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docx_第1页
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docx_第2页
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docx_第3页
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春悲秋是古典文学中表现最多最丰富的情感,而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 种情绪。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写的是秋声;“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写的是秋雨;“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写的是 秋思;“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写的是秋愁;“蟋蟀独知秋令早, 芭蕉下得雨声多”写的是秋味。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 节,在文学史上,肃杀的秋天可以看做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 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 某种自然的契合。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伤感:有“金井 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业霜”的忧思怨情;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 听雨声”的相思之苦;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亡国丧家之痛;有“千 年集暮节,万籁悲萧辰”的生命悲叹。古代诗人们将悲与秋紧紧联系在一起,形 成了秋必含悲,悲必言秋的诗学模式,成为古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 杜甫的登高则是言秋作品中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 要了解杜诗,不可不了解杜甫的生平,因杜甫的身世遭遇便是杜诗最好的 注解。杜甫早年漫游各地,曾参加进士科考试,都没有成功,因奸相李林甫和 杨国忠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害能。天宝六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 诣毂下” ,这是所谓“科举” ,杜甫也去应试了。但在李林甫阴谋操纵下,竟造 成“无一人及第”的局面,李林甫还上表“野无遗贤” 。这样杜甫在仕途上又一 次遭到挫折。不仅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生活上也开始落拓。 “朝叩富儿门,暮 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生活境况的真实 写照。为了生计,更为了实现“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杜甫 不得不干谒朝中诸权贵,请求援引,但却无一人理睬。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 困守长安将近十年,郁郁不得志。 “安史之乱”时,他带全家北行,流亡到州,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诗人和流亡人民一起忍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把家 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唐肃宗在凤翔即位,只身前往凤翔投奔肃宗,不料途中 被叛军所俘,被押解到长安,杜甫官卑职小,没有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 到肃宗所在地凤翔,授予左拾遗,上任不久,因直言谏诤被贬职,被放还州探 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 又过了两年,他弃官西行入蜀,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筑草堂定居,总算过上了 比较安定的生活。他养鸡养鸭养鹅,种药种菜种竹种松种桃,有时独持小斧, 砍伐恶木:“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 ”有时还领 孩子们芟除毒草,太阳进山了还不肯罢收, 除草诗说:“荷锄先童稚,日入 仍讨求。 ”但好景不长,宝应元年,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杜甫又流亡到 梓州。过了两年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为参谋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不料严武第 二年即因病去世,使他失去了依靠,他只好东下,在夔州滞留了两年。 登高 一诗,就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重阳节登高所作。诗人在四川失去依靠,漂泊到 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此时已五十六岁,垂垂老矣。由于诗人已饱经风霜,历 经战乱,加上与他患难与共的好友李白、严武又相继去世,因此,诗中流露出 羁旅异乡、举目无亲、世乱年衰、日暮途穷的悲怆情绪,令人不忍卒读。 诗的前两句写登高所见所闻,紧扣住一片秋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 ”由写秋风迅急,秋气骤至开始。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六种物 象:“风” 、 “天” 、 “猿” 、 “渚” 、 “沙” 、 “鸟” ,每一种物象用一字来形容:“急” 、 “高” 、 “哀” 、 “清” 、 “白” 、 “回” 。这六个物象就像六个镜头,构成一幅凄凉 的深秋画面。秋天到来,秋风突起,天高气清,秋气凛冽,寒霜始降,砭人肌 骨。感“风”之“急” ,见“天”之“高” ,听“猿”之“哀” “啸”都在揭示景 物的荒凉,又以“渚”之“清” , “沙”之“白”与“鸟”之“飞旋徘徊” ,来写 暮秋景物特色,进而构成暮秋荒凉苍茫的典型环境。因台高,觉其风大,所以 说“急” ;时当深秋晴空如晦,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 ;夔州 一带,山高林密, “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所 以说“哀” 。它不像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 不见半点伤心。李白的好运,杜甫的潦倒天差地别。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 以说“清”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白茫茫的沙滩历历在目,所以说“白” ;风 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 。真可谓“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捡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鸟类也找不到栖身之地,何况人呢? 颔联从大处落墨,扩展到万里秋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以“无边”二字展开“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长江滚滚 来”的画面。深秋风大,所以听落叶之“萧萧” ;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 滚” ;“落木”用“无边”形容,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用“不尽”形容, 可见大江之无穷。 “滚滚”的长江, “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 处处是悲秋之意。在屈原的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木叶下” ,此句也是描写秋天肃杀景象,视野也较阔大,尤其“洞庭波兮木 叶下”写出了洞庭湖水起波浪,树叶纷纷飘落的肃杀秋景。而杜甫的“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屈原诗句相比,境界就显得壮阔了。从大处落 笔,写大景物, “落木萧萧下”是写声音, “无边”二字,景象壮阔,可见秋意 极深;“长江滚滚来”写视觉中的景物气象非凡,以“不尽”二字形容,更显 境界之阔大。 “无边” “不尽”两句,将时空扩展到极致,给人一种广阔无垠的 感觉。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心情正就眼中景物做表达,眼中 景物与心中情相会,暗淡的景物色彩又与心中凄凉之情相吻合。 “无边” “不尽” 使“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 无形中传达出怀才不遇的怨愤、壮志难酬的感怆。再加上天涯漂泊,世态炎凉, 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种种人生苦涩汇聚成一种感伤情结,使文士不遇成为古 典诗人最常见的悲情愁绪。 写景至此,自然而然地转入抒情。后四句就直逼胸臆,抒发诗人登高时的 感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万里” “百年”与上联“无边” “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与江水一样,推排不尽, 驱赶不走。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十四个字中便含有九层可悲之意: 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肃杀的秋天, 四可悲;重阳佳节,没有任何饮酒或赏菊等乐事,只是去登高,五可悲;亲朋 凋谢,孤零零地独自登高,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 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肺病、风痹症、左臂因风湿不能动, 糖尿病不时发作, “牙齿半落左耳聋” ) ,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 今年过半百,一事无成,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寥寥十四个字,意思一层 深入一层,核心则是“悲秋”二字,为岁月将暮而悲,为生命将尽而悲。身在 异乡作客,已有游子之痛,再加上相遥万里。望乡之路,天涯之隔,在没有现 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的古代,无异于“生死两茫茫”的两重世界。这种 “天涯涕泪一身遥”的痛楚就是不寻常的作客之悲。更进一步,山遥路远,万 里漂泊的别离之苦对于诗人不是一种短暂的小别,而是一种长期的生活常态。 它意味着回乡归期未有期:“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使人黯然销 魂的离愁。 从天涯飘零到白发弥添,从垂老多病到穷愁潦倒,一生百恨千愁。尾联写 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艰难” ,指时世艰难,社会动荡, “苦 恨” ,形容杜甫百恨交加,已到极点。 “艰难苦恨”既包含了诗人“济苍生” 、 “安黎民”的志向,也暗含了诗人长期漂泊,历经人生艰辛,遍尝世态炎凉的 痛苦求索,同时也隐含了诗人衰年多病、孤苦伶仃、天涯沦落的艰辛境况的身 世遭遇。对“艰难苦恨”的执著追求,结果却是落得一身劳顿,满头白发,贫 病潦倒。理想的破灭、追求的徒劳、怀才不遇的怨愤、壮志未酬的失落,再加 上时光不再、岁月蹉跎、天涯沦落、贫病潦倒的人生苦涩,融会成种种凄凉的 感伤。 “新停浊酒杯” ,则将杜甫“艰难苦恨”的忧愤之情写得更具体、更形象 了。因“常作客”则艰苦备尝,白发骤增;因“多病”则潦倒日甚,被迫辍饮。 这一联意思即:世乱又当暮年,壮志未酬,是件憾事;酷爱饮酒的人,因病不 能举杯,连借酒消愁也不能够,岂不更可恨。 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 飞黄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中国民间有“人 生一世,草木一秋”这种说法,把人的生命律动比喻为荣于春而衰于秋的草木 变化。于是,自然之秋包含了生命之秋;叶落草枯言喻了人生暮年。可见,在 中国传统文化里, “秋”不只是一个季节的名称,也是一个很具有情绪化色彩的 词,古代文人用秋天来为“悲”定性,悲秋传承下来,富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种文化原型和生命符号, “秋”不仅表现时间将尽、生命变衰意绪,还灌 注殊深的生死情绪,包含了古代诗人挥之不去的大悲大恸。他们对生命的感悟 习惯从自然时节的更替去解读时间,从山川草木的变化中去体味生命。萧条冷 落、百物凋零的秋景最能触发多愁善感的诗人强烈的生命感动,使之遇秋生悲、 落叶伤怀,自然会推物及己,在“秋风萧瑟天气凉”的情景中,时间意识和生 命情感找到了契合点,找到了对生命悲情恰当的审美感受和抒写方式。古代诗 人悲秋,是在传达生命大限的困惑和感伤;古代诗人言秋,是在倾诉人生的百 恨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