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悼亡诗特点_第1页
中国悼亡诗特点_第2页
中国悼亡诗特点_第3页
中国悼亡诗特点_第4页
中国悼亡诗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国 古 代 悼 亡 诗 的 艺 术 特 点 中国古代悼亡诗的艺术特点 摘要: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中国诗歌中占 有重要地位。悼亡诗在表达手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从四个方面分析 悼亡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悼亡诗;触景生情;用典;生活化意象;虚实结合 从诗经中葛生 , 绿衣出现以来,悼亡诗词就一直未曾淡出人们的视野。 悼亡诗以其哀婉深沉的格调,追悔悲戚的情思,真挚深厚的意蕴给读者带来一 种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典诗歌以悲为美,而这因为阴阳相隔而不得相依为伴的眷侣,内心的 悲哀则更具有魅力。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则缠绵不去。悼亡诗因情感人, 以实动人。在这里,无论是万人之上的帝王,还是官场中尔虞我诈的士大夫, 再或是穷困潦倒的书生,都会取下平日里坚强的面具,毫无保留的把内心最柔 软最脆弱的地方展露在读者面前。而我们仔细品味这些忧愁忧思的悼亡诗,可 以归类出它的四大艺术特色。 一:触景生情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说“春秋代序,阴阳残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矣.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 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秋共朝哉” 。那些萧瑟凄凉的美景,在敏 感的诗人眼中,无疑是拨动心弦,触发情思。 景存人亡,感物伤怀的抒情模式最早在诗经中出现。 邶风绿衣:“绿 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作者凝视妻子做的绿衣,怀人伤 感之情油然而生。绿衣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爱的载体,那是亡妻对诗人 爱的体现,一针一线都承载着深厚的夫妻之情。复沓的运用,体现了诗人思念 妻子的痛楚愈来愈烈。 “心之忧矣,曷维其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可见 其忧思之长,沉痛之深,作者反复抚摸妻子亲手缝制的衣服,反复的吟唱中, 除了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又是一种对生死的无奈。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分别写了三个时令:春,秋,冬。 “荏苒冬春谢, 寒暑忽流易。 ”抒写了在这春秋时序,寒暑流易的岁月流逝中,丧妻之痛并没 有被时间的河流冲淡,而是因时令季节的更替,不断更新以新的伤心内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 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 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 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 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 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 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 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 。 物在人亡,阴阳两隔,不免触目伤怀。 薄暮时分最是让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情。如“谁道飘零不可怜? 旧游时节好 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纳兰性德浣溪沙 )在夕阳中,词人仿佛看见卢氏美丽的身影随着那一抹 残 红逐渐消失,无法挽留。他无法追回爱人的生命,就如同无法阻止落日西 沉。 二:意象生活化 悼亡诗中的意象往往都带有较强的生活性,多为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比 如潘岳悼亡诗中,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冷火残灯, 沉香旧筐,孤帐空床,芜闺尘窗,未完针线等。潘岳悼亡诗中的“翰墨” , “流芳” , “空床”,“枕席” , “故房”等都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 的种种物象,也是诗人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象,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将 睹物思人,哀痛之情通过这些意象传达的更为具体,催人泪下。 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 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描绘了妻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用妻 子韦氏“卖钗买酒” , “做饭艰难” , “食野蔬”,“落叶添薪”等来描写妻子勤 俭持家,不畏艰险。 贺铸的鹧鸪天 ,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 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语言平淡自然,如话家常,此 诗字字含情。 “空中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则采用了“挑灯补衣”情 景,写出了妻子的勤劳和贤淑。词中“梧桐” , “鸳鸯” , “空床” ,和“挑灯补 衣”选取的是亡妻日常生活意象,睹物思人。 三:借用典故 用典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中说 道“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 ”凡是古代的人,事 和经典的话语都可以作为典故引入诗歌中。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其一)中的“帷屏无髣髴”是说在帷屏之间亡妻 髣髴之状都没有见到,这里运用了汉书外戚传中的汉武帝因对过世的 李夫人思念不已,于是张帷设烛,招来李夫人之灵的典故。还有“庶几有时 衰,庄缶犹可击”运用了庄子的典故。潘岳想效法庄周,以达观的态度消愁, 殊不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用较少的笔墨表达了深厚 的感情,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元稹的遣悲怀三首 (其一)中“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 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 犹费词” 。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 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 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 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 四:虚实相生,以虚衬实。 诗歌创作中一般采用梦境或者想象的方式,通过梦中的情景表现对妻子 深沉的思念。潘岳悼亡诗(其一)中的“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和“庶 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中写出了诗人梦中和梦醒后的场景,正是这虚实 结合的方法将作者的心理状态描写的生动形象,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的 更为全面和深入,让人叹为观止。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 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 诗人飘泊在外,雪泥鸿爪,凭借梦幻的翅膀飘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在故 乡与爱侣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又熟悉,妻子的情态容 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 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 ,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 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此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 那将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 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全词以梦境为 中心,上阕写梦前的十年思念,隐含着漫长的忧郁和悲伤。 “不思量”是写虚景, “自难忘”则是写实情。在诗人看来妻子好像并没有离去,虽有“十年”之久, “千里”之遥,时空隔绝,悲痛凄凉,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纵使”三句写出 了诗人对现实生活和处境的无限感慨。下阕则用记梦, “小轩窗” , “正梳妆”这 些妻子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具体呈现了妻子生前夫妻生活的温馨。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含情脉脉,欲说还休,真是 虚实结合,真切自然,梦中情景历历在目,将诗人对妻子浓浓的思念之情写的 感人至深。 元稹遣悲怀三首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白天事事触景 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 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 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 子的梦境。诗人的思念之情不言而喻。 恩格斯曾说过:痛苦中最高尚,最强烈的个人情感乃是爱情的痛苦。而爱 情之中最痛苦的,莫过于相亲相爱的人之生死离别。阴阳两隔是世界上最遥远 的距离,然而爱情并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褪色,斩不断的情丝反而会 像藤蔓一样缠绕不休。作者触景生情,从一些生活化的意象着笔,加之典故,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也从侧面展现了人间最美丽、最真诚 的情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