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_第1页
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_第2页
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_第3页
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_第4页
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不同的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反映。英汉两种语言是属于迥然不同 的语系,所以它们的语言形式差别很大,所负载的文化也各不相同。 语言学习的本身十分枯燥,它因为有了文化而生动;语言学习本身 难于理解,它因为有了文化背景而鲜活。鉴于语言与文化有着如此 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如果我们没有对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只局 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个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 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 论点方面的误解: 有位导游小姐,带外宾游玩了一天后,乘车返回宾馆上车后,客人 们尽致不减,还站着谈笑、讨论,这位小姐看到有位五、六十岁的 老太太还没坐着,就走过去说:“We have a very hard day, youre so old and you must be very tired,please sit down。 ”这番话对中国老人 来说,足以使其感动不已,谁知这位外国老妇人却顿时面有愠色, 冷冷地回敬道:“I dont think I am old,I am strong enough,Please dont worry about that。 ” 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里,人们非常忌讳“老”字, “老”意味着体弱多 病、风烛残年是社会的包袱。如果那位导游小姐事先了解了这么一 个文化背景,就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 因此,我们在交际中必须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意识地对中西文 化进行分析比较,排除各种干扰,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认为在新课标倡导的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学 生进行跨文化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文化差异,日常渗透 谈到中西文化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 某种活动,时间由邀请方确定,被邀请者视受到邀请为一种荣幸, 一般都会按时赴约。 而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被视 为占用别人的时间,需要双方协商有关的时间。如见面打招呼时,中 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 “Hello”或 “Hi”等。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 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 ”总之,这样打 招呼在西方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 啊?”以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 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 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 好为话题。在社交礼节上也很不同,以 please“请”为例。但是在 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 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 please,一般说: 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 You go first,这 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 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 please。由此看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 生活习惯、风俗传统。所有这些说明,在日常学习中,要提高英语 交际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二、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 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 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如在学动物名称时可以介绍宠物习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 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 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 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 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 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 idioms) 。例如 lucky dog(幸运狗),喻 指“幸运的人” ;big dog(大狗),喻指“大哼、要人、保镖” ;sea dog(海狗 ),喻指 “老练的水手” ;dog-ear a book(在书上揪个狗耳) , 意思是“折书角”等等。 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 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 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进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课堂教学,渗透文化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 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如在教到 Christmas Day 时, 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 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 物等等;同时,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 之处,特别是对“Christmas trees,stocking”的历史渊源的理解。谈 及赠送礼物时,在美国收到别人的礼物应当面打开表示对别人的礼 貌、尊重,而在中国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背景知识的增 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 对课文的了解。 通过教学过程的文化渗透,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课堂 采用对话、表演、竞赛、唱歌、做游戏等方式鼓励学生收集相关材 料(谚语、成语、英美人幽默等) ,主动获取知识等形式,让他们在 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学 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学生回答、表演后加以鼓励“very good, well done”时,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回答一句“thank you! ”; 有时冷不防的提问:“How old are you?”,快速回答:“Its a secret。 ”这些都会使他们的文化意识得到渗透、生根,能感到一种 成就感。 四、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英语 Around the world 栏目,借助篇章阅读的 形式,介绍丰富详实的文化背景知识。此外,我还充分利用了其他 栏目,比如,在 Everyday English and Function 中的对话,Diane 用 了“How are you doing?”中国学生所熟悉的问候语是 “How are you?” 但实际上英美人现在见面常用的是“How are you doing?”“Whats up?”等。在新教材中这类鲜活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随处可见。在授 课中教师应该利用好此类交际功能项目,深挖其文化元素并进行适 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 力的形成。 五、丰富资源,打造多彩第二课堂 在教学中,除了利用课堂和教材外,教师还可用更为多样的有 效的方式、渠道、手段,让学生体验吸收异国文化。例如,为了让 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我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 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我还收集选择一些与新教材 相关文化的原声电影、录像,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来获得 文化知识,我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使学 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耳濡目染;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 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为此, 每周我还定期举行英语茶话会,组织英语角,力争创设形式多样的 语言环境,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英语的文化知识,体会英汉两种文 化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此外,我还 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比如跳骚 书虫等,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我还采用了多种原版教材如洋话连篇 空中英语教室等进行听力的辅助训练,通过对这些原汁原味的 原版教材的学习,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无 形中也加强和培养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不同的社会地理环境造成了各国各民族、各地不同的文化, 了解跨文化交际是尊重他国、他民族、他地风俗习惯的前提,是实 现成功交流的保证。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