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_第1页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_第2页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_第3页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_第4页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 时届清明,春雨绵绵,到处生机勃勃。我们三朱 小学的师生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来到庄严、肃穆的 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为解放三朱而牺牲革命烈士表 达深深的敬意! 肃立在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了 60 年前,中 华人民共和国刚建立不久,在家乡这块土地上,我们 的先烈们为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在激烈的战斗中, 先烈英勇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纪念他们,惠 安县人民政府于 1990 年修建了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 同时也是泉港乃至泉州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青 少年绿色文明园。 碑依山而立,坐北面南。碑体为方柱造型,两侧 有护碑,均用白色花岗岩砌成。纪念碑顶的五角星, 象征“三朱精神”永放光芒,碑体竖行镌刻是由原交 通部部长彭德清同志所题写的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 碑” 。整座碑朴实大方,庄严凝重。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为纪念三朱革命斗争而立, 因此在设计建筑上所采用的数字多含纪念意义:碑身 宽 2.1 米,碑身及碑座全高 7.1 米,表示 1921 年 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碑座近正方形平面,分为二 平台共六个台阶,表示 1926 年朱汉膺同志加入农会 开始在三朱一带播下革命火种;碑体距碑台边缘 4.9 米,表示 1949 年惠安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碑身高 6.2 米,表示自 1928 年三朱革命斗争起始至 1990 年历时 62 周年;碑底座高 90 厘米,表示 1990 2 年立碑。 接下来,我们一起到纪念碑后面了解先烈们的革 命斗争过程。 60 年来,在先烈们战斗过的土地上,三朱人民 上下一条心,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受住了大灾大难的 严峻考验,抓住机遇谋发展,乡亲们渐渐过上了舒心 的生活。 先烈们的勇敢与无私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美 好的环境,上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才造就了我们这新 一代的幸运儿。今天,我们是合格的中国少年先锋队 队员;明天,我们将是优秀的祖国建设者。先烈们, 我们不会辜负你们对我们的厚望,我们不会辜负祖国 母亲对我们的期盼,我们更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 的期望,因为我们时刻准备着,准备着将勇敢地扛起 重任,扛起建设繁荣、昌盛、和谐、强大的祖国的重 任! 先烈们永垂不朽! 最后,我提议:全体少先队员,立正, 向伟大的革命烈士敬礼! 礼毕。谢谢大家! 3 朱汉膺同志之墓,于 1983 年建。墓园坐北朝南, 分两层,总面积约 200 平方米。墓体为花岗岩石结构, 纪念碑式造型,全高 3 米许,低座高 0.9 米。碑身两 侧有护碑,正面成微凹形,中嵌长方形辉绿岩石板, 镌刻着范式人同志所书的“朱汉膺同志之墓” ,底座 正面亦嵌方形辉绿岩石板,镌刻青松图。碑背面刻有 朱汉膺同志传略,记述这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一心 为革命的斗争事迹。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与朱汉膺同志之墓毗邻而立, 说明了三朱革命斗争是在朱汉膺同志的领导下如火如 茶地开展的,它们所记载的革命斗争事迹在泉港(原 惠安)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它们所蕴 涵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泉 港人民。纪念碑建立后,每年清明时节,区内各级领 导、成千上万的学生均前往祭扫革命斗争纪念碑,缅 怀革命先辈,继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4 【三朱支部旧址】 三朱支部旧址指朱汉膺同志故居,位于前黄镇三朱后宅村西南。 村子背靠北才穴山,前望昆山,是一个幽静偏僻的小山村。从 1930 年 起至惠安解放 20 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朱汉膺故居是当时泉州地区 一个有名的交通站,迎来送往无数的革命领导人、革命同志,她经历 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风雨如磐, 战斗不息,被誉为 “红旗不倒,火种不灭” 的革命基点村,三朱的每村每户,山上的一经 一石,都是革命斗争的见证者。 朱汉膺故居为两进三间张一护厝楼,是闽南地区农村极常见的砖 石建筑结构。推开正中那扇因年深日久风雨侵蚀而显得古旧的木门, 迈进天井,一眼可见正中木板厅壁前摆着一条形供桌,中央端端正正 立着一方辉绿岩石材影雕,即朱汉膺同志的遗像,从像上看,是一个 慈祥可亲的老人,六七十岁年纪,微抿嘴角稍露笑意,眼睛炯炯有神, 眉宇间透出一股刚毅之气,仿佛从天井照进来的阳光,照亮这座历经 沧桑的古屋,厅堂内并没有一般古屋的霉旧气息,室内四壁、地板及 瓦顶已经简单加固修葺,只有东南正房顶上横着一根被烧焦的圆木房 梁,似乎在讲述着五十多年前的那一场令人铭心镂骨的劫难。 1949 年,全国解放战争迅速发展,为适应形势要求,惠安县工委 正式成立了惠安人民游击大队,朱汉膺同志担任大队长兼政委,按闽 中地委的指示进一步开展“打顽敌、挖蒋根”的武装斗争。6 月 28 日, 5 打击辋川乡乡长江一枝取得全胜而回。国民党反动派立即进行反扑, 于 7 月 1 日至 3 日调兵遣将围巢三朱。三朱区工委迅速动员群众开展 反围剿斗争。敌人一无所获便恼羞成怒,放火烧了朱汉膺等八户人家 住宅,并烧了昆山寺、岩窟寺, 还把一向支持革命、掩护革命同志的住 寺和尚朱金城捆绑至后宅村朱汉膺的家门口枪杀了。但敌人的这一把 火并没有烧去群众的革命斗志,反而激起了三朱人民心中的熊熊怒火。 三朱反“围剿 ”斗争的胜 利,在地下党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 辉的一页。 后来重新修建的北面“榉头” 房外墙用块石所砌,条石 铺顶,虽然 与南面的砖墙瓦顶不相称,但它却与它的主人一样,面对磨难仍忠心 如故,历尽 沧桑仍矢志不渝,为革命为人民不计得失鞠躬尽瘁。 从 1930 年建立三朱交通站起,朱汉膺兄弟四人的房子就成了无 数革命领导人、革命同志共同的家:1930 年 6 月,省总行委派苏阿德 和中共泉州特委陈平山、蓝飞凤来惠安领导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开 辟从惠东至惠北“辋川走廊 ”的地下交通线,建立三朱交通站; 1931 年 春至秋,厦门中心市委先后调派沈玉泉、李文端、唐言福来惠开展工 作,住在朱汉膺家进行活动,1931 年 5 月县委根据厦门中心市委的指 示精神,开辟以三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2 年 2 月,厦门中心市 委巡视员蔡协民来惠巡视指导,也住在朱汉膺家中;1933 年初,中共 惠安特支书记曹海来惠安领导活动,仍以三朱后宅交通站为据点,开 展革命斗争;1936 年 2 月,朱汉膺往晋江塔头村以教书为名从事地下 交通工作,三朱交通站的工作由其家人承担;1936 年 8 月,惠安特支 书记曾遭敌通缉,较长时间来回于三朱等地隐蔽并开展活动;1940 年, 朱汉膺回三朱继续挑起交通站重任,这期间来往的人员更多了;1942 年 6 月,中共泉州临工委兼惠安特派员朱伦炎到惠安,同刘祖呸到三 朱,于三朱建立党的活动中心,并作为闽中与泉州临工委联系的主要 6 交通站;1943 年 9 月,许集美、刘祖呸到闽中特委机关学习,约定集 中地点就是三朱交通站;1940 年至 1945 年,闽中特委祝增华、吴珊等 领导同志来惠安指导工作,也都住宿于三朱交通站;1945 年夏,省委 派粘文华来三朱,朱汉膺同志陪同他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为闽浙省 委开辟了两条海上交通线;解放战争期间,来往同志更是络绎不绝, 为防敌人突击搜捕,就采取分散到可靠的群众家,但一切费用负担都 压在朱汉膺同志肩上;1947 年 10 月,闽中地委在三朱石湖山加萝坑 石洞内召开干部会议;1947 年以后,县工委指挥机关就建于三朱,在 这里领导着全惠安人民为迎接解放开展各项斗争;1949 年 2 月惠安 人民游击大队在这里建立,7 月在此开展反“围剿” 斗争,8 月 23 日从 这里整队出发解放惠安县城风风雨雨 20 年,三朱交通站顺利完 成了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 如今南面“护 厝” 走廊间还摆 着一面一米见方的石桌,一 张矮小的 旧木桌,似乎还在回忆着当年谁在这里开会传达上级指示、谁在这里 起草文件指挥斗争、谁在这里留宿用餐后又匆匆启程“护厝” 阁楼 是木材地板,在当年,它就是一个安全的会议室、一个温暖的休息间。 韶华已逝,如今它因蒙上时间的尘垢而显得灰暗破旧,可在每一位来 此住过的革命先辈的记忆里,却永远闪着动人的光芒! 故居前是一大片农田,一条浅溪自北向南缓缓流淌,溪两岸青草 萋萋,庄稼畦畦。越过农 田, 对面就是石湖山。 1947 年 10 月,闽中地委三朱干部会议就是在石湖山加萝坑石洞 (乡民称为“ 寿间” )内召开的。当时地委书记黄国璋抵泉检查中心县委 工作,原计 划会议地点在仙游三台垄,后经实地考察,认为该处三面 环山,只有一条退路,万一暴露被敌包围,极不安全。最后地点改在三 朱。原石湖山加萝坑石洞由三块大石天然垒成,形成内外两个洞穴, 洞内可容纳三十人左右,有两个洞口可供进出,地点隐蔽。会议传达 7 贯彻省委“8.28”会议精神,并研究部署了惠安县党组织的领导工作, 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泉州地区召开的较为重要的会议之一。会议为 时七天,生活、交通联络、保 卫等事项全部由以朱汉膺同志为主的三 朱交通站负责。 时至今日,山路依然蜿蜒难行,可惜加萝坑石洞被后人开采石料, 只剩下荒坡残石,已不见当年石洞遗址,石眠床虽在,可石餐桌再也 难以寻觅,当 时传说中的老虎也已绝迹。据说,当时这老虎还“ 掩护” 过来石洞开会的领导同志-当地农民因怕山上有老虎,清晨太阳尾出 来时与黄昏太阳落山后均不敢上山,同志们就利用这段时间秘密进山, 朱汉膺同志也趁这段时间上山进洞、担柴送粮、报信联络。 如今,朱汉膺同志故居已被批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山不老, 绿水长流, 这座曾为革命默默奉献 20 年的古屋必将永葆青春。 【青狮古洞】 青狮古洞,位于涂(岭)山(腰)公路的坝头北洋段,离公路约一公 里的坑内山上,从公路上望,整座小山就像一个巨大的山石盆景。因 山巅巨石状如雄狮,石下有洞,故称“青狮古洞 ”。 “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 ”相传汉代临川(今莆田市仙游县)何氏九 子炼丹山中,丹成而承湖中九条金鲤成仙。何氏九子成仙后云游四海, 何七子神通真人南行时,见青狮洞紫气冉冉,就寄居在此,除灾祛难, 为一方生灵造福。于是常有仙人来此与其谈经论道(岩上今尚遗有仙 人足迹)。山中的一条蜈蚣与临近的一只母鸡也常在旁聆听。年长月 久,蜈蚣参悟成精,正欲祸害人间,哪知母 鸡 也得道,见状大呼:“ 格打! 格格打!”蜈蚣平生最惧母鸡,闻声顿时伏地化 为一条山岭,不敢 动 弹。母鸡恐其伺机害人,也变做一块巨石狠狠地盯住它,直至今天还 在对峙着。 这就是紧邻青狮古洞的“蜈蚣岭”及山下的“鸡母石” 来历。 “仙人已承白鹤去,此地空留青 狮洞。 ”因仙公居过该洞,故称“仙 8 公洞”,此山也称“仙洞山” 。 清朝康熙年间,有人在此塑仙公像,供人们奉敬。建在青狮洞下 方的“ 存德堂 ”当时却是惠北的 “堂首”。每年只有此堂开坛布道,其他 堂才能开,故香火鼎盛。而香客大都又到仙公洞中烧香求梦。 后来,坝头人连福来、连喜水见此情况, 经常利用闲暇到洞中收 拾、整理。因“ 仙公梦” 很准,香客日盛,在众人的帮助下,他 们顺岩壁 挖通了下面的出口,并筹资修造了供奉观音菩萨的“德元堂” ,重塑仙 公像,并在洞旁建厝安家。 此山之石为花岗岩质地,巨石错峙,奇形怪状,山虽不高,峰巅却 甚险峻。从登山石阶上山,迎面而来的是一棵悬于岩壁、叶茂如盖的 古榕,进入刻有“ 青狮古洞”的石门,仰首举目才能看见在巨岩覆盖下 的“ 青狮古洞 ”。洞内面积约十多平方米,右侧供着何氏九位真人及范 侯公的神龛。 这里香火四时不断。何仙不忘这一境乡民,经常“ 显圣”, 凡想祈求什么,只须在洞中小憩片刻,便在梦中得到何仙指点迷津。 应验的传说不胜枚举。当然还要看你悟性如何,否则都是“ 事后出孔 明” 。 顺着左侧石洞依势而下,出口就是供着观音菩萨的“德元堂” 。此 堂依岩而建,分上下二进,有一百多平方米,中间隔一个天井。 沿着堂边一小径,即可登上峰巅,刹时凉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