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太极拳训练及方法_第1页
传统太极拳训练及方法_第2页
传统太极拳训练及方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源: 文章地址:/thread-1844-1.html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项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卓著的强身键体功效,锻炼精气 神独特风格,以柔克刚的技击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传统太极拳训练方法分以下六个阶段进行(注意,这里说的是传统太极拳) 。 第一阶段,训练太极拳正确的动作姿势与运动方向。正确掌握太极拳姿势与运动方向, 是演练太极拳的初步阶段。首先需要严格按照太极拳中正放松的要领,训练太极拳姿势方 向的准确性,动作处处走弧型,需要用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要领来检 查姿势的规范性;运动时要求做到步法正确,手法清楚,身法中正和顺,眼法顾盼有度。 其次,需要正确掌握动作运行路线的准确性。保证太极拳运动中顺遂的路线和姿势的严谨 定向。以轻灵柔和的运动形式,巩固太极拳姿势和方向的整体协调性、运动连贯性、动作 一致性。从而为下一阶段太极拳独特的身法训练打下严格基础。 第二阶段,训练太极拳内外两种身法。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项目,其身法独特,融 合了有形可见的外在身法、严密细腻的内在身法两部分内容。太极拳外在身法清晰可见, 指在运动中的动态身法特点,主要有:虚领顶劲,尾闾中正,连绵柔和,上下相随,松肩 坠肘,腰胯松活,裆劲圆整。演练者在掌握正确姿势和方向后,需要一定时间和运动量来 掌握巩固这些身法特点,这个阶段的技术可由少积多,逐一严格掌握,日日用功,水到渠 成。太极拳内在身法细腻含蓄,运动时不易观察,指太极拳运动锻炼五脏六腑时所必须掌 握的身法内容,主要有:两肋松合,肩胛松落,舒筋拔骨,脊椎领落,命门聚放,肩胯抽 换。在理解掌握外在身法要领的基础上,更需要科学训练这些提高和改善内脏功能的内在 身法要领。首先,演练者要培养自己动态中两肋的运动习惯,再使肩膀与两胯筋窝松活, 进而锻炼脊椎骨以命门处为中心点上下舒展,同时严格锻炼两腰放松状态下主宰被动的四 肢这一太极拳独特运动习惯。逐渐达到太极拳锻炼人体五脏六腑的效果。 第三阶段,训练太极拳的基本内劲系统。传统太极拳运动,具有轻灵柔和圆转自如的 特点、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原则、内外兼修的健身功效。这些都是高质量内劲运动的表现形 式和效果。太极拳内劲训练系统的训练方法不可缺少。 “力出于骨,劲蓄于筋。 ”内劲就是 身体整体弹性力和放松状态下重力畅通无阻的传递力量训练,太极拳内劲训练,需要首先 训练以下两种太极拳运动时对整体力量的传递形式。其一,严格太极拳论所说“其跟在足, 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背,行于手指”的要领,进行肌肉放松和周身筋络舒展状态下, 身体重力的反弹训练。跟起跟落的运动训练,是理解和掌握太极拳内劲系统的初步方法, 其训练关键,在于保证身体重力下降与上升时传递通畅无阻,从根本上提高整体重力的传 递速度与质量。其二,特别针对两腰主宰的运动习惯,通过严格不懈的身法要领。有效训 练和提高身体关节韧带的弹性功能。而且,使其与内脏顺动和协一致。这个时期,需要严 格按照太极拳轻灵柔和放松舒展的特点,感知和提高动态下肌肉均匀放松能力,谨慎调控 和尽量避免因局部肌肉紧张而造成僵硬的习惯,从而有效增加伴随腹腔压力而迅速产生的 松柔绵弹的内劲,训练瞬间内劲速度传递质量。 第四阶段,意气训练。传统太极拳行功心解有“意气君来骨肉臣”一语,如何科学解 释意气,进行严格的太极拳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和传统中医理论理解一样, 骨为轻为阳为意属君,肌肉为拙为阴为气属臣。太极拳意向上升,气向下沉,就需要先严 格掌握骨节舒展中正向上领,肌肉松软沉坠向下落的同步运动习惯。一举动,轻灵柔和而 且内劲传递通畅。科学把握太极拳意气要领,认真演练。就能达到传统太极拳骨骼舒展肌 肉放松运动状态下,集中精神而柔和宁静,动中有静,身心同步锻炼的良好效果。其次, 科学理解和掌握传统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一要领。 “用意不用力”为指导思想,来培养 周身皮肤的感知外力能力,就能科学提高周身顺遂协调下的对外力的反映和转化能力。还 要通过训练,正确掌握“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要领。 “用意不用力”要领的训练方法分为: 首先通过太极拳套路演练,把握和调整周身皮肤轻灵状态,做到动态时肌肉放松,关节灵 活,韧带增强,脏腑顺势运动,遵循举动轻灵,精神内敛不散漫的原则,从而高效率的提 升神经对外力的感知能力;然后通过“稍节领劲,中节顺随,根节催动”的太极拳要领的 严格训练,有意识的增强运动时身体上下相随协调能力,通过延续运动量,巩固周身完整 灵活性;更进一步训练手眼身法步的灵敏变换,达到提高太极拳运动遇到外力时,灵活的 周身反映能力和对外力的转化能力。 “意气相济”和“用意不用力”两方面结合训练,使练 习者可以科学的掌握和理解太极拳“意气君来骨肉臣” “用意不用力”的要领与练习方法。 第五阶段,放松训练。太极拳放松的要求,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正确理解 和掌握。放松的训练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其一,松身体八段九节。通过四肢舒拔运动,使 肩跨关节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舒展。增强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在肩跨关节松开的基 础上,通过 8 字转肘,8 字转膝和舒腰抽脊的太极拳运动特点,使身体达到放松轻灵的状 态,正确训练太极拳身法所赋予的“松的开,连的起”的放松内涵。其二,松身体五脏六 腑。通过腹腔的和顺运动,使腹部内脏得到有效的锻炼,改善和增强肋骨骨膜的柔韧性和 保护腹腔的能力。随着太极拳运动中呼吸深长的掌握,科学训练胸腔的肺活量,锁骨中正, 肋骨舒展开合。使身体五脏六腑放松开合的有序运动,得以科学训练。从而达到太极拳腰 间、胸中运化的要求,使身体五脏六腑得到有益的放松锻炼。其三,松意念。通过太极拳 运动顺应和随的意识培养,逐渐改变遇到外力来则顶,遇到外力去则丢的错误顶抗丢瘪运 动状态,训练在意识和肢体放松状态下,顺应外力而应接的意念放松能力,顺接外力合一 体的意念放松能力,顺合外力内外和的意念放松能力,顺连灵活沾粘随的的意念放松状态。 从而在涵养身心,训练和掌握太极拳功夫的同时,更起到锻炼身心,延年益寿的作用。 第六阶段,呼吸训练。科学掌握太极拳呼吸规律正确训练至为重要,太极拳运动对呼 吸的要求是自然深长匀静。 “呼吸的真义是忘却呼吸” 。正确科学的掌握太极拳呼吸规律, 可以更加有效增强体质,改善脏腑器官的功能。杨澄甫先生弟子郑曼青曾专著太极拳体会, 对太极拳呼吸的方法有专门论述“积气者,即积之于丹田。丹田者,气海也,在脐下一寸 三分,其能喻之谓海,则其有容量可知矣,有载力可知矣,其大且深则亦可以知之矣。是 无他,气若能归海,日积月累而弗辍,三年有成,则必大有可观者矣。然则,此不过夺天 地之气,若万牛之一毛,而有于我而已。其积之之方,将从何着手,而可使然也?曰:学 太极拳之运动,其积气之法,运气之方,则可以溢乎筋络,达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 毛,是为专气致柔矣” 。太极拳练习时,首先要培养深长舒缓的腹式呼吸习惯,严格避免呼 吸的急促和紧张。随着练习时日的增加,逐渐转变为逆腹式呼吸习惯,以增加腹腔压力的 锻炼,使腹腔得到充分的运动,改善和增强身体新陈代谢,为强健的身体提供了基本保障。 由于逆腹式呼吸习惯的训练,更增强了练习者对太极拳“以腰为主宰,以腰为轴” , “命门 开合,呼吸往来气贴背”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进行静态下的舒缓匀长呼吸的训练,来提 升太极拳练习者心静,体松,气固,神凝的身心修养。呼吸往来,归于丹田,吸气要求舒 缓,均匀,轻松,深长,连绵不断;呼气要求身心安详,通畅,如秋雁落于白沙,轻灵舒 适。通过对太极拳练习者静态呼吸的训练,更加深对太极拳自然呼吸,深长匀静的要领把 握,正确掌握专气致柔的太极拳技术。正确科学的掌握太极拳呼吸规律后,练习者在太极 拳运动状态下,皮肤的灵敏感知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较好地做到了以腰腹为中心, “溢 乎筋络,达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毛” ,专气致柔的要求,从而,科学地取得内外兼修,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延年益寿的太极拳锻炼效果。 以上六个阶段传统太极拳训练方法,可以比较好的对练习者起到入门引路的作用。通 过上述六个方面的训练,使太极拳爱好者由正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