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2010版)_第1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2010版)_第2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2010版)_第3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2010版)_第4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2010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 域 经 济 学 教学大纲 一、说明 1. 目的和要求 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 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 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和区域实际调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教学内容 第 1 章 绪论 1.1 空间问题与经济学 1.1.1 经济学忽视空间问题? 1.1.2 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1.1.3 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两次舍弃 1.1.4 经济学整合空间问题的三次尝试 1.2 均质与非均质空间分析 1.2.1 均质与非均质空间的含义 1.2.2 非均质空间分析假设 1.3 传统空间分析路径的特征与局限 1.3.1 主流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处理 1.3.2 区位理论的分析路径 1.3.3 新区域经济学的分析路径 1.3.4 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 1.4 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 1.4.1 经济学中均质空间分析的困境 1.4.2 经济地理学中非均质空间分析的问题 1.4.3 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 1.5 区域以及区域经济研究 1.5.1 区域的内涵、本质与特征 1.5.2 区域经济的研究视角 1.5.3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6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6.1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6.2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1.6.3 区域经济学研究状况及其趋势 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 1 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一章;安虎森, 新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第 2 章 区位、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 2 2.1 区位与区位理论 2.1.1 区位的相关概念 2.1.2 基于要素禀赋的区位内涵和特征 2.1.3 区位理论 2.2 企业竞争的基本理论 2.2.1 寡占市场的基本模型 2.2.2 差异化产品市场 2.2.3 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2.2.4 进入壁垒与竞争战略 2.3 静态区位选择与动态区位选择 2.3.1 引言 2.3.2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2.3.3 区位选择的目标和过程 2.3.4 静态区位选择 2.3.5 动态区位选择 2.4 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 2.4.1 从区位选择到集聚经济的演绎:区域经济研究的微观基础 2.4.2 均质空间下从区位选择到集聚经济的实现路径 2.4.3 集聚经济的微观机理:一个非均质空间下的区位选择 附: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地理学视角,参考:李小建,2006)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3.农业区位论 4.工业区位论 5.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6.跨国公司区位论 参考: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 2-6 章;张文忠,经济区位论(2000) ;郝寿义,区域经济 学原理,第 3 章,第 4 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二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 第三章。 第 3 章 经济区域的形成 3.1 要素禀赋与经济空间 3.1.1 斯密的要素禀赋观 3.1.2 要素和要素禀赋 3.1.3 要素禀赋的空间分析 3.2 要素禀赋、集聚经济与经济功能区 3.2.1 经济功能区的概念 3.2.2 要素禀赋与经济功能区 3.2.3 集聚经济与经济功能区 3.3 经济区域的形成 3.3.1 经济区域概念 3.3.2 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 3.3.3 专业化与经济组织 3.3.4 城市化与城乡二元结构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人文地理学专业 专业基础课 作者:林涛 创建时间:2010/3/24 13:26:00 修订时间 9/2/2018 3 3.3.5 城市等级结构与城镇体系 3.3.6 区域的自组织能力与区域组织 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 5 章。 第 4 章 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 4.1 区域产业的划分 4.1.1 霍夫曼划分法 4.1.2 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 4.1.3 库兹涅茨的划分方法 4.1.4 其他分类方法 4.2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模式) 4.2.1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的选择 4.2.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4.3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4.3.1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4.3.2 配第定律 - 克拉克定律 4.3.3 斯密顺序 4.3.4 库兹涅茨的分析 4.3.5 钱纳里的分析 4.3.6 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 4.4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 4.4.1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4.4.2 区域产业结构定量分析 4.4.3 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4.4.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五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五章; 第 5 章 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5.1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经济意义 5.1.1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5.1.2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5.2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5.2.1 极核结构 5.2.2 核心-外围结构 核心-外围模型;核心-外围模型对称性均衡的破坏 5.2.3 点轴渐进扩散结构 5.2.4 网络结构 5.2.5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5.3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5.3.1 区位指向 5.3.2 集聚与扩散 5.3.3 空间邻近效应 5.4 城市与区域关系 5.4.1 城市的一般特征 4 5.4.2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5.4.3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5.4.4 区域城镇体系网络 城市等级体系,城市最优规模的讨论,城市规模分布 参考:李小建,第 7-9 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八章,第十章;安虎森,新区域 经济学,第七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 5 章 5.4 第 6 章 区域分工与区际贸易 6.1 生产要素流动 6.1.1 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链 6.1.2 区际生产联系 6.1.3 生产要素流动 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人力资本流动,信息和技术的流动 6.2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6.2.1 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6.2.2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6.3 劳动分工与收益递增 6.3.1 区际劳动分工的基础 6.3.2 区际劳动分工与规模经济 6.4 劳动地域分工与区际贸易理论 6.4.1 绝对优势理论 6.4.2 比较优势理论 6.4.3 要素禀赋理论 6.4.4 里昂惕夫之谜 6.4.5 规模经济模型 6.4.6 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 6.4.7 区际贸易的涵义与分类 6.4.8 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 6.5 区域经济专业化与劳动分工 6.5.1 专业化和分工的经济性 6.5.2 区域经济专业化 6.6 区际贸易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 6.6.1 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 6.6.2 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 6.6.3 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6.6.4 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转移效应 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二章,第六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九章;李 小建 第 7 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7.1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 7.1.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7.1.2 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人文地理学专业 专业基础课 作者:林涛 创建时间:2010/3/24 13:26:00 修订时间 9/2/2018 5 7.1.3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7.1.4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7.1.5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机制 7.2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7.2.1 增长极理论 7.2.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7.2.3 乘数-加速原理 7.2.4 输出理论 7.2.5 进口替代理论 7.2.6 自产自消理论 7.2.7.投入产出理论 7.3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论 7.3.1 胡佛 -费雪尔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7.3.2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7.3.3 陈栋生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7.4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波动分析 7.4.1 区域经济增长的波动现象 7.4.2 区域经济增长长波周期理论 7.4.3 增长波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附录 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其他表述 1.凯恩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3.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 4.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5.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 附录 2: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其他表述 1.结构转变理论 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托达罗模型,斯蒂格利茨模型,新古典与结构转变观点 2.增长极理论 3.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论 4.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5.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的概念、特征、动因、测度;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参考: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四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四章;郝寿义,区 域经济学原理,第 5 章,第 6 章, 第 8 章 区域经济政策 8.1 区域经济政策起源 8.1.1 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和层次 8.1.2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作用 8.1.3 区域经济政策的产生 8.2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 6 8.2.1 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8.2.2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选择 8.2.3 实现目标的策略 8.3 区域经济政策手段 8.3.1 主要的区域经济政策手段 8.3.2 重新配置劳动力和资本的手段 8.3.3 促进工业化手段 8.3.4 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 8.3.5 小型企业与技术支援 8.3.5 政府采购合同 8.3.6 产业开发许可证制度 8.3.7 宏观政策手段 8.4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 8.4.1 受援地区就业政策及其效应评价 8.4.2 评价区域政策效应的计量经济学方法 8.4.3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调查方法 8.4.4 评价区域经济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法 参考: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十三章; 第 8 章 区域协调与区域治理 8.1 区域政府 8.2 区域治理 8.3 区域治理的参与者 8.4 区域治理的运行分析 8.5 中国的区域治理分析 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 10 章 三、教材和参考书 教 材: 1. 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 月第 1 版; 2.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1 版; 3.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 1 版。 4. 王铮,理论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 参考书: 1. 彼得.尼茨坎普主编,安虎森等译,经济学手册.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 1 卷,区域经济学,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1.12 2.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年 1 月,第 1 版 3. 张敦富,区域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1 版 4.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5 年 4 月第 1 版 5. 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8 年; 6. 艾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 年; 7. W艾萨尔德:区域科学导论,高教出版社,1995 年; 8.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李小建主编: 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2 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人文地理学专业 专业基础课 作者:林涛 创建时间:2010/3/24 13:26:00 修订时间 9/2/2018 7 10. 杨吾杨,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1 版 11. 王铮等,理论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底 1 版 12. 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13. 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14. 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6 年; 15. 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4 年 8 月第 1 版 16. 阿尼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6 年; 17.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