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ppt课件_第1页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ppt课件_第2页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ppt课件_第3页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ppt课件_第4页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Examination of haemorrhagic and thrombotic disorders 1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Examination of haemorrhagic and thrombotic disorders 掌握: 常用血栓与凝血试验( PT 、 APTT 、 TT 、 FIB 、 FDP 、 D-D )的参考范围和临床 意义 DIC 的实验诊断 熟悉:常见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了解: 生理止血机制 2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Examination of haemorrhagic and thrombotic disorders 主要内容 (main content) 初期止血检验 (primary hemostasis) 凝血因子检验 (coagulation factors) 抗凝血功能检验 (anticoagulation function) 纤维蛋白溶解检验 (fibrinolysis) 血液流变特性的检验 (blood viscosity)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3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P91 出血性疾病 -自发性出血 /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的 一类疾病。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癫( ITP) ,血小板无力症 血栓性疾病 -心血管内自发性血栓形成致机体局部甚至全身 组织 /器官缺氧、缺血的一类疾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 4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正常的止血分为: 初期止血 -血管壁,血小板 血液凝固 -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5 血液凝固机制 (一)凝血因子种类、特性: 1 凝血因子(主要) I: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 II: 凝血酶原 (prothrombin) :组织凝血因子 (tissue factor) :钙离子 (calcium) :抗血友病因子甲 :抗血友病因子乙 :抗血友病因子丙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6 2维生素 K依赖因子: 、 、 、 ,在肝细胞内合成,都需要维生素 K参与 。 3接触凝血因子: 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包括: X 、 XI、 PK( 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 分量激肽原)。 4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 I、 V、 V 、 7 (二)凝血机制:瀑布学说 内源途径 (in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启动因子: 因子 外源途径 (ex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启动因子: 因子 8 凝血途径 XII XIIa XI IX XIa Xa TF II X IIa IXa VIIa VIIIa Va Ca VII Ca Ca 内源性 共同途径 外源性 9 内源 外源 X V II I 10 凝血因子 11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出血时间 血小板功能 (function of platelet) 血小板膜糖蛋白 血小板自身抗体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2.出血时间 3.血小板功能 (function of platelet) 4.血小板膜糖蛋白 5.血小板自身抗体 (autoantibody of platelet) 12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P79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内皮细胞 (endothelium)的 止凝血功能 合成 vWF (von Willebrand factor,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促 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液凝固 合成和分泌 PAI(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纤溶酶 原活化剂抑制物 ),降低纤溶活性 , 促血凝块形成 13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内皮细胞的 抗血栓功能 合成和释放 PGI2(前列环素 ) 合成 TM( thrombomodulin, 血栓调节蛋白 ) 合成肝素 (heparin):增强 AT-III灭活凝血酶等活化的凝血因子的作用 合成和释放 TFPI(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合成和释放 t-P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和 SCU-PA( single-chain urinary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 单链尿 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14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P93 3. 血小板功能 粘附( platelet adhesion) 聚集 (platelet aggregation) 释放 (platelet release reaction):致密颗粒、 a颗粒等 促凝作用 (procoagulant function): 血小板被活化,生 成血小板因子 3,为凝血因子激活提供催化表面 血块收缩 (clot retraction):血 凝 块加固 15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3. 血小板功能 适应症 遗传性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 缺陷 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小板功能 亢进 /血栓性疾病检查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 16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3. 血小板功能 参考范围 血小板粘附试验 (PAdT):粘附率 21%-42.8% (玻 球法)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11.2mol/L ADP:53%-87% 血块收缩率 48%-64% 17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3. 血小板功能 临床意义 1. 血小板 功能缺陷 (defect) 遗传性 :血小板无力症 , 巨血小板综合征 获得性 :尿毒症 ,骨髓增生性疾病 ,肝硬化 ,药物(阿斯匹林 ,潘生丁等) 2. 血小板 功能亢进 (excessive)/血栓性疾病 : 急性心肌梗死 ,脑血栓 18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5. 血小板自身抗体 P96 分为 :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 (PAIg) 特异性糖蛋白自身抗体 药物相关自身抗体 抗同种血小板自身抗体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19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5. 血小板自身抗体 适应症 ITP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鉴别 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 20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5. 血小板自身抗体 参考范围 PAIgG 0-78.8ng/107血小板 PAIgM 0-7ng/107血小板 PAIgA 0-2ng/107血小板 抗 GPIIb-IIIa自身抗体(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阴性 药物相关自身抗体 :阴性 21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初期止血检查 5. 血小板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 PAIg: ITP以 PAIgG增多为主(筛查), SLE,慢性活动 性肝炎,类风湿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诊断 ITP较高特异性,阳性 率 30%-50% 药物相关自身抗体:用药前查是否存在抗体,抗体阳性 应避免用药 22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 (coagulation factors)检查 凝血功能 实验 凝血因子 实验 23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TT)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24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标本采集 109mmol/L 的 枸橼酸钠 抗凝血,抗凝剂 /血液体积为 1:9,空腹抽静脉血 1h内送检, 4h内检测完毕 25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凝血酶原时间 (PT) 原理: 在被检血液中,加入 Ca2+和组织因子,观测 血浆的凝固时间,它反映 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 总的 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26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凝血酶原时间 (PT) 适应症 筛查外源途径凝血因子缺陷 监测 VitK拮抗剂 -如香豆素类抗凝剂 检查 VitK缺乏症、肝脏病 术前检查 筛查 DIC 27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凝血酶原时间 (PT) 参考范围 凝血酶原时间 PT 10-14s ,3s有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 0.85-1.15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70%-130%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2.0-3.5(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 28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凝血酶原时间 (PT) 临床意义 PT延长:遗传性 外源性 凝血因子缺乏( F 、 F 、 F 、 F 、 F ) 肝脏疾病 -评价肝蛋白合成功能的指标( F 、 F 、 F 、 F 、 F ) Vit K缺乏症 -Vit K依赖因子( F 、 F 、 F 、 F ) 纤溶亢进 - DIC中晚期,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PT缩短:血栓、血栓前状态、 MM。 (溶血、脂血标本可出现假性 PT缩短 ). 口服抗凝剂监测 术前筛查 29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原理 测定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 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 和部分磷脂)和 Ca2+后,直接激活 FXII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观察其凝固时间 .本实验是反映 内源性凝血系统 各凝血因子 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30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适应症 筛查内源途径凝血因子缺陷 筛查血管性血友病 (vWD) 术前检查 监测肝素治疗 筛查凝血抑制物 ,狼疮抗凝物 31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p87 参考范围 26-36s 对照 10s有意义 32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临床意义 延长 : 缩短 : 1.血友病 血栓前状态、血栓、 DIC早期 2.血管性血友病 (vWD) 3.遗传性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FX,FXII缺陷 4.术前检查: 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缺陷 5.监测肝素治疗 6.筛查凝血抑制物 ,狼疮抗凝物 7.纤溶亢进 :原发性 /继发性纤溶亢进 (DIC) 33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凝血酶时间 (TT) p101 适应症 检查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诊断 DIC 监测肝素治疗 ,溶栓治疗 鉴别异常抗凝物增多 34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功能实验 凝血酶时间 (TT) 参考范围 16-18s,3s有意义 临床意义 TT延长 1.检查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2.诊断纤溶亢进 :DIC( FDP50mg/L,TT显著延长) 3.鉴别异常抗凝物增多(肝素) -严重肝病、恶性肿瘤、 SLE、过敏 性休克 4.监测肝素治疗 5.溶栓治疗( FDP增高, Fib减低, TT延长) 35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2.凝血因子定量分析 血浆纤维蛋白原 单个凝血因子分析 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测定 36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2.凝血因子定量分析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适应症 遗传性 /获得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筛查 DIC 评估动脉血管性疾病风险 :急性心机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中风( stroke) 监测溶栓治疗 (monitoring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37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2.凝血因子定量分析 血浆纤维蛋白原 参考范围 2.00-4.00g/L 38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2.凝血因子定量分析 血浆纤维蛋白原 p102 临床意义 增高: DM、 AMI、急性感染、肾炎、大手术后、恶 性肿瘤、血栓前状态 减低: DIC、溶栓、肝硬化 39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2.凝血因子定量分析 单个凝血因子定量分析 适应症 诊断遗传性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病 诊断亚临床型 /轻型凝血因子缺陷病 监测用浓缩因子制剂 40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2.凝血因子定量分析 单个凝血因子定量分析 参考范围 FII:C,FV:C,FVII:C,FIX:C,FX:C,FXI:C 70-120% FVIII:C,FXII:C 70-150% 41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2.凝血因子定量分析 单个凝血因子定量分析 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缺陷的确诊 增高: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晚 期 减少:肝病、血友病、 DIC 42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3.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 F1+2:凝血酶原被凝血酶原酶转化为凝血酶时,凝血酶 原分子的氨基酸 N端 273位精氨酸与 274位苏氨酸之间肽 键和 322位精氨酸与 323位异亮氨酸之间肽键被裂解,释 放出片段 1+2. 凝血酶生成后,降解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FM) 并释放出纤维蛋白肽 A( FPA) ,二者反应凝血酶的形成 和活性,对血液高凝状态检查有重要意义 43 第二节 凝血因子检查 3.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 临床意义 F1+2增高: DIC、急性心肌梗死、易栓症、口 服避孕药、雌激素等 抗凝治疗监测 44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三节 抗凝血功能 (anticoagulation function)检查 p92 一、抗凝血 功能 试验 (tests of anticoagulation function) 蛋白 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测定( PCAT) 活化蛋白 C抵抗实验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APC-R) 二、抗凝 物质 测定 (determine of anticoagulation materials) 抗凝血酶 (AT)测定 蛋白 C(PC)与蛋白 S(PS)测定 血浆肝素定量测定 血浆狼疮抗凝物测定 45 凝血途径抑制物 XII XIIa XI IX XIa Xa TF II X IIa IXa VIIa VIIIa Va Ca VII Ca Ca ATIII PS APC ATIII 46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三节 抗凝血功能检查 二、抗凝物质测定 抗凝血酶 (AT)测定 (antithrombin ) p107 适应证 :诊断和监测遗传性静脉血栓形成 、 获得性 AT缺 陷 、 DIC 参考范围 : AT活性 80%-120%, AT含量 0.19-0.31 g/L 临床意义 :减低见于 遗传性 AT缺陷 获得性 AT缺陷 :肝损伤 ,肾病综合征 , DIC等 新生儿 -止血功能不成熟 药物 :抗凝药如肝素治疗初期活性减低 47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三节 抗凝血功能检查 二、抗凝物质测定 蛋白 C (PC)与蛋白 S(PS)测定 p107 PC系统包括 PC和 PS,在肝脏合成且属于 VitK 依赖的抗凝蛋白。 PS只有 40%呈游离状态,只有 游离的 PS才能作为 PC辅因子具有抗凝功能。 48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三节 抗凝血功能检查 二、抗凝物质测定 蛋白 C (PC)与蛋白 S(PS)测定 适应证 :检查复发性血栓栓塞或深静脉血栓形成 参考范围 : PC:A 70%-140%, PC含量 70%-140% PS:A 65%-140%, FPS含量 70%-140%, TPS含量 70% -140% 临床意义 :遗传性 PC缺陷 遗传性 PS缺陷 其他疾病 :肝脏疾病 ,外伤或脓毒血症致急性呼吸窘 迫综合征时两项均 ; DIC时 PC 药物 :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治疗初期 PC 49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三节 抗凝血功能检查 二、抗凝物质测定 血浆肝素( heparin)定量测定 适应证 :监测肝素治疗的用量 (防治血栓性疾病、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等 ) 参考范围 :血浆肝素 0.001-0.009 IU/L 临床意义 :监测普通肝素治疗的用量 0.3-0.7IU/ml 肝素样抗凝物质 (某些肿瘤细胞分泌肝素样物质 ;肝脏严重损伤 使肝素降解作用减弱等 ) 50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三节 抗凝血功能检查 二、抗凝物质测定 狼疮抗凝物 ( lupus anticoagulant , LAC)测定 适应证 :血栓性疾病检查 (尤为 APTT延长而凝血因子正常 ) 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风湿病等 ) 参考范围 :血浆 LAC 阴性 临床意义 :血浆 LAC 阳性易发生血栓形成 51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三节 抗凝血功能检查 二、抗凝物质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抑制物 ( factor inhibitor, FI)测定 参考范围 : FI 阴性 临床意义 :常见 F 抑制物,反复输血者易见。 也见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妊娠期 52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三节 抗凝血功能检查 二、抗凝物质测定 血浆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I)测定 参考范围 :血浆 1.0-4.1ug/L 临床意义 :TAT增高常见 DIC,用于早期诊断 53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 (fibrinolysis)检查 p109 一、 纤维蛋白 (原 )降解产物测定 二、纤维蛋白单体测定 三 、纤溶酶与抗纤溶酶测定 四、血浆纤溶酶原及其激活物与抑制物测定 54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 (fibrinolysis)检查 一、纤溶功能试验 、 纤维蛋白 (原 )降解产物 (fibrin or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测定 FDP-不同分子量的纤维蛋白 (原 )降解碎片的总称 ,包括 DD(D- Dimer) 血浆 FDP增加 -体内 纤溶亢进 (hyperfibrinolysis) DD-是凝血和纤溶活化的 分子标志物( 体内活动性 血栓形成) 55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查 一、纤溶功能试验 纤维蛋白 (原 )降解产物测定 适应症 纤溶亢进 :原发性 /继发性纤溶亢进 (DIC) 检查血栓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梗死 ,动脉血栓 监测溶栓治疗 56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查 纤维蛋白 (原 )降解产物测定 参考范围 血浆 FDP两种凝血因子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 -肝病, VitK缺乏 4.病理性抗凝物增多 获得性 FVIII抑制物 -血友病 A反复输 FVIII后 获得性 FIX,FXI,FXII抑制物增多 72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查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一 、 出血性疾病 (一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5.纤溶亢进 遗传性纤溶亢进 获得性纤溶亢进 6.复合因素 肝病性出血 -重症肝病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PLT 减少 ,原发性纤溶亢进 73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一 、 出血性疾病 (三 )常见出血性疾病 p119 1.ITP:由抗 PLT抗体介导的出血性疾病 PLT明显少 ,形态明显异常 -大 ,畸形 ;MPV大 BT延长 ,PLT寿命短 PLT自身抗体 : 90%PAIgG增高 ,PAIgA/PAIgM增高 ,慢性者 PAC3,PAC4增高 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GPIIb-IIIa)有诊断意义 骨髓 :巨核细胞增多 /正常 ,急性 -幼稚型为主 ;慢性 -颗粒型为主 74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一 、 出血性疾病 (三 )常见出血性疾病 2.血小板无力症 PLT数正常 ,涂片 PLT散在 PLT功能缺陷 :BT延长 ,诱导剂无效 血小板膜糖蛋白 :确诊试验 GPIIb-IIIa将此病分三型 I型 : GPIIb-IIIa阳性 PLT50%, 500000 75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一 、 出血性疾病 (三 )常见出血性疾病 3.血管性血友病 (vWD) 筛查试验 :BT,APTT延长 /正常 ,PTL,PT,TT正常 诊断试验 :vWF: Ag(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 )量少 /质异常 4.血友病 : 筛查试验 :APTT明显延长 , BT,PTL,PT,TT, FIB正常 确诊试验与分型 : FVIII:C,FIX:C少 /无 ,诊断 A/B型 vWF 分析 :正常 基因分析 76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一 、 出血性疾病 (三 )常见出血性疾病 5.肝病出血 筛查试验 :PTL少 , BT,PT,TT, APTT明显延长 凝血因子 : Fib,F ,F ,F ,F ,F 含量与活性均少 抗凝蛋白 :AT- ,PS,PC含量与活性均少。 F :C增高,若减低提示并发 DIC 纤溶活性 :血浆 PLG(纤溶酶原) ,a2-AP ( a2抗 纤溶酶) ,PAI-1 (纤溶酶原 活 化剂抑制物)均少 ,t-P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FDP高 77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二 、 血栓性疾病 P121 血栓形成是一类多因子疾病,上世纪 Virchow提出的血 栓形成三个基本要素是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基本病理基 础 血液成份变化 ( change of blood elements ) 血液流动缓慢 ( slow of blood stream) 血管壁改变 ( change of vascular wall) 78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二 、 血栓性疾病 血液成份包括 (这些成份中的一个或几个缺陷同 时存在均可成为血栓形成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 抗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纤溶系统 血小板 蛋白代谢产物等 79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二 、 血栓性疾病 (一 )分类 血管壁损伤 血液成分改变 :血浆成分 -凝血因子 ,抗凝物质 ,纤溶活性 血细胞 -RBC,WBC,PLT 血流状态异常 :流速慢 /停滞 ,局部涡流 ,血粘度高 1.易栓症 2.血栓前状态 3.血栓栓塞性疾病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0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二 、 血栓性疾病 (一 )分类 1.易栓症 (thrombophilia):p108 有分子遗传缺陷 (凝血、抗凝血、纤溶 )患者未发生动、 静脉血栓形成前 ,呈现的一种易发生血栓形成的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缺陷 抗凝物质缺陷症 纤溶成分缺陷 81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易栓症分类 凝血因子缺陷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基因缺陷使合成纤维蛋白原结构异常 )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使凝血酶原活性 ) 活化蛋白 C抵抗 (APC-R) F 缺陷症 (F :C缺陷使纤溶酶原激活障碍 ) 抗凝物质缺陷症 纤溶成分缺陷 82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易栓症分类 抗凝物质缺陷症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遗传性蛋白 C缺陷症 遗传性蛋白 S缺陷症 (游离的 PS含量和活性 .灭活 F a和 F a功能 障碍 ) 遗传性活化蛋白 C抵抗 (APC-R) 83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二 、 血栓性疾病 1.易栓症分类 : 纤溶成分缺陷 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增多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84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二 、 血栓性疾病 (一 )分类 2.血栓前状态 (prethrombotic state, PTS) p123 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血液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种病理状 态 ,在血管内皮细胞、血细胞或血浆成分发生了某些有利于 促进血栓形成的生化学或流变学异常变化 ,实验室检查可有 证实 85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二 、 血栓性疾病 (一 )分类 2.血栓前状态 ( PTS)的实验诊断 p124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浆 vWF 血小板功能亢进或活化: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 -首选指标 凝血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F :C,F :C增高 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DD 血流变学异常:血液粘度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或聚集 性增高 86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二 、 血栓性疾病 (一 )分类 3.血栓栓塞性疾病 (thrombotic disorders):在心血管内发生动脉、静脉或微血管 内血栓形成或栓塞 ,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 由于遗传或获得性血栓与止血因素异常 , 同时有其他病理变化 (如动脉硬化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蛋白血症 )和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病 感染、外伤 ) 一些生理变化 (如情绪异常 )与环境因素 (如气候、海拔变化 )等综合因素影响 87 第六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3.血栓栓塞性疾病 临床表现 因血栓形成的血管类型、部位、血栓形成速度、血管堵 塞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而异。 一、静脉血栓形成 ( 最为多见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