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简稿三份合集_第1页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简稿三份合集_第2页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简稿三份合集_第3页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简稿三份合集_第4页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简稿三份合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简稿三份合集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1】 不管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有何不同,但检验扶贫效果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的接受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只有精准到位见实效的扶贫,才会赢得群众真心点赞。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扶贫工作也面临着 “一城一地 ”,甚至 “一城一地 ”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复杂现实。因此,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尤为重要。这是转变传统扶贫方式、开展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意。 然而也要看到,有的地方扶贫有了新思路,但是办法还是老办法。比如记者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西部 某贫困村,此前实施 “一苗一子 ”产业到户,镇里免费给贫困户提供核桃苗、蔬菜种子。但村民对这种所谓的到户扶贫并不买账, “一苗一子 ”拿回家,大多扔在一旁。某县为帮助群众脱贫,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资金强力补贴养兔子,但由于行情变化、产业规模萎缩,不少养殖户不但没富起来,还赔得血本无归。 诸如此类的 “扶贫 ”,既浪费了宝贵的扶贫经费,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又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从原因上分析,有的是大搞形式主义,看似扶贫资源均摊、落实到了人头,其实还是 “假把式 ”;有的是拍脑袋决策、不懂得市场规律,最后做成 “花架 子 ”。究其根源,是没能从实际出发,没能真正尊重群众意愿。 扶贫工作事关亿万群众中国梦的实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容不得形式主义和作风漂浮。各地应该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对照查找不足,需要改正的立即改正,需要完善的抓紧完善,真正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扶贫工作的标尺。 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从实际出发,因户施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解决方案,才能做到 “真扶贫,扶真贫 ”;只有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大力推动扶贫工作从 “外部输血 ”向 “自我造血 ”转变。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心得体 会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为了更好的了解所在乡镇的情况。周末,跟随着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队队长的步伐,在村主任的带领下,一路驱车,走访农户,了解情况。为了能看到最真实的信息,我们没有提前通知农户,都是随机调研。在路途中既看到了一幢幢美丽的屋舍,也看到了东倒西歪的房屋 ;既看到了干劲十足的村民,也见到了 “啃老族 ”式的懒人 ;既看到了村组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在走访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队队长不断询问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当我们踏入一家房屋东倒西歪 但打扫得特别干净整洁的农户家了解情况时,队长先对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表示同情,同时也认真的和他们一起探讨今后发展的路子。他说: “现在我的派出单位很重视扶贫工作,每年都会下拨资金到挂钩扶贫点,但因为前期摸底工作做得不足、对挂钩扶贫点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很多资金没有用在解决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上 ”。对此,引发了我对农村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摸实情。现在有的地方存在基层干部爱面子,不想给上级领导看到村组发展不好的方面,领导一下乡,就专门带着领导去基础设施好,产业发展好的地方去考察。这样的方式虽然让领导看到了 农村发展可喜可贺的方面,却苦了真正贫困的百姓。作为下乡了解农村发展情况的领导要确确实实的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实实在在的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同时作为基层干部,面子问题虽然重要,但老百姓的 “肚子 ”问题更加重要。上级领导下乡走访时,要客观公正的反映当地实际情况,让领导看到成绩,也让领导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恳请领导提出好的建议意见,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二、扶思想。人有思想活着就有意义,有正能量的思想,生活就充满无限希望。现在农村在产业方面存在有田地不想做产业,别人富了自己眼红,不 愿放手去干的情况 ;在美丽家园建设方面存在房屋美化亮化之后不想管理、不想打扫的情况 ;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孩子只要学会简单的算术,会认钱就好的情况 ;在医疗方面存在舍不得花钱,小病拖成大病,最终不是省钱而是花得更厉害的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源是思想出了问题,作为挂钩扶贫单位不能只顾着给扶贫点拨款,要联合基层干部转变群众 “等靠要 ”的思想观念,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让群众真正的富起来。 三、扶产业。产业是带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无论是作为基层干部还是上级领导,在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后,要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不能看着别人发展什么产业赚钱就跟风发展。作为挂钩扶贫单位也不能将自己单位的想法照本宣科的搬到挂够扶贫点,要结合挂钩联系点实际,配合基层做大做强产业。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但如果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会加快实现我们中国梦之群众富裕梦的实现步伐。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3】 总有一些个人,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视作予取予夺的 “唐僧肉 ”,不仅是马山,扶贫资金被层层克扣挪用、扶贫对象弄虚造假等问题在许多地方都有存在。不管是扶贫不上心、工作存纰漏造成的,还是故意违规违纪、假公济私所致,都是把救命钱变成不义财,造成地方 “争贫困 ”、群众 “装贫困 ”的怪象。这种 “利益共同体 ”一旦形成,不仅脱贫难上加难,而且颠覆了扶贫的本意。 过去贫困群众体量大、分布集中,建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如今 6 亿人先后脱贫,贫困人口剩下 7000 多万,再搞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只会是 “手榴弹炸跳蚤 ”,费力不讨好。在扶贫对象确定上,如果筛选不公 、审核不细、把关不严,难免出现扶助失准、冒领偷领等问题,造成政策资源 “跑冒滴漏 ”。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 “啃硬骨头、攻坚拔寨 ”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精准脱贫,需要从 “大水漫灌 ”转变为 “精准滴灌 ”,从 “千篇一律 ”转向 “个性化定制 ”。 7000 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哪、为何贫困、怎么帮扶,确实工作量极大。非严谨细致不足以求公平,非实事求是不足以树公信,能不能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关乎国家精准扶贫的整体战略部署。 扶贫工作不仅是帮助困难群众拔掉穷根 ,也需要拔掉基层治理中的 “穷根 ”。比如,不开展养殖培训,不建好销售渠道,把 “扶贫羊 ”送到老乡手中转身就走,第二天就难保不被贫困群众吃了 ;再比如,见到扶贫款就想方设法 “制造资格 ”分杯羹,遇到扶贫难题就无人问津,好政策怎么有好效果 ?精准扶贫,本身就是一件高度复杂,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不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怎么能走出光输血不造血的困局 ? 扶贫工程也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责任是否清晰、认识是否到位、作风是否扎实、方法是否得当,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扶贫的成效,影响着政府的形象。正因此,不仅要帮助 干部摆脱 “思想贫困 ”“作风贫困 ”,还需要帮助基层摆脱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当前,这样的 “扶贫 ”同样迫切。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确保中央政策目标不落空,各类资金用在刀刃上,就必须依靠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为落实不力、裁断不公等中梗阻问题兜底。财政转移资金管理机制、基层干部考核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以及政务公开、公众参与机制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