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丕到刘勰批评者的视角_第1页
从曹丕到刘勰批评者的视角_第2页
从曹丕到刘勰批评者的视角_第3页
从曹丕到刘勰批评者的视角_第4页
从曹丕到刘勰批评者的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曹丕到刘勰:批评者的视角 对魏晋六朝文学批评意识自觉的一种观察 刘 畅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曹丕与刘勰,均为魏晋六朝一流的文学批评家。此期文学创作活跃,批评也获得 了长足发展。曹丕作为批评史上一位先行者,对刘勰影响巨大。对此,批评史著作屡屡提及。 但曹丕究竟在哪一点上具体影响了刘勰,几乎无人再探个究竟。在曹植、曹丕的优劣比较中, 刘勰明显向后者倾斜,而在刘勰推崇曹丕的种种话语背后,是二者共同的批评者的视角。曹丕 对刘勰影响最大者,不是一些表面词句,而是起根本作用的自觉批评意识和主动批评精神。 关键词:曹丕;刘勰;优劣比较;批评者视角 一、导言:问题的提出 南朝尤其是齐梁文坛上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曹植、曹丕的优劣比较。陈思优于魏文,是 南朝士人所持的一般看法。 沈约曾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 ,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 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1(67 卷,P1778)显然是把曹植、王粲 视为建安文化的佼佼者,已给后人品评定下基调。钟嵘诗品也持这种态度:“故知陈思为 建安之杰,公、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 ,安仁、景阳为辅 ;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 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2(以下凡引诗品均见此版本,不另注出处)诗品将 曹植列为上品,置曹丕于中品,其评曹植云:“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 今,卓而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 ,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瑟,女工之 有黼黻。 ”赞誉有加中,不无溢美之辞。 诗品序中列举了古今“五言之警策者”,并誉之为 “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首篇就是“陈思赠弟 ”。萧子显也说:“若陈思代马群 章,王粲飞鸾诸制,四言之美,难以争衡。 ”3(52 卷,P908) 裴子野论文法古,著雕虫论, 也以曹植为尊:“其五言为家 ,则苏、李自出,曹、刘伟其风力 ,潘、陆固其枝叶。 ”4(53 卷, P3262)另察萧统所编文选,共收录曹植赋 1 首,各体诗 25 首,七体 1 首,表 2 首,书 2 首,诔 1 首,总计 32 首;而对曹丕仅收诗 5 首,书 3 首,论 1 首,计 9 首。仅从数量看,植是曹丕的 3.5 倍。 文选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权威选本,其收录的都是魏晋至齐梁文坛公认的名篇佳作,时流 已有定评,收录数量的多少,很能代表编者及其时代的评价。5文选收录曹植作品如此 之多,可见魏晋以来的文坛上,凡言及建安文学,必以曹植为代表,其在齐梁人心目中的地位不 可撼动。甚至曹植的字“子建” 、王号“东阿”也成为时流心目中能文的代名词。如梁简文 帝萧纲曾很自负地说:“文章未坠 ,必有 61 之者,非弟而谁? 每欲论之,无可与语,思吾子建,共同 商榷。 ”(与湘东王书)赞誉萧绎文才,故称之为“子建 ”。据梁书本传记,萧纲六岁能 属文,“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博综儒书,善言玄理”,梁武帝 一见叹曰:此子,吾家之东阿 !”6(P109)而时人对曹丕的评价明显偏低,如诗品置曹丕 于中品,评云:“则所计百许篇 ,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瞻可玩,始见 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 “厥弟”,即曹植,疑问句式的口吻中,优劣立见。 而在文心雕龙中,情况似乎起了变化,在陈思、魏文的优劣比较中,刘勰明显向后者 2 倾斜,与“时流”定论有别。将建安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刘勰是肯定的;而在涉及到二曹的文 字中,刘勰也持一种均衡态度,如乐府篇云:“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 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 ”7(以下 凡引文心雕龙只注篇名,均见此版本)此处并无优劣的比较,三曹的位置是一样的。 时序 篇也是如此:“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 ,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文帝 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 ,下笔琳琅: 并体貌英逸 ,故俊才云蒸。 ”虽次序有先后, 但在“以之”句式的引导下,对三曹的评价也是等同的。又明诗篇:“暨建安之初, 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趋。 ”在此,丝毫看不到钟嵘那 种“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的赞誉有加,且“文帝”还排在“陈思”之前。 二、魏文、陈思优劣比较:刘勰的视角 实际上,在这种同等视之的态度背后,已经透露出刘勰向曹丕的倾斜。因为在陈思优于魏 文已达共识的文坛大气候下,同等视之,实际上就是提高了曹丕的地位。这一点,结合分析 文心雕龙其他篇章,会看得更清楚。 如才略篇对二曹的优劣重新进行了总体评价:“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 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诗丽而表逸 ,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 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矣。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魏文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 笃论也。 ”细玩“未为笃论”云云,就含有向共识、定评挑战的意味。在论述具体问题时,刘 勰也透露出抑陈思而崇魏文的倾向。对曹丕,刘勰总是在肯定的语气中透出一种崇敬,如总 术篇:“魏文比篇章于音乐 ,盖有征矣。 ”知音篇: “故魏文称 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即使曹丕有不当之处,刘勰也表现出一种大度和宽容,如诏策篇:“魏文帝下诏,辞义多 伟,至于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弊乎!”而他在提到曹植时 ,却多有微词,毫不客气。如诔 碑篇:“陈思叨名,而体实繁缓 ,文皇诔末,百言自陈,其乖甚矣。 ”对曹植不谙诔体写作 规范颇有微词。又杂文篇: “至于陈思客问,辞高而理疏; 庾客咨,意荣而文悴:斯 类甚众,无所取才矣。 ”认为曹植的问对毫无可取之处。又论说篇:“孔融孝廉,但谈 嘲戏; 曹植辨道,体同书抄 ,言不持正,论如其已。 ”认为曹植的有关论说的文章形同书抄, 还不如不写,评价明显偏低。又封禅:“陈思魏德 ,假论客主,问答迂缓,且已千言,劳深 绩寡,飚焰缺焉。 ”说曹植虽下笔千言,但风力和光彩都缺乏。又指瑕篇:“陈思之文,群才 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 。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 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又对曹植用词不当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知音篇:“才 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固)、曹(植) 是也。 ”指责曹植缺乏自知之明。又事类篇:“陈 思,群才之英也,报孔璋书云: 葛天氏之乐,千人唱,万人和 ,听者因以蔑韶 、 夏矣。 此引事实之缪也。案葛天之歌,唱和三人而已。 ”属于“引事乖缪,虽千载而为瑕”之类。 案“葛天氏之乐”为上古乐舞,究竟几人唱和,已无确证可考,刘勰所据的是吕氏春秋古 乐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8(古乐,P52)案吕氏春秋 编纂时,去古已远,对缺乏文献记载的远古之“葛天氏之乐”的表演式样,也只是一种揣度,并 非事物原貌;曹植之“千人唱 ,万人和”,完全是一种文学的想象夸张之词,而的作派,恰恰是作 为文学批评家的刘勰所看不惯的。这表明:曹植在刘勰心目中的地位,远低于其同代人。 此外,刘勰几乎对曹丕所有重要论点都进行了引用。如程器开篇就引用了“故魏文 以为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 ”,知音里也有“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尤 其值得注意的是:凡提及曹植 ,都用“陈思,群才之俊(英)也 ”,然后进行批评;而一涉及曹丕,用 的都是“故魏文”的句式,一个“故”字,透露出一由衷的尊敬和信服。 钟嵘等之推崇曹植,立脚点显然在于其文学成就;而刘勰之推崇曹丕,立脚点则是批评家 的视角,或称之为批评家的独立意识。由此出发,就可以看出曹丕对刘勰的主要影响所在。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认为:“从现存资料看,文心 受挚虞、陆机两家之说影响更为 3 明显。 ”理由是:“上半部明诗 、 诠赋等篇章中论各体文章的体制和规格,往往采撷 文章流别志的见解;下半部论创作构思、文体风张、写作方法与技巧等,则较多接受文 赋的影响。 ”9(P328)从具体方法和技巧的角度看 ,这样说大体不错; 但若从批评家的视角 考察,则曹丕对刘勰的影响要更大些。 三、批评主体的剥离与确认 文心雕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奇迹,而是继承、汲取、消化前人精华的结果。对此,刘 勰说得很坦率:“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 :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 ,应文论,陆机文赋,仲 洽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 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 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序志 ) 这段文字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 是无论褒贬,都是以曹丕典论论文作为论述的逻辑原点;二是表露对魏晋以来文论思想 贫乏的不满;三是坦言自己构思、写作的思想源于前人。 作为“近代”论文的逻辑起点,曹丕对刘勰最主要的影响,是宏观上批评主体意识的独立。 要进行批评,就要把批评从文学创作中剥离出来,有一种独立的批评意识,否则,根本无法进行 批评活动。从现存资料看,曹丕之前,尚无专门的论文著述,也就是说,在当时文人心目中,文学 批评还不是一种专门行当,地位很低。所以,要进行批评活动的逻辑前提是要以批评家而非作 家的身份进行批评。对此,曹丕首次进行了辨析。他认为,文人各有所长,若以作家的身份进 行批评,必然存在着许多弊端: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 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典 论论文)并以孔融等建安七子为例 ,进行剖析:“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 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文各有体,人有短长,如果成见在胸,“各 以所长,相轻所短”,“于自见,谓己为贤”,批评活动就很难进行,往往会不欢而散,所谓“以此 相服,亦良难矣” 。曹丕所论,确是魏晋以来文坛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如钟嵘诗品序所 言:“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 ,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绳并泛,准的无 依。 ”又如主要作为文学家出现的曹植,对文学批评就表现出一种出于作家视角的本能的轻 视和怀疑,其与杨德祖书云: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 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 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摘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砦五霸于稷下, 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 ,未若田氏 ,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 ”10(P1140)曹植认为 ,要有高于批评对象的才华才能进行批评活动。显然,这里的“才”特 指创作的才能,他要以作家之长来否定理论批评存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要求批评家具备了作 家的才华之后才能品评别人,这样不仅失之苛刻,而且违反了理论思维的规律。对此,曹丕的 看法则较为圆通。他认为,必须摆脱拘泥于作家的成见,以批评家的身份出现,才能进行文学 批评,其意见可概括为:“盖君子审己而度人 ,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典论论文)审 查自己之才而量度别人,才能够免除“文人相轻”的恶习,写论论文,从事文学批评活动。 显然,这里的“审己而度人”指的是一种客观冷静的角度,它要超脱专门从事创作的文人之间 优劣高下的比较,以一种独立的身份进行文学批评。虽没有展开论述,字数也不多,但在文学 史上,这却是第一次明确了批评家的身份。批评家的写作水平低于作家,照样可以从容论文, 进行批评。 要批评,首先要具备批评的自信,对批评家的身份进行自我确认。据梁书本传,刘勰 文笔精妙,“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并有“文集行于世” 。从文心雕龙的写 作水平来看,不让同时代的任何骈文高手。但作为一个主要从事理论总结的文论家、批评家, 刘勰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他没有追随流俗从事于骈体文的所谓“创作”,而是表现出更高的 理论追求。在明诗 、 情采 、 风骨 、 丽辞等中,他一次次地对“近代”文学之失进 行了严厉批评,口吻中毫无低于任何作家的谦卑之态。曹丕只品评了建安七子,而刘勰则以一 种集大成的姿态,对“近代”以来文坛得失进行了批评和总结,历代所有文学现象及文人都是 4 其品评对象,试看:“而去圣久远 ,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离本弥甚,将遂 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 乃始论文。 ”(序志)不仅对作家可以说三道四,就是对批评家 ,也可以品头论足。在序 志篇中,他明确表露出对“近代”文论家的不满,批评他们“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 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都只着眼于局部,不够全面,不能够担当起羽翼经典、 矫正文风的任务,所谓“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这样,刘 勰不仅把自己从作家行列中冷静地剥离出来,而且将自己的身份置于一般的文论家之上,这种 批评姿态源于曹丕,而无疑又比曹丕进了一步。因为曹丕身为太子、帝王,作为其品评对象的 建安七子,尚在其权威控制之中;刘勰所面对的是古今文人,身份、地位、文学成就都高于自 己,而他却没有丝毫胆怯,名正言顺地“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由此点推测,他对曹植所谓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隔”必然难以苟同,这或许是他 抑陈思而扬魏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看看知音中的一段话认识会更清楚:“及陈思论 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刘勰认为,曹植 的偏颇之处在于:其本人有文才 ,就极力贬低陈琳; 丁请他修改文章 ,他就叹以为文坛佳话;刘修 好批评别人文章,他就将其比作古代乱说话的田巴,这样以作家的身份进行批评,准的无依,主 观色彩浓重,自然很难进行规范的批评活动。案敬礼为丁字,曹植与杨德祖书说:“昔丁 敬礼尝作小文,使仆润色之,仆自以才不过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曰: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 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10(P1141)刘勰之批评,即指 此而言。在他看来,曹植尚不具备批评家的基本素质。 另外,作为魏晋文学批评开山之作的“魏文述典”,其中的主要思想无疑也影响了刘勰, 这主要反映在知音篇中。这里换了一种说法来阐释“文人相轻”,刘勰称之为“知音其 难”,导致了“文情难鉴”,即文学鉴赏和批评之难,其主要观点明显源于曹丕,但又有所深化。 典论论文论述“文人相轻”时,引“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知音 亦引此例子为据,只不过词语排序稍有变化。又知音云: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 谓日近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 ”典论论文云: “常人贵远而贱近,向声背实,又患 于自见,谓己为贤。 ”二者如出一辙。鉴赏和批评之难,难就难在“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各 以所长,相轻所短”,刘勰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发挥:“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说得比曹丕更加深入细致。曹丕说“以此相服,亦良难矣”,刘勰也认识到“形器易征,谬 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与曹丕一样,刘勰也认为若进行批评活动,必须摆脱作家本体意 识,而代之以批评家本体意识。曹丕说:“盖君子审己而度人 ,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刘勰 也认为博学、冷静、客观是批评家必备的素质:“故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阅乔岳以沧波以喻 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 对批评家的自身素质,刘勰也有自己的思考。首先不能目空一切,凌驾于作者之上,所以 “历诋群才” 、 “竞于诋诃”,即“好骂”,为批评家之大忌。 程器篇云:“韦诞所评,又历诋 群才。 ”按史载,韦诞之“历诋群才”见于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魏略:“仲将 云:仲宣( 王粲)伤于肥憨,休伯 (繁钦)都无格检,元瑜(阮) 病于体弱,孔璋(陈琳)实自粗疏,文蔚 (路粹)性颇忿鸷。 ”11(21 卷 ,P604)这里,对一些著名作家一一诋诃。刘勰对这种号称批评 却利用职业之便骂倒一切的做法十分不满,特标出以示忌戒。 文心雕龙奏启又称:“是 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次骨为戾,复以善骂,多失折衷。若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 植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何必躁言丑句,诟病为切哉! ”这些话本指“奏”中的情况,但 从中也可看出作为批评家的刘勰对有人利用批评这一职业便利而“历诋群才”的不满。刘 勰提出,解决的方法是树立规矩与标准,而不必“躁言丑句,诟病为切”,这或许更适合于文学 批评。 与出言谨慎相对应,刘勰亦清醒地认识到文学批评的社会价值和学术权威。 书记篇 尝云: “公笺记,文丽而规益,子桓弗论 ,故世所共遗,若略名取实 ,则有美与为诗矣。 ”是说,建安 5 七子之一的刘桢长于写笺记,其文采华丽而又有益于劝诫,而由于曹丕未加评论、宏扬,所以 没能引起世人的重视,但如果不考虑声名而看实际,那么刘桢的笺记实在比诗歌写得更好些。 案刘桢以诗名世,文章不显,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上品,而上品之中,其位又在王粲之上,评价 云:“其源出于古诗 。仗气爱奇 ,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饰恨少。 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地位仅次于曹植,远在曹丕之上,故时人称建安文学,以“曹、刘” 为代表。文献中记载其著述情况,最早为三国志魏志:“(桢)咸著文赋数十篇。 ”11裴 松之注引魏略有刘桢答魏太子曹丕借廓落带书1 首。稍后萧统编纂文选,共收 刘桢作品 10 首,全为诗,计公 1 首,赠答 8 首,杂诗 1 首,不见文的踪迹,盖此时刘桢诗文共存,但 昭明自有选编标准,故只收诗,不录文。又察隋书经籍志集部为:“魏太子文学刘 桢集四卷,录一卷。 ”后未注明“亡”字,可知隋时仍存其集四卷,并目录一卷。而著录“魏 太子文学徐集五卷”之下就注明“梁有录一卷,亡” 。12(35 卷,P1058)后严可均编纂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从三国志魏志注、 文选注、 艺文类聚 、 初学 记 、 太平御览等辑出刘桢 9 首佚文,其中赋 5 首,书 3 首,碑文 1 首。严序称:“(刘桢)有 毛诗义问十卷,集四卷。 ”4 (65 卷,P826)可知刘桢还有其他著作行于世,由于散佚,难窥 全貌。刘勰书记篇里说:“公笺记,文丽而规益。 ”可见齐梁时尚能见到其漂亮的书信札 记,据推测应在隋志所言的“魏太子文学刘桢集四卷”之内。古籍图书的散佚原因很多, 齐梁至于隋唐,中华典籍屡遭劫难,隋书牛弘传中就总结了古今千余年的图书“五厄”,仅 承圣三年(554 年)一次,梁元帝就“尽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 ”,使隋初书籍“比梁之旧目,止有 其半”;其后,唐武德五年(622 年)伪郑王世充平,唐军收其典籍图书,尽载之以船,“行经底柱, 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 。12(49 卷,P1299)可见, 隋志所录“魏太子文学刘桢集四卷,录一卷”散佚失传的原因很多,而刘勰却认为, 刘桢之文,没有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在于: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曹丕没有很好地评论宣传 “子桓弗论,故世所共遗”,并认为其文足以和其诗相媲美。以刘勰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