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 辩 护 词_第1页
刑事 辩 护 词_第2页
刑事 辩 护 词_第3页
刑事 辩 护 词_第4页
刑事 辩 护 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辩 护 词 (吴 XX 无罪)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本人受被告吴 XX 年近八旬的母亲梁 XX 的委托,由广东君言师事 务所指派,并经被告人吴 XX 的同意,担任其一审辩护人。 我早在侦察阶段便介入了本案,先后多次到高州,会见各级领导, 向其口头及书面陈述犯罪嫌疑人吴 XX 应属违法,但不构犯罪的法律意 见,但可惜高州的部分官员对百姓的态度让人不可理解。本人接受被 告母亲委托以后,仔细研读了高州市人民检察院“高州检刑诉2011 239 号” 起诉书 和证据材料,会见了被告人,听取了被告方对自 己行为的认识,辩护人认为,高州市人民检察院“高州检刑诉2011 239 号”起诉书及所附证据可以说明其违法,但不足以说明被告 人具备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和其他罪的法定要件,请求人民法院 依法宣布被告人吴 XX 无罪。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如下辩护意见,请 法庭在审理中予以考虑。 一、法律规定 依据 1997 年 12 月 9 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951 次会议通 过的法释19979 号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确定罪名的规定,“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法条的原文是:“聚众扰乱车站、 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 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 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 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的犯罪构成 1、立案标准 有下列行为之一,并且情节严重的,应当立案: (1) 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 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 (2)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 (3)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2、犯罪主体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但只有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或交通秩序 的首要分子,即扰乱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才构成本罪。一 般的参与者,不构成犯罪。 3、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场所秩序或者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 ,是指保证公众安全顺利地出入、使用公共场所所规定的公共行为规 则。“公共场所”,是指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对外开放,能为不特定 的多数人随意出入、停留、使用的场所,主要有车站、码头、民用航 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等;本罪中的“其他公 共场所”,主要是指礼堂、公共食堂、游泳池、浴池、农村集市等。 4、犯罪主观方面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行为人通常通过聚众扰乱的方式对有 关方面特别是政府施加压力,迫使解决有关问题,以实现个人目的。 5、犯罪客观方面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抗拒、阻碍 国家治安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行为。具体而言,是指 在公共场所和交通线上,聚众哄闹、静坐示威、堵塞交通、拦截火车、 汽车、电车、轮船;聚众封锁交通要道、车站、码头;强占交通指挥 设施;围攻、殴打国家治安管理人员,阻碍交通民警指挥交通等。扰 乱公共场所秩序或交通秩序的行为,而且是必须抗拒、阻碍国家治安 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且达到了情节严重。如果聚众哄 闹,扰乱公共场所或交通秩序,经治安管理人员劝阻后,马上散去, 并无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就不构成犯罪。因此, 本罪与非罪的界限,就是要看行为人是否抗拒治安人员执行职务达到 情节严重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行为: (1)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或者聚众堵塞交通、破坏交通秩序。 (2)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即抗拒、阻碍治安 民警、交通民警和其他依法执行治安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依法去维护 公共场所秩序或者交通秩序的行为。上述两种行为都是构成本罪的要 件,缺一不可。 根据法律规定,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 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所谓情节严重,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是指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人数多或者时间长的;造成人员伤 亡或者公私财物重大损失的;影响或者行为手段恶劣的,等等。 我国的犯罪学理论主张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的定罪原则。既反对主 观归罪,也反对客观归罪。因此,根据此法规规定及犯罪构成,需要 对吴 XX 的行为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依据上述法律的规定和起诉书及所附的证据,被告吴 XX 不 应被追究“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或其他罪的刑事责任。 1、根据起诉书及相关证据所记:2011 年 4 月 16 日和 5 月 1 日,吴方其、吴 XX 伙同上述人员聚集大批吴氏族人拉起横幅抗议, 拉来大量的泥土堆放在粮所周围的商铺前,阻碍粮所内的人员出入及 影响周围商铺正常经营持续两个月,在当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从起诉书看,检方起诉吴 XX、吴方其原因有三: 第一、伙同其他人聚集吴氏人员拉横幅抗议; 第二、伙同其他人员聚集吴氏人员拉泥堆放在粮所周围的商铺前, 阻碍粮所内的人员出入及影响周围商铺正常经营; 第三、影响正常经营持续两个月,在当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显然,检察机关的起诉书所述原因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的犯罪构成完全不相符: 第一、从主体上看,被告人吴 XX 不属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 的追诉的主体 聚众扰乱公共场秩序罪追诉是首要分子,即扰乱活动的组织者、 策划者、指挥者,而对一般的参与者,不构成犯罪。吴 XX 是伙同他人 的行为,显然不首要分子。 第二、犯罪客体上看,粮所及周围商铺不属于刑法所称的公共场 所。 刑法上所称的“公共场所”,是指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对外开放, 能为不特定的多数人随意出入、停留、使用的场所,主要有车站、码 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等;本罪中 的“其他公共场所”,主要是指礼堂、公共食堂、游泳池、浴池、农 村集市等。显然不是粮所及其商铺。 第三、被告主观上没有扰乱公共场所的故意,伙同其他人聚集吴 氏人员拉横幅抗议是不得已的正常诉求。 起诉书所述:经依法查明:被告人吴方其、吴 XX 及其所属的 吴氏族人认为本市东岸镇粮所所在地是属于吴氏宗祠所有,现政府应 将该地还给吴氏宗祠,后经多方走动、上访及行政复议,仍未解决。 显然,吴氏族人是想要回自己的宗祠所在地,是正常的维权行为, 而不是无理取闹。至于该粮所所在地是否为吴氏宗祠所在地,不能简 简单单地以土地使用证及房产证来看待,而应考察上述两证 取得时是否合法。从被告方提供的证据(一)、证据(二)、证据 (三),及检方提供的刑事侦查卷宗(第二卷)第 212-214 页, 该地起初确属吴氏宗祠所在地。自 1951 年后,吴氏后人多次要求政府 归还,茂名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行政复议书也确认该争议地块原为 吴氏宗祠所在地。至于后面如何演变,作为以原副市长黄某某为首的 包案组就应认真核查,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要求被告族人拿出证据来证 明,要求没有多少法律知识的老百姓去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包案组 对吴氏族人数年的维权不理不问的不作为行为,是激化了本次的矛盾 的重要原因。 第四、与本罪客观方面的要求也不符,也未造成严重后果。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要求: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 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 显然,吴氏族人上述行为既没有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 序人数多或者时间长的;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公私财物重大损失的; 也没有大的影响或者行为手段恶劣的等,更没有与起诉书所述在 当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无证据显示)。 况且,吴氏族人堆土的行为发生在农村乡镇,农村乡镇购物行为 对环境的要求不高,从受害人证言看,并没有令其经营无法进行,也 未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吴 XX、吴方其也不应构成其他犯罪。 2、还要说明一点的是,检方提供的吴方其、吴 XX 是伙同他人的 证据也明显不足: 第一、询问笔录严重违法法定程序,这样的询问笔录没有证明力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七条 讯问 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侦查人员进行。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 二人。但从检方提供的所有证据看,均为一名侦查人员。在所有询问 笔录中均为一名侦查人员。 第二、现场照片显示现场没有吴 XX 从检方提供的现场几十幅现场照片中,没有一张照片有吴 XX、吴 方其的,如果吴 XX 在现场,并伙同他人堆土。警方不可能不拍下其照 片。 第四、辩认记录严反法定程序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公安部令第 35 号)第 二百四十七条 辨认应当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主持辨认的侦查 人员不得少于二人。组织辨认前,应当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辨认对象的 具体特征,避免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 (1)、警方提供的证人对需要辩论的人员非常熟悉,这点可在询 问笔录中体现。这种先入为主的辨认,不知有何意义。 (2)、在检方提供的辩认记录中,主持辩认的人少于二人。而且 江文似乎是一个职业见证人,从见证时间、签字字形看,完全可以推 定是事后补签的,是否见证,警方自知。 第六、所谓检方提供受害人的损害,基本为言辞证据,两份鉴定 结论所记的损失,也早由被告人家属承担了。如果从几个受害人提供 言辞证据(无其他证据佐证)看,不值得一驳。4 月 16 日、5 月 1 日 吴氏族人堆土离开后,受害人就自己将门前的路挖通了,根本没有停 止经营(刑事侦查卷宗)第壹卷吴军荣陈述第五页。至于林飞的 包材厂,经查未通过消防审批,具有重大安全隐患,根据消防安全 法的相关规定,本就应停业,只是由于政府不作为,才导致其开办 至今,不能嫁祸于吴氏堵土事件,况且,粮所大门完全可通行,只要 其想卖包材,完全可以搬到外面上车。况且果真有损失,也完全可以 向吴氏族人提起民事侵权之诉,而不是由公安通过刑事诉讼来包办。 三、最后,我想从罪与非罪的论述中说明吴 XX 仅构成违法但不构 成犯罪。 (一)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非罪社会违害性较轻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危害性是 一切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共有的特征。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 重要的部分,其社会危害性程度要重于一般违法行为,因而严重的社 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将严重的 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也是有充足的根据的。我国刑法第 13 条规定:“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 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里明确指出危害不大的,不是犯罪,这就意味着只有危害严重的行 为,才能认为是犯罪。从我国刑法分则条文的规定看,许多条文都明 确规定要以“数额较大”、“造成严重后果”、“造成重大损失”、 “情节严重”等为犯罪构成的要件。这也表明,对于刑法分则规定的 具体犯罪而言,只有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才可能构成犯罪。 吴氏族人的维权,已经历了数十年时间。这种正常维权行为演变 成两次堆土,也是政府官员不作为的结果。由于开门的店铺少,且土 很快便被他们挖开,又发生在农村乡镇,因此,影响较小,也就是社 会危害性较小。 (二)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而非罪没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 是指违反刑法条文中所包含的刑法规范。只有当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 刑法的时候才构成犯罪。只有当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质,而且违 反了刑法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反之,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严重的社 会危害性,但如果该行为没有触犯刑法,就不能把它作为犯罪处理。 在罪刑法定原则支配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 刑事违法性既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也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 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只讲社会危 害性而不看刑事违法性,就会导致罪刑擅断主义。违法有各种各样的 情况,既包括刑事违法,也包括治安行政违法、民事违法、经济违法。 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违反刑法规范的程度 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构成犯罪;刑事违法与一般违法的区别,实际 上是罪与非罪之间的区别。我国现行的许多民事、行政、经济法规中 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除明确违法行为要承担经济、行政责任外,情节 严重,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可见,一般违法行为是可以转 化为犯罪行为的。 从吴 XX、吴方其的情况看,他们既没有盗窃、诈骗,仅仅是因为 检方指控他们伙同其他族人堆土给部分人员造成的少量损失,这些损 失完全可以通过民事侵权行为获得赔偿,而不必经过刑事处罚来解决, 最多也是给予治安处罚。 (三)犯罪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而非罪可能受行政性处罚 应受刑罚惩罚性以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为前提, 行为如果没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自然不应受刑罚处罚。 同时,应受刑罚处罚性是对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的 评价。不需给予应受刑罚处罚评价的行为,不可能是犯罪。犯罪是应 受刑法惩罚的行为。 犯罪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严重的社会危害 性是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基础,缺乏此基础,行为不但不 会在刑法上规定为犯罪,而且也无需在刑法上作出评价,刑事违法性 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由此便不能存在。 综观本案,被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