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_第1页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_第2页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_第3页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 。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 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 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 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 1125 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 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 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 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 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 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 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 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 9300 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 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 ,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 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 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 、 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 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 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 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 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 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 85 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 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 1144 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 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 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 妇诀 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 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 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 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 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 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 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 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 年) ,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 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正 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於也追随著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陆游共有七子。 陆游年谱中有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 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 沈园绝恋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宋代池台极盛,为越中著名园林。据载:南宋诗人初娶 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改嫁赵士程,陆游 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 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 咏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句。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风 雨沧桑,沈园已“非复旧池台 “。 近年来绍兴重建了沈园,在其东部建双桂堂,内辟陆游纪念馆,展出了陆游在沈园的经历, 以及陆游的爱国史迹和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中部为宋代遗物区,这里的葫芦形水池、池 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遗物。 。园西为沈园遗迹区,以气势雄浑,表制古朴的孤 鹤轩为中心。正南用出土断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钗头凤 词,点明了造园主题。东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闲云亭,登亭可揽全园之胜。孤鹤轩之北, 有碧池一泓,池东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为冠芳楼,底楼设茶室,供游人 品茗。整个园林景点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赞同 8| 评论 李白铁杵磨成针,贾岛推敲,孟郊对挫钦差。 。 。 。 。 。等等追问要具体些 回答 1、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 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 “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 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 旁有武氏岩。 2、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 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 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 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 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 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 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 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下了深厚 的友谊。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701 年正月十六122 月 28 日生于四川省 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 马克 李白市)所生, 4 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他与杜 甫并称为“李杜” 。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 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 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 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 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东到齐、鲁各地,并寓 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 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 ,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 年) ,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 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 年) ,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 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 ,途 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 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 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 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 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 716 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 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 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关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事迹有哪些 2011-2-15 22:55 提问者:华师大论文 | 浏览次数:1393 次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 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 王维塑像 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 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 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 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 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 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 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 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 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 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 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 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 ,写诗人远离尘俗, 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 大有渊明遗风。 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 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 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 王维 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禄山素怜之, 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 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 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 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 王维 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 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 , 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 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 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 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