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修改稿_第1页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修改稿_第2页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修改稿_第3页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修改稿_第4页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修改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单位编号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女性解放,从“我”开始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 (初稿) 论文作者: 章沈依 培养单位: 象山电视台 指导教师: 张荆萍 所属单位: 象山电大 入学时间: 2009 年春 学位申请级别: 论文提交日期:2011 年 5 月 6 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1 年 月 日 女性解放,从“我”开始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 少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鲁迅描写的女性形 象入手,研究鲁迅的女性观。从中找出造成中国女性问题的原因,并探求解决 女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女性解放;我;鲁迅;女性形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对中国延续了几千 年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展开了猛烈攻击,这其中既包括封建政权、神权、族 权,也包括夫权,女性的地位与命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祝福、伤逝 、离婚等篇就体现了鲁迅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一、 词语细读,论鲁迅 小说中女性所说的“我” 在纯粹的字面意义上,“我”是“自己”的同义词,也就是以为能够感受,能 够思想,能够选择,能够行动的独立人格。因为第一人称“我”不论内容如何, 总是带有微妙的自我确定的色彩。(科恩:自我论,佟景韩译)。为了 避用“我”这个自称,老祖宗们还发明了一系列替代性的贱称,例如 “小人”, “小的”,“小奴家”,“贱妾”。所以这些贱称不过是“奴隶”或“奴 才”的同根词,派生词而已。 鲁迅用他的一生都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负面形态:收集国民“无我”的病例,追 案 “人丧其我”的病因,探索治病的办法。他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 的人们中” 。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年版)。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不仅是一个人称符号,而且是一线缝隙 我们由此窥见说“我”的女人或不说“我”的女人隐秘的意识肿瘤:声音 不仅是描写音响品质的字词,而且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她们的形象和性格。根 据他们说“我”的频率、动机、声调,我们归纳出三种“无我性”人格类型, 或者说是病例。 第一类、哀而不争 他们之中的祥林嫂尝试过打破沉默。她喋喋不休的哀述自己如何失去 自己的儿子的过程,和失去儿子的痛苦。但她的多话还是一种失语,因为她无 力把自己独语式的叙述提升成一种较高的精神感悟,从自己的悲哀中咀嚼出存 在的残酷,唤起改变它的意志;她甚至无力更新自己的叙述技巧以争取听众的 同情。毫无新意的反复使叙述程序化,空洞化。在兀自流动的语流里,作为儿 子死亡事件当事人,“我”做为主体性得到了重要的发挥,以致于她自己的故 事里倒像一个局外人。无效叙述的结果也就等于了无声。最终听众的冷与聋把 她驱回缄口无言的状态。 第二类、自轻自贱 泼辣能干的农妇,唇枪舌剑的三姑六婆构成这个群体的主要成分。相对外 向的性格和过得下去的经济,家庭背景使她们不致于像祥林嫂们敛口结舌。她 们有说“我”的机会,说话也能干,声音也不低,她们的话语有时简直甚至像 是聒噪和漫骂合成的浊流。离婚里的爱姑在船上对乘客控诉自己丈夫时, 声音就颇高:“要撇到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 他们家败人亡!慰四老爷不是劝过我四回么?”(鲁迅全集*彷徨*离 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146 页。然而,有用“我”的自由并不等于 有自我意识。仔细地读例句,我们不难发现,她们的“我”除了指代的功能外 (有时,也起着强调的作用),并没有别的意思在内。她们的“我”一般只是 动作的施与者或受与者,很少是思想的发射者,用来表示自己的思想。 毫 无疑问,她们的“我想”与狂人日记里狂人的“我想”,伤逝里涓生 的“我想”分属两种思维等级。后者的“我想”指的是一个紧张的精神活动过 程,导向一个新发现,并返照于“我”的内心。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口舌泼辣的她们往往比祥林嫂们更容易自轻自贱。一 旦身份和力量处于劣势时,她们会赶快用贱称,低调声量,甚至口吃起来,说 不出话来。例如:悍勇的爱姑,一口一个“我”的爱姑在七大人的面前,很快 就改称“我们乡下人”,“我们粗人” (鲁迅全集*彷徨*离婚,人民文 学出版社,1998 年版)151 页。自轻自贱,连声音也变成“微细得如丝”。 如果说,哀而不争是第一组人格的典型特点的话,自轻自贱则是这组人格 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三类、丧其自我 人最宝贵的是“自我”,最容易丧失的也是“自我”。因为在社会生活具 有自然消解个体人格的机能,而人自身亦有趋同合群的本能。完美的个人主义 或唯我主义从来是哲学预约的一种理想。因此,即使在个人主义被奉为社会生 活的主流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个体人格的发展还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何 况在把“无我性”奉为一个国粹的国家里。个人保持自我的努力就好像一片薄 薄的芦苇叶在湍急的河流上逆流而上。毫无疑问的,子君的个性光芒一闪之后 就不复显现了。 然而,社会本能地对个体人格怀着敌意。它的敌意一般化身为一种被 “常人”理解为正常的生活秩序或生活法则,由此就消除了自我的独特性。子 君的自我意识,尽管有着一定的理论前提(“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潮 ), 但事实上,子君的自我意识还是萌芽阶段的自我意识,何况还有一些传统思想 的毒素,仍残留在她的潜意识里。某钟程度上说,伤逝中的子君是鲁迅对 自己最珍爱的一种人物而做得“丧其自我”的掉念。 总的来说,在子君“无我化”的过程中,她与“非我性”的社会力量并未 形成尖锐的对立关系。她自身那点微弱的自我意识还不足以使她成为个体与社 会的冲突,某种程度上,她是在不知不觉中躬行妥协和奴从,因此,她能感到 的痛苦只是归属于经验形式的痛苦。这种痛苦一般只会导致感官的麻木,却不 会引发灵魂的骚动和思想的裂变。 (三)超现实的恋爱观 在鲁迅的小说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买卖婚姻的 反对。他甚至认为这样的婚姻仿佛两只牲口听着主人得命令“咄,你们好好的 住在一块吧!”但同时,鲁迅也反对这超现实的恋爱观。这种超现实的恋爱观 把恋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甚至想要超越现实生活去进 行恋爱,结果只是幻灭。伤逝就是鲁迅批判超现实恋爱观的一篇宣言。小 说的主人公捐生子君为了他们的爱情和理想,不顾封建社会里的礼教的束缚, 舆论的谴责,组织了一个小家庭。可是安宁和幸福的生活,还必须有凝固的力 量。可是他们却缺乏必要的现实基础和奋斗的毅力。最后,他们终于散了,而 子君就算回到了娘家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用了极大的温情和热情,对于当时沉浸在盲目的超现实的 爱河里的青年们,寄予深切的关怀和警惕。从作品中表现出,鲁迅认为自由恋 爱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且应该把恋爱安置在适当的位置上。有一首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其实爱情决不是生 命中唯一可贵的东西,如果没有生活的自由,如果没有做人的权利,那就不可 能有优美高尚的爱情。因此,女性得到爱情的前提,必须首先能够生存和争取 到做人的权利。二、情节分析,找出造成女性问题的原因 中国女性的“无我化”在鲁迅的作品中有了深刻的体现,但那个“我”的 力量是建立在小说特定情节的基础上的,表现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还有 很重要的是从鲁迅的思想来探究鲁迅的女性观。 (一)妇女在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位 旧中国的女性一直以来就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还被压迫在“男尊女卑” 的封建制度之下。鲁迅曾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汗,木兰从军就可以 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 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 的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人身上。”(鲁迅全集*且介亭 杂文*阿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在封建社会这种男权制度之下, 女人不过是一种奴隶,操劳着家里的所有杂事却没有自己姓名的奴隶,没嫁之 前是谁谁的女儿,出家之后是谁谁的老婆,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却是谁谁的 妈。甚至还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好像货物一样,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在 祝福中的祥林嫂就被婆婆狠心的卖掉,而原因是小儿子娶老婆没有钱。多 少可笑的事,卖掉一个媳妇就为买另一个媳妇回来。但它还是发生了,而且是 理所当然的情况下。封建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种形式的奴隶,把女人当作 私产,当作商品,甚至是一种不吉祥的动物,女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急需要 有个人来维护他们的主权。 这可能是偏见和歧视造成的,可是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了几千年。 (二)“表彰节烈”和“寡妇主义” “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节士、烈士的 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 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越早, 家离越穷,他便节的越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以嫁未嫁,只要丈夫死 了,他也跟这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杀,或抗拒被杀, 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越残越苦,他变烈得越好,倘若不及抵挡,竟受了污辱, 然后自杀,便免不了议论”(鲁迅全集我之节烈观,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8 年版)117 页。这是鲁迅在 1918 年 7 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我之 节烈观。用现在的眼光看,鲁迅先生用这么大的力量去批评那些已经过去的封 建教条,好像有点的多事。但是这些事到了五四运动前夜,还有不少的人把这 些“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封建教条,当做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在“表彰节烈” 的名义之下,几千年来,不知杀害了多少的无辜和善良的女性,多少女性被惨死 于封建礼教之中。 “表彰节烈”是男性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的杀害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女性是被压 迫者和被侮辱者,然而这并不是说女性就不受女性的压迫和侮辱,因为女性里 面也有坏人和坏传统,“寡妇主义”就是一种表现。这里说的寡妇主义并不是 原意(丈夫死后不得以而抱独身的主义,而是一种教育。五四运动之后,中国 的女性开始在社会上服务,开始出现了女子的教育。而女子教育多半落在了独 生者的掌中。她们始终用多年练就的眼光,观察着一些,见到一封信,就疑心 是情书;听到一声笑,就以为是怀春了;只要有男人来访,就是情夫了。她们 用类似于婆婆对待童养媳的教育方法,来教育涉世不深的女学生,学校化成了 阴暗的家庭,青春失去了本来的颜色,没有嫁就先寡了。 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