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 第四单元 (教案) 内容: 新闻、报告文学 一、单元教学指导 本单元属于“ 沟通与应用 ”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是一个实用类文本的 教学单元,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共有四篇课文。 别了, “不列 颠尼亚”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属于短新闻(消息,或称新闻特写) ; 包身工是一篇典范的报告文学(高中传统名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则是 一篇通讯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 讯。 知识讲解 (一)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 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 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 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 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颗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 中“一颗特别明 亮的珍珠”。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二)通讯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 裁。它的特点是: 1、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 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交 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 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 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 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 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 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 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此类。 (三)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 文学性的高度融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 的主观参与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必须严格地忠于历史、忠于事实。 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很多争议,但大多数人还是把它作为报告文学最主要 的特征。当然,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的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 允许作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与加工。 二、单元内容简析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 ,以 耳朵为“录音机 ”,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 “再现”新闻 事件、新闻人物“ 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 别了, “不列颠尼亚 ” 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新闻事 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回 归祖国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 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 精确的数据、精辟地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 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 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舟” 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 并依此回顾了中国人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 要意义。 “神舟 ”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 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凸显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三、单元目标设计 根据本单元特点,安排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语言特点,培养阅读新闻 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概况语段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并据此掌握分析一篇新闻的 内容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离开理性与客观,新闻将毫无力量。 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审美观。 四、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总课时 15 课时(包括练习册的处理): 综合知识讲解 1 课时 别了,不列颠尼亚2 课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课时 包身工4 课时 飞向太空的航程2 课时 作文:2 课时 知识短文 2 课 课题教案(1)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四位)记者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准备: 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 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 年 7 月 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 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 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 4 点 30 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 6 点 15 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 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 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 月 1 日零点 40 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号离 开香港。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 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 8 届“中国 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提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文章标题(2) 、选材、取材的角度(3) 、文学手法(4) 、语言特点。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5 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 蕴深远。 (2)选材、取材: 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 号, 突出历史意义。 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 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 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文学手法: 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 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 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 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 “156 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 , “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 降下米字旗” 。 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 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 156 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 味。 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 “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 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 院”、 “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 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 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 切入,将目光聚焦于 “历史的终 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 ”,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 了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 “不列颠 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 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 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997.6.30 下午 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 6:157:45 广 场 降旗 子夜 12:59 会展中心 降旗 1997.7.1 0:01 升旗 0:40 离开维多利亚港 课题教案(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教学目标 1了解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2 通过品读鉴赏课文,使学生领会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 烈愤怒之情。 3通过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理性思考,使学生能铭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 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设想 本教学设计贯彻“课程目标”中“思考领悟”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 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的精神,大胆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力求挖掘新闻作品本身的价 值以及它的社会价值。 辛没有什么新闻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品本身 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借助细节描写、精辟议论、主观抒情等写作技巧阐发新闻魅 力;社会价值主要再现了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呼唤全世界人民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通过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本文的独特写法(艺术价值)以及新闻的 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 作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影片经典。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每天,一列又一 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 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卫军 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 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 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纳粹挥鞭驱赶犹太人焚烧自己同胞尸体的片段 二、整体感知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 按顺序标出在奥斯维辛参观的主要地点。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三、品读鉴赏 请选择文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处,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教师点评。 教师点拨: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参观者”对参观者的神情和动作的 描写,是不是可以传递出某种特别的感触?(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 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 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 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 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 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文学作品 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现象、某一局部加以 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感诉于读者的想象力,在心中唤 起具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问题 1、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 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 :“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 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 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问题 2、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 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雏菊,微笑。也 就是我们在读到生命的消亡的同时,也读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问题 3、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 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 么呢?”: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 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这里我听到了两种声音。因为他们所关注 的细节不同,感悟也不同。我发现同学们关注到文中两种非常鲜明的细节特征: 黑暗的,让我们读到了生命的消亡;与之相对的是光明,读到了雏菊,微笑。 也就是我们在读到生命的消亡的同时,也读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问题 4、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 的人们。预设:历史在远离,一切恢复平静后,面对阳光明媚,作者不希望历 史重现。他怕人们对曾经过的历史遗忘!“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提 醒人们铭记.:惟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人生 的;惟有这样,它才可能返回人类的心灵,获得为其他精神创造所没有的温暖 和力量。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四、研讨探究 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 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2、一般的新闻很客观,相当冷静,而这篇文章带有情感,突破了新闻稿“零度 写作”的原则,让我们感受到记者的情绪,读到了记者的使命感。 (二)社会价值 教师点拨:我们阅读一篇新闻,除了要关注艺术形式上的创造,我们是不是应 该更关注到新闻的社会价值。 (多媒体显示):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 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 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多媒体显示)欣赏普利策的颁奖词介绍:时代花絮报和太阳 先驱报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 得第 90 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颁奖词如下: 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 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 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三)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个角度总结, 试写一段颁奖词。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颁奖词的写作。一人执笔,准备交流) 教师小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五、课堂 小结 新闻记者的使命感,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 2025河南郑州大学招聘(博士)500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路协同技术
- 2025河南郑州市中华保险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东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环卫站招聘办公室管理员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江苏无锡市锡山区卫生健康系统招聘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21人(长期)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贵州省职工医院第十三届贵州人博会引进人才1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嘉兴市众业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7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招聘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招聘编制外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化工设备设计原理与实例》课件
- 新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
- T-CTSS 3-2024 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
- 品管圈PDCA案例-普外科提高甲状腺手术患者功能锻炼合格率
- 2022-2024年营养指导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合集
- 《电工基础(第2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高二(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答案)
-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培训课件
- 初中物理晋升高级(一级)职称水平考试模拟试卷有答案解析共三套
- CJT 340-2016 绿化种植土壤
- 《无线电失效程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