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_第1页
《端午的鸭蛋》_第2页
《端午的鸭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 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 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4、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 俗的理解。 教学设计:读读议议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 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包括特产、地理风貌等。 自主合作小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最好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比如, 谁打字速度快,谁查找资料快,谁的脑筋灵活,谁参与意识强等等。 教师根据内容要求,制作相关的资料库和学习网站,设计教学情境和导学策略,准备应对 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 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 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 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 品文端午的鸭蛋 。 (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学生边看边听,饶有兴趣。 )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两分钟快速阅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解决。然后每组推荐一人朗读一个 自然节,注意字音,尽量读出语调、感情,其他同学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大屏幕显示原文, 配乐,标注相应的注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 (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 (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 ,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1、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告诉我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 2、文章出自谁的手笔?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对于沈从文的介绍可以放在学习网站上,课上可以略过不提) (语言风格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教师率先举一个例子,如分 析 3、 “曾经沧海难为水”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与趣味。综合学生们的发言, 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师生共同小结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 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 的幽默。同学们刚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实基本上已经把这三种追求体现出来了。 三、研讨与探究 1、在作者的家乡高邮,过端午有什么风俗?作者写风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2、 “十二红”里为什么会有鸭蛋呢?鸭蛋有什么特点? 3、我们知道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在这部分内容中,你能找出一个例子吗?(小 组探究) 4、作者在介绍自己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你能举些例子吗? 5、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他融入了什么样的感情? 6、鸭蛋除了吃,还能玩。文中提到了“鸭蛋络子” ,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 7、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选鸭蛋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呢?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 么样的态度? 引导明白: 1、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 怀念家乡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2、鸭蛋黄是红的。 蛋白柔嫩,蛋黄通红,油多且细腻。 3、 “吱” 4、侧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写。 5、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6、 (看书,简要描述) 7、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师:可以说,这是“小事情,大态度” ,一种对待平常生活的态度。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 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生活就会充满趣味。 四、拓展与体验 我们知道了作者汪曾祺小时候是怎样过端午的,你知道你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吗?你还 知道有关端午的哪些知识?(上网看端午)然后告诉我,端午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畅所欲言) 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对于这些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 度呢?(上网看新闻) 生学习小组讨论 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 的匆忙、冷漠、麻木(播放视频)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 那时的我们, “根”在何处呢?(读名言,结束全篇) 教学目的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