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讲 义 蔡晓东 北 京 电 大 2004/9/13 2 一、学习要求: 1、教材中要求精读的作品必须阅读 2、用好各种媒体 3、用好网络 4、重视学习方法,特别是课堂上强调的“三步阅读法”和“文 学人物分析法” ,没有上课的同学,认真阅读讲义或到电大在线 收看 IP 课件 5、勤上电大在线 6、阅读教材中每章节前的概述部分 7、多写读书笔记 8、多讨论 9、坚持上面授课,克服各种困难 10、用好两个搜索引擎 a、 b、 3 二、提供一些网络供参考(自己多上网,此类网页、网站非常多。另 外有些网页也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不可搜索或者有其他问题,各位学员自己在 搜搜,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学员一个学习的思路,不可拘泥) 1 / 郭沫若研究网站 2 /m/box200007/m2705.asp?BoardID=2705 老舍纪念馆 3 :8080/novels/jimao.html 刘震云一地鸡毛 4 /search_dir/wx/zp/xd/y/yu_hua/ 余华网站 5 /search_dir/wx/sgyw/xd/bd/ 北岛 6 /search_dir/wx/zp/xd/c/caoyu/ 曹禺作品选 7 /search_dir/wx/zp/xd/c/chili/ 池莉 8 /search_dir/wx/zp/xd/w/wanganyi/ 王安忆 10 /search_dir/wx/zp/xd/w/wang_suo/ 王朔 11 /search_dir/wx/zp/xd/s/shencongwen/ 沈从文 12 /search_dir/wx/zp/xd/s/shuting/ 舒婷 13 /search_dir/wx/zp/xd/s/su_tong/ 苏童 14、 /roushi/gyrs_zp.htm 柔石网站 15、/art_cn/madiary/mad02.htm 有狂人日记的木刻办号 16、/m/minren/hushi/jynb1.htm 胡适纪念馆 17、/ 用友软件中鲁迅等网页 18、/zhanshi/index.htm 资源展示栏目 19、/media/film/film.asp 北京电大 VOD 点播网站 4 三、讲义正文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习方法介绍 三步阅读法 “三步阅读法”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老师提出的。 “三步阅读法 ”是:第一步,直观感 受,启动思维阶段;第二步,设身处地,集中注意学习新知阶段;第三步,名理分析,巩 固、提高、反馈和迁移阶段。 以曹禺为例,学习者要读原著(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获得直观感受。或者实时观看 电影雷雨,获得直观感受。如学习者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阅读中宝贵的 第一感觉,有没有,是不是记在笔记本上。关于雷雨,哪些问题可以使学习者的兴趣 深入下去,能不能把具体的感受明确地描述出来? 对曹禺的作品有了了解之后,也就是说研读曹禺作品,这是后就要设身处地的回到曹 禺所处的历史现场,走进曹禺成长的时代,如官僚家庭的环境、母亲对戏剧的爱好、中外 戏剧的影响等等。学员在阅读中重现历史深处的研究对象,就是要今人讲当年的故事,这 样做的好处,就是能不断地在“读过”“ 读懂”“读透 ”“读出自己”的过程中收获学 习的能力,得到感情的体验与审美的熏陶。 学习者对历史现场的充分体会,对曹禺所处时代有了较深理解,就可以结合他人对曹 禺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研究资源,就是名理分析。当然最好是学习者能够 结合自己的阅读,结合对历史的感受,结合他人的研究成果,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 篇关于雷雨的文章就更好了。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习方法介绍 文学人物分析法 文学人物分析法是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是针对学习者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不知道从何入手提出的。在分析文学人物性格时,要求学习者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指出这个 人物的形象是什么?在进一步指出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什么?然后抓住这个性格进行深入分 析。分析完性格之后,概括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下面我以阿 Q 为例,介绍一下“文学 人物分析法” 。 “文学人物分析法” 在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阅读,启动思维,给作品 中的人物“下定义” ,即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什么;第二个层次,集中注意力,分析这个人 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即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第三个层次,巩固、提高、反馈和 迁移,指出这个人物的形象意义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时代意义。这三个 层次中,第二个层次即集中注意力,分析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是“文学人物分析法” 核心。这个层次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以及人物性格中不同类型分为两种结构模式;当 人物的性格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过程,即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到高潮的过程, 就是纵的结构模式。当人物的性格没有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到高潮的过程,而是不同的 5 性格类型,就是横的结构模式。 “文学人物分析法”也可以叫“纵横结构人物分析法” 。如 阿 Q 形象地分析:阿 Q 形象分析的第一个层次是;阿 Q 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 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 Q 形象的第二个层次;即阿 Q 的性格特点有两个类型,一是 “精神 胜利法”,二是革命。阿 Q 形象的第三个层次是阿 Q 这个人物的形象意义即精神胜利法概 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它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阿 Q 的 悲剧命运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 要性这一重大问题。阿 Q 形象的第二个层次即阿 Q 的性格特点分析属于 “横的结构模式” 。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1、物质层面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大炮、军舰打开了,古老中国遭到了前 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于是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 始思考中国的未来,林则徐、魏源就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看世界的一个直接结果 就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因为中国没有先进的武器,于是中国出现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 进技术,但是洋务运动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富强,而是 1894 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继续加深,这就是物质层面的变革。 2、制度层面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于是一些先 进的中国人继续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以“变法图强”为号召的戊戌变法运动爆发 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而致力于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但是都 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制度层面的变革。 3、心理层面 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 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 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 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荡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 不巩固的。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地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这就是“五四”新文 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大门,拓宽了视野,带来了新鲜的现代 气息,科学和民主的口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政治思潮、文艺 思潮均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涌入中国,猛烈的冲击着衰败的中国。 各位学员在学习这门课是一定要对这个历史背景了解并熟悉,要体会现当代文学产生 的历史背景,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三步阅读法,就 是说这门课程的学习也要用三步阅读法。 第四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现当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6 (1)发生期(19171920) 划分理由:1917年的文学革命,拉开了现代文学的序幕,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 划分理由:1921年,新文学最早、最重要的两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部分小说集沉沦、对白话新诗有奠基意义的诗集女神出版;为现代 文学赢得国际声誉的鲁迅代表作阿Q正传发表,说明现代文学进入发展期。 (3)发展第二期(1928-1937.7) 划分理由:1927年“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新文学百花齐放的 局面结束;1928年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期的开始。 (4)发展第三期(1937.7-1949) 划分理由:1937年“七七” 事变后,文艺界结束了分裂局面,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5)发展的第四期(1949-1966) 划分理由:新中国成立,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有许多 重要的文学收获。但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 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反右运动,对资产阶级“权威”及修正主义思想的批判 等等,损害了新文学的健康发展。 (6)发展的第五期(1966-1976) 划分理由:这是一个没有文学,没有诗歌的时代,对新文学来说是个灾难,可称“灾难文 学”。在这个时代,最为知识分子的作家被打成右派,被迫远离写作,老、中、青三代作 家没有幸免。 (7)发展的第六期(1976-2000) 划分理由:随着拨乱反正、随着思想解放、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文学焕发了新生,出现 了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文学作品,但是总体上不如现代文学。 (二)“五四”文学革命(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特别是思想革命的发展,必然导致一场文学革命的发生。 这是因为思想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思想,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成为了封建思想的 重要载体,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要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就必须废除 它的载体。另外要打倒封建文学,就必须进行文学革命。只有提倡和建立新文学,才能真 正在文坛上取代旧文学。所以思想革命的发展,必然导致一场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 和思想革命同是新文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 鲁迅伟大的奠基石(1)(生平与创作) 鲁迅伟大的奠基石 一、鲁迅生平 在讲到生平时强调一下,学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家生平的理解和掌握,前 面我们讲到三步阅读法,第二步回到历史现场,很重要的一个历史现场就是作家的生平, 所以希望各位学员一定要重视作家的生平的学习,这对理解作品非常重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生平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7 童年时代接受了较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等正统、非正统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祖父科场案是鲁家家道中落,开始了避难生活,这对敏感的鲁迅影响很大,清醒地 认识了社会和人生的本来面目“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 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雪堂是青年时代的鲁迅受到了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 泰博爱思想的影响,这些作品提供了一个与中国传统的奴隶哲学截然相反的自强、自立、 资助的进取奋斗的人生哲学。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幻灯片事件”是他强烈感到的“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 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把本来很关注的的“国民劣根性”的问题放在了首位,弃医从 文,认为“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 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启蒙主义文学理想。 1908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其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 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的很”。就抄 古碑、读佛经,校勘自己喜爱的古籍,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的指示,为 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二、主要作品(小说) 鲁迅主要的作品集有呐喊、彷徨还有后来的故事新编。 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书名的含义取名呐喊,意指作家受新文化运动的 鼓舞,“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取名 彷徨,鲁迅在题彷徨一诗中有个解释:“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 卒,荷戟独彷徨。”这表现了作家在“五四” 之后的退潮期的思想苦闷和内心寂寞,也表现了 他不甘消沉的探求精神。 鲁迅以自己的小说,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大变动时代中国的普通民众的精神病苦(知 识分子和农民) ,无情的拷问了他们的灵魂,但不依拷问为目的,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反 对一切形式的忍从,要进行“绝望的战斗” 。 第六节 鲁迅作品狂人日记分析 根据三步阅读法,回到历史现场,写狂人日记之前,正是鲁迅苦闷的时期,是 “颓唐”时期,钱玄同的鼓励才“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 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狂人日记不长,前面有小序,小序当中由狂人的哥哥口里说出,狂人在患病期间 记下的日记,此时他候补去了,日记是由狂人的哥哥交给小序中“余”。日记共分成十三 段。狂人用了“ 日” 、“ 月”、时辰这些历来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为全篇气氛的暗示:第一段 还是“很好的月光 精神分外爽快”,感到以前的三十多年的生活全是“发昏”,意识到 自己“清醒”,但清醒在他人眼里是“发狂”,而且因为这种“清醒”可能招致迫害,提 8 醒自己“须十分小心” ,防范赵家的狗。第二段就“ 全没月光 ”而“ 知道不妙”了,感到路人、 小孩子,都想害自己,相待自己招人恨的事,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第三、四两 段还知道有“早” 、“ 晚”,写那些对自己不怀好意的人,曾被知县、绅士压迫过,从狼子村 告荒的佃户口里的直大恶人被杀了吃,想到自己也会被吃,在紧张状态下,看到“仁义道 德”的历史书里写满“吃人”,一部“仁义中国史”变成了“中国吃人史”,从大哥 请的何先生的医嘱“赶紧吃吧” “悟”出大哥是吃人的,自己是吃人人的弟弟。第五段对 历史上吃人的现象,大哥是赞同的。第六段就“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感到狮子似 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第七段决心“劝转”吃人的人。第八段质疑吃人的合理性。“从 来如此,便对吗”。第九段吃人的人的生存困境,“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 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第十段则突然成了“大清早”,与大哥理论,吃人的人, 为野蛮人,便成“真的人”,就不吃人。第十一段则彻底变成“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了, 妹子被吃了,吃人的人连亲人都不放过。第十二段意识到自己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 我”。第十三段喊出“救救孩子”。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天气与时辰 “日”、 “月”、“全没月光 ”、“早” 、“ 晚”、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大清早”、“ 太阳也不出, 门也不开”全是有意设置的。 在小说中,狂人的震惊性经验有三重:(1)“仁义中国史”是“中国吃人史”(2) 大哥吃人(3)我也吃人,难见真的人对历史原罪的承担,自己也不过是“历史中间物”, 在进化的链条上与“真的人”不在同等地位。 狂人日记的分析主要抓住狂人形象,特别是性格特征“真狂与假狂” 真狂:从作品中狂人的言行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和知 觉障碍、逻辑思维不佳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上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如作品这样写道: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 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 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个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 狂人是真狂了。 假狂:但是狂人的语言和心理虽然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 深刻的思想和惊人的洞察力。狂人从写满“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 本质。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 揭示了封建制度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几千年来,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 只有被世人看作是“狂人” 的人吗? 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 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解决了狂人形象的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于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 两重性就容易掌握。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 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 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所不敢说或 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 补充讲叙事分析 第七节 鲁迅作品阿Q正传分析 小说有九章,第一章写“我” “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是因为阿Q不是不朽之人,为不 朽之人立传,有违传统故。 “名不正则言不顺” ,其意仍在阿Q非不朽之人,做传的名目没有 取出来,故难下笔。阿Q由此说自己姓赵,竟招来赵太爷的“抢进”和“跳过去” 。第二章 阿Q名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以进城在未庄人面前“更自 9 负” ,但也“鄙薄城里人” ,可是却又被未庄人欺负,阿Q只好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打 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等语言来自轻自贱,不愿面对失败,找些借口 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最后阿Q在输钱之后“他睡着了” ,说明阿Q已 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第三章开头的“蒙”赵太爷打了嘴巴后,觉得“赵太爷高人一 筹了” ,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可是阿Q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竟被王胡“要拉到墙上照 例去碰头” ,此后又“耸了肩膀等候着” “假洋鬼子”的打,最后只好去“摩着”小尼姑头, “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此后在“酒店里的人” “九分得意 地笑”中,阿Q“十分得意地笑” 。第四章“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 被女人毁掉了” ,阿Q就为此被赵秀才“蓬”的一声,敲了竹杠,地保仗势欺人,趁人之危, 狠狠的也敲了阿Q竹杠。第五章阿Q以为小D“谋了他的饭碗”和小D打了一架, “于是他决计 出门求食去了” , “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阿Q已经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 了,阿Q是被迫进城的。第六章阿Q进城后,回到未庄, “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 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 , “扔”说明阿Q在未庄人面前显阔。在谈到城里杀革命党的 时候, “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 ,说明阿Q不可能觉悟,麻木愚昧,只能充当 无聊的看客。阿Q从中兴开始走向末路。第七章“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 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 辛亥革命绍兴光 复,未庄人的理解是“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 祯皇帝的素” ,说明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阿Q 先是对革命党 “深恶而痛绝之” ,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 ,是因为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 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 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 ;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 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 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第八章辛亥革命绍兴光复后, “带兵的也还 是先前的老把总” 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 果实。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 ,假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 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而阿Q要告假洋鬼 子“造反”的状,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 明阿Q的革命愿望也经不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第九章赵家遭抢了, 未庄人既“快意”又“恐慌” , “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 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 ;“恐慌”是因 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阿Q成为赵家遭抢替罪羊,死到临头的阿Q, 为“画圆圈”而苦恼,死到临头还不觉悟。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说明社会是如此黑 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 阿Q形象的性格特征 阿Q性格的分析,要结合“文学人物分析法”。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经济上:没有土地,没有房屋,经济上受剥削 政治上:连自己的姓名籍贯也不知道,在未庄也只算得上一个末流的农村流浪汉,政 治上受到压迫,没有权利,没有地位。 精神上:精神上毒害,如女性观 阿Q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的定义;在现实的失败面前,不改正视,不愿承认,更不去总结教训, 而是以自己假胜利来欺骗自己,安慰自己,再以自己在虚假胜利中的陶醉去欺骗别人。 “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如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或者妄自尊大,自我陶醉 10 等 他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不但在和别人口角的时候,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 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而且,“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于 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这种不承认主义即使是一些小事上,也有着 非常鲜明的表现。他头上有几处癞疮疤,本来这是“最恼人的”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 为不足贵的,因为他忌说癞 以及一切近于赖 的音,后来推而广之, 光也讳,亮也讳, 再后来,连灯 烛都讳了” 。由于他的挑衅或自己的主动出击,总是吃亏的多,所以,他 时常改变策略,诸如采用怒目主义之类,但最终,仍然只能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而已。 谁要说“亮起来了” ,他便以“你还不配!”来作为还击和报复,并因此真的觉得癞头疮也是 一种“高尚和光彩夺目的癞头疮”了。挨了打,便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 真不像样 ”,于是就心满意足地得胜了。即使是自己也发现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 人,也有办法解脱:“除了 自轻自贱 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人。状元不也是 第一个么 ?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作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特征,通常是那些需要胜利而又无法 取得胜利的人用以维持精神上的平衡的一种“骗术”,所以,常常是最为明显地表现在正在 走向没落的统治阶级的精神状态中。 “精神胜利法”的产生;是被统治者受统治阶级思想影响的结果。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 阶级以这种精神上虚假胜利来掩盖在现实中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失败的病态精神。 有三个 方面具体的原因:(1)由于封建阶级的残酷压迫。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 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教训,而不造反又难以忍受现实生活,于是,便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 慰,或求神拜佛,寄希望于来世(2)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农民在小国寡民、自给自 足的生活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自排外(3)由于以封建家长制为特征的家庭生活。 农民在家长制的家庭中,只要是一家之长,无论家庭规模大小、社会地位高低,都有其绝 对的权威。所以,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里称王称霸。社会地位的卑贱,完 全被家庭地位的尊严所抵消。 “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作为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并非阿Q所独有, 也并非农民所独有,而且,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列强所凌辱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 阶级之中。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特征的思想,也并非中国所独 有,而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普遍的意义。这也正是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阿Q的性格特征中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革命 阿Q的革命却是典型的农民自发革命。作者通过阿Q的想象,生动准确地描绘了阿Q心中的革 命: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 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奇,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 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 鬼子的老婆会和没辫子的男子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这就是阿Q的革命,这也是中国国民性的另一种表现形态。 阿Q的革命要求正是愚昧落后的农民走向觉醒的开始。中国的农民革命,有失败的,也有成 功的。但是成功了的农民便又做了皇帝,改变的只是自己和少数人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封 建思想。从旧皇帝到新皇帝,只是姓氏的改换,其思想传统仍是一脉相承的。这便是中国 的社会不能进步,封建统治可以延续几千年的一个根本原因。鲁迅正是通过阿Q的革命,对 这一原因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对于阿Q来说,他的革命是失败的。因为辛亥革命并不是农民的革命。在当时辛亥革命的高 潮中,不但绝大多数农民仍然是麻木的,无动于衷的,而且,即使有少数最下层、最迫于 11 改变自己地位的农民要求参加革命,也由于资产阶级的反对和地主阶级的报复,而被拒之 门外,甚至遭到杀害。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阿Q越是起劲地进行革命,便越是加速 了他的死期的到来。在这个意义上,阿Q的被杀,是作者对辛亥革命的一种批评,也是对辛 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精辟揭示。 阿Q形象的意义;鲁迅对于阿Q悲剧的描写,除了从中国革命的高度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 根本原因等重大成就之外,仍然没有放松对于国民性的揭露和批判。在作品的最后部分“大 团圆”这一章,不仅通过阿Q“无师自通” 地喊出了“过了二年又是一个” 的豪言壮语,让 阿Q的“精神胜利法” 得到了最后一次表现的机会,而且,还通过未庄的和城里的众多的“看 客”因为没有听到阿Q唱戏文的遗憾,深刻而沉重地表现了人们的麻木,表现了辛亥革命爆 发后社会仍然存在着的死寂和黑暗。 第八节 鲁迅作品祝福分析 祝福这部作品很多学员都学过,今天的讲授想提供给大家一种角度,希望大家运 用“三步阅读法”去分析,这个角度就是知识分子的角度。 我先讲一下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那里,但“知识分子”一词真正的出现 (inteligentsia)却是十九世纪在的俄国。是特指那些带有十分突出的反传统的批判精神 的知识者。它的另一个来源是法国,源于1894年法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著名的“德雷福 斯事件”。这个事件中,以左拉等一批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挺身而出为遭受诬陷的德雷 福斯辩护,标志着法国知识分子的诞生。左拉并于1898年发表了著名的我控诉,这篇 文章被称为“知识分子宣言”。显示了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参与世道人心,致力于人类良 心的精神力量。知识分子是社会良心的代表,他们不以狭隘的专业为思想的界限,不将职 业作为自己的“稻粮谋”。以一种广泛的“业余”态度看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为任何利益 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发自内心的不可抑制的兴趣,关注远大的价值景象,超越各种人为 的界限和思想障碍,对人类发展的新征兆和危机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有这样,知识分子才 能以一种反抗的姿态使自己成为社会苦难的思考者,并以这种对抗性思考和对危机的普遍 揭露作为自己存在的基本特征。 在祝福这部作品中,有一个人物“我”。“我”无疑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且是 “五四”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较为鲜明的启蒙精神,他们以科学、民主为武器, 抨击传统的封建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动承担起历史责任,走在历史的前列。 祝福这部作品中的“我”,就是一个这样的知识分子,他走出鲁镇,走向广阔的天地。 但是随着“五四”的退潮,“我”又回到故乡,说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并没有真正的寻 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反而在时代的大潮中,希望渐渐没落。祥林嫂的悲剧除了鲁四老爷、 柳妈以及鲁镇的所有人以外,“我”实际上也应该承担祥林嫂的悲剧的责任,这个责任不 是“我”一个个体的人责任,而是作为一个“五四”知识分子的责任。祥林嫂的悲剧的普 遍意义也说明知识分子的时代局限性。所以各位学员要站在一个较高的时代的角度,回到 “五四”的历史现场,充分的理解知识分子,理解祥林嫂的悲剧带给知识分子的思考。 第九节 郭沫若天狗分析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 开始新诗创作。 “五四” 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12 郭沫若很早熟,七八岁就发育了,性意识过早觉醒,所以很小喜欢浪漫主义作品,养 成热情、敏感、多变的心性。15岁时患中耳炎,留下耳聋的后遗症,这反而强化了其他感 官功能,激发“ 超验” 的想像力类似的例子,在中外文艺史上很多见。 郭沫若小学毕业时经历过“考榜风波”,他本来在24岁毕业考生中名列榜首,却被教师 私下改定为第八。这件事使少年郭沫若第一次感受到成人世界的恶浊,促成其叛逆的、破 坏性的心理倾向。家庭包办的“黑猫”婚姻更使他一度陷于心理危机,甚至想自杀,后来从 歌德的诗作中汲取了力量,才振作起来,并因此而非常明确地以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 的完满作为生活目标。郭沫若这种天才型、文艺型的心理性格跟他在少年时期的某些特殊 的心理挫折有关。 下面用“三步阅读”,结合天狗分析一下这部作品;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 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吃我的心肝, 我在我的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的脊椎上飞跑, 我在我的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初读此诗,直觉感受是狂燥、焦灼,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又仿佛自身储有无穷的精力 13 能量,一时难于找到宣泄的渠道,憋得难受,渴求自我扩张,简直要爆炸了。 第二步,即设身处地想像是在“五四”时期,刚跳出封建思想牢笼的青年,充满个性解 放的理想,非常自信,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加以改造;但同时又很迷惘, 不知“改造”如何着手,一时找不到实现自我、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自以为个性解放后理 所当然得到的东西,却远未能获得,因而一方面觉得“我”很伟大,威力无穷,另方面又会 发现“我”无所适从,这便产生焦灼感,有一种暴躁的心态。这些只是“设想”,每个人都可 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五四”的历史氛围尽可能设身处地,(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心态大家都 有,特别是考大学时)暂当“五四”人,这样读天狗,便感同身受,比较能理解诗中所抒 发的那种情绪与心态。 “名理分析”,不只是摘句式地归纳其主题思想或倾向诸方面,最好还是感受天狗 所形成的整体氛围,或者可借用传统批评的概念来说,是充溢于天狗之中的“气”。这 种“气”是由其所包涵的情绪、丰富的想像,以及诗的内在节奏等因素综合体现的“五四”时 代读者本来其自身也有类同的焦躁感,一读天狗便如同触电,能在那种“气”中沟通, 沉醉,宣泄。如果在设想在特定时代的阅读“场”中去感触把握天狗的“气”,分析就不 会流于零碎、僵化,由三步阅读所达到的对作品读者互动互涉关系的探求,有可能摆脱 那种空洞的或过于情绪化的评论套式。 还可以从这个角度不分析;你比如天狗在传统中,是一个不好的形象,大家都知道, 天狗要吃月亮的,也就是今天的月食,这时候人们就会敲锣打鼓,把天狗吓跑,就出月亮, 我小时候就经历过的,这么一个形象,为什么到了郭沫若眼里就成了一个好的形象了,成 为一个战士。这里取得就是天狗的这个精神气概。这在西方文学中很多的,比如撒旦的形 象就是!这也是回到历史现场。 通过上面对天狗这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就可以体会女神这部诗集的特色了。 第一,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反抗精神。女神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叛 逆者和战斗者,又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因此,女神中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就正是时 代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女神的时代精神还表现为一种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表现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是五四时期新诗创作的一个普遍现象,如胡适的乐观、周作 人的小河等著名诗篇都体现着这一个时代的风尚。当然,如同女神中表现出来的 反抗精神和爱国精神一样,它在表现这种进取精神时也体现着自己独特的个性,那就是对 于光明和力量的歌颂。 第三,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我们知道,文学革命开始后,以重视新文学形式建设著 称的胡适曾以论新诗一文,成为了诗歌理论的权威,但他在文章中提出的“诗体的大解 放”还仅仅是一个口号和愿望。而郭沫若的女神才真正将它变为了现实。他的诗就如同 鲁迅的小说一样,几乎是一首诗一种形式,而每一种形式都是一个成功的创造。所以说 “女神在艺术上的成功创造,使自由体新诗真正达到了诗的境界”。女神才是新诗 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 第十节 现代长篇小说新范式的创造者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 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 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 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 14 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 盾说,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他“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倡导的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自己的小说中加以发展,创造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 式。 子夜分析 我们先分析一下吴荪甫的形象,用纵横结构人物分析法。 吴荪甫形象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新人”,是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吴荪甫主要性格特征;双重性,即先进性和落后性 先进性是指吴荪甫有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壮志雄心,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 骑士和王子”,曾经游历欧美,眼界开阔,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才能,精力充沛,生 命力活跃,以自己的铁腕,精明、果敢和魄力,取得了相当成功,不光在上海有裕华丝厂, 在家乡双桥镇也有一些产业,包括钱庄、当铺等,在民族工业濒临危机的1930年,他力挽 狂澜,既壮大了自己的产业,又回击了外国资本的野心。 落后性是指吴荪甫在买办资本的进攻下,经济面临危机时,为了弥补工厂资金的不足, 辞退工人,克扣工资等手段家规工人的剥削导致工人的大罢工,最后内外交困,以倾家荡 产的悲剧收场。 吴荪甫形象典型意义 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其意义主要在于,他的悲剧正代表着他所 属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在中国建立 欧美式的资产阶级社会。 第十一节 巴金家分析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父亲为官清廉,母亲善良、 富有同情心,巴金称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第一先生”。巴金医生信奉人道主义,对个体 生命保持爱与尊敬,与父母的关系很大。 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思潮影响,阅读新青年,参加社会运动。1923年赴上海,在 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写下灭亡,1929年在国内发表 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巴金在二十世纪历史的两个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 第一个时期是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他的强烈激情,青春冲力的渴望,催人泪下的力量,使得当时的青年为之震撼,并 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 第二个时期是世纪的“文革”后,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 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讲真话”的追求一直是巴金执着的信念,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格外清晰。他的坦诚无伪 的表达再度显示了作家的精神世界的力量,这使他穿越了历史,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一 个里程碑的作用。作为那个时代仅存的大师,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青春精神和现代性的象 征。 下面分析一下觉慧、觉新的形象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加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 15 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 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 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 不顾忌, 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 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 “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 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 他并不想对“家” 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 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 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 “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 。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党慧写出了 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 新的“作揖主义” 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 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 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 还有 那广大的群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 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 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自己的人生道理的。觉慧 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觉慧的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正是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 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 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 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守去 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 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札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 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 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 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新最见艺术功力的形象,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 “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觉慧与觉新的性格上的异同 觉慧与觉新虽然都是高家的少爷,但他们在性格形成阶段所受的影响却完全不同。在 觉慧的性格形成阶段,父亲已去世,母亲又是继母,管束较少,而长兄觉新性格又较软弱、 思想也较开明、比较怜爱觉慧等弟妹,所以,觉慧得到了较多的自由,较多地接受了“五四” 新思想的影响。觉新作为长房长孙,在他的性格形成阶段,较多地受到了封建思想的毒害, 父母主持的包办婚姻使他的性格受到严重摧残,因此,他虽然对封建家庭有所认识,但已 无力反抗。 觉慧是高氏家族中最坚决的叛逆者,是高家第一个敢于违抗高老太爷旨意的人;而觉 新却是恭顺的封建阶级的奴仆,是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接受了封建正统 的观念并奉为行动准则。而他俩都具有性格的两重性。觉慧的反抗虽然坚决,但没有成熟 的思想观点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在反抗中常流露出感伤的情绪,包含着出身地主阶级的知 识分子新人的性格弱点;觉新虽然承受着沉重的旧文化的因袭负担,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 十足的大少爷,但他又渴望着新生活,希望像觉慧一样朝气蓬勃。 与“五四”同类题材比,家的思想显得更深刻,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 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他的矛头不仅针对旧礼教,而且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 义;他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家结构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 16 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 较突出。 鲁迅曾经称赞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 的作家” 第十二节 老舍骆驼祥子 断魂枪分析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小 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7岁进私塾,10岁 进市立小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作诗 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 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 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