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的细菌耐药与对策ppt课件_第1页
ICU的细菌耐药与对策ppt课件_第2页
ICU的细菌耐药与对策ppt课件_第3页
ICU的细菌耐药与对策ppt课件_第4页
ICU的细菌耐药与对策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U的细菌耐药与对策 1 一 ICU细菌感染的慨况: n 代表院内感染的病原学 n 多种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和病 毒 n 不同的国家、地区、医院、监护病区差 别很大 n 不同时期也有明显的不同 2 ICU感染特点 : n 最常发生院内感染的地方 n 院内的感染播散的策源地 n 感染多发而严重 n 肺部感染最为常见 n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3 ICU感染的特点 : n 致病菌多为耐药、甚至多重耐药 n 伴有多系统和脏器基础疾病 n 易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n 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4 监护室中感染发生好发部位: n呼吸道为主 n泌尿道次之 n腹部、创伤、血液少见 5 严重感染及其所造 成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是 ICU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 6 细菌耐药与监测: n 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抗生素的 开发与应用,但新耐药菌株也在 迅速增加 n 条件致病菌所致的感染也在扩散 n 必须重视细菌耐药的监测和研究 有关对策 7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临床意义: n 致病菌对不同的抗菌素的敏感性不 同,提供选择最合理的抗菌素 n 了解致病菌的耐药性变迁情况,为 (局部地区)经验用药提供参考 n 为抗菌素的管理提供参考 n 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8 细菌耐药情况 世界范围内世界范围内 l 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菌株对抗生素的菌株对抗生素 的耐药性不断增长。的耐药性不断增长。 l 革兰阴性菌耐药。革兰阴性菌耐药。 9 G- 致病菌在各种疾病分布 1994 2001年共监测 10,279株菌 呼吸道 58% 泌尿道 12% 伤口 6% 血液 5% 胆汁 4% 各种脓液 3% 其他 12% 10 7年间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株 数)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 不动杆菌属 肠杆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 菌 变形杆菌属 沙雷菌属 其它假单胞菌属 枸橼酸杆菌属 时间: 1994年 2001年 医院: 4 14家 菌株: 554 1949株 11 呼吸道最常见 G-致病菌 12 血液中常见 G-致病菌 13 泌尿系常见 G-致病菌 14 连续 7年度分离的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 (株数) 菌株数 554 1048 1348 1542 1291 1678 1949 总 菌株 15 2001年抗 G-菌药物敏感率研究 敏感率 16 1994 2001年主要抗菌素对革兰阴性菌 敏感率变化趋势 敏感率 17 连续 7年度分离的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 株数) 18 2001年抗 G-菌药物耐药研究 耐药率 19 七年监测结果 n G的耐药正日益加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和医护人员 的健康,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迫在眉睫。 n 重症患者经验用药的最佳选择应该选用对院内菌株有 高度敏感且稳定,且对超广谱 内酰胺酶( ESBL)和头孢 菌素酶稳定的药物对感染进行有效控制。 n 亚胺培南对这次研究的细菌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敏感 性和稳定性:亚胺培南在 7年间 10279株菌种始终保持在 84%-89%之间,平均为 87%,是历年敏感率最高和稳定 性最好的抗生素。 n 亚胺培南是重症患者经验用药的最佳选择之一。 20 七年监测结果 n 7年 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 麦芽窄食单胞菌是常见的多重耐药的和引 起器械相关性感染的菌株。 n 对于不动杆菌,只有亚胺培南的敏感性 保持在 95.0%以上。 21 七年监测结果 n 所有抗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在 20.0%-37.0%。亚胺培南与阿米卡星联用 ,耐药率可降至 7%,与环丙沙星联用可降 至 10.0%。 22 院内感染病原学的普遍趋势: n 革兰阴性杆菌总体比例最高 n 革兰阳性球菌中耐苯唑青霉素的 金葡菌 (MRSA)和耐苯唑青霉素表 皮葡萄球菌 (MRSE)有上升趋势 23 院内感染病原学的普遍趋势: n 葡萄球菌 MRSA与 MRSE发生率比前几年 有所上升 ,但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 . n 肠球菌属中 ,从尿和痰标本分离较多 ,同样 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 ,但中介率较高 ,应引 起注意 ;高耐庆大霉素比率达 60%. 24 革兰阴性细菌 -内酰胺 酶的耐药机制与治疗对策 25 革兰阴性细菌对 -内酰胺抗生素耐 药的机制包括: n ( 1)灭活酶的产生; n ( 2)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的改变; n ( 3)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n ( 4)反泵作用。 26 与 内 酰 胺 药 相 关 的 耐 药 性 : n 革 兰 阳 性 球 菌 影 响 n MRSA, MRSCoN PBP 所有 B-内酰胺 n MRSE PBP n PRSP PBP n 流感嗜血杆菌 青霉素酶 n 卡它莫拉菌 青霉素酶 (PRO-1,2) n 肠杆菌科的耐药性 n 肺炎克雷伯菌 , 大肠杆菌 ESBLs 3,4 代 头 孢 n 肠杆菌,枸橼酸杆菌 Bush I 型 酶 3代头孢 . n 非 发 酵 糖 的 革 兰 阴 性 杆 菌 n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 通透性,酶 n 绿脓杆菌 通透性,酶 n 不动杆菌 酶,通透性 27 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菌的耐药: n 产 -内酰胺酶的耐药问题尤为突出 n 导致治疗失败 n 对临床诊断和感染控制的挑战 28 临床上重要 -内酰胺酶: n 超广谱 -内酰胺酶( ESBLs) n 对 -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 的 -内酰胺酶( IRTs) n 质粒介导的 AmpC -内酰胺酶 n 水解碳青霉烯的 -内酰胺酶 29 肠 杆 菌 科 的 耐 药 性: 主 要 菌 主 要 酶 类 次 主 要 酶 肺炎克雷伯菌 , 大肠杆菌 ESBLs Bush I 型 酶 肠 杆 菌,枸 橼 酸 杆 菌 Bush I 型酶 ESBLs 30 经典超广谱 -内酰胺酶 : n 最早由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 细菌产生。 n 由质粒介导,从 TEM-1、 TEM-2、和 SHV-1 突变而来( 15个位点)。 n 临床对 -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包括青霉素类 、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 , 但对碳 青霉烯类和头霉烯类药物敏感。 31 ESBLs n 耐药质粒的播散 n 从肠杆菌科其他菌如摩根摩根菌、粘质 沙雷菌、痢疾志贺菌及肠杆菌、沙门菌、 变形杆菌和枸橼酸杆菌的某些菌种中也可 分离到 ESBL。 32 二、其他超广谱 -内酰胺酶 n 是指 TEM-和 SHV-以外,由质粒介导 的 ESBLs, 属于 Ambler A类酶。 有 K1-Like、 PER、 OXA型 包括 CTX-M-, Toho-和其他型, n 可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 、粘质沙雷菌、沙门菌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中出 现。 n 对头孢噻肟耐药、头孢他啶敏感,对酶抑制剂敏 感,可用头孢噻肟加克拉维酸双纸片法确认为 ESBLs, 但其中 CTX-M-4、 Toho-1和 Toho-2对某些 酶抑制剂的敏感性较低。 33 抑制剂: n 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n TEM型 三种均有抑制作用,作用相仿 n SHV型 他唑巴坦、克拉维酸强于舒巴坦 n 产酶细菌对酶抑制剂不敏感的原因 1) TEM-1产量过多 4) 1、 2型酶并存 2)外膜蛋白改变 5) 2br( IRTs) 3) 1型酶( AmpC) 6) 2d( OXA-11) 34 ESBLs细菌的耐药性 : n 一旦产生,临床对所有的青霉素类、头 孢类和氨曲南耐药 n 对碳青酶稀类( IPM 98.999.0%) 和头 霉烯类(先锋美他醇 CMZ, 79.382.4%)敏 感 n 治疗时应选择碳青酶稀类,或 AMK和 内 酰胺 /酶抑制剂复合类抗生素。 35 阴沟肠杆菌: n 此类细菌(包括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 属、沙雷菌属和普通变形杆菌等)的耐药 机制主要是产 Bush I型( AmpC) 内酰胺 酶 n 在抗生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过程中产生诱导型耐药,并有可能选择出 多重耐药的菌株,导致抗感染治疗失败。 36 AmpC 酶 与阴沟肠杆菌: n 第三代头孢菌素是 AmpC 酶的弱诱导剂,并具 有选择去阻遏突变株的作用。 n 突变株不仅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且对 -内酰胺类抗生素 /酶抑制剂复合物也耐药。 n 碳青霉烯是潜在的 AmpC酶诱导剂,但对 AmpC酶 高度稳定,可快速杀死产 AmpC酶的细菌,故没有 选择去阻遏突变株的作用。 37 阴沟肠杆菌: n 对此类细菌须限制使用三代头孢菌素, 对酶抑制剂也不敏感。 n 对其敏感率较高的是碳青酶稀类 , 其次是 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肟 ), AMK和环丙 沙星 。 38 鲍曼不动杆菌: n 鲍曼不动杆菌的总体耐药菌性较强,对 大多数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低于 70% n 对碳青酶稀类( IPM, 96.3%; MEM, 95.1%; PAN, 89.7%) 和加有舒巴坦的 复合抗生素: 氨苄西林 /舒巴坦( AMS, 72.8) 和头孢哌酮 /舒巴坦( CSL, 73.7%) 的抗生素敏感率明显较高。 39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n 耐药性也很强,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及 碳青霉稀类的耐药率均很高,须注意该菌 对 IPM不敏感。 n 对其敏感率相对较高的抗生素有复方磺 胺( 87.1%) , 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 69.0%), 头孢哌酮 /舒巴坦( 65.7%) 和环丙沙星( 64.5%)。 40 MRS n 一旦确认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 ), 临床治疗上仅有 VAN是唯一的选择 n 而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 MSS) 而言, AMK、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AMC ) 和一、二代头孢菌素仍然有效。 41 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 n 革兰阳性菌中耐药性最强的是屎 肠球菌 n 对其最为有效的 是 VAN, 但敏感 率仅为 85.4% n 对其余抗生素的敏感率均 50% 。 42 VRE/VIE: n 1.5%2.1%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 (VRE) n 34.8%12.5%肠球菌对万古霉素中介 的肠球菌( VIE) n 对此类细菌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是 VAN、 氨基糖苷类和 内酰胺类抗联合应用。 43 ICU细菌耐药对策: n 合理应用抗生素; n 控制 ICU内的交叉感染发生率。 44 不合理用药 : n ICU院内感染的多数不合理用药与细菌耐 药有关: n 根据经验使用对病原菌本该有效的抗菌 药,但因为细菌耐药这种常规用药就是不 合理的 n 例如: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应用苯唑西林为不合理用药 45 “抗生素压力 ” n 指抗生素使用的强度与选择耐药 菌株之间的宏观关系 n 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很容易选择出 耐药菌株 , 并促进耐药菌的生长 46 抗生素浓度低于 MIC时的诱导 耐药 诱导作用 排 序 最 高 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 氨苄西林 羧苄西林 酰脲类青霉素 老头孢类 (1,2,3代 ) 克拉维酸 新头孢类 (4代 ) 磺胺类 最 低 单酰胺类 47 n 开始不合理用药,即使后来 根据培养和药敏结果更换正确的 抗生素仍不能降低住院期间的额 外的死亡危险性。 48 抗生素使用的基本原则: n 应用敏感的抗生素 n 足够的剂量 n 最佳疗程 n 合适的给药间期 49 血药浓度: n 抗生素的组织浓度过低,则增加抗 生素耐药的机会 ,过高则增加毒性 n 监护室内的病人应用抗生素应给予 安全范围内的较大剂量 n 为了维持有效而安全的血药浓度, 应尽可能予静脉给药。 50 抗生素应用指南和方案: n 是避免滥用抗生素,提高抗生素 处方合理性的重要措施 n 最理想的指南需要将医学知识、 临床经验、病人的喜好以及良好 的组织管理相结合。 51 执行指南: n 抗生素使用的多样性可以稳定革 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药敏谱 n 抗菌药指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抗 生素应用的整体水平,限制抗生 素的不合理应用。 52 特定的疾病或特定的抗生素: n 产 ESBL的克雷伯菌属: n 限制头孢菌素的使用, n 亚胺培南使用增加, n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减少, n 对 IPM耐药的绿脓杆菌、嗜麦芽假单 胞菌、真菌感染发生率升高。 53 特定的疾病或特定的抗生素: n 克林霉素耐药的艰难梭菌: n 限制克林霉素使用; n 克林霉素使用总量下降, n 该抗生素耐药率相应降低。 54 特定的疾病或特定的抗生素: n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n 限制万古霉素使用, n 联合使用 内酰胺酶抑制剂 (氨卡西林 -舒 巴坦 ,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 ), n 头孢菌素使用降低, n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大便寄殖的发生率降 低。 55 策略性替代用药 n 头孢吡肟替代头孢第三代抗菌素 n 临床疗效 和细菌学疗效良好或 更好 n 耐药监测显示对头孢第三代抗菌 素的耐药率下降,而对头孢吡肟 并无增加 56 (二)控制 ICU内的交叉感染发生率 n 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肠道 病原菌的定植与误吸 n 2切断 (外源性 )传播途径: 57 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肠 道病原菌的定植与误吸 1)改进营养支持疗法 2)控制胃内容物反流 3)推广应用硫糖铝防治消化道应激性 溃疡 4)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5)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 58 1)改进营养支持疗法: n 应尽可能采用胃肠营养 : 小肠喂养可最 大限度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 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 n 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 1)提 倡半卧位; (2)用胃管小量持续喂养; (3) 用十二指肠导管喂养可减少反流及以免对 胃液的碱化作用。 59 2)控制胃内容物反流 : n令患者采取半卧位,特别是在 行机械通气的者 n适当应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 n喂食以小量多飧,降低胃张力 60 3)推广应用硫糖铝防治消化道应 激性溃疡: n 应用抗酸剂和 H2受体阻滞剂防治消化道 应激性溃疡出血 ,可使胃肠 PH增加,导致胃 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增加内源性院内感染 的危险性。 n 国外许多研究及 Meta分析提示,硫糖铝 对防治应激性溃疡具有相同疗效,而并发 下呼吸道惑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61 4)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 n 超过 50%的气管插管病者,其气囊上方存在积 液,其中细菌浓度可达 1000cfu/ml n 近年巳研制出一种新型气管导管 ,在气囊上方有 一椭园形开口 ,并以一根嵌在导管壁内的引流管引 向体外,供持续或间断抽吸 n 研究均证明:应用此种可吸引气管导管 ,可显著 降低原发内源性菌群所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并 推迟肺炎的发生时间。 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