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服饰文化考析_第1页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考析_第2页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考析_第3页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考析_第4页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考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考析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为我们研究 古代民族风俗提供了最为原始的文献。通过了解诗经中所描述的服饰可以从中考析春 秋时期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念。按体裁来划分, 诗经分为 风、雅、颂三部 分,其中描述服饰文化的诗经主要汇聚在“十五国风” 中。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 特曾指出:包括服装在内的整个文化结构都是一种语言, 即事无巨细,文化结构和语言结 构一样,总是由符号组成。因而可知,服饰和语言一样,作为一种符号,蕴含了丰富的文 化内容。因此本文重点从“风”出发,通过服饰原料、种类、配饰等几个方面为角度考析 春秋时代的人们的服饰文化内涵。 关键字:诗经 服饰文化 目录 中文摘要-1 目录-1 正文-2 一、诗经中的服饰的原料-2 (一)葛的利用-2 (二)麻的利用-2 (三)蚕丝的利用-2 (四)皮毛的利用-2 二、服装的类别- -2 (一)日常衣物-3 (二)特殊服装-3 三、服饰的形制-3 (一)上衣下裳之分-3 (二)服饰的其他组成部件-3 四、服饰的装饰和配饰-3 (一)装饰和佩饰-3 (二)佩饰的材料-4 五、服饰的人体修饰-4 结语-4 参考文献-4 正文:诗经所包含文章 305 篇,历经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 言。这“诗”指的就是诗经,可见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重要性。服饰是 人类的能动性创造,最初用以挡风御寒,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这其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定的服饰文化。因为服饰除了生存的需要外,还成为人们主 要的审美对象,帮助人们更好的传情达意。这种审美意识在先秦时侯就已初露端倪,尤其 是在诗经中,服饰除了遮风挡雨还是人们表达悲欢离合情愁爱恨的载体。 从诗经上来看,在春秋的时候,我国的服饰就已具备了很高的水平。据相关的统 计,诗经中有关服饰的描述的文章就多达 65 篇。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物品,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考析诗经中的服饰民俗,可以了解我国服饰 文化的发展,对于当代的服饰文化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值得一提的是, 诗经中关于服 饰文化的诗句,既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情境,又经过使用“比、兴、赋”等不 同的诗歌技巧,艺术地再现了当时衣着的形象,其文化意蕴跃然于服饰之上。 一、诗经中的服饰的原料 古时生产能力有限,因而其服饰的原料多数集自然天成所用,然后再进行加工,其 中主要以葛、麻、蚕丝、皮毛为主要的加工材料。 (一)葛的利用 诗经-王风-采葛有言:“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从中可以看出葛 是日常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风-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 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 絺为綌,服之无斁。 ”这一段详细的讲明了葛的生长环境和样貌,生在谷中,蔓生植物, 人们通过日常的劳作发现葛可以在煮后抽其纤维作织布的原料,并且有“絺、綌”细粗 两种。 (二)麻的利用 苎麻是除了葛之外的第二种可以用来织布的原料。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 “东门之 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 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讲到了古人采用“沤”的方式利用苎麻来纺 布,从中也可以看出苎麻的种植非常普遍,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这也 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苎麻”的记载。 1 (三)蚕丝的利用 比起葛和苎麻来,蚕丝就显得高贵大方了很多。“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经- 豳风-七月描述的是老百姓为公子们用蚕丝做衣服,给自己的只能是粗布衣料。这从侧面 反映了,劳动人们养蚕抽丝,但蚕丝却为上层人士所用。这也是服饰定阶级的一面。 (四)皮毛的利用 在人们还没有学会抽丝剥茧的时候,采用动物的皮毛做衣服从远古时期就流行了。 当时大部分的皮毛是羊羔皮和狐狸皮。诗经-郑风-羔裘就描绘了这样的情景“羔裘 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行为正直、品德良好的人身穿受到人们的 敬仰,自然羊羔皮这么珍贵的衣物应该给这样的人穿。“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说的却 是同蚕丝一样的情景了。狐皮、羊羔皮属于珍贵的服饰料子,所以应该是贵族阶级的衣 物,贫苦的百姓依然是葛和苎麻。 二、服装的类别 根据衣服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们按四时节气分配衣物,形成单、棉、皮、夹四大种 类。诗经-七月曾有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个“衣”正是给诸侯们所发的用 以御寒的衣服;诗经-都人士 提到“狐裘黄黄”,指的就是皮衣。 2 (一)日常衣物 从上文可知,一般的老百姓平日的衣服就是葛衣或者麻衣,这属于“单”;冬天的 棉衣为袍和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诗经-唐风-无衣,就是寻常百姓家冬 天罩在外面御寒的棉衣了说到种类繁多,还属贵族们。有裘、象服、锦等,“君子偕老, 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诗经-鄘风-君子偕 老形容的正是诸侯的夫人华服在身的情形,其中的象服更是华丽至极,镶以珠宝,加 以刺绣,贵族们天天可以穿,而普通的人家只有婚嫁之时才有可能穿。 (二)特殊服装 由于周礼的广泛传播,古人对于节日里的服装要求很高。“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 予与行。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这一段讲诉的是女子婚嫁的服装 褧衣,尽管用于婚嫁,但其原料是麻布做成。贵族们会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样式的衣物。 诗经-小雅-采菽 中“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 3 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的玄衮就是当时贵族们的礼服之一,而且是在天子会诸侯的 时候所穿的黑白纹相间的礼服。 三、服饰的形制 (一)上衣下裳之分 这一时期有了上衣下裳之分,更确切地说,是突破了上玄下黄的远古形制。邶风-绿 衣中便有“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的说法,可见当时人们服饰的形制已基本定为上衣下 裳两部分。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色的上衣,学子的风度,令人思念。 据说这样的分法是有圣人观天象所得,上衣下裳象征着天地乾坤,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古人 “天人合一”的理念。 4 (二)服饰的其他组成部件 除了上衣下裳,还有内外之分。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 瀚我衣,害瀚害否,归宇父母” 。这里的“私”即是内衣,而后面的“衣”就是指外套。女 子回娘家,要穿戴整齐,内外有分。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 兮,无使尨也吠”的“帨”则是另外一种衣服的部件,基本上为女子所穿,佩巾或者是围 腰,从服饰的发展历史来看,这应该是起防护作用的服饰部件。 四、服饰的装饰和配饰 (一)装饰和佩饰 除了服饰的原料和类别,服饰的装饰和佩饰也种类繁多。着重服饰的装饰和佩饰明显 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服饰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还增加了对美的追求。郑风-咄其东门记 有“缟衣綦巾”、“缟衣茹芦”,白色的上衣与淡绿色的佩巾在一起搭配,以淡雅的搭配 显示出一种庄重之美。郑风-羔裘中的“羔裘豹饰”、“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应该是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豹纹服装,可见豹纹在古时已经开始流行了。 诗经的作品中,描述人物的同时会提到某些佩饰。首先是头饰:鄘风-君子偕老 中的“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可见贵妇头上佩饰华贵;卫风淇澳 中的“充耳锈 5 莹,会弁如星”则是男子佩戴于冠冕上头饰品。其次,身上的装饰:卫风-芄兰中“芄 兰之支,童子佩触”,一个小孩子佩戴了大人应该佩戴的首饰。曹风-候人:“彼其之 子,三百赤芾”“ 芾”指的是官服上的革制蔽膝,上窄下宽,为官者所能佩戴。卫风- 有孤中讲到一位村妇看到贵族衣着华贵而自己的丈夫却是赤身在田野劳作,感慨“之子 无带”,这里的“带”就是贵族日常佩戴于身上的一种身份地位象征的服饰部件。 (二)佩饰的材料 从诗经中不难发现佩饰的主要材料是玉石。卫风-竹竿中的“佩玉之傩”、 郑风-有女同车中的“佩玉将将”、卫风-芄兰中的“容兮遂兮,垂带悸兮”等等 都是形容女子佩带玉饰后的美好形象。郑风-子衿“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简单的勾勒 了女子的心上人青白上衣,环佩青玉的形象,一个“青玉”就将男子的俊朗形象跃然于纸 上。 佩玉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佩玉琼琚”与“佩玉将将” 从视觉与听觉上也强化了女主 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高雅的品行。卫风-淇澳描写男子佩带充耳:“充耳锈莹,会弁如星” 。“锈”指的是宝石,“莹”指玉的颜色,代指男子所佩戴的玉石。而且,充耳除了佩戴 之用外,还有另一层文化内涵:汉朝的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提到“瑱,镇也。悬当耳 旁,不 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 也就是说佩戴充耳,要有所闻,有所不闻,言行举止 6 要谨慎,因此,人们佩带充耳也是为了彰显德行。 五、服饰的人体修饰 服饰既然存在审美的作用,那么为服饰锦上添花的除了佩饰和装饰,还有人体的修饰, 也就是发型、面容装饰、染指、纹身等等。诗经中关于人体的修饰给与了大量的笔墨 描写。 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里的“膏沐”正是女子用来润发的化妆 品,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护发素。从中可以推测出,那时的女子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外 貌,并使用化妆品来修饰自己。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 ,编发, 女子头上的假发,据此可以断定那时女子在某一场合有带假发的习惯。 齐风-甫田: “婉兮娈兮,总角总角卯兮” ,讲的男孩幼时两边扎小辫,成年后将头发挽成一髻的风俗传 统,通过发型的变换展现时间的飞逝,表达诗人难以割舍的思念和忧虑情怀。 小结:诗经中所描绘的服饰既是社会物质组成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延伸。 在诗经中关于服饰的描写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相当大的开拓 意义。重新考析诗经这一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不难发现这些承载着历史和 文化积淀的服饰,掺杂着诗人欲说还休、爱恋不绝、情谊难舍等感情的服饰,已经开创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服饰话语形式。尽管诗经中的大多数服饰已经永远的退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