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_第1页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_第2页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_第3页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_第4页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第 17 课端午的鸭蛋. ,首先我请问大家,你们知道端午节是 什么时候吗? 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师:为什么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个节日呢? 生:是为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 师:那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同学比较清楚?(学生纷纷举手,争相回答) 生: 、赛龙舟(师: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大家到时可以到新县城去观看那壮观的场景。 ) 、食粽子(师: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家亲口吃过,肯定印象深刻。 ) 、屋前挂艾草( 师:有句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喝雄黄酒 师: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都盛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高邮人 汪曾祺的端午节,去感受其浓郁的民俗风情。 二、循循善诱,学习课文 师:请大家把课文自读一遍,给读不准的字词划上记号,并思考:课文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 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及重点字词。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对有些字词的读音是否把握得准确。你们拼读我来写: 系索子(j) 粽子(zng) 门槛(kn) 拧成(nng)用酒和(hu) 腌蛋(yn) 熏五毒(xn) 肃然起敬 莫名其妙 囊萤映雪 师:后三个词语你理解吗?谁能把其意思解释一下?(学生举手,提名回答) 明确: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 囊萤映雪-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它们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 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师:跟囊萤映雪类似的体现刻苦读书的故事的词语还有吗? 生 1:悬梁刺股。 生 2:凿壁借光。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每个词语熟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哪些同学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举手发言,看谁分析把握得好。 ) 明确: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家乡端午的风俗;家乡的咸鸭蛋;端午的鸭蛋。 师:请大家浏览课文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这段写的是什么? 生:端午节的风俗。 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快速的找一找。 生:系白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教师板书:端午节的风俗-7 种) 师:在这 7 种风俗中,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什么? 生:吃“十二红” 。 师:主要是因为“十二红” 里有什么? 生:咸鸭蛋 师:作者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不能忘怀呢?请你们集中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 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学生读后,举手回答,教师整理) 板书:家乡的咸鸭蛋:享有名气 双黄蛋多 历史悠久 质细油多 吃法多样 师:作者在介绍咸鸭蛋的这些特点时,他饱含着对咸鸭蛋的什么感情? 生:喜爱,赞美,并存之自豪。 (板书) 师:你可以从哪里明显地感受到? 生 1:“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生 2:“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 生 3:“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 师:所以在端午节的那么多风俗中,作者最不能忘怀的是什么? 生:端午的鸭蛋。 师:第四段就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他侧重写了孩子们挂的“鸭蛋络子”(板书) 。请 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挂“鸭蛋络子”? 生: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师:饰物一般是用来做装饰、陪衬,以显示好看的精美物品,这“鸭蛋络子”精美吗? 生:精美。 师:那你们描述一下。 生:络子是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的;鸭蛋是由孩子们自己挑选的,一要挑淡青壳的,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师:嗯,这么说, “鸭蛋络子”不愧是孩子心爱的饰物了。它不仅外表精致,而且里面的鸭蛋 也很特别,完全是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去挑选的。那他们什么时候才舍得吃上鸭蛋了? 生:“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 师:他们吃鸭蛋也很讲究,怎么个吃法? 生:“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 师:这是为什么? 生:蛋黄蛋白吃光了,蛋壳还可以用来装进萤火虫,做一个别致的灯具。 师:这样的灯具漂亮么? 生:漂亮。 师:描述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让他们齐读) 生:“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师:孩子们对自己制作的灯具在实用上还挺赞赏的,你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 师:从哪里? 生:“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 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 师:哦,原来, “鸭蛋络子” 是饰物,是玩具,给作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所以作者一直 念念不忘家乡端午的鸭蛋。 三、指导朗读,揣摩语言 师:作者在做这些介绍时,他的语言看似平淡,但细品起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我们先 来一起品析这样一句话:“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你们说值得赏析的地 方在哪里? 生 1:“吱”。 师:为什么? 生 1:它形象地描摹了扎下去发出的那种声音。 师:回答不错,好一个拟声词!还有吗? (学生暂时沉默,老师注意启发) 师:我若把这句话中的“冒” 换成“ 流”,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冒”形象一些,显示了油特别多。 师:分析得不错,请大家就尝试着用类似的方法再精读课文第二、三段,也找出你喜欢的字、 词、句,并仔细品味赏析它有什么特色呢? (学生精读课文,酝酿之后各抒己见。 ) 生 1:“肃然起敬” 、 “特别标明 ”这两个词用得好,体现了咸鸭蛋的名气之大,也道出了作者那 种自豪、幽默感。 生 2:“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确实”这个词道出了作者的那种真实情感,没有一丝 虚假,没有一丝夸张。 生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里的“蠢”“ 秀气”用得 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鸭蛋写得富有灵性。 师: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感叹句比较多,请你们先找出来。 (学生拿笔做上了记号。 ) 师:若把这些句子中的“!” 换成“ , ”或“。 ”,比较读一读,在语气上有区别吗?请发表你的见 解。 (学生试着比较朗读,然后举手发言) 生:用“!”读起来带有浓厚的感情,用“ , ”或“。 ”就没有这种效果,显得平淡一些。 师:回答得好,那谁能为我们现场演示,声情并茂地读出这些感叹句? (善于表现的同学都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教师分别点两位同学(一男一女)作展示,效果 确实不一般) 师: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品起来确实耐人寻味。希望大家学了 本课之后在语言 17、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梁巧玲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出于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文章结构是他特有的行云流水般的随意, 语言文白夹杂、或雅或俚、自然生动,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儿时的童趣、浓浓的乡 情、对生活的热爱。本设计希望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对细节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让学 生体味鸭蛋中的童心,乡情,并理解从汪曾祺的生活态度,获得生活启示。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端午风俗。 2、品味语言,体会其平淡有味的情致风格。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儿时趣事的怀恋之意。 4、从汪曾琪身上体悟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前几天老师在网上找一个有关端午节的童歌谣,你们有兴趣看看吗?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 一下都出现了哪些端午风俗? (包粽子、挂艾叶、桃枝插大门、手腕系百索子。 ) 端午节虽然是我国传统节日,但各地的风俗也略有不同。作家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 就写了一篇有关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文章。 (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感知、探究 1、他的家乡在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呢?你对哪种风俗最感兴趣? 板书:风俗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挂鸭 蛋络子(8 种风俗) 2、挂鸭蛋络子都有那些玩法? 挑鸭蛋、吃鸭蛋、络子当饰物、在鸭蛋壳中装萤火虫 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 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师:挑个鸭蛋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能挑到淡青壳、秀气的鸭蛋小孩的心情怎样?既然能让 自己开心,虽然费点时间,那也值得了。 如: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师: 挑过来就是为了吃吗?要装在络子里当饰物。络子什么样?字典中给出的解释 是: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络子谁做的?为什么用彩色丝线? 更漂亮、更美。因为它还要挂在大襟的纽扣上当作饰物。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 部分。以前服装的样式跟我们现在有所不同。其实挂鸭蛋络子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有平 安幸福的寓意。谚语有云:“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意指随着气温上升,炎夏步步逼 近,小孩子特别容易产生身体疲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现象,这便是“疰夏”症 状,据称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预防此病。就这三个动作琢磨起来就有如此的趣味。 如: 吃鸭蛋 一是解了谗, “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饿了 就吃,很自由。二是惊险,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因为还要用蛋壳做“灯笼”呢! 如:蛋黄蛋白吃光了,捉了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 极了! 师:为什么好玩?好看。那如果仅仅是因为好看,那老师觉得这段文字不够简练,我把 它作了改动,你们觉得怎么样?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一下用蛋壳做灯笼的滋味。 师:汪曾褀写这篇文章已经 69 岁高龄,但我们从他的文字中却能品出什么味? 板书:趣味 4、材料介入: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 5、其实汪曾祺在家乡只呆了短短的十九年,成年后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北京,但他魂牵梦绕 的依然是他的家乡,他家乡的鸭蛋。请划出你认为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的句 子,说一说品出了什么味道。 (学生朗读 2、3 段) 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zhizi 造型词的朗读指导 师:“吱”读出声音的延长, “冒”改为“流”如何?“ 冒”感觉红油慢慢渗透蛋白,还能闻到 红油的香味。 如: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你 们那里出咸鸭蛋!”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哦”是叹词,有惊叹的语气。 “哦”还对应了前面的哪个词?读出惊叹羡慕的语气,还有 作为高邮人的自豪感, 如: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师:这几个副词,最能体现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情有独钟。 6、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到了作者作为高邮人浓浓的自豪感。只是自豪于鸭蛋吗? 还有什么让他自豪?那么在作者钟爱的鸭蛋中你还能品出什么味道来吗?这种赞美,这种 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故乡的美食就是故乡的味道。从这小小鸭蛋中我们又品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情。 板书:乡味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了高邮端午的风俗,在小小的鸭蛋中尝出了趣味、乡味。 这也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8、材料: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 的滋味。-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板书:生活滋味 师:同学们,汪曾祺为什么能在这小小的鸭蛋中尝出这么多的味道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