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华县铁中  潘秀梅_第1页
《故都的秋》教案  华县铁中  潘秀梅_第2页
《故都的秋》教案  华县铁中  潘秀梅_第3页
《故都的秋》教案  华县铁中  潘秀梅_第4页
《故都的秋》教案  华县铁中  潘秀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一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扫除文字读音和词语理解障碍,初步 了解课文内容;(2)结合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教学课题】 故都的秋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故都的秋属于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为写景 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 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作者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 其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 厚的文化底蕴。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其知识储备不足,解读 此类文章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景显情、 情景交融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再者,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高中生的情感 和阅历与文章都有很大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 代和作者的距离,是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 致; 理解散文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和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情景交融的 2 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品读作品的文 化底蕴。 4、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整体思路;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6、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 ,引发兴趣;诵读欣赏,整体把握;分组讨论,拓展 延伸;个性品读,鉴赏提高;归纳概括,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看有关秋景的 FLASH 导入秋。 古往今来,这些醉人的美景,不知唤起过多少人的诗情。杜甫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展现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的悲凉之景;毛泽东独立寒秋 ,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 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何 等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领略一下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 二、展示教学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理解散文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整体感知 我们跟随优美的旋律一起走进郁达夫先生心灵中故都的秋。在 听课文配乐朗诵时,请体会作品的深沉情味并思考: 3 1、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哪些话直接表 达了他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备注:学生在听课文配乐朗诵的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 出特点和眷恋之语。 饱含情感的诵读可以说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但大家发现朗诵 中有什么美中不足吗? 学生发言明确:有添字、改字等问题。如第 3 自然段中“已将 近十年了”读成了“已将近十余年了” ,多了一个“余”字;“自然 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读成了“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 十分的秋意” ,多了一个“够”字;“淡红者最下”读成了“淡红色 最下” ,把“者”改成了“色”等。 教师补充:故都的秋中原文是“已将近十余年了” ,现在我 们用的这个版本经过进一步校对,把“已将近十余年了”修改成 “已将近十年了”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改呢?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明确:“将近”与“余”矛盾,须去掉一 个, “将近”后应接确数。从郁达夫的经历看,他 1924 年底第一次到北 平任教到本文写作时,应是接近十年,故删除“余”较好。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找的也很准确,而这些读的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也是我们中很多同学读书时存在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减少此 类问题。 接下来,同学回答故都的秋的特点和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 秋的眷恋之情的话语这两个问题。 学生发言明确: 特点:清、静、悲凉。 备注:学生朗读第一段,加深理解。 直接表达眷恋的话语: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 4 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 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 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备注:学生朗读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语,体会眷恋之情。 2、作者满怀依恋,给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秋景图?请用四字短语 简要概括。 教师示范:课文第 6 至第 10 自然段,人物是都市闲人,重点景 物是秋雨。二者联系:都市闲人在说秋雨带来的一种凄凉之感。基 于上面的认识,概括为“秋雨话凉”或“闲话秋雨”或“秋雨斜阳” 。 明确:什么人干什么或景物如何。 备注:学生依据示范分组完成此题。学生跳读,查找,交流, 推荐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或纠正,必要时教师进行补充 或纠正。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明确: 五幅秋景图: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清 秋佳果。 假如你就是客居他乡的游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镜,穿一袭 长袍的郁达夫。面对如此五幅秋景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 么感觉? 明确:五幅清、静、悲凉之景必会使人顿生一种清、静、悲凉 之情。 此时此景,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师生齐背天净沙秋思 。 四、品读鉴赏 本文虽没有用古典诗词那样凝练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 5 出故都的秋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让我们以“小院秋晨”为 例,品读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1、以“小院秋晨”为例,点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思考作者写 了小院秋晨的什么景物,写出了这些景物怎样的特点,蕴含着怎样 的情感,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细品秋味。 方法点拨:试着替换体现色彩的词语,看看效果如何? 如“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能否替换成 “红花绿叶” ,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能否替换成 “灿烂的阳光”等。 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必要时教师进行补充或纠正。 明确: 小院秋晨 (1)一椽破屋,一碗浓茶(荒凉,苦涩) (2)秋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正面衬托,清) (3)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反面衬托,静) (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 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冷落与萧条, 伤感与落寞,心静) (5)其他: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 淡红者最下。折射出作者回避暖色,偏好冷色的特点,他要的就是 悲凉而非热烈。作者要求的点缀也是,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 秋草” ,瘦弱,病态,绝不是一丛丛青葱的茁壮,郁达夫追求的就是 颓废的调子。 师生配乐朗读第 3 自然段,感受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之景, 体会作者心中的清、静、悲凉之情。 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都会让我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 6 面而来,也会让我感受到作者在清静闲暇中透出的落寞。说到这里, 我们不得不去认识一下郁达夫,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呢? 方法点拨:知人论世,联系郁达夫生活的时代及其个人境遇思 考。 明确: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 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留学,饱 受异族的歧视和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 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 1934 年,九一八事变 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 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那种悲凉和无奈,自然而然地要 在文章中体现出来。 看来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将深深地打上作者主观情感 的烙印。 郁达夫自己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 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 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我们要想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 的文章的话,一定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眼前的景象唤醒 沉睡的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 小结: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等。 2、请同学们选择剩下的四幅图中你喜欢的一幅进行赏析,和同 桌交流看法。 学生自主赏析,教师解疑答惑。 五、布置作业 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百字左右的文字平静的秋夜 。 写作练习提示: 秋天:枫叶 菊花 衰草 霜露 蟋蟀 夜晚:星星 月亮 7 【教学反思】 一是故都的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 困难,但以写景散文的角度去解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