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议论文5篇带答案_第1页
初二语文议论文5篇带答案_第2页
初二语文议论文5篇带答案_第3页
初二语文议论文5篇带答案_第4页
初二语文议论文5篇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宽容是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 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 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 的美德-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 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 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 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 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 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 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 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 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 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 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 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 “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 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 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 别人的小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 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 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 及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 以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 会变得更美。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 2. 文章开头讲述周总理的故事,有何作用? _ 3. 文中用实例说明周恩来、李世民、秦始皇宽容的美德,请根据实例,分别用 8 个字 概括他们的美德。 周恩来:_ 李世民:_ 秦始皇:_ 4. 第段中为什么举慈禧太后的例子? _ 5. 第段中提到的“农夫救蛇“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要说明什 么? _ 感伤是一种情怀 田德政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甚至不给你 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 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 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 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 你看 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 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 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 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 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 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 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 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 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 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 “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 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 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 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 在请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 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乳房的弃妇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 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 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 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 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 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 你也不忧,我也不优,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 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 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造就 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 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 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当 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 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伟大 的人类的情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 2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 3文章在论及感伤的文化艺术汇总的作用时,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这些作品 汇总的感伤是如何感染读者的?请简要概括。 4根据文章结尾段填空。 真正的感伤是 跌倒了也要笑 日本著名哲学家中江兆民,早年留学法国,学养厚重,著述译著多部,人称“东方卢 梭”。1901 年,他 54 岁时被检出患了咽头癌,医生判断最多只能活“一年半”。他在“只要 有一口气,就一定有事可做,也可过得愉快”的信念支持下,开始最后两部著作的写作。他 最终没有活过“一年半”,但气管被割开,“枯瘦得像仙鹤一样”的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完 成了日本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一年有半读一年有半。 跌倒也要笑,是苦中作乐的顽强精神,是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具有这样的可贵品质, 早晚会走出低谷,再创辉煌,即便壮志未酬,也会虽败犹荣,虽死犹生。从古到今这样的 例子不胜枚举。 当年,曹操兵败赤壁,80 万大军被扫荡一空,身边只有数骑。逃亡路上,将士都心情沮 丧,无精打采。曹操却谈笑风生,似乎是在凯旋。他的乐观情绪感染了周围的人,行进速 度明显加快,不久便脱离险境,回到魏地。后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也没要太长时间。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这一跤让他跌得鼻青脸肿,惨不忍睹,先贬黄州,又贬颖州、 惠阳,最远贬到海南儋州,这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面对人生低谷,超强的乐 观精神救了他,东坡放言:“百年须笑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于是,黄州城 外赤壁山前开怀一笑,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便横空 出世,奠定了他文化伟人的历史地位。 曾有人说,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一个苹果砸中了牛顿,还有一 个苹果在乔布斯手中,这个苹果被咬去一口,是他多年遭受苦难的隐喻。创业、跌倒、再 创业、再跌倒,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和产品。可是,他的手下居然 发动“政变”,把他从自己的公司扫地出门。跌了这样的大跟头,他不过淡然一笑,又开始 重新创业。不久,机会来了,他原来的公司终于看到了他的价值,又请他回去主持大局。 从此,他便如鱼得水,大显身手,事业一路高歌,奇迹接连出现,他的产品影响了整个世 界。 菜根谭说得好:“得意时论地谈天,俱是水底捞月;拂意时,吞冰啮雪,才为火内栽 莲。”就是说,作为一个修行人,处处顺境,就得不到真实修行;必须要在逆境中,才能够 有所成就。作为一个创业人,不经失败,不跌跟头,没有“跌倒也要笑”的精神,也不会真 正成熟。只有在跌倒的时候仍然能够直面南天,能够仰天长笑,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 者,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么? 2.选文第一自然段得作用是什么? 3.选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选文 、 段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感恩母亲节,回首略谈孝文化 叶小文 明天母亲节,给母亲献一束什么花?外国人是康乃馨,国人则往往是萱草花,又名 忘忧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慈母爱,不妨回首略谈孝文化。 不可否认,孝文化一度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 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 不必讳言,封建孝道将千年文明古国桎梏得万马齐喑。鲁迅说,封建礼教只剩下“吃 人”的狰狞面目。 孝文化精华与糟粕混杂,应对其有扬有弃,革除传统孝道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 和“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找回其有助于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的根本意义。 何为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 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 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 物化、被抛弃。如果失落了对 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 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话题,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 释道的通义。这一话题可演绎为关于生命的三条约定: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 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今天现代化的动力;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 约定;敬畏生命,终极关切这是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 满足着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但也难免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洗刷 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和未来约定。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 在促进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继承和 弘扬孝文化之合理内核,有助于找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两条约定,治疗迷心逐物的现 代病。孝的本质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 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 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孝的本质之二是“敬畏”。人不应敬畏鬼 神,但不能没 有敬畏之心。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 畏祖先,“家有近祖 ,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 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选者注)写过国富论,也写过道德情操 论,意在市场经济必须有道德约束。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 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今天,我们正多方努力,树立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妨打开视野,有容乃大,包括回首孝文化,肃清其附着的 污泥浊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价值,发掘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需 要的可用功能。 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_ _ 2孝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分别指什么?(3 分) _ 3.本文本论部分的结构是( )(只填序号)(2 分) A.并列 B.对比 C.递进 D.总分 4.第 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 _ 5为什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面对这道难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3 分) _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 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 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 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绮”读音为 q,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 菲却唱成了 y。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 “未完的zy”。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 jy,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 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 j 为 z,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 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 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 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 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 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 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 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 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 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 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 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 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 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 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 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 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 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 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 地位的。 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 你说是吗? 1.第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 2.第、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第段主要论述了 。 3.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 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之间 B.之间 C.之间 D.之间 4.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 (反映、 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 (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 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 公布(事情的结果)。 答案 一 1. 宽容是美德。 2. 引出话题 3. (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2)不计旧恶,量才重用。(3)不计前怨,广纳贤才。 4. 从反面论述不宽容的人遭人唾弃,从而证明宽容的人可以立大业。 5. 不能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说明宽容不是对所有的人,对违法犯罪行为不能宽容,使论 述更严密。 二 1论点: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位;作者由自己面对 秋天的感伤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现出的感伤进而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