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作业2_第1页
中国音乐史作业2_第2页
中国音乐史作业2_第3页
中国音乐史作业2_第4页
中国音乐史作业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音乐文化有八九千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我国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 时代遗址出土的“贾湖古笛” 。 2,音乐的起源是: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 生语言时,就已经 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 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 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 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 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a、弦乐器起源的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有一 天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 那东西发出了美妙的声音。他拾 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于是墨丘利从中得到启 发,发明了弦乐器。后人考证弦乐器出现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发明有可能 正是从此 得到了启发。 b、管乐器起源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 伦的音乐家,传说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 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 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传说并不完全可信,但 把它作为管乐器 的起源也未尝不可。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 而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 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3,远古时期的乐器有敲击乐器:鼓、陶钟、石罄、陶响器、陶铃,吹管乐器: 骨笛、古哨、陶角、陶埙、笛柄杯。 夏商时期的乐器:罄、编罄、埙、钟类乐器、铙、编铙、镛、铃、铜鼓、钟、 鼓、龠 、言、龢、竽、缶、乐。 4,原始古乐舞有: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阴康氏之乐、朱襄氏之乐、刑天 氏之乐。 5,商代巫乐的特点:酣歌狂舞,漫无节制,华丽多姿、热闹非凡。 6,西周礼乐制度中音乐使用形式的具体规定: 乐悬、舞列:关于乐队、舞队的编制,按等级的不同,规定所实施的用乐规 模。 用乐:按场所、身份、步骤不同,规定所用的乐。 如周 礼 .春 宫 .大 司 乐 的 记 载 是 “正 乐 悬 之 位 : 王 宫 县 , 诸 侯 轩 县 , 卿 大 夫 判 县 , 士 特 县 ”。 “县 ”即 “悬 ”,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罄,诸 侯则享用三面悬挂之规定,卿和大夫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 礼乐制度建立的背景:由于周人汲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 远”,因而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王室统治的措施,从政治到文化方面制定了一整 套完整的典章制度。 7,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 大 武 和 三 象 8, 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 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法)周 代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工作人员均有明确的分工。 周代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部分,如“大司乐”教国子乐德、乐语、 乐舞(即六代之乐),是最高领导着;“乐师”教国子小舞,“大师”掌六 律六同等等,组织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反映了处于鼎盛时期的西周雅乐 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完善程度。 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课程传授的内容是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 音乐教育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地位,防止奴隶的反抗。“和”在我国 古代音乐美学理论中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是利用音乐的“和”(和谐) 来求得天地和、君臣和、上下和、人心和。 9,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周朝乐官活动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主要对 象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 官。春官中有: 大司乐: (负责) 音乐教育 乐师: 传授乐艺 大师: 表演 乐工 1400 多人: 其它音乐事务 他们大都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大司乐 要按“成均”的规范,治理全国的音乐教育,使它符合王族子弟的需要,并要 求以“乐德” (乐的思想。崇高目的) “乐语” (表现方式)以至“乐舞” (大 型乐舞)向“国子”传授。在春官中还有“小师” “罄师” “钟师” “笙师”等传 授器乐技艺。 10,周代乐学理论的特点: 音乐教育在周朝乐官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乐官机构相当庞大。 11,春秋战国时期俗乐发展的特点: 俗乐的发展是多方面的:(1)各诸侯国音乐继续发展,并且纷纷取代周乐, 成为主流。如齐乐、秦乐、赵乐、楚乐、燕乐以及本来就有俗乐倾向的郑卫之 乐,这时候都竞相发展,并以战争、外交、通商等途径相互交流。 (2)音乐制度的突破,包括打破旧有乐律规范。如 吕氏春秋所说的宋之 作为千钟、齐之作为大吕。 (3)音乐艺术的通俗化,庶民的音乐趣味起了主导音乐发展的作用。刘向 新序中所记载的那个关于“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引起不同社会效应 的故事,就是这个现象的典型事例:“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 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十人而已;引商刻角,杂以流微,国中属而和者, 不过数人;是其曲弥高者,其和弥寡。”俗乐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大众化,不繁 复、更不精奥,能够为大众所容易接受,在社会上得到迅速的流行。 (4)新声变曲的大量出现。如史记乐书所记载卫灵公和师涓在濮水之 上闻鼓瑟,灵公命师涓写录,并称之为新声。值得提出的是,新声变曲中有不 少新歌诗,只是由于没有记录而散失。 12,略述先秦时期琴音乐的发展: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 ”的称誉。源于周王朝的官廷礼乐规模宏大、乐器种类 繁多、乐师人数甚众、观演规矩更是十分繁杂。如周礼明文规定,天子之 乐,必须以四面悬挂钟馨类乐器的组合形式演奏;诸侯用三面;大夫用两面; 士用一面。同样,参与演出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演者人数也以等级相应 区别。 据文献记载,当时使用的各类乐器已达70 种之多,而且逐渐形成了按乐器制 作材料区别的“ 八音” 分类法,计有金(钟、桡、铃) ;石(磬) ;丝(琴、瑟) ; 竹(萧、笏) ;(夸+色) ;(笙、竽) ;土(坝、缶) ;革(建鼓、 (上兆+下鼓) 鼓) ;木(祝、铻) 。 由于“礼乐 ”作为一种制度在诸侯宫室中应用,便相应培养、造就出大批造诣 很高的音乐家。他们也按“周礼” 分成若干等级。地位最高的音乐家的名字前常 常冠以“师”字,而且他们往往是双目失明的盲人。因此之故,这些人的听觉都 有极强的记忆力和辨别力。如晋国著名音乐家师旷,当他听到晋平公(前532 年以前在位)铸造的大钟音律不准时,便直言相告,晋平公对此不以为然。 后经卫国乐师师涓证实,果然如此。以善弹琴著称的师涓,不单听觉敏锐, 而且音乐记忆超群。一次,他随卫灵公(前534前492在位)出访晋国,经过 名叫濮水的地方,夜里偶闻琴声,师涓“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练习二日,便 能演奏了。 教孔子弹琴的老师是卫国的师襄,他循循善诱,使孔子学琴从“得其曲” (熟 悉曲调)到“ 得其意” (领悟乐旨) ,直至“得其人”(主客体交融) ,更至“ 得其类” (触类旁通、应用自如) 。郑国的乐师师文,有关弹琴“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的 体会,已成为渊源久远的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信条之一。 周王室渐至衰败后的春秋战国时间, “礼崩乐坏”,于是长期囿于宫墙内的雅乐 开始向民间渗透。许多音乐家不再依附宫室,而可以自由活动,也不再需要冠 以“师”的头衔。他们开始有名有姓,见于经传了。例如,伯牙和钟子期通过音 乐结为“知音 ”的故事,千百年来就传为美谈。 吕氏春秋 本味篇载:“伯牙鼓 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忐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13,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特点: 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 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 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 明早在 2400 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历史价值: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 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文明 古国”的历史辉煌。 14,曾侯乙编钟的乐学理论有哪些特点: 每 一 个 编 钟 都 能 发 出 两 个 乐 音 , 这 两 个 音 恰 好 是 三 度 的 关 系 。 曾 侯 乙 墓 编 钟 的 总 音 域 跨 五 个 八 度 , 基 调 和 现 代 的 C 大 调 相 同 , 中 心 音 域 十 二 律 齐 备 , 可 以 在 三 个 八 度 内 构 成 完 整 的 半 音 阶 , 也 可 以 在 旋 宫 转 调 的 情 况 下 演 奏 七 声 音 阶 上 的 乐 曲 。 曾 侯 乙 编 钟 用 的 是 钟 律 , 不 是 三 分 损 益 法 。 当 敲 击 钟 的 正 面 时 , 侧 面 的 振 幅 为 零 , 敲 击 侧 面 时 , 正 面 的 振 幅 为 零 。 这 样 双 音 共 存 一 体 , 又 不 会 互 相 干 扰 。 15,简述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 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 重视音乐,列入教育课程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礼、乐治国 确立音乐美学的标准尽善尽美 16,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 思想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处于历史性的变革时期。思想领域空前活 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出现了许多代表不同阶级、 政治力量的学派。主要代表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 是诸子“争鸣”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前 551 一前 479)一生自始至终提倡音乐。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 。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 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孔子的思想完全是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并对其 后儒家的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孟子(约前 372 一前 289)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末建立系统的 音乐理论但他提倡“王与民同乐” ,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他认为“仁言不如仁 声之人人深也。 ”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 荀子(约前 313 一前 238)也是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 乐论篇中,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的总结。他认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者 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他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 也,故人不能无乐。 ”荀子对墨子曲“非乐”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维护 儒家“倡乐”的主张,并予以进一步发展。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约前 468 一前 376) 。他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其著作 包含深刻的哲理。他的音乐思想主要载于墨子书的非乐 、 三辨两 篇中。墨子主张“非乐” ,即反对音乐,他认为:音乐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 得衣,老者不得息” “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 “废大人之听治,贱人之 从事,”音乐可使统治者丧失江山, “弦歌鼓瑟,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 墨子的观点是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 认为使用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相人力,可能使国家濒临衰 亡。这样的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忽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所具有的不同功 能的观点,却有失偏颇。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他的主要思 想载于他的道德经(即老子)一书中。他提出:“道法自然” 、 “无为” 等观点,其中既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又有消极、神秘的因素。他主张“大音 希声”(追求一种自然的无声的境界)。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 庄子(约前 369 一前 286)著有庄子一书,他主张“清静无为” 。他没有 绝对的否定音乐,而是把音乐分为“天籁” 、 “地籁” 、 “人籁”三类,祟尚“天 籁”所具有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音乐, 反对人的主观作用。 17,简述乐记的主要音乐思想内容: 关于音乐的本质, 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它认为: “凡 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 “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 乐记关于音乐本 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它认为: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 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 身利益的要求。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 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 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 “乐在宗庙之中,君 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 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 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 “礼、 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 “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 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 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 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 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 年来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