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研究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9784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2007-06-25 29784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江苏教育学院编(高纲 0866) 一、考试要求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之一。中国古 代文学理论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属于文学理论大领域,是一门自成体系富于理性思辩的 理论课程。要求应考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况,掌握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 识,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历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重要文学理论著作、原创性文学理论观点,要 深入学习,牢固掌握,要求应考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解读,分析,吸收其民 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科学地继承古代文论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而努力,并从中充实自己的文艺美学素养,提高文艺理论研究水平,增强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考试的能级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以理解为主。 1、识记。重点在考查应考者对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历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人名)、重要文学理 论批评著作(书名、文章篇名)、原创性文学理论观点、学说(名词、名称)等的了解、辨识和记忆的能 力。主要题型为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答题可参考教材中相关章的“概述” 及相关节的“阐论” 中的文论 家介绍。 2、理解。重在考查应考者对古代文论原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代文论原著的重要段落、语句能清 晰准确地翻译,并分析、述说其中包含的观点、主张、理论内涵。主要题型为简答、翻译等。答题可参考 教材中相关选文的注释及选文后的“阐论”。 3、应用。重在考查应考者对古代文论重要学说理论问题的把握,领会其基本的理论内涵,掌握理论 要点,并能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作家作品实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阐述。主要题型为论述题。答题可 参考教材中相关文论家选文后的“阐论”对相关论题的分析、论述。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先秦文学理论 第一节 尚书 尧典 1、“诗言志”(理解) 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识记) 3、诗乐舞三为一体(理解) 第二节 诗经 1、对作诗的情感动因的认知:“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识记) 2、对诗歌社会作用的 “美”的认知:“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理解) 3、对诗歌社会功用的 “刺”的认知:“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 唯是褊心,是以为刺”(理解) 第三节 孔子 1、对诗经 总体思想内容的特点的评价: “思无邪”(识记) 2、论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尽美” 、“尽善 ”(理解) 3、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应用) 第四节 孟子 1、养气说及对文学理论的影响(识记) 2、“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延伸为文学批评的原则之一:“ 知人论世”。 (理解) 第五节 庄子 1. 崇尚自然,以真为贵。(识记) 2.庄子哲学思想及其文章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影响(识记) 第六节 荀子 1.论“乐”的情感本质:“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理解) 2.论“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应用) 第二章 汉代文学理论 第一节毛诗序 1.“六义”论析诗经体制内容的分类、艺术手法的种类。(识记) 2.论诗经的社会教化和政治讽刺功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理解) 3.论析诗歌创作的情感本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故变 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 (应用) 第二节 司马迁 1、“发愤著书”说(识记) 2、“昔西伯拘羑里,孔子厄陈蔡韩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愤之 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应用) 第三节 王充 1.“疾虚妄”(识记) 2.论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作品内容的真实,创作态度的真诚:“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理解) 第四节 王逸 1、高度评价屈原的思想人格,作品的辞采艺术:“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理解) 2、分析屈原文学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象征:“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理解)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 曹丕 1、“诗赋欲丽”、“ 文气”说(识记) 2、文气说核心论述: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理解) 3、论文章的地位、价值: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理解) 4、文体论: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誺尚实,诗赋欲丽。”(理解) 第二节 陆机 1、论写作内容的来源: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分析写作构思活动的特点:“ 收观反听,耽 思傍讯”。诗的文体特点:“ 诗缘情而绮靡” (识记) 2、写作构思饱含情感,结合形象:“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强调写作构思的创新:“ 谢朝花 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理解) 3、总结文章写作的三个关键:“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应 用) 第三节 刘勰 1、文心雕龙 共五十篇,三万七千多字。 “体例周详,论旨精深”,是其总体特点和成就。(识记) 2、论作家素质: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财,研阅以穷照,训致以怿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 溢于海。(理解) 3、论写作构思形象性特点: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应用) 4、论写作构思的重要作用: “视布于麻,虽云末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理解) 第四节 钟嵘 1、“诗品”评价汉至齐梁 122 位五言诗人,并列为上、中、下三品;“滋味”、“ 自然英旨”(识记) 2、论诗情感发,涉及社会生活:“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凡斯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 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理解) 3、滋味说之核心文句: “五言居文字之要,是众作是有滋味者也,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 详且者耶?” (应用) 第五节 萧统 1、萧统主持编纂 文选为古代重要诗文总集。(识记) 2、文学发展观: “锺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其厉”。(理解) 3、揭示文学作品的基本特性:“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理解) 第四章 唐代文学理论 第一节 陈子昂 1、标举诗经 传统,推重汉魏古诗: “汉魏风骨”、“风雅兴寄”(识记) 2、以上述标准评价诗歌作品:“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 练,有金石声。” (理解) 第二节 杜甫 1、戏为六绝句 是杜甫重要的论诗诗。(识记) 2、指出年轻诗人内在素质,胸襟气度方面的欠缺:“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理解) 3、论述有鉴别地广泛学习,兼收并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别裁伪体意风雅,转 专益多师是汝师。”(应用) 第三节 皎然 1、皎然诗式 是唐代重要的诗论著作。(识记) 2、“辨体有一十九字”论及诗歌艺术风格(理解) 3、“缘境不尽曰情”,“ 象下之意” ;论及诗意形象和诗境创造。(应用) 第四节 白居易 1、“风雅比兴”,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识记) 2、论析诗歌构成要素及音情动人的艺术特征:“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群分而气同, 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也。”(理解)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创作的时代性、社会性及白居易创作讽谕诗的文学 实践。(应用) 第五节 韩愈 1、“文气”说,“ 不平则鸣”说。(识记) 2、不平则鸣说核心文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 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应用) 3、文气说之核心文句: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也犹是,气 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理解) 第六节 柳宗元 1、论文章写作应重其根本,兼取众长:“本之书以求其质”等五句,“ 参之谷梁以厉其气”等六 句。(理解) 2、论析写作应避免的不良心态:“故每为文,击尝敢以轻心掉之,”等四句。(理解) 第七节 司空图 1、“二十四诗品”、“ 醇美者有所乏耳” 、“韵外之致”(识记) 2、论析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诗贯六义,则讽喻,抑扬,渟蓄,温雅,皆在其间矣。”(理解) 3、韵味说之核心文句: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而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应用) 第五章 宋代文学理论 第一节 梅尧臣 1、论述诗歌创作的社会性及其艺术表达:“因事有所激,因物兴其通”(识记) 2、揭扬诗经 、离骚的比兴美刺精神: “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雅章及颂篇,刺美亦道同 。屈原著离骚,自哀其志穷;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理解) 第二节 欧阳修 1、撰写六一诗话 ,创制诗文评论的新体式。(识记) 2、“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批评当时某些文人“弃百事不关于心”,重视作家思想修养,要求作 家关心社会大事(理解) 3、“诗穷而后工”说(识记)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应用) 第三节 王安石 1、强调文章的社会实用性: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识记) 2、注重文章内容: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雕镂”绘画为之容而已。(理解) 第四节 苏轼 1、推重自然大成的创作境界:“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识记) 2、强调文思丰沛的重要性: “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识记) 3、论析文笔与文意相适应的关系:“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理解) 4、揭示文学创作: “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 。(认知,应用) 第五节 黄庭坚 1、“点铁成金”作诗偏重对前人字句的翻新(识记) 第六节 李清照 1、李清照 论词是北宋重要词学论文。(识记) 2、词“别是一家”,论析词与诗的区别。(识记) 第七节 陆游 1、“工夫在诗外”(识记,理解) 2、阐发“工夫在诗外”之重要诗句:“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四十从戍驻南郑,诗 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在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理解) 第八节 严羽 1、“妙悟”、“诗有别材,诗有别趣。” (识记) 2、妙悟说核心文句: “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者,一味妙悟故也。”(理解) 3、别裁别趣说核心文句: “诗有别材,非关诗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应用) 第九节 元好问 1、“论诗三十首”为著名论诗绝句组诗。(识记) 2、批评诗歌创作情感作伪: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 路尘。”(理解) 3、强调诗歌创作的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 到长安有几人?”(理解) 第六章 明代文学理论, 第一节 蒋大器 1、揭示历史小说对史实或精简或扩充的创作原则:“留心损益”(识记) 2、读者争观 三国志通俗演义 “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 于心心胸矣。”论析历史小说的认识作用。 (理解) 3、论析历史小说的教育作用及读者的阅读主体因素:“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 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则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 (应用) 第二节 王世贞 1、明代前七子、后七子 的复古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识记) 2、“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理解) 第三节 李贽 1、“童心说”(识记) 2、童心说核心文句: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缺真心;失却真 心,便失却真人”,“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理解) 3、高度评价 水浒传的思想艺术成就 “ 太史公曰:说难、 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理解) “ 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理解) 第四节 汤显祖 1、浪漫主义戏剧创作规律的核心之语:“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理解) 2、揭示杜丽娘爱情的特性及社会意义:“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情不知所起,一往 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应用) 第五节 王骥德 1、王骥德所著 曲律,是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著作。(识记) 2、以建筑师建宅院必先规划设计为喻,论析戏剧结构的整体性及重要作用:“作曲,有造宫室者然。 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 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 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应用) 第六节 袁宏道 1、“以变论诗文”,“ 性灵”说(识记) 2、文学发展观: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 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理解) 3、性灵说重点文句: “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抵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 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应用) 第七节 钟惺 1、竟陵诗派(识记) 2、竟陵派诗论核心所在: “求古人真诗”,“真诗者,精神所为也。”(理解) 第八节 冯梦龙 1、揭示山歌 发自真情的本质特点: “且今虽末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苟其(山歌) 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理解) 2、阐发山歌 批判名教虚伪的社会功用: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理解) 第七章 清代文学理论 概述 1、黄宗羲论诗情激发,突出民族感情:“阳气在下,重阴锢之,则击而为雷电。”(识记) 2、顾炎武: “文须有益于天下。”(识记) 3、清代中后期著名诗论派别:王士祯神韵说、沈德谮格调说、翁方纲肌理说、袁枚性灵说、赵翼新 变说。(识记) 第一节 金圣叹 1、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评论的特有形式。“评”指撰写批语,有回评、眉评、夹评等名称,针 对一回、一个情节段落、或二、三个字眼作出评价。“点”是指在人物、情节描写、记叙的关键或精采之处 加点画圈,做出标记,提示读者注意。(识记) 2、誉称水浒传 为“ 第五才子书”(识记) 3、揭示水浒 刻画人物性格之巨大艺术成就: “水浒传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 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理解) 4、论析史记 与水浒写作方法的根本区别: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中因文生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理解) 5、分析归纳 水浒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四种基本描写手法。(应用) 第二节 袁于令 1、“幻”(识记) 2、揭示幻想虚构是神话小说的基本特性和重要创作规律:“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理解) 第三节 李渔 1、李渔的 闲情偶记是清代重要戏曲论著。(识记) 2、“审虚实”(识记) 3、论析“虚”与“ 实”之核心文句:“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 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理解) 4、论析通过设身处地的虚拟揣摸,把握剧中人物思想性格,设计人物语言:“言者,心之声也,欲代 此一人立言,必先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 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吐出,说一人,肖一 人。”(应用) 第四节 王夫之 1、王夫之的 姜斋诗话为清代著名诗论著作。(识记) 2、注重诗人亲身经历、实际感受:“身历目见,是铁门限。”(理解) 3、论述诗歌创作中 “情景交融”之基本规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应 用) 第五节 叶燮 1、叶燮原诗 为清代重要诗论著作。(识记) 2、要求诗人深切把握客观事物的三个要素:“理”、“事” 、“情 ”。(理解) 3、强求诗人主体的四方面素养:“才”、“胆” 、“识”、“力”。(理解) 4、对“理”、“事”、“ 情”的具体阐述:“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 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应用) 第六节 王士祯 1、王士祯 带经堂诗话为清代重要诗论著作。(识记) 2、“兴会神到”。(识记) 3、神韵说核心文句: “表圣(司空图)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