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ppt课件_第1页
重症肌无力ppt课件_第2页
重症肌无力ppt课件_第3页
重症肌无力ppt课件_第4页
重症肌无力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1 MG 历史 1672英国物理学家 Thomas Willis描述这样一群人具有 ”肌疲劳现象 ” 。 1895正式命名为 Myasthenia Gravis 。 (严重的肌无力 ) 1901年,德国神经病学家 Hermann Oppenheim 首次提出 MG与胸 腺异常相关。 1934年 Mary Walker提出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溴吡斯的明治疗 MG 。 1937年 Blalock 首次提出切除胸腺治疗 MG。 1960年 Simpson and Nastuck提出 MG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2 MG概念 n 重症肌无力是乙酰胆碱受 体抗体 (AChR-Ab)介导的 、细胞免疫依赖的和补体 参与的神经 -肌肉接头传递 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n 病变主要累及神经 -肌肉接 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 体; n 是获得性自身免疫性重症 肌无力。 3 流行病学 n 一般人群中 MG发病率为 820/10万,患病 率约为 50/10万; n 估计我国有 60万 MG患者,南方发病率较高 ; n 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 2040岁常见, 40岁 前女性患病率为男性 23倍,中年以上发病 男性居多。 n 胸腺瘤多见于 5060岁患者, 10岁以前发病 仅占 10% 。 4 病因 n 遗传易感性: n 根据发病年龄、性别、伴发胸腺瘤、 AChR-Ab 阳性、 HLA相关性及治疗反应等综合评价, MG 可分为两个亚型: n 具有 HLA-A1、 A8、 B8、 B12和 DW3 的 MG病人多为 女性, 2030岁起病,合并胸腺增生, AChR-Ab检出 率较低,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疗效差,早期胸腺摘除效 果较好; n 具有 HLA-A1、 A3的 MG病人多为男性, 4050岁起病 ,合并胸腺瘤, AChR-Ab检出率较高,皮质类固醇疗 效好。 5 n 近年研究发现, MG与非 MHC抗原基因, 如 T细胞受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及凋 亡等基因相关, 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不仅与 MG相关,且可能与胸腺瘤相关。 6 临床表现 n 主要临床特征是特定随意肌波动性肌无力,尤 其是脑干运动神经核支配肌,如眼肌、咀嚼肌 、面肌、吞咽肌和发音肌等; n 另一显著特点是持续活动时出现肌无力,休息 后减轻,用抗胆碱酯酶可改善。 7 发病诱因 n 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加重诱因不明,常见于 感染、精神创伤、过度疲劳、分娩及应用 麻醉药后。 8 n MG的另一特点是某些肌肉特殊易损,临床 表现波动性肌无力,发生顺序为眼外肌、 咽喉肌、咀嚼肌、肩胛带肌、躯干肌和呼 吸肌等; 9 n 极少数 MG患者有记忆障碍、精神障碍、脑 电图异常、自主神经及周围神经受累等。 10 临床分型: Osserman分型 n I型:眼外肌型,占 15%20% ,单纯眼外肌 受累,如复视、眼睑下垂等,无其他肌群 受累的临床及电生理证据,为良性型,皮 质类固醇疗效好,预后佳。 n IIA型或轻度全身型:占 30% ,常伴眼外肌 受累,四肢肌群轻度受累,通常无咀嚼、 吞咽及构音障碍,生活可自理,进展缓慢 ,不发生危象,药物治疗反应较好。 11 n IIB型或中度全身型:占 25% ,眼外肌受累,骨 骼肌和延髓肌严重受累,出现复视、眼睑下垂、 吞咽困难、呐吃及肢体无力,生活难以自理,但 未发生危象,药物治疗反应欠佳。 n III型或急性突发性:占 15% ,急性起病、症状 危重,进展迅速,常在起病数周至数月内达到高 峰,生活不能自理,伴呼吸肌麻痹危象,常需气 管切开或辅助呼吸,多合并胸腺瘤,药物治疗反 应差,预后差,死亡率高。 12 n IV型或晚期重症型:占 10% ,症状与 III型 相同,可经 2年以上由 I型发展为 IIA、 IIB型 ,再稳步进展而来,出现延髓麻痹或呼吸 肌麻痹,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差。 n V型或伴肌萎缩型起病后半年内出现肌萎缩 。 13 根据受累肌群分型: n 单纯眼肌型 : 复视、眼睑下垂; n 延髓肌型:表现为咀嚼、吞咽困难,构音不清, 言语低沉,说话带鼻音,呐吃,连续说话后声音 越来越轻。此型感染后常加重症状,极易发生呼 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n 全身肌无力型:表现为眼外肌、延髓肌、表情肌 、颈肌、四肢肌都无力。 n 脊髓肌无力型:抬头、屈颈无力。上下楼梯时尤 为明显。 n 肌萎缩型:各型肌无力患者均可伴发肌肉萎缩, 但很少见。 14 Compston分型 n 根据发病年龄、是否伴发胸腺瘤、 AChR-Ab水 平及 HLA表形分类: n MG合并胸腺瘤,无 HLA表型相关性, AChR-Ab 水平高; n 40岁前发病,无胸腺瘤,女性多见,与 HLA-A1、 B8、 DW3 抗原相关; n 40岁后发病,无胸腺瘤,男性多见,大部分与 HLA -A3、 B7、 DW2 抗原相关, AChR-Ab 水平低。 15 实验室检查 n 血清中 AChR-Ab阳性; n 血清中抗核抗体、抗甲状腺抗体; n 血清 T3、 T4; n 胸腺 CT检查常见胸腺肥大或伴发胸腺瘤。 16 诊断: n 骨骼肌病态疲劳; n 症状波动:晨轻暮重; n 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n 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 n 重复电刺激:低频刺激(每秒 3Hz)后,电位衰 减 10% 以上者有诊断价值。 低频刺激衰减、高频刺激(每秒 10Hz)电位 幅度增高 200% 者为类重症肌无力。 17 鉴别诊断 n 肌无力综合征:突触前膜 Ca通道蛋白异常所致的自身 免疫病,肢体近端的极易疲劳、连续肌肉收缩后症状 减轻,泪液、唾液分泌减少,重复高频刺激振幅增大 。 n 格林巴利综合症: n 多发性肌炎: n 运动神经元病: EMG; n 低钾麻痹: n 眼肌营养不良症:起病隐袭、病情无波动、逐渐出现 眼外肌麻痹和眼球固定。 18 n 延髓麻痹:病情进行性加重,多有其他神经系统定位 体征,疲劳试验阴性,抗胆碱酯酶药物无效。 n 肉毒杆菌中毒:作用突触前膜,对称性脑神经损害和 骨骼肌瘫痪,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阴性,抗胆碱 酯酶药物无效。 19 治疗原则 n 提高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安全系数:主要用胆碱 酯酶抑制剂,其次纠正低血钙,用盐酸胍等增 加 Ach释放及增强肌肉反应性; n 免疫治疗:包括胸腺摘除、胸腺放疗、抗胸腺 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或细胞毒药 物等,血浆交换,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胸导管 淋巴引流、淋巴(细胞)置换、诱导抗个体基 因型抗体等可降低血清 AChR-Ab水平; n 避免用 Ach释放抑制剂如肌松剂。 20 MG改良的 Osserman分型对选择治疗 的意义 n I型可以在门诊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n 全身型早期眼症状在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时症状 可能会加重,出现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应住院 治疗密切观察。 n 因此对早期仅表现眼外肌受累 MG病人,鉴别单 纯眼肌型与全身型早期眼症状非常重要,若起病 2 年仍无其他肌群受累,可能是单纯眼肌型,而非 全身型早期; 21 治疗方案 n 首选方案:胸腺摘除,若术后病情明显恶 化,可辅以血浆交换、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皮质类固醇及胆碱酯酶抑制剂等治疗。 n 次选方案:病情严重不能胸腺摘除者可用 血浆交换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配合 皮质类固醇,逐渐过渡到单用皮质类固醇 ,病情好转且稳定 2个月后行胸腺摘除,术 后维持原剂量 2月,再缓慢减量 24年,至 停用。 22 n 三选方案:不能或拒绝胸腺摘除的 MG病人 ,危重者首选血浆交换或大剂量免疫球蛋 白,非危重者首选皮质类固醇治疗,在皮 质类固醇减量过程中,可适量加用硫唑嘌 呤等其他免疫抑制剂,减少或减轻反跳现 象。 23 n 四选方案:不能或拒绝胸腺摘除,又拒绝 或不能耐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病人,可用 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24 治疗: n 对症治疗 : n 抗胆碱酯酶药:可逆地抑制 AChE,增加 NMJ处释放 Ach作用时间,使肌力改善。 MG患者开始治疗时常首选,可改善肌无力 症状,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至肌力 改善明显而副作用小 。 25 对症治疗: n 抗胆碱酯酶药 : 26 胸腺摘除术后抗 AChE药用量: n 胸腺摘除术后一段时间内,个别患者对抗 AChE药处于超敏状态,术后与术前相同或 较小剂量也可发生胆碱能危象。术前半量 、第三天改为全量效果好。 27 n 胆碱酯酶抑制剂只能对症治疗,不能改变 免疫病理过程。 n AChE抑制剂不宜单独长期使用,应配合免 疫抑制剂等。发生肌无力危象可短期应用 。 n 有些首次起病眼肌型年幼患者可先单独用 AChE抑制剂, 2年内 1/4的病例自发缓解, 36个月无效可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28 皮质类固醇: n 可抑制突触后膜 AChR自身免疫攻击,可使 终板再生及增加突触后膜 AChR。 29 适用症: n 抗胆碱酯酶药物难以控制或进展迅速的 MG 病人; n 中至重度 MG病人,特别是老年男性患者; n 胸腺摘除术后过度期; n 未做胸腺摘除或胸腺摘除无效患者,恶性 胸腺瘤手术切除后维持治疗; n 胸腺摘除术前准备。 30 临床应用 n 大剂量激素递减疗法: 6080mg/日开始; n 小剂量递增疗法:起始剂量 20mg/日,每周 递增 510mg/日; n 大剂量冲击疗法 31 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 n 硫唑嘌呤:是有效的辅助皮质类固醇治疗 MG药物,临床常单独用于治疗不能耐受皮 质类固醇或皮质类固醇治疗半年症状无改 善患者。 n 初始剂量 50mg/d口服,常用 50100mg/d 32 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 n 环孢霉素 A: n 疗效与硫唑嘌呤相似,起效较快, 12月见 效。用于不能耐受激素和硫唑嘌呤患者, 5mg/kg.d, 2次 /日,可使肌力增加。 33 环磷酰胺 n 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等不能耐受皮质 类固醇者可应用。 n 1000mg静脉注射, 5日一次; 或 200mg/次静脉注射,每周 23次; 直达总量 10g. 34 降低血 AChR-Ab水平 n 可用血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