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灾时网络动员导引下的群体行为研究_第1页
基于灾时网络动员导引下的群体行为研究_第2页
基于灾时网络动员导引下的群体行为研究_第3页
基于灾时网络动员导引下的群体行为研究_第4页
基于灾时网络动员导引下的群体行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灾时网络动员导引下的群体行为研究 卢 山 摘要:随着网络力量的迅速崛起,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中国传统的政治动员模式在应对现代风 险社会各种突如其来的危机时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网 络动员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动员方式在 迅速传播信息、引导受众、积聚资源、获得现实关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以汶川地 震为案例建构了一个网络动员导引现实群体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在深入分析其运作过程和逻辑 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旨在促进该模型良性运转的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 网络动员 群体行为 公共危机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28 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 8.0 级强地震。地震发生后, 消息最先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不断地有最新灾情状况的报道及帖子出现,由于此次地震 强度特别大,全国很多地区都有震感,所以在民众中一度引起了不小的恐慌,网络中的关 注焦点也很快转移到了地震灾情上。随着灾情信息的进一步披露、传播以及政府的快速反 应,全国抗震救灾行动在短时间内迅速动员起来,政府、军队、医疗机构、民间慈善团体 以及广大民众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动员行动相继展开。 除了现实社会场域中的各种动员形式之外,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虚 拟空间中的网络动员行动以及由其导引下的现实性群体行为。众多网民在各大网站、论坛、 博客、QQ 群中都发布了为灾区人民默哀或捐款救灾的网络动员令,而且迅速地得到了其 他网民们的支持与响应。除了网民们的个体性动员行动之外,诸如新浪、搜狐、腾讯等门 户网站也在第一时间建立了网上捐款帐号召广大网友慷慨解囊、守望相助。此外,不少人 通过网络平台成立了抗震救灾自愿者联盟自发组织前往汶川,虽然这种行动在地震发生后 没有掌握灾区确切受灾状况的条件下显得不够理智,但是这种通过网络动员促成现实性群 体行为的模式无疑极大地彰显了网络动员的巨大力量。 在如今这样一个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政治动员模式渐趋式微, 随着中国政府治国方略由动员模式向依法治国的逐步转变,大社会、小政府的现代社会治 理理念的进一步推展,以及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与成长,展开对网络 动员的研究显得极具现实意义,除了有助于我们对网络动员这种新兴动员方式有更深入的 了解和把握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能让我们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控制与利用这样一种动员模式, 补充政府政治动员及一般社会动员之不足,充分发挥网络动员在灾时所具有的强大动员效 果。 学者们既有的关于动员的研究多是以现实层面的动员行动为切入点来展开论述的,从 虚拟的网络角度来切入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这些研究关注的焦点大多是政治学视阈内的 网络政治动员行动。本文在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来审视网络 动员行为、探讨其积极意义及风险规避等问题,并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尝试性地将 网络动员导引群体行为的运作逻辑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以一个整合的视角来完成对该理论 模型的表达与完善。 关于本文的行文逻辑,笔者首先在深入考察了网络动员的内涵与特征之后,进而对网 络动员导引群体行为的运作逻辑进行了具体描述,并以此次汶川大地震之后网络中民间层 次的抗震救灾行动为例来深入考察网络动员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方式及后果之全过程,最后 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介入的可能空间与方式提出了尝试性的构想与建议。 二、网络动员一个新兴社会动员模式的崛起 中国传统的政治动员是一种以国家行政力量为主导、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式动员模式, 从历史来看这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巩固革命政权的一大法宝,在共产党执政以 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动员也是政府在应对灾难与危机时最惯用的策略之一,但是随着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将成为必然之势, 政治动员这种动员模式其弊端也逐渐凸显,过度依赖政治动员所带来的后果便是高昂的社 会代价, “当动员超出行政系统范围而成为对全社会的政治动员之后,整个政治体系都被 动员起来,而且由于传统政治动员惯性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国政治系统对于经济系统、社 会系统的优势地位,一旦政治体系被动员起来,整个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被纳入政治动员 轨道,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破。 1”同时这样的动员模式也不具制度性与可 持续性。 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动员作为一种新兴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模 式的崛起无疑是对传统动员方式的丰富与补充。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一种,其虚拟性与扩展性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与沟通范 围,由网络所建构的虚拟空间为现实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超现实”的活动场域,网络中 的个体通过彼此间的互动而建构着自身在虚拟空间中的符号化身份并不断地寻求着异于现 实空间的虚拟化身份认同及归属。 “虚拟世界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它张扬了人类建构可 能性空间的能力,也不断赋予人类认识世界和更新世界的能力。 ”2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而产 生的“网络动员就是以网络作为工具而进行的社会动员,是依靠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手 段,互相沟通、串联,在无组织、无领袖的状态下,集体开展的特定群体活动,并采取实 际行动的组织过程。 ”3 虽然网络动员方式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它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种种缺 陷,在此有必要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和考察。 (1) 、网络动员所需资源少、准入门槛低 在如今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络以及移动通信正日益普及,并越来越成 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渠道。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 球因特网用户已超过 10 亿,网络的普及性与便捷性使得网络动员所需成本、资源相当低 廉,动员者甚至只需一台联网的个人电脑便可以在网络上发起一场动员。正是如此,网络 动员的准入门槛也就相对较低,任何主体都有依照自身目的动用网络资源的可能。 (2) 、网络动员主体具有匿名性、多样性、复杂性 任何动员行动都有其特定的组织者或发起人,网络动员也不例外,但是它又与现实中 的动员活动具有明显区别。 这首先表现在动员主体的匿名性上,网络中的动员者以一种“去个人身份化”的角色 扮演着虚拟空间中的符号化角色,大多数情景下他们都只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这种身份 的匿名性使得动员者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身或集体诉求,并能轻易地规避风险。其次,网 络动员主体具有多样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通过虚拟 的网络平台发布、接收、共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与资源,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都有可 能成为网络动员的主体。第三、动员主体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复杂性,鱼龙混杂的网络成 员中不仅有心怀正义者同样也有心怀叵测者,不同性质的动员主体其动机与目的也是千差 万别、复杂多样的。 (3) 、网络动员受众广、辐射范围大、影响力强 由于网络工具的普及性与大众化,社会成员越来越依靠互联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来获 取信息,这也在客观上为网络动员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动员客体与受众。同时由于网络的跨 地域性与扩展性,网络动员的辐射范围甚至可以波及全球,大量信息流在网络中的高速传 播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网络动员的影响力。 (4) 、网络动员结构的“弱组织化”倾向 “在网络动员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而只是出现阶段性的策略化的领导者, 他们因为与动员议题存在着地缘上的接近性或认知上的统一性而临时性地担负其了发起者 和倡导者的角色。 ”4 一般的网络动员都是以个人名义发起的,较少具有组织化结构,即使是一些以组织或 团体名义发起的动员行动其动员过程也呈现着一种“弱组织化”倾向,较少出现科层化现 象。动员的主客体也存在着模糊性和动态性,在不同动员阶段与情景下主客体会发生转移 与“传染” ,这也是网络动员区别于一般动员的重要特征。 三、网络动员导引群体行为的运作逻辑(见“图 1”) 网络中的动员行动具有虚拟性,但是其所体现出来的强大动员力量却是我们不可忽视 的,虚拟网络空间中的个体或群体通过网络化文本进行信息交换,这种互动形式并不脱离 现实文本。网络动员的主体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角色,他们借助网络空间中的符号 化身份发布具有引导性、煽动性的信息以获取网络中其他成员以及更广阔范围内符号化成 员的认同与支持,并通过一定方法和过程使得这种虚拟化动员行动付诸实践,从而影响现 实空间、实现动员目的。 网络动员具有很强的动员与号召能力,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网络动员行动都能够轻易 地导引群体行为发生、引起群体共鸣并获得网络支持的。由于受网络自身“污名性”的影 响,网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难以博得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完全信任与接纳,网络动员行动 也因此常常披着被怀疑的目光进行,尤其是在动员初期阶段经常会面临网民们的质疑与猜 忌。 “网络动员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要素和难点在于最初的动员阶段,如果在初始阶段 不能吸引足够的重视,不能有效地激发起人气,那么动员的初始阶段即为终结阶段。一旦 挺过初始阶段,激起足够的人气,网络资源动员将会保持高水平。 ”5 当然除了网络动员主体自身的“去污名化”行动及其采取的动员策略会影响群体行为 会否付诸实践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对于群体行为的促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焦点事件本身的性质、规模及影响程度。在此次汶川地震网上救灾捐款动员行动 中我们会发现焦点事件自身的性质在很大成程度上决定了公众对此类网络动员的态度与反 应。本次地震级别特别高、波及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都深切、 忧虑地关注着四川地区灾情的最新情况,上至中央、下至普通民众的关注焦点无一不与震 情相关。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抗震灾的大背景下网络中的动员行动便得以轻易地获得强 大网络舆论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也促使广大网民的捐款意愿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 、网络受众的结构。对于某一动员主题的响应程度还取决于网络中接收到这些信息 的受众结构,包括社会阶层、文化层次、思想水平、社会参与热情等。一般来讲具有与动 员主题相同或相似观点、兴趣或经历的受众会更倾向于支持此类行动并有可能成为动员的 有效客体。一般受众能否成为“有效受众”也就决定了网络动员能否促成群体行为。 、外部现实力量的参与和介入。网路动员要想产生强大动员效果及辐射范围除了直 接的动员客体之外还有赖于他们将网络信息在其人际关系网中的传播与再动员。 6此外还有 一个极其重要的参与力量现实组织及传统媒体的介入对其影响甚巨。借助传统媒体力 量的报道将网络中的虚拟性动员信息转化为现实层面的媒介呼吁促成群体行为将是所有网 络动员者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这是由网络自身所无法克服的“污名性”所决定的。 网络动员导引下引发的群体行为会产生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后果。此次汶川地震发生 之后网络上的捐款、救灾动员行动引发了广大网民群体的现实性捐款行为以及对灾区人民 强大精神力量支持,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但是同时网络动员下的群体行为也可能引发一 些社会不安定因素,典型的如“快闪暴走” (Flash mobs)活动,它虽然源自于网民寻求新 奇刺激的初始动机,但是此种行动对社会生活的稳定秩序带来了严重隐患,如果被一些别 有用心的人利用则很可能会对公共权威及国家政权造成负面冲击。 当然这种二元性后果并非天生由网络动员自身性质与局限所决定的,它不仅受网络动 员者的动员目的与动员策略影响,而且更取决于对此种群体行为是否进行了有效控制与合 理引导。 网络动员导引群体行为的运作逻辑还有一个不可忽视之处在于其后果会反作用于动员 行动,积极后果由于得到正强化而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动员者的信心与动力从而使得动员行 动得以继续与深入,而消极后果则可能会引发道德的谴责甚至政府的打压,这种惩罚降低 了网络动员的效果及公信力,可能会对此种动员模式产生进一步“污名化”的结果。 此处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当网络动员在发挥其积极效应的同时仍然会面临一个 引致消极后果的可能。而且这并不一定是由消极动员目的所引起的,关键点在于由网络动 员所导引的群体行为将如何发展下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员的后果。不管是以何种 方式动员起来的群体行为从理论上来讲都具有一般群体的特点及缺陷,法国著名心理学家 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极具洞察力地指出了群体的一 般特点:、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7正是由于群体具有其难以避免的的种种缺陷与风险,所以 对于群体行为尤其是在一种虚拟的网络力量动员下产生的群体行为我们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在以往很多次危机情境中群体行为的冲动性、易受暗示性及易传染性已屡次被实践所验证, 此次汶川地震之后网络上出现的种种地震谣言造成了不少民众的恐慌与骚动便是很好的一 例。 群体行为 焦 点 事 件 本 身 ( 性 质 、 规 模 、 影 响 ) 受 众 的 结 构 及 外 部 现 实 力 量 的 介 入 网络动员 积 极 后 果 消 极 后 果 图 1 四、公共危机管理视野下的思考与对策 随着人类生产力及控制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如今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高度风险化的 社会,各种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传染疾病、恐怖袭击、公共安全等问题对社会的正常秩 序和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于这样一种高风险情境我们可以用“危机”这个词来加以 描述, “所谓危机,它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 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 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者。 ”8 现代的的政府治理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在应对现代社会中一系列 不可预知的危机与风险时政府的管理职能绝不能囿于刻板、僵化的官僚制,强化政府的公 共危机管理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从公共管理学科的视角来看,所谓危机管理,是一种有 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 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为,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9 此次发生的汶川地震便属于一次典型的自然危机事件,危机发生后,政府部门积极开 展了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不少被困者被营救出来,广大灾民得到妥善安置,灾区重建行 动积极、有序地进行。在政府发挥了中坚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社会力量在此次救灾 行动中的极大伸张,关于本文关注的重点网络力量也在本次危机中体现了其强大的影 响力。与现实情境下的社会动员遥相呼应的网络动员不仅发挥了团结民众、表达哀思、鼓 励捐赠、弘扬大爱的重要功能,同时也用不少实际的群体行动证明了网络动员在应对危机 中的巨大力量。无疑,这种新的社会力量的崛起是一柄既有可能产生正功能也可能引发负 功能的“双刃剑” ,但笔者相信不管怎样它都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危机应对 的新思路。 本文中笔者基于“网络动员导引群体行为的运作逻辑图示”提出了一个包括前期预警 及后期补救的危机管理模型(见“图 2”) ,以期能为当代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活动提供几 点建设性思考或启发。 1 网络动员初期的预警、引导性公共管理 在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民众表达声音或诉求的渠道也日趋多样化,网络动员 行动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网络自身的虚拟性造成了网络动员主体的隐蔽 性,如果要更好地引导、管理此种低控制性虚拟行动政府首先要做的便是进行及时的监控 与预警。网络媒介中普通民众获得了相对广泛的话语权与自由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 政府权威的相对削弱,但是这种相对的弱化也并不足以打破广大网民对政府权威的信任。 “权威性、合法性、品性构成了层级型的品牌信源特征,这种品牌特征要么在作为一种 消解网络平权的力量、助长着某些主流信源的超级信源能力,要么则使得普通意义上的 信源沦为亚信源型的芸芸众生。 ”10所以说政府对网络动员行为进行初期的监督与引导 不仅是可行的同样也是有效的,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在散布消息时,政府仍然是最具掌控 能力的权威角色,如果政府能通过大众传媒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说明情况,对 于制止留言、以正视听、降低恐慌心理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11对于政府来说这种方法在网 络中同样适用,及早地发现消极网络动员行动倾向并通过网络技术性手段(诸如封锁网站、 过滤非法信息、强化网监力量等)以及建立制度化信息发布机制对之进行消解是完全可能 的。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散布地震谣言的帖子,政府及时地通过官方网站 进行辟谣有效地镇定了民心、减小了虚假网络信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除了对消极网络动员行动的消解与管制之外,政府更应该从反面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 网络这种新兴社会力量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所具有的潜在正功能。 首先,政府要鼓励积极的网络动员行动,比如网络救助。增强参与者的责任感、积极 性与自信心,这是网络动员得以存续的基础。 其次,政府应建立一个网络互动平台及制度化信息发布机制,在合法性范围内与网民 开展平等、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包容不同意见、倡导理性参与,坦诚、公开地发布各种危 机信息,赢取民众理解与支持、稳定民心。 第三、通过影响各种非政府性门户网站,借助民间层次的话语引导自发性网络动员力 量,间接地达致政府隐形监控与导引的目的。 2 网络动员付诸实践之后对群体行为实施控制、补救性公共管理 当网络动员通过有效的动员手段使之付诸实践之后会产生一系列后续的群体性行为, 尤其是在危机情境下的群体行为很容易走向极端,引发负面后果。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 “危机中的公众是由于个人通过社会互动,或接受暗示而模仿他人,或屈从于群体压力而 从众,进而产生一致的群体行为的。危机中的情境因素、群体因素和个体因素是公众群体 行为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它们的综合作用使个人容易通过社会互动而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12 于是在一阶段实施控制、补救性公共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所起的作用就好比一张 “过滤网” ,能够“净化”群体行为中的非理性成分,从而使其引发的消极后果及可能性 得以消解。要想充分发挥网络动员导引群体行为产生的积极后果政府首先要做的便是思考 如何规避消极后果。 首先,对于已发生的现实性群体行为政府要密切关注、及时介入,尽力疏导非理性群 体情绪,避免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对于那些倾向于破坏性、冲动性的群体行为在必要情 况下要动用暴力机关进行适当控制。 其次,政府在适当情况下有必要表达对群体行动者的理解与包容,同时也应真诚地与 民众进行沟通,表达政府的想法与期望。这样一种平等的互动方式有助于消解负面群体心 态,赢取民众信任,使群体行为趋于理性与平稳。 这样,由网络动员导引的群体行为便在两重“过滤网”的共同作用下成功地实现了发 挥网络动员正功能、规避其负功能的良好预期,由此而产生的积极后果会进一步正向地促 进网络动员行动的继续与深化,使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这便是政府在现代公共危机 管理中应积极开发、利用的一种新的危机管理与应对模式。 网络动员 群体行为 积极后果 预警、引导型公共管理 控制、补救型公共管理 消极后果 积极后果 图 2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切入一个政治学概念,并将之引入公共管理领域这是本文在理论上 的一次整合性尝试,笔者通过两个建构的理论模型表述了网络动员对群体行为的影响过程 及公共危机管理介入的可能,该模型在理论上虽具一定的解释性与合理性,但是对其科学 性与有效性的验证尚存不少疏漏之处,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不过无论如何,基于危机情境下的网络动员及群体行为研究都是现代政府治理所应积 极关注的内容,尤其对于中国当代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个涵盖面广、 控制力强、动员能力高、常规化、制度化危机处理机制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至的, 这不仅仅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完善,同样也有待于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与深入。 Based on disaster when under network mobilization guiding collective behavior research LU shan (School of Politic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0063,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rise of Internet force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model in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sudden crises in the risk society becomes increasingly outdated, the network mobilization as a new form of social mobilization has many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 in rapidly spreading information, guiding audience,accumulating resources and obtaining the concern of reality. In this paper, a theoretical model about the network guiding realistic collective behavior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a new pattern of public c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