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的有效点的策略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的有效点的策略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的有效点的策略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的有效点的策略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的有效点的策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的有效点的策略 黄可心,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刘延君,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 长春 130021) 。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野是指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同时也指观察 和认识的领域。 “阅读视野”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是由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 (Hans Robert Jauss)在他的专著 关于接受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而最早关注到“视野” 问题并加以专门讨论的则是德国哲学家、阐释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伽达 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人在诠释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视野”问题。1在伽 达默尔看来,这个“视野”应当包括“个人视野”和“历史视野”的一种合成的视野。 个人视野是读者自己阅读和写作的背景环境。如一个人的身世经历、生活经验、成长 环境、文化修养、直觉感受、思想倾向乃至语言习惯等。1历史视野是作者当初创作时所 处的环境,也叫“语境” 。1一个阅读个体在阅读活动中,都力图透过 “个人视野”和 “历史视野”的合成视野完成对作品的解读。然而,即使是一个人的合成视野,也包含着 诸多的个人色彩。读者阅读文本,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属于进行文学诠释的过程。因此, 在文学诠释的活动中,阅读者(即诠释者)对一篇作品所做的诠释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并非 作者的创作原意,而是经由诠释者的再加工而产生的“衍义” 。 反观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在阅读教学中,对作品的解读往往是以教师(或者是教参) 的解读统领课堂;在阅读考试中,对作品的解读又演变为将命题人的解读奉为圭臬。这样 做的结果是:当我们把当代作家的某一作品选入试卷,拿着这样的题目去考原文作者,不 论作家的名气大小,结果都可能不及格。国内知名女作家林夕说了这样一段话来表达自己 的愤慨“我现在答拿我的作品出的题我都觉得无聊,如果当时,我考虑这么多的话, 我根本无法创作。 ”由此看来,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与考试,如何避免作品解读过程中的 “衍义”是当下最棘手的问题。考试的问题比较复杂,本文难于述及。语文阅读教学的起 点始于教师的备课。本文拟就中学语文教师备课中的阅读视野问题浅析一二,仅以一篇古 文湖心亭看雪为例具体解说。浅陋之处,求教于方家。 湖心亭看雪最初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科书,是作为一 篇略读课文出现的,在整本教材中地位并不重要。很多学校的教师甚至会因为考试不考而 将此文略去不讲。但这篇文章作为明清小品文的典范,实在不失为一篇很好的教材选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公布之后,这篇文章的教材地位显然发生了变化。 湖心亭看雪成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 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新增加的篇目之一。这一变化势必促使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这篇课文,围绕这一篇目的备 课也将走向深入。 以下笔者以湖心亭看雪的备课为例,来谈谈语文教师备课活动中阅读视野的三个 层次。 一、 “人云亦云”阶段 处于这一层次的教师,将自己的备课停留在了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或教参与教辅资 料的阶段,对教师教学用书的各种说法持“全盘接受”的态度,甚至对于一些明显互 相抵牾的意见也只好听之任之。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阅读视野被人为地局限为“教材与 教参”这一狭窄区域,对作品的解读最终也会变成“人云亦云”的状态。基于这种备课的 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会沦为“教参的传声筒” 。 如果一位语文教师只是阅读了教参,关于湖心亭看雪一课的“课文研讨” “教学建 议” “有关资料”等内容,就去讲授这篇课文,那么他的阅读视野就处于“人云亦云”这一 层次的水平。在备课中,教师的阅读视野仅局限于此,教师的阅读教学也将停留在传达教 材编者声音的层面。 这一层次的教师备课主要是“教学性备课” ,即为了教学而进行的、目的性极强的备课。 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如果阅读视野一直停留在这一层面,长此以往,势必导致语文教师的平 庸化和阅读教学的低效。 二、 “博采众长”阶段 处于这一层次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不满足于阅读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 主动扩大阅读的范围,形成一次以某篇课文为主题的拓展阅读。这种拓展表现为:如果是 节选的作品,教师会去找来原著的全文进行阅读;如果是某位作家的一篇作品,教师会找 来这位作家的代表作或其他重要作品进行阅读;如果课文的作者是著名文学家、作家,教 师会寻找关于这位作家的传记、年谱等资料进行阅读;如果这篇课文是一篇有影响的作品, 教师会搜集作品的相关评论文章进行阅读;还可以搜集同一主题的作品、同一作者的其他 作品,也可以是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等。 这一层次的备课属于“非教学性备课” ,即不仅仅是基于教学的目的性备课,或者至少 不全是为了这一次教学而进行的备课活动。这时,教师“要抛开一切教学因素(如教师、 学生、课标、教法等) ,而以一个文学鉴赏者和研究者的身份阅读课文,研读课文,查阅相 关资料” 。 以下是笔者在对湖心亭看雪进行备课时所展开的拓展阅读: 1.张岱陶庵梦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2.张岱西湖梦寻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3.史景迁前朝梦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张岱一卷冰雪文序 一卷冰雪文后序 ,选自琅嬛文集 ,岳麓书社,1985 年。 5.张岱自题小像 ,节选自钟叔河念楼学短第 324325 页,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6.黄裳绝代的散文家张宗子 ,选自琅嬛文集 ,岳麓书社,1985 年。 7.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 名作欣赏1983 年第 3 期。 8.刘桂兰精神家园的梦忆与梦寻解读张岱小品文的“西湖情结” , 长春师范学 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9.王锡丽、缑新华幅短神遥墨稀旨永 , 名作欣赏2007 年第 9 期。 10.张雷平湖心亭看雪的几点疑问 ,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7 年第 8 期。 11.吴积兴看雪的意图张岱湖心亭看雪新解 , 名作欣赏2008 年第 15 期。 12.顾文豪史景迁为何要书写张岱 , 南方都市报2010 年 12 月 5 日。 13.刘裕卿湖心亭看雪背景的补充 , 语文报(教师版) 2011 年 8 月 30 日。 14.陈抒论张岱陶庵梦忆中四大审美意象 15.麦子解读湖心亭看雪 16.向阳都是过来人陶庵梦忆 , 17.陌上舞狐有位痴人在西湖边说梦说风月 , 18.安冬霓被误读的张岱 , 19.春风化雨湖心亭看雪的几处疑惑 , 这些拓展阅读可以让教师更全面地认识 湖心亭看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教师更客观地了解湖心亭看雪的文学价值。这 些内容显然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完全讲授给学生,但这种深度阅读能让教师站在更高的层 面上去分析教材,选取教学内容。这样的阅读视野无疑是语文教师应该自觉追求的一种阅 读境界。 三、 “自我体悟”阶段 处于这一层次的教师,除了要大量进行“博采众长”的拓展阅读外,还要深入思考, 形成属于教者个人的“自我体悟” 。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更像是体操比赛里的“自选动作” ,而非“规定动作” 。 然而,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我们看到太多的师生把一篇课文的阅读固定为阅读“教参” 上的分析,异化为阅读题目背后的“参考答案”甚至是“标准答案” 。事实上,面对一篇课 文,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作家写出经典作品,确立了属于作家的话语权。后 世读者,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一定不要丧失属于自己的话语 权,这样才有可能与大师对话,与作品对话,在阅读中形成“自我体悟” ,实现阅读的高峰 体验。 备课中的“自我体悟”就是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力争让作品的阅读效力发挥 到最佳。教师既是在讲解作家的作品,也是在用作品观照现实生活,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引 领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师如果能在备课中将自己的阅读视野提升到“自我体悟”阶段,往往可以形成优秀 的教案或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文学教育。 湖心亭看雪是晚明文人张岱的一篇小品文。随着阅读视野的深入,在备课的过程 中,笔者对这篇文章有新的思考与发现。要想更好地解读这篇文章,我们必须在阅读活动 中充分进行基于“历史视野”的发掘与分析。以下是笔者在湖心亭看雪一课的备课活 动中关注到的四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本文的写作时间 这篇文章的具体写作时间没有详细记载。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一书,此书 是张岱在明亡之后所作。张岱出生于 1597 年,1644 年明朝灭亡,此时张岱 48 岁。我们可 以推断此文当是张岱五十多岁所作。 湖心亭看雪所记之事文中有明确的交代,时间为“崇祯五年十二月” , “崇祯五年” 为 1632 年,此时的张岱 35 岁。注意到看雪的张岱与写作湖心亭看雪的张岱所处的不 同时空,能更好地理解张岱写作陶庵梦忆的真实心境:作者显然有意通过早年美好生 活的回忆,以反衬今日之失落冷清,以此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一种物是人非、国破家亡 的黍离之悲。 陶庵梦忆整本书皆有此意, 湖心亭看雪也不例外。 (二)关于作者张岱的人生经历 张岱是经历了两个朝代的人,但更多的人习惯称他为明代的文学家。作为晚明最著名 的小品作家,张岱无疑更喜欢做明朝的人。所以,即使他写作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时 已是大清的天下,凡是忆及明朝往事,张岱皆用明朝皇帝的年号来纪年。所以,笔者敢断 定,如果问张岱自己,他一定会说自己是明朝人。 张岱的人生经历以明代的灭亡为分界,截然形成两种人生。可以说,他个人的生活因 国家的命运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果没有明朝灭亡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事件发生,张 岱很可能不会写出一本陶庵梦忆 ,我们也就见不到湖心亭看雪这篇精品。 张岱出生在一个显赫的仕宦富贵之宗,祖上几代人积累的家业殷实,早年的张岱因而 拥有十分优越的生活条件。在这样的家族里,他不但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根本不需 要为生计而奔波劳顿。别人辛苦一生所追求的富足安康,他一生下来就自然拥有。这时候 的张岱,过的是一种清闲、惬意的生活,尽享人间的各种快乐。他自己在自为墓志铭 中是这样描述此时的生活的:“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娈童,好鲜衣,好 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 蠹诗魔。 ”这样的生活实在是悠闲自在,悠闲到连做官的兴趣都没有。 但人的命运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拐弯。很快,安逸的生活转瞬即逝,改朝换代的山河 巨变彻底打乱了张岱的生活。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张岱由一个安享人间富贵的世家子弟沦 落为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下层贫民。此时,他的生活陷于极度的困顿之中:“所存者,破 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但就是从天上跌 至地下,张岱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他以明遗民而自居。此时的他不是朝廷命官, 拒绝在新朝任职,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 ,著书以终。 (三)关于张岱的“冰雪之气” 张岱无疑是喜欢雪的。在陶庵梦忆中,专门描写雪景的除了湖心亭看雪外, 还有一篇龙山雪也写得趣味盎然。张岱被人誉为“绝代的文学家” ,一篇湖心亭看雪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用绝妙的文字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幽 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在张岱的笔下,冰雪世界是如此美好。这片雪景,恰如作者 的精神世界。西湖的皑皑冰雪,包含着作者对生命以及万物冷静的体悟。 “雪”的意象在张 岱的笔下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以雪状物,以雪喻人,足可见张岱的价值取向。 有意思的是,张岱对雪的爱好似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饮的是兰雪茶,畜养的骡 子名叫雪精,种芍药要种“一尺雪” ,吃的乳酪都是“玉液珠胶,雪腴霜腻” ,编的文集命 名为一卷冰雪文爱雪之心如是,叹为观止。 越是走近张岱的文字,我们越能发现他的文字处处都透露着“冰雪之气” 。这种“冰雪 之气”显然是作者本身的刻意追求。张岱就是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人,他对雪的喜爱自然 是“痴”情万种,非常人和俗人所能理解。 (四)关于张岱的“西湖情结” 读湖心亭看雪 ,还要关注到张岱的“西湖情结” 。人间的风景无数,而张岱只对一 处情有独钟,那就是西湖。明代文人汪珂玉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西湖之胜,晴湖不如 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果真能真正 领山水之绝的人世上的确没有几个。在这少数几个能读懂西湖的人中,一定有一个人是张 岱。 张岱与西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岱一生不愿做官而流连于山水之间,他到过很多地方,在杭州盘桓时间最长,对那 里的湖光山色了如指掌。张家在西湖边上特意修有寓所,专为欣赏西湖美景。 张岱的陶庵梦忆一书中有两篇专门写西湖的文章:西湖七月半和西湖香市 。 张岱还专门为西湖写了一本书西湖梦寻 ,记录西湖的掌故轶闻。 不论是前半生作为仕宦的富家公子,还是后半生作为落拓的隐居文人,张岱对西湖的 情有独钟都是顺理成章的。在西湖梦寻一书的自序中,他开篇即直陈对西湖的独 特情感:“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 尝一日别余也。 ”又说:“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这些文字 足见他对于西湖的情怀。张岱心中的西湖,堪称自己真正的知己和唯一的情人。张岱眼中 的西湖,不论冬春,不论日夜,不论晴雨,都是美的。 张岱不但对西湖情有独钟,而且是真正的“善游湖者” 。张岱说, “善读书,无过董遇 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