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课型:讲读课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 昵” “龄” “敏” “遗” “沐” “躯”6 个生 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一 首诗。 3、理解诗歌内容, 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 感受作者的情感, 激发自己对祖 国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初读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一首一首地进行理解体会。 教师以引导、点 拨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 朗读,产生共鸣,激发背诵兴趣, 背诵诗句;同时,在反复诵 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悟并交流讨论,体会诗 歌的内涵,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学生课前先从课外收集一些关 于方 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文章节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体会诗歌富含的情感。 2、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 划划、 议议等学习方法边读边想, 通过动口、动 手、动脑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 高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的同时,感受 作者的情感,激发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作为本课教 学。 难点:以学习朴实有趣的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 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识读生字词。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 6 个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与学生轻松地谈话,引入 课题:我们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妈妈,而有一个人,我们大家都 称呼她为“妈妈” ,同学们这样称呼她, 老师这样称呼她,爸爸 妈妈这样称呼她,连爷爷奶奶也这样称呼她。她是谁呢? 她就 是我们共同的妈妈祖国妈妈。今天,我们学习李少白的一 组诗 说给祖国*的悄悄话 。 板书课题:1、说给祖国*的悄悄话 2、课题质疑: “你们猜猜作者要给祖国妈妈说些什么悄 悄话呢?” 学生针对课 题提出的疑问,自由思考自由发挥,揣 测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 (课件出示全诗)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2、课件出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读生字,记字形。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亲昵、德高望重、遗著、 沐浴。 、轻声读课文,思考作者到底对祖国妈妈说了什么悄悄话? (让学生利用 35 分钟的时间借助字典解决生 字、新词的读音及意义,并争取将课文读得准 确通畅。 ) 3、指名学生交流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教师从字音、字形、书写三方面入手, 指导学生比较认读生字。 学生回答后,用课件出示新词及其意义。 亲昵:十分亲密。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誉显 著。 遗著:死者生前流下来的著作。 沐浴:原指洗澡,比喻受润 泽。 4、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提出疑问:作者到底跟祖国妈妈说了什么悄悄话?你读懂了那些?你感受 最深的是哪些“ 悄悄 话”?让学生自由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将其概括为 三个方面并板书: 称呼 年龄 画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还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这些收获总结 一下吧。 作业 3 第二课时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目标 1、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背诵喜欢的一首诗。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细细品读第一首小诗。 1)教师朗读称呼这首小诗,并质疑: 称呼前三句 是以什么样的视角 来写的?写的什么呢? 学生自学前三句,用“-”画出课文中提到的称呼。 小组合作学习(四人一组) ,讨论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点拨: 前三句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写出了 “我” 、 “爸 爸”“爷爷”三代人都称呼祖国为“母亲” 、 ,祖国母亲有千千万 万的儿女。 “母 亲”这一称呼将祖国与 “我们 ”的距离拉近,使 祖国更加形象化了。 板书: 称呼 祖国妈妈 2)女生齐读前三句,男生当小评委。 教师点拨,既然是以儿童的角度来写的, 我们就应该读出 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3)让男生读一读。 4)体会第四句。 “啊!我懂了,您是大人和孩子共同的妈 妈! ”这句话有一个 感叹词,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呢? 学生自读自悟,并指名读出来。 教师 点拨:这句话要读出激动的语气。 5)最后一句话是以什么身份来写?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回答问题: “最后 一句话以自己是母亲最年幼的儿子来写的, 感 到无限光荣。 ” 6)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份光荣呀,连爷爷、爸爸 也羡慕咱! ” 7) 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要如何去朗读才能产生共鸣? 学生自读 并体会,并指名几个同学来读读,评出读得最好 的, 总结这句话应该以自豪的 语气来朗读才嫩表现出爱国之情。 8)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称呼全文并体会情感。 2、学习感悟第二首小诗。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同时思考问题: 1)第一句“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和“正焕发出火红的 青春” 是否矛盾?以四人 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并圈出 “像” 这个词,找出这句话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相机点拨: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用“ 像一位德 高望重的老人” 写出了祖国母亲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 化,用“ 正焕发出火 红的青春”写出了祖国今天的新面貌,改 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 2)学习第二句诗“ 方志敏是谁?你了解吗? ” 。 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关于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 的有关资料。 教师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方志敏(1899-193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江西 戈阳人。192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 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1934 年 11 月率红军抗日先遣队 北上抗日,后来在江西怀玉山遭国民党 军阻击,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1935 年 8 月 6 日在南昌英勇 就义。遗著有可爱的中国 狱中纪实等。 4 让学生从了解到的资料中谈谈过去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带 来的成就和新变化, 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教师相 机引导和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决心、 信心。 并板书:年龄越活越年轻 3)指名学生朗读体会。 教师点评:一、二句诗的前半句宜稍慢,低沉些,后半句 稍快;第三句宜高亢 些。 4)分析全诗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齐声朗读课文年龄 。 3、探讨交流第三首小诗。 指名学生朗读画像 ,边听边思考,祖国在你的脑海中是 什么印象?找 到课文中作者对祖国的印象描写的一句话,并划 上“。 1) “于是,我想到了好多好多的英雄,他们是骨子里最像 您的中国娃。我正 决定照着他们的模样,把您的形象描画” ,从 这句话里,你想到了哪些英雄? 你知道祖国的哪些英雄儿女? 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格? 教师和学生一起谈谈他 们的优秀品格。 2)在正要描画的时候, “忽然” 一词转折。为什么不照英 雄的模样画了呢?为 什么要先描画自画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学生反复读课文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同桌互相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相机点拨:最后两句说要照着自己的样子描绘祖国, 表达了自己要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的发扬光 大的意愿! 板 书: 画像长得像妈 3)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朗诵画像小诗。 二、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学生再次深入朗读课文,总结作者在这组诗中表达的思想 感情: 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带来了新 的成就和变化,身为中 华儿女,我们热爱祖国,我们要继承优 良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努力建设祖国, 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 天而努力奋斗。 板书:热爱祖国 2、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诗自由诵读,当堂背诵,看谁 能背诵得又快又好! 、作者有这么多话要跟祖国妈妈说,那你们有什么悄悄 话要说的吗?请学做 小诗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后。 ) 三、激情结语 附:板书设计 作业 5 课题:香港有棵老榕树 课型:讲读型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本课“港.湾.榕 ,筑.商,挪,签,吨,扭,赢“10 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老榕树的了解来感受香港社会的繁 荣,进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最后自然段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语言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香港人爱护榕树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 感。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这棵榕树的昂贵之处。 难点: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香港生态环境及老榕树的相关资料,本课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播放 CAI 图片,教师配以动情的解说,介绍香港的这棵老榕树,把学生 带人情境当中。提问:喜欢这棵大榕树吗?想对它了解得更多吗?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写的香港有棵老榕树。 2借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些什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 题,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时,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查字典,也可以与同学讨论。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6 2学生自学生字,教师检查朗读时相机检测反馈。 字音上,“港、榕、商、赢”的韵母都是后鼻音,发音时注意舌根隆起,把 音发准;“挪、扭”的声母是鼻音;“筑”的声母是翘舌音,注意正音。 字形上,“湾、港、榕、挪、吨、扭”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 宽的比例,把字写得均衡匀称,富有美感。“赢”字笔画繁多,提醒学生写得紧 凑,张弛有度。在记忆字形时,引导学生采用拆分部件法和猜字谜记忆法,特别 强调“商”字下框中由部件“八”和“口”组成,可与“摘”比较记忆;“赢” 字的字谜如:一字五部件,亡口月贝凡,败者猜不着,胜得可占先。 字义的理解可引导学生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自主感悟为主,也可鼓励学生 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辅助理解。 3. 理解词语的意思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恍然大悟:成语。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举世瞩目:瞩目,注视。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别扭:不顺心,不相投。 可持续发展: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 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 4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收获不小吧?请同学们各自总结一下! 作业 7 第 二课时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听写生字。 2、说说课文的内容。 (二)理清思路 ,品析词句 1 用一个词来概括老榕树的特别.(昂贵) 2 提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自由读课文第 2-9 自然段.说说香港人为什么要花费巨资 保护老榕树? 又 是如何做的? 画出表示榕树昂贵的句子 .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 2-6 自然段的意思. “树,活的树.又不 卖,何其言贵?“ 这 句话在结构上、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 教师点拨, “树,活的树,又不卖,何言其贵”,既承接了上文的意思,又 揭示了下文的写作意图,也恰到好处地激起了读者的兴趣。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 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提高表达能力。 3 围绕画记的关键句段,讨论交流. 4 (出示大榕树与大厦图片) 在极具现代化的大厦顶上居然 会有这么一棵老榕 树,你有何感受?(用感叹.惊讶 .语气读第 8 - 13 自然段)不惜重金保护一棵大树,这 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远见.难道我们感叹,惊讶的只是大榕树生长在大厦之上么?从大 榕树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香港人对植物的珍爱,对环境的重视!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5 以读代讲学习第 9 自然段. (1)用肯定的语气读第 9 自然段. (2)用“必须“.必须.必须.“练习说话. 6 默读课文第 10-11 段, 讨论交流: (1)过去的香港为什么让老作家特别别扭? 它缺乏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读文归 纳.缺少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的场景. (2)香港社会的进步是如何通过老榕树体现的呢? 让我们一 起老看看过去与今 日的香港.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理解,归纳. 7 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齐读课文 12-13 自然段. (1)同桌交流, 讨论,理解“国门第一树“与作后一自然段的含义. 引导学生从理顺 “珍爱植物.领悟人生价值 ,创造奇迹“ 之间 的关系去理解文本 . (2)师生合读第 11 自然段. 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拓展学生思维.将自己对大榕树 的愿望 大胆表达出来. (3)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句子的含义。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其进步与文 8 明很大程度取决于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是否爱护和尊敬动植物;只有意识到这 一点,人类才可以意识到自身真正的价值不是向大自然无节制地掘取,而是 要合理开发利用,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创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类才能创 造奇迹。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8、指导朗读。 朗读时要轻缓抒情,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出对榕树的喜爱和尊敬。 (三) 、拓展延伸 选择一个有关香港的话题,查找资料.举办“今日香港“ 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对香 港有更多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你一定行! 板书设计 作业 9 3、城市的明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眸” “辟” “韵” “矗” “廊” “禹” “襟”七个生字,辨析多音字 “似” “旋” “分” 。 2、理解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收集有关青岛雕塑的资料。 2、引导自读,学习生字,辨析多音字。 3、引导朗读,领悟作者的情感。 4、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交流讨论,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情感,欣赏青岛的雕塑,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明白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体会作者对青 岛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收集与青岛雕塑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熟,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弄懂不懂的词 语的意思。尝试完成课后练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能看到人的内心,因为“眼睛是心灵 的窗户” 。城市也有一双“眼睛” ,透过这双“眼睛” ,我们能看到城市的无限风 光,感受城市的美。 1、教师板书“明眸”并教读字音,解释意思,即明亮的眼睛。 2、板书“城市的明眸” 。 3、学生读题,质疑。 4、展示青岛的风光图片,让学生谈谈最深的印象。 5、揭示课题。 (青岛的雕塑城市的明眸)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准字音。眸、辟、韵、矗、廊、禹、襟 2、辨析 3 个字音。 似:S(相似)sh(似的) 旋:xun(旋风)xun(旋转) 分:fn(分外) fn(分数) 三、再读课文,自学交流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 1 题,交流讨论:“城市的明眸”指的是 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 10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思考,圈点批注。 (2)交流讨论。 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比喻手法的运用来理解, “城市的明眸”指的是精美的城 市雕塑。结尾强调了这些雕塑为城市增添了许多风景, “倍加亮丽了青岛” ,多么 “使人迷恋” ,所以说它是“城市的明眸” 。 (3) 、引导学生体会开头、结尾的写法。以“城市的明眸”开头,又以“城 市的明眸”结尾,这就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继续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 2 题:课文介绍了哪些雕塑园区?写的 最详细是哪一个雕塑园?具体是怎样写的? (1)学生自读课文,在书上圈点批注。 (2)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 介绍了文化名人雕塑园、海风园、海韵园等,写得最详细的是海涛园。 先是介绍海涛园主题雕塑“天地间” ,又介绍最令人动心的“世纪长廊” , 以及令人感动的盲文说明图的设计细节。 写出了海涛公园雕塑的特点,突出了设计者的人文关怀,不忘给盲人装上 一双“明眸” 。 (4)教师点拨,这部分作者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四、感情朗读,领悟真情 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读出对青岛及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你对“世纪长廊”十二根圆柱上雕刻的历史故事感兴趣吗?选择其中的一个 故事的主要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 六、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课时作业 11 口语交际一 名字中的语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 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法 生: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 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 ,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收集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12 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 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 习作 1 家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并适当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当中。 2、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3、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法 学生:思考交流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浏览写家乡的佳作,积累一定的好词佳句。 2、领略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历史、特产,知晓家乡的变化,激发 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习作要求。 引导归纳总结本组课文的写作特点。 引导交流介绍自己的家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家乡的精彩图片,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 ,激发兴趣。 二、审题立题,拓宽思路 1、回顾引路。 就香港有棵老榕树 城市的明眸写作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最 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的,运用了哪些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2、引导交流。 指导学生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在哪里,说说家乡有哪些让自己感到自 豪的地方。 3、明确习作要求。 阅读习作提示,交流了解本次习作要求。 4、交流方法,启发选材。 (1) 根据所选题材,分组交流。 (2) 明确习作要求。 A、介绍家乡的风景,应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做到主次分 明,详略得当,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 B、介绍家乡的特产,应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把事物的特征 反应出来。可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安排。 C、介绍家乡的变化,应抓住变化最大的一、两个方面来写,不必面面俱 到。对变化前后不同面貌的描写,对一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要生动具 13 体,表达出自己喜爱家乡的感情。 三、构思准备 学生构思成文,准备习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构思成文,互评。 教学过程: 一、构思成文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2、教师巡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自主评析,修改完善 1、学生交流习作初稿,学生评议。 2、教师指导点评。 3、教师提出修改建议,教授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A、粗读全文,看内容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选材是否得当。 B、细读全文,看字词是否正确,标点是否恰当,语言是否通顺。 C、精确全文,看内容是否具体,有没有表达出喜爱家乡的感情。 三、交流习作,展示成果 1、班级举办一次“爱我家乡”的习作专刊。 2、学习他人习作。谈写作启发。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再次修改自己习作,誊写习作。 教学过程: 一、朗读自己习作,发现自己习作的闪光点(哪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生银行曲靖市麒麟区2025秋招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农发行邯郸市永年区2025秋招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华夏银行南昌市南昌县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农发行濮阳市台前县2025秋招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农发行忻州市河曲县2025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光大银行扬州市江都区2025秋招笔试英文行测高频题含答案
- 招商银行沈阳市大东区2025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
- 农发行咸宁市嘉鱼县2025秋招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招商银行台州市玉环市2025秋招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民生银行长春市宽城区2025秋招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课件
- 高血压护理查房ppt
- 全关节镜下FiberTape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课件
- 有限元和有限差分法基础超详细版本
- 《临建布置方案》word版
- epsonlq590面板操作
- GB∕T 11416-2021 日用保温容器
-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与处理PPT课件
- 存货计划成本法
- 某某某污水处理厂施工组织设计
- (完整)地面硬化施工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