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适应”走向“读懂”_第1页
从“不适应”走向“读懂”_第2页
从“不适应”走向“读懂”_第3页
从“不适应”走向“读懂”_第4页
从“不适应”走向“读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不适应”走向“读懂”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新教材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青春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不 适应”: 1、练习课课时“浓缩”、新课内容“增多”让老师焦虑;2、铺天盖 地的“主题情境图”让老师无所适从;3、过分强调“算法多样化”让老师迷惑 不解;笔者经过实践与思考,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进行实践操作:1、加 强对教材的钻研,增加常规操练时间;2、读懂、 转化、替换“主题图”; 3、正确认识算法多样化,学会适引导优化。如此,我们定能从对教材的“不适 应”走向“读懂”教材。 关键词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材 不适应 读懂教材 通过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的四年实践与思考,我深深感受到了新课改革 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活力,发现新教材在教学目标、内容、呈现方式、编排顺序、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与旧教材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然而新教材给我们 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带来了诸多的“不适应”: 1、练习课课时“浓缩”、新课 内容“增多”让老师焦虑;2、铺天盖地的“主题情境图”让老师无所适从; 3、过分强调“算法多样化”让老师迷惑不解;笔者通过认为,我们现在提倡读 懂教材,读懂学生,教材使用中产生的“不适应”问题的解决是个前提。如何 解决?笔者现将自己思考与对策论述如下,愿与各位教师共同探讨。 不适应之一:练习课课时“浓缩”、新课内容“增多”让老师焦虑 浙教版旧教材与北师大版新教材学习内容的课时(节次)对照表 教学内 容 10 以内数 的认识与 加减法 认识图形 1120 各数的认识 20 以内进 位、退位 加减法 100 以内 数的认识 100 以内 不进位、 不退位加 减法 元、角、 分的认识 类型 新课 练习 新课 练习 新课 练习 新课 练习 新课 练习 新课 练习 新课 练习 浙教版 20 14 2 0 2 2 10 23 4 3 12 17 2 1 北师大 21 7 2 1 2 2 10 8 7 1 10 3 2 2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浙教版旧教材共用了 112 课时,而北师大版新教 材则用了 78 课时,比浙教版旧教材多了 2 节新课,少了整整 36 节练习课。 另外,除了上述学习内容,新教材又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位置、认识钟 表、图形与拼组、找规律、统计等七个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如下: 比一比 分类 位置 认识钟表 图形的拼组 找规律 统计 课时数 2 2 4 4 2 4 3 【实践与思考】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向 40 分钟要质量 教材是蓝本,是新课程理念落实的载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深入钻 研数学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 学科教学的质量。当你任教一年级时,建议要熟知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通过 对教材的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预设相应教学方法的过程。只有将 “教材”的一切了然于胸,你才能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增、删、改、补”, 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学生认识位置与顺序,除了现 有认识“前、后,上、下,左、右”六个位置外,现实生活中还常用到“里、 外”这一对位置关系,如校园外,小鸟在笼子里,我们就可在教学中酌情考虑 增加有关的内容。再如,对于“几何图形”的教学,我们通过熟读教材分析可 以知道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 而一年级的学习只是初步的认识,知道这样的是长方形,那样的是正方形就可, 而到了中年级就要了解它的特点,会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到了高年级就要运 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把握准课堂教学目标, 精讲精练,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2、增加常规操练时间,促学习知识的巩固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常规操练没了踪影,实践证明非常之可惜。 另外,众所周知的,现如今我们学生的计算能力偏弱,计算正确率笔直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我们教材编写带来的计算教学练习课的缩减;二是我们忽 略了“常规操练”。因而作为数学老师要重操“旧业”在每节数学课的开 头进行 35 分钟的计算训练。计算的内容根据本册的内容和实际的需要而定, 计算的形式可以多变,口算、听算、估算、笔算都行。有一句话叫“熟能生巧” ,每天每节数学课坚持有一定量的计算训练,那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练得非常 准确和快速。良好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进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 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起积极影响和良好促进的。 不适应之二:铺天盖地的“主题情境图”让老师无所适从 北师大教材中主题情境图的创设,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输入了新的血液,增 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其中许多具有挑战 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而,铺天盖地的“主题情 境图”让我们的老师无所适从,它内涵丰富、信息量大,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 征致使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引发出的话题往往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 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实践与思考】 1、认真读懂“主题图”的丰富内涵 如在一年级上册比较“高矮”的教学,教材以“十字路口小学生过马路” 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呈现学习内容,其内容有房子、树木、车子、人、红绿灯架、 垃圾箱等,其意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高和矮的 含义,了解比较的方法,明白同类事物和不同类事物之间都有高矮之分,培养 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有机渗透尊老爱幼和遵守交通 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又如一年级(上册)“分类” 的主题图是房间里的各种物品,“认识钟表”的主题图展示的是小明一天的生 活情景,“左右”的主题图是小朋友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等,其内涵是让教 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场景进行观察、思考和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的主题图是量一量课桌有多长,这是提示我们要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悟数学、获得情感体验。 高矮 分类整理房间 左右 认识钟 表 实践证明,只有真正理解了主题图,熟知了主题图所涵盖的知识点和内涵, 我们才不会无所适从,才不会将“主题图”上成看图说话课。 2、将静态情景图转化为操作性的动态情境 教材情境图作为一个包含丰富的教学信息场景,其表现形式是静态的。教 学中往往会导致两个失误:a、学生早见过了,没兴趣。只要老师一创设,学生 就到书中找,或说书中有,然后就埋头做自己的事情。b、局限了孩子思维。如 计算课上,主题情境图将孩子可能想到的计算策略都呈现出来了,致使孩子懒 得去思考。我的做活动是:a、把复杂的或暗示性强的主题图,作相应的调整, 把图的意思分解开形成小小的片段,逐个出示,让学生逐步的发现问题,理解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b、对于“故事型”情境图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 诠释。如一年级上册,在教学上下概念时,我将书上的情境图设计成多媒 体画面并伴有简短的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大树爷爷,他善良慈祥,与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相处得很好。每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帮树爷爷干活,陪 他聊天,树爷爷也经常给小动物讲故事。瞧,今天都有谁来了?”边说边投影 出小动物(小鸟在树枝上,小松鼠小兔在树下)。c、将主题情境活动改编成模 拟活动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与数学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 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 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如第二册中的买文具可依据主题图提供的 情节,在教室里先办一个“小小文具店”,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进行模 拟演练。学生在买卖文具的过程中能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购买方法,思维非常 活跃,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巩固了“元角分”的知识 3、合理替换主题情境图 教材部分主题情境图远离了农村学生生活,诸如游乐园,购物等城市生活 搬入数学课堂,再有部分主题情境教师在教学时难以运用,如一年级上册的 “数豆子”,我在教学时考虑实际无法直观操作,我将它替换成数本子,这样 操作素材好准备,学生又可直观操作。再如“比较”的主题情境图是动物乐园, 在常态课教学也感觉不好操作使用,于是我将它换成了红、黄、蓝、绿的小磁 石,这样在得到数据后,便于简便宜操作,宜于理解一一对应比较之方法。 不适应之三:过分强调“算法多样化”让老师迷惑不解 北师大教材的编写上处处都体现算法多样化,而且教材中几种算法连结果 基本都通过图示呈现出来,因而在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时, 很多学生仅仅是把教材里面的算法直接说、读出来而已。另外,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还发现,由于一年级年龄小,自我意识不稳定,非常容易受到影响,正所 谓“第一印象论”,这样学生对真正的最优化的算法就难以入眼入心。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敢,有的教师则没有时间对学生类似的算 法、低级的算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概括和提升。如常常对“凑十法”“竖式计 算”等方法要不要强化举棋不定。而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某一最 优解法的掌握需要有充分的训练时间,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中所缺乏的。 【实践与思考】 1、正确认识算法多样化 首先算法多样化是个体学习差异的一种体现,而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 了不扼杀学生的个性思维,计算课中呈现出这么一个过程,让孩子有机会来展 示自己的个性,达到乐于学习、探索、创新的目的。 再次认识教材的编排,教材也是顺应了新课程理念提倡算法多样化。 强化这么一种意思,让老师摈弃原有的单一的、程序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教学做到尊重学习差异,与学生民主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合作、分享。而呈 现出来的只是个例子,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提倡算法 多样化并不是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每一种算法,而是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 求同存异,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成果,掌握一种或几种适合自己 的学习方法。 2、善于读懂孩子认知发展 教学中我们应熟知孩子在计算学习时的认知发展,系统分析整理出在一年 级计算学习每一阶段应该发展到哪一个认知度。我们通过分析可知,在学习 5 以内加减法是孩子迈入计算教学的第一步,孩子的认知就应发展到具体直观的 计算方法这样一个认知度,学会使用身边的学具,如扳手指、摆小棒、画圆圈 等。学习 10 内加减法是孩子迈入计算教学的第二步,这时孩子的认知就应得升 到一个较为抽象的“数”的整合,我们认为,这时必须让孩子学会我们前人总 结提炼优化出的“凑十法”,这是对孩子思维的一种提升。到 20 以内加减法时, 学习方法是前一个学习阶段的延续与巩固。直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教学时,孩子的计算认知就又应该上升到一个阶段:数位的介入,我 们也认为,前辈们优化出的竖式计算须强化。当我们掌握了这些,在教学中我 们就能游任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 3、教学中老师必须适时引导,进行优化 在学生展示了多种算法之后,教师要有统领的思想、敏锐的眼光,及时的 感知学生思维所在的层次,是低层次的还是高层次的,是单一直观的还是抽象 概括的,是原始的还是适应现在所学的。然后要对学生及时地、适时地进行引 导和帮助优化。如在教学“8 加几”“9 加几”时,如果学生还只是处在用一些 直观手段(摆小棒、扳手指、画圆圈等)来进行计算的,这时教师就应适时地 介入,因为我们可以分析得知,这样的算法是非常原始的还停留在了计算第一 阶段的思维水平。所以就要求我们老师及时引导孩子去思考:怎样移动小棒就 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有多少根小棒?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逐步抽象、概括,理解 和学会“凑十法”这一个思维层次。 再来借鉴另一位老师的做法,这是一节“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教学: ,当学生出现了口算、用计数器、摆小棒等方法后,老师直接出示了 36+2359 的竖式,开始了以下笔算的教学: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请大家看一看(指竖式)与刚 才的方法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可以与你的同桌说一说。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老师强调:竖式计算和口算一样,都必须 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速)。但是在书写的格式上,要求数位对齐。 在黑板上出示下列算式:21+12 54+24 3413 6625 :你能用新方法算一算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老师重点对书写格式进行讲解) :想一想,列竖式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这里有四位小病人,请你做一 做医生,好吗?(出示课本“练一练”森林医生的四道习题) 4 7 8 5 0 60+30=63 +5 3 1 1 + 4 2 9 3 8 9 5 2 (学生反馈。老师再次强调相同数位相加减,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出示“练一练”第 2 题)请大家用新学的方法计算)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借鉴:老师没有在追求方法多样化上煞费苦心,而是 适时地介入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能紧紧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 的后继学习夯实了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消除了对教材不适应才能做到读懂教材,才能用好教 材这一蓝本,真正做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 2011-2 对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颜寿春 2、衢州教育科研 2009、3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情境图有效使用策略的研究报和告 李文龙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斯苗儿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教学参考2011-2 对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颜寿春 一、填空 1、 观察小动物时,我们用上了放大镜;取少量的液体用 滴管,测量物体重量 天平。 我们用简易天平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 水很容易浸透材料,说明这材料吸水性好。 2、 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使用时注意 1、放平稳;2、视线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水 平。 3、 指甲刻划硬度;弯曲程度韧性;在物体表面滴水吸水性。 4、 古代造纸:割草烹煮打浆抄纸成纸。 (比较光滑) 我们造纸:撕碎纸浸泡纸搅拌纸,调成浆挤压吸水。 (我们造的纸粗糙) 5、 水杉是陆生植物,是木本植物 。 水葫芦、菖蒲是水生植物,草本植物。 6、我们可以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 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7、植物有根、茎、叶;根固定植物,吸收养料 ;茎输送养料 。叶脉也有输送养料作用。 8、 叶子从叶芽开始生长,长成嫩叶,慢慢长大变老,所以说叶子是有生命的。 9、 狗尾草特点:1、一年生杂草;2、果实串毛茸茸;3 、叶子像条带子;4、茎一节一节的。 樟树的特征:1、木本植物; 2、树有香味;3、叶子像鸡蛋;4、树皮粗糙。 10、蜗牛身体分:头、腹、尾、壳。它喜欢潮湿的环境,喜欢吃新鲜的嫩叶,喜欢晚上活 动。 蜗牛的排便孔在气孔的旁边,它的大便是一条条的。 11、 观察蜗牛腹足方法:1 、让它在玻璃上爬;2 、在一根枝条上爬;3 在一根线上爬。 12、蜗牛选择食物方法:把蜗牛放在盘子中间;在把食物放在它的四周。 13、蚯蚓是条状的,身体有环节组成。习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蚯蚓的粪便是条状的, 我们根据蚯蚓粪便可以很容易找到它。夏天一场大雨过后,蚯蚓会从地上爬出来透气。 14、 蚂蚁很小,又会爬,我们怎么观察它? 1、放在透明的瓶中;2、放在昆虫盒里; 3、让它爬在木块上,把木块放在盛水的盘子中;4 、让它去吃食物。 15、鱼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用鳃呼吸,鳍运动,鳞片保护自己。吃食方式吞食。 16、鱼的粪便是颗粒状的。 鱼、蚂蚁、蜗牛、蚯蚓都用卵繁殖。 17、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18、动物与植物的相同点:(1、生长在一定环境里;2 、会生长、会繁殖、会死亡;3、需 要阳光、水分、空气。 ) 不同点:植物(1、有根茎叶;不会运动;需要养分;遇到刺激没有反应。 ) 动物(1、有各种身体器官; 2、会运动; 3、需要食物;4、遇到刺激有反应。 ) 19、维恩图的比较要注意:植物之间抓住:根、茎、叶、生长环境比较; 动物之间抓住:身体结构;运动器官;呼吸器官;食物;遇到刺激的反应、生活环境 等。 20、当今最大动物是蓝鲸;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动物;最高动物是长颈鹿;最小的鸟是蜂 鸟。 21、蚂蚁、蝗虫、螳螂、蝴蝶、蜜蜂、蚊子、苍蝇都是昆虫都用气管呼吸 。 22 常见金属:金、银、铜、铁、铝等,水银也是金属。 23、倒一杯热水,然后把铁条、木条、塑料条同时放入热水中,手摸到(铁条)上比较烫, 因为铁很容易导热。 夏天想让热水凉快些装在金属杯中。 装在陶瓷、塑料杯中不容易凉。 24、 丽鱼 在妈妈的口腔中长大;海马在它爸爸的育袋中长大 。 25、一滴水滴在一瓶油中,它会沉在杯底。 26、塑料从原油中提炼,它不容易分解,所以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27、我们在平时使用塑料制品时应注意:用完后不要乱扔,注意回收 。 28、我们的祖先最早在兽骨上刻字,后来在丝绸上记录。 29、 蔡伦 发明了纸;伽利略发现空气有重量;拉瓦锡发现氧气。 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 30、一瓶醋 500 毫升;一大瓶橙汁 2 升;(不是小)一瓶矿泉水 550 毫升;一瓶盖水 5 毫 升。 31、复合材料具有单一材料不具备的性能,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它。 32、填写材料特性都可从:吸水性、硬度、韧性、在水中的沉浮、导电性、导热性 去记录。 33、 有些气体是有颜色的,有些气体也有气味的。 34、地球表面约 70被水覆盖,但饮用水只占 2左右,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35、水和空气是地球上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 36、一次性的筷子虽然方便卫生,但它浪费资源,我们不提倡使用。 37、联合国确定每年的 3 月 22 日为世界水日。 38、一个物体在食用油中浮的,在水中一定浮;在食用油中浮,在水中不一定是浮的。 因为水向上的力比食用油向上的力大。 39、水滴在蜡纸上滚动后是不会留下水迹的,因为蜡纸不会吸水。 40、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