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说课稿_第1页
《说“木叶”》说课稿_第2页
《说“木叶”》说课稿_第3页
《说“木叶”》说课稿_第4页
《说“木叶”》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说课稿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 张春荣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来自山水秀美,有塞外明珠美誉 的皇家园林城市承德,我叫张春荣,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五个 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第 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 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启人心智、引人深思。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 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 从而阐发了文学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本课的主要价值在于,学生通过探讨 “木”的艺术特征,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并理解文学语言含蓄美 的精妙,能学以致用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 学修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 点,理解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 (2)学会运用语言的暗示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 词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理解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语言的暗示性。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也具备 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他们仅仅擅长对诗歌语言的浅层理解,常常忽视语言的 潜在含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对语言的微妙之处也缺乏敏感的体察, 而这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含蓄蕴藉、言近意远。 (2)学法及确定依据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吕叔湘也 强调过:语文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地实践才能习得。根据新课程标准大力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 确立了以下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 合作探究法 3 练习提升法 (三)教法及确定依据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因而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语文 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的 人文性要求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 说“木叶” 属于文艺随笔,它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的自由灵动,需要教师采用灵动的教学 3 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原则采取了如下 的教法: 1 学案辅助法 2 激趣导入法 3 归纳比较法 4 合作探究法 5 迁移提升法 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过程,又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树立学习 主体意识,学会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的过程,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 环节: (一)说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布置学案,让学生课前读一遍课文,特别是细读 4-6 节,填 学案表格。(因为课文较长,又有很多引用诗词的注释,需要学生充分地接触 文本。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设计了学案的表格,同时也引向课堂鉴赏的重点 部分。) (二)说课堂教学。 第一环节:视频导入、设置情境。(多媒体显示)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 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我的导课是 播放动画视频(播视频),播完视频后,让学生自由谈一谈看 完画面后的感受。 相同的一棵树,绿叶葱茏时和落叶缤纷时,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是不一样 的,诗人林庚的说“木叶”会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样的阐释呢?(板书:说 “木叶”) 第二环节:研读文本、筛选信息(多媒体显示) 4 走进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思索、探究,认真体味“木” “树” 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理清文章的 思路,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来解读文学语言的内涵和意境。基 于此,提出如下问题: 1、小组合作,完善学案上的表格,比较归纳“树叶”“木叶” “落叶” “落木”艺术形象的差别,以引导学生发现“木”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2、“木”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诗人林庚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的呢? 引导学生提炼信息,经过研读文本,学生的 结论如下: 关键信息: (1)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 (2)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3)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 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经过进一步探究,学生发现这些诗句在情感上具有暗示伤感、惆怅、悲凉的 特点。 3、“木”字有这么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 暗示性 4、暗示性到底是什么呢?在课文中哪里有涉及, 请同学们把它齐声读出来。 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 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 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 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 过渡语:我们再到古诗中去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打出幻灯片)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5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同是写柳,我 们从贺 知章的笔触下看到化身为碧玉美人的杨柳,在春 风中摇 曳着曼长的枝条,呈现着 新叶的嫩绿,而最擅写柳的李商 隐,在写春柳时,则 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 写秋柳则表现傲对秋天稀疏衰落的悲叹。 那我们总结一下: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用最简约的语言来承载最丰富的情感。 5、为什么诗人们钟爱用暗示性的语言? 结论:使诗歌具有含蓄美,意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 这五个问题,主要从学情出发,由浅入深,从感知到理论,培养学生的鉴 赏能力。 第三环节:延伸探究、展示成果(多媒体显示) 走出文本,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 教材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在深入的文学鉴赏中再次获得语言的审美。 同学们初步掌握了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性质后,还需巩固、提升鉴赏能 力!这里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经小组合作探究后,得出本 组的鉴赏成果并加以展示,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问 题是: 1、请结合下面三首词的意境,选用残红、落红、乱红填空。 2、阅读下面这些句子,理解“燕”在词语中的暗示意义。 该环节充分体现了 “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的适时点 拨,让学生的鉴赏思路更加清晰。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 力得到了提升。 6 第四环节:文学创作、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该环节的方法是:运用“月” “秋雁” “梧桐” “秋叶” ,写段文字(或诗歌或散 文)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自己谈创作的内容、情感、目的。 学以致用,更 好地领悟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 四、说板书: 板书可以将课堂内容简洁明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行文的思 路。好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掌握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本课板书由“树” “叶” “木” “落”四个字,勾连出一片叶子的形状,既形 象生动,又凸显文章的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优点: 1、探究式教学符合课改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认知的主 体作用。 2、教学内容有益于对高中课堂知识延伸和学生学习兴趣激发。 3、授课环节连贯。 4、 “学以致用”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唤醒了学生对诗歌语言暗示 性的感悟,进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 1、在学生预习充分的前提下,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 2、再适度增加启发的深度。 3、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