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为基,佛台高筑_第1页
儒道为基,佛台高筑_第2页
儒道为基,佛台高筑_第3页
儒道为基,佛台高筑_第4页
儒道为基,佛台高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 文 封 面 1 内容摘要 西游记肯定是四大名著里最被人熟知的作品了,里面的人物孙悟空等深受广大群 众的喜欢。那么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怎样的文化结构而被人膜拜 呢,本文拟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文化的方向作出简单分析,看看在明末这样的特定的文 化环境中孕育的西游记能呈现给我们怎样的关于时代文化大方向的指向标。 关键词: 儒 道 佛 三教合一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概述 3 二、西游记与儒 3 (一) 取经之目的 .3 (二) 仁者无敌 .3 (三) 儒家经典 .4 三、西游记与道 4 (一)神权体系 4 (二)道家仙术 .5 (三)长生不老 5 四、西游记与释 6 (一) 佛教人物 .6 (二) 佛是中心 .7 结语 8 参 考 文 献 9 3 一、概述 作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记得自己从初中到高中的那段 时间,每年的寒暑假,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都有重播,一次次的看,一次次地回味。 每次听到熟悉的片头曲或者片尾曲,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些曲子带来的是故事, 带来的是幻想,带来的更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回忆。那么西游记讲的是什么呢?按最通 俗也是大家最被认可的讲法,也许我该告诉他,西游记讲的是孙猴子、猪八戒、沙和 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如果按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话,西游记就是 三个和一个的故事。当然如果有一天当他开始想知道大师兄、二师兄和三师弟为啥要陪师 傅去西天的时候,那么就不得不深入地和他好好研究下什么东土大唐、什么玉皇大帝、什 么太上老君、什么如来佛祖了,虽然他们离我们很远,但是他们却真实地存在着我们许多 人的心中,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历史宗教文化。西游记的故事主干,就是 佛门弟子奉旨取经的故事,是唐僧师徒五众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而它的文化本质则 是以儒道为根基的佛教文化宣扬,是一部三教合一的巨著。 二、西游记与儒 (1)取经之目的 众所周知,唐僧取经是为了学习高深佛法,救百姓于苦海。但是,最客观的原因却是 奉旨,“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城,重 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了 不一会儿,旁边闪过法师,在皇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 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 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 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 能,敢蒙天恩誉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 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由此可见,唐僧此时是 为了报国,或者直接点就是忠君,而忠君就是一个极强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此时的唐僧完 全不像一个僧人,更像一个儒士,像一个入世官僚,而不是出世高僧。 (2)仁者无敌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总结下来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了,而其中最核 心的肯定是“仁”了。而西游记中,许多地方都提到了仁的精神,在唐僧被黄袍怪变 成老虎,白龙马劝猪八戒去请孙悟空时就说“大师兄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如来方开 怜悯之口,大发慈悲之心,对三藏言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 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 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 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 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 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这段文字是 师徒几人到灵山见到如来佛祖所说的话,而这话中如来也提到了仁义的思想。西游记 虽然处处都在高唱佛号,宣扬佛法,可是其本质上还是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即使是佛教 的领导者西天如来佛祖也是“仁”的佛,是有儒家气质的佛。 (3)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主要普世价值观,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且趋于 完善的哲学体系,而构成这个庞大体系的根基就是一部部儒家经典。在西游记中,主 要任务曾多次提到货引用儒家经典里的话语来启发他人。如在三大白骨精一章中,唐僧曾 对白骨精说过这样一句话,“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所谓的圣经指 的不是哪部高深的佛经而是儒家至典论语。第三十一回,孙悟空向百花羞公主说:“你 正是个不孝之人。盖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故孝者,百行之原,万善 之本,却怎么将身陪伴妖精,更不思念父母?非得不孝之罪,如何?”使“公主半晌家耳红面赤” ,惭愧得无地自容。他如此说人,自己也能身体力行,以孝侍师。八十一回,唐僧得病后歉疚 误了行路,行者却劝慰说:“师傅说那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等与你做徒 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说 什么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大家都熟知,孙悟空先后两次被唐僧贬逐出取经队伍,他 虽受了委屈,却仍能“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小妖猴劝他不要去救唐僧,他撒谎说: “小的们,你说那里话,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倒不 是赶我回来,倒是教我来家看看,送我来家自在耍子”孙悟空本非父母所生,又是天不怕、 地不怕,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他也竟会引经据典大讲“孝道”。其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一句出自儒家经典诗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出自太公 家教。 由此管窥,西天取经故事是一个被儒学化了的佛教故事,唐僧的“忠”,悟空的“孝”, 这些人物的行为、精神以及小说的价值取向无不浸透着儒家思想。所以说儒家精神是西 游记的宗教文化底蕴的基础、为小说立言之根本。 三、西游记与道 (一)神权体系 西游记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中心的道教神权系统。道教神权系统的庞杂与繁 5 复,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是一大奇观, 道教的这个神权系统,到了西游记中,则形成了 三十三天宫、十大地狱、十洲三岛、上中下三洞等神界体系。太上老君居住于三十三重离 恨天,似乎只会炼丹,但是一粒金丹,竟使已经死了三年的乌鸡国国王起死回生。玉皇大 帝高踞于神仙世界的统治宝座,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大的神通,但却“自幼修持,苦历过一 千五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玉皇大帝身边,文有太 白金星、四大天师、左辅右弼等等,武有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官等等;内有王母 娘娘、金童玉女,外有十洲三岛神仙;地下有地府,地上有土地,山上有山神,城里有城 隍,海中有龙宫。显然,这个神权系统是根据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现实世界为参照系 创造出来的,但就宗教学的观点看,却和道教的神权系统极其相似。 (二)道家仙术 西游记中穿插了不少道教修炼方法、神仙法术、宗教仪式等描写。 太上老君一 个盛丹的葫芦、一个盛水的净瓶,一把炼魔的宝剑,一柄扇人的扇子、甚至一根勒袍的带 子,都让悟空伤透了脑筋;他的那个金刚琢,不仅在花果山暗助二郎神打了孙悟空一跌, 后来在金兜山竟然连悟空的金箍棒、众神的武器和火具乃至佛祖的金丹砂也都被他套去, 吓得如来佛祖也不敢说出妖魔的来历,害怕妖怪“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西 游记有关道教仪式的描写不多,但作品第四十五回对道士祈雨仪式的描写,却写的相当 完整和细致:“那里有一座高台,约有三丈多高,台左右插着二十八宿旗号宿旗号,顶上 放一张桌子,桌上有一个香炉,炉中香烟霭霭。两边有两只烛台,台上风烛煌煌。炉边靠 着一个金牌,牌上镌刻的是雷神名号。底下有五个大缸,都注着满缸清水,水上浮着杨柳 枝,杨柳枝上,托着一面铁牌,牌上书的是雷霆都司的符字。左右有五个大桩,桩上写着 五方蛮雷使者的名录。每一桩边,立两个道士,各执铁锤,伺候着打桩。台后面有许多道 士,在那里书写文书。正中间设一架纸炉,又有几个纸人,都是那执符使者、土地赞教之 神那大仙走进去,更不谦逊去,更不谦逊,直上高台立定。旁边有个小道士,捧了几张黄 纸写成的符字,一口宝剑,递与大仙。大仙执着宝剑,念声咒语,将一道符在烛上烧了。 那底下两三个道士,拿过一个执符的纸人,一道文书,亦点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声令牌 响,只见那半空里,悠悠的风色飘来。” (三)长生不老 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观念,正是道教神仙观念的反映,影响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 大思想体系,其实质都在于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索。其中儒家思想以入世为宗旨,表现 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切渴望。相对儒家,佛教是一种典型的悲观主义的出世人生观。它 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苦海,把人的生命看成是苦的根源,人们要想摆脱苦海,就只有脱去 轮回,永生西天极乐世界。因此,佛教的人生哲学就表现为对生命的超越。与佛教的贱 视生命相反,道教以生为乐,要求实现人生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其实质就 是追求长生不死。 道教的最高理想就是肉体成仙。但是,现实世界的名缰利锁和情爱,常常造成人的 夭亡,只有排除了现实的烦恼,才能实现对无限生命的追求,因此,道教要求人们“以 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秽污,以厚玩为尘壤,以声誉为朝露”。所以,道教的人生哲学 便表现为对生命的留恋,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在西游记中,长生不老、神仙可致 的思想,始终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孙悟空当年决心访师问道,就是要“学一个不老长生, 常躲过阎君之难”。在学艺之时,他术、流、动、静四门道法不学,唯一要学的就是长 生不老。作品中所写到 的太上老君的仙丹、王母园中的蟠桃、万寿山五庄观的人参果, 都 能 使 人 “霞 举飞升,长生不老”,“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特别是西天路上的妖 怪们,一个个为了吃唐僧肉不惜辱身丧命,原因就在于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 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 寿 长 生 ”。 那些女妖们要和唐僧交合,也 是 要 “采 取元 阳真气,以成太乙真仙”。特别是唐僧师徒到了西天之后,在佛教的极乐世界,享受的 竟然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听到的竟然是“一派仙音入耳清”;那些珍馐百味, 又是“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表现的仍然是道教的长生观念,而不是佛 教的超越生死的观念。 由此不难看出,道教文化在西游记文本中的确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道则 是成佛的必由之路,这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取经前的经历便可看出,他们 几人皆是由道入佛,而且都曾是颇有地位的道家仙人,可见西游记是把佛置于道之上的, 有点要成佛,必先入道的意思。 四、西游记与释 (一) 佛教人物 由于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因此在整个故事中肯定是无法脱离 于佛教的联系,因此先来看看整个作品中两个最要角色和佛教的直接关系。 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原型其实应该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玄奘法师,其俗 家姓陈,是河南偃师县人,他早年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他的二哥长捷也是个高僧, 后来曾经到过四川,主要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天竺僧人叫明友(波颇蜜多罗),他对玄奘 说隋朝宣传的教理有矛盾,你要真的想了解,应该到那烂陀寺去。玄奘法师受了这个影响 以后,在贞观三年正式提出来,要到印度,即古天竺去西行求法。所以,从西游记整 个故事的渊源来看,其实最初还是起源于佛教。 除了玄奘法师,西游记里另个主角非大师兄“孙悟空”莫属,有时甚至难以分辨 在这个故事中到底师傅和大师兄谁才是真正的主角,说起大师兄孙悟空的原型,各种争论 7 至今仍然颇受争议,其中最可得到广大认可的是印度神猴为其原型的说法。二十到四十年 代时,有一批学者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是纯粹从佛经中来的。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俄国 人钢和泰,当时他在北京大学教书,他比胡适提出的还早。胡适应该是受钢和泰影响之后, 再指出在印度有一部史诗,叫摩罗衍那,公元前三世纪的一部长诗,作者是蚁墆仙人。 后来季羡林先生把诗的全文翻译了。诗中有一个猴王叫诃奴曼,也有翻译成哈奴曼。持这 种观点的有胡适、许地山、郑振铎和季羡林先生。除此之外大师兄的“悟空”之名,可以 追溯到唐代的一位大师,就叫悟空大师。这人名叫车朝奉。他在三藏法师之后也到那烂陀 寺去求法,翻译过十力论等经书,这个人很有名,是密宗的大师。在宋赞宁高僧 传中有载,见于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篇,因此悟空这两字有地可找。无论怎么看大 师兄和其师傅一样看来是佛教真的脱不了关系了。 (2)佛是中心 不管怎么说,西游记从根上还是以佛为主的,这从很多地方就可以看出来。在 西游记中,大乘佛法高于一切诸法,同时统摄一切诸法,追求成佛是其主要人物的最后的 宗教皈依。因而,佛法为一切诸法之极则可以说是极自然地论断。从取经缘起来看,正是因 为唐王李世民认为大乘佛教高于中国当时已有的道教和小乘佛教,他才派遣臣玄奘不远万里,前 往天竺取经。他赐给玄奘“唐”姓,甚至不惜降低身价,并与其结为异姓兄弟。在小说中,孙 悟空桀骜不训,惟独对如来佛甘愿为弟子,不也正是因为其“法力无边”么?小说中的诸多 “僧道斗法”故事,都以孙悟空为代表的和尚取胜,此无须举例说明。在真假美猴王故事中, 六耳弥猴变做孙悟空的模样,观世音菩萨的慧眼、玉皇大帝照妖镜、十殿阎君等均真假莫辨,地 藏王菩萨的神兽“谛听”虽然能够辨明真假,却不敢当面说出,它说:“妖精神通,与孙大圣 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只能指明“佛法无边”。最后,真假悟空 来到西天请求如来佛祖辨明。如来解释诸神不能辨明妖精的原因说:“汝等法力广大,只能 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他不仅能够辨明真假悟空, 且只需“将金钵盂撇起去”,就降伏了六耳弥猴。诸神之不能做之事,在如来那里却变得如 此轻松容易,两相对比,鲜明地反衬出如来的法力高出其他诸神,即形象地用故事展现了“佛 法无边”。佛法不仅高于诸法,并且统帅诸法。小说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 劝善施霖最为典型。凤仙郡郡侯上官氏三年前因推倒素斋,口出秽言而冒犯玉帝,以致全 郡亢旱三年无雨。孙悟空上天向玉帝乞雨时,见玉帝在披香殿立以三事,即“一座米山,约十 丈高下;一座面山,约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拳大的一只小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的兼那 米吃;面山边有一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的舔那面吃。左边又一座铁架子, 架上挂一把黄金大锁,锁梃儿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直等那鸡兼 米尽,狗舔面尽,灯燎断锁梃,他这里才该下雨。”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见此都“大惊失色”, 可见上官郡候的罪孽之深重,玉帝之震怒。这时,四大天师提醒道:“这事只宜作善可解。若 有一念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有 趣的事发生了,在孙悟空地督促劝导下,凤仙郡“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烧香 念佛,“一片善声盈耳”,于是天降甘霖。作者在这里虽以“人有善念,天必从之”来解释, 令人奇怪地是“诚心念佛”就能抵消对道教神仙所犯的罪愆!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烧香进 错了庙门”吗?要是别有解释,它就是佛法统摄一切诸法,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否则,念 佛怎能抵消对道教所犯的罪愆呢?唐僧师徒追求的所谓“成正果”指的就是成佛,成佛是他 们的最终追求目标。 结语 从表面上看西游记就是一部佛教的宣传故事,类似于圣经故事一样的东西。但经 过以上的分析,西游记是一部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的巨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 品,佛并不是西游记的全部,只是它一直在强调的东西。从西游记的内容上,每 个人都能读出,作者一直在宣扬佛法无边、佛门至上,这说明作者的本意是想宣扬佛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