我都非常认真地完成,通过写作业也能帮我回忆当天上课学习的内容。 那段时间过得非常苦,每天繁重的课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几乎一学期都没怎么出校门, 但同时自己也收获了不少,不仅是知识,还有自己的人生态度。 因为是跨专业的,底气不足,我适当地寻求了外力:报了凯程的专业课精英班。专业 课老师反复强调让我把专业课的基础打牢,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破茧成蝶的工作。我按照 老师说的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下来,现在想起来,的确非常有益处。 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公认的国内编得比较好的经济学教材之 一,我用的就是这两本书。每天白天听完老师讲的课以后,当天晚上我会花一晚上的时间 把老师白天上课的内容认认真真复习一遍,主要是看书和笔记。先看上课时在书上做了标 记的地方,仔细理解每一句话,回忆老师当时是如何讲解这句话的,举了哪些例子,做了 哪些说明,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明白了,一旦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记下来以便以后问老师 或同学。然后重点理解书上出现的所有图表和公式,这个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办法,只能 是跟着书上的推导过程,自己一步一步尝试着证明出来,再理解所得出的图表或公式所表 达的经济学意义,所涉及的假设条件。这个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难,因为这不是说你 读懂了书上的文字就可以了,关键要读懂这句话、这张图背后的数学推导、经济学意义等。 对于那些一直搞不明白的问题或者容易混淆的问题,我会把它们专门抄在一个本子上,然 后反复地揣摩理解,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只要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专业课也就成功了 一半。 强渡“险滩” 如果把打牢基础比作在平静的水面行船的话,那么重难点就是行船过程中遇到的急流 险滩,虽然平静的水面占了路程的绝大多数,但是如果不重视路程极短的急流险滩,那么 船毁人亡是必然的。 打牢专业课基础是我们复习专业课的一个重头戏,同样,强化重难点是专业课的另一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3 页 共 5 页 个重难点,同样不可小觑。重难点的复习既是对基础复习的一种深化和升华,也是对考试 当中具有区分度的知识点的把握。掌握重难点也非常不容易,需要克服自己的惯性思维和 反复训练。 除了自己的努力,我的专业课强化阶段还有跨考专业课老师的帮助。强化阶段既可以 从暑假开始,也可以从 9 月份开始,主要还是因自己的进度而定,我就是从 9 月份才开始 强化复习的。当时基础知识复习得已经差不多了,我就给老师建议:让他讲解书中我在打 基础阶段标记出来的不理解的难点和历年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重要的知识点。每次老师 上课大概会有两个半到三个小时,书上的内容讲 34 章,先是把书上的知识点都罗列一遍, 如果发现自己还有不明白的就当场弄明白,然后老师会把重点的名词解释、重点简答题的 出题点挑出来,我做上记号以便回去复习。有些同学可能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不能通 过辅导班的形式进行辅导,但是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个指导者以帮助自己解决专业课方面 的重难点,可以是本科院校的老师,读研的学长等。因为有些问题仅仅一味地靠自学,不 仅耗费时间,还很难解决。 每次上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但这两三个小时的知识我在上完课后要花一周 的时间去巩固和消化。 首先,我把这几章的内容仔仔细细地再看一遍,边看边在书上做标记,特别重点的地 方要抄下来,书上的公式要求做到自己能在一张白纸上推导出来,这也就要求其中涉及的 假设条件要熟记于心,书上的图形一定要自己在稿纸上画几遍,重点注意图形的走向趋势 和一些关键点,如拐点、最低点、最高点等。此外,对于一些相似的概念一定要自己尝试 着进行比较,这属于综合能力的考查,在复习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要,比如完全竞争市场定 价原则和垄断市场的定价原则。 其次,我要把老师强调的地方,如名词解释或出简答题的地方,用自己组织的语言写 出来,并誊抄在笔记本上,然后加以背诵。通过复习我发现很少有参考书将名词解释写得 详细而又不啰嗦的,要么是两三句话解释个大概的意思,要么是长篇大论、洋洋洒洒上千 字,根本不适合答题。因此我自己整理了一本专属的名词解释。事实最终也证明,考试不 会考太偏的名词解释,像今年(2012 年) 的名词解释在我整理的本子当中都能找到。这个工 作虽然有点烦琐,但特别有效。 最后,就计算题而言,书中的例子和书后的习题一定要练得滚瓜烂熟,做到一看题目 就知道考什么知识点,考哪个公式。因为这毕竟是经济学考试而不是数学考试,一般计算 的难度都不会很大,也就只涉及一到两个公式,只要你知道考什么知识点,需要用到什么 公式,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当你把这些工作做扎实,基本上专业课就不会出问题。 上面我已经说过,对于重难点要强化复习,熟练掌握,可能有人就要问,重难点在哪 儿呢?我哪知道什么是重难点。单就书本来说,无所谓重点不重点,而对于考试来说,肯定 是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几门科目中,唯独专业课没有考试大纲,也 没有考试范围,只有指定教材(有的学校甚至连指定教材都没有,只有要考的专业名称) , 这时学校历年考试真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自己总结重要考点的主要依据也就是历年真题。 其实专业课的复习主要指向两类书:一类是学校指定教材,一类是历年真题。真题给 考生传达的不仅仅是以前考过的那几道题,关键是告诉了广大考生这个专业出题的大致范 围、出题的题型、题量的大小。如何利用真题决定了你复习效率的高低,真题利用得好, 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以我自己报考的中央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为例,就出题的范围而言, 我从真题中获得了不少信息,比如微观经济学,央财必考的几个知识点有:偏好、成本曲 线、垄断等。主要考那本参考书的前面大半部分,后面小部分顶多出个名词解释。同样用 这本书作为参考书的还有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拿北大来说,它就更偏向于考书的 后面部分,比如博弈、不对称信息等。可见,从真题中把握考试范围对于复习很有帮助, 能省去很多无用功。 出题的题型,我们同样能从真题中获知。我报考的专业考的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 简答、计算。而像其他学校如北大,用的是同样的参考书,它的题型只有简答题。就题量 的大小而言,央财的试卷题量非常大,很多同学都说做不完。看题量能看出什么呢?通过题 量和每题的分值你就知道每道题目要答多少文字,央财名词解释一个 4 分,那么只需答四 五行文字就行,而简答题一个十几到二十分,这就需要分段答,答十几行。这也算是一个 技巧。 约定俗成的答题规范 考研在我眼中就是一个见招拆招的过程,这在考试的试卷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十年 磨一剑”固然可喜,但是若是因为“剑利而招不对”就着实可惜了。因此在考研战场上除 了基础牢,难点通外,还需要有着应万变的答题技巧。 注意答题技巧的细节,可以让你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起初,经济类的题目对于我这样 一个工科生来说很是头疼,因为对于很多题目,我能理解它的意思,却难以表达。我习惯 了工科的那种言简意赅的逻辑思维,比如一道计算题,我只能列一个公式代入数值算一个 结果,而不会想到加上很多语言文字的描述。但后来发现,每类题目都有每类题目的答题 规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与说明,但是每类题目都有约定俗成的答题规范,你做到了,老 师自然能给你高分。这也是我在复习过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答题技巧。 对于名词解释,首先,要详细描述它的含义,然后要解释它相关的性质,有图的配上 图形,有公式的配上公式,然后跟它相关的你能想到的都写上,尽量多写。对于简答题, 首先答出题目中涉及的名词解释,然后再对问题本身作答,回答问题时要尽量详细,有图 形或公式说明更好,只要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和结论都要写上。最好是分条描述,即写上 标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