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06----2007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_第1页
北京四中2006----2007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_第2页
北京四中2006----2007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_第3页
北京四中2006----2007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_第4页
北京四中2006----2007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四中 2006-2007 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分值:150 分 时量:150 分钟 第一卷(42 分) 一、单选题(16 题,每题 3 分,共 18 分) 1、加点字音、形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暴霜露(p) 音缪(mi) 系燕父子(x) 洎(j) B、铿然有声(kng) 庐冢(zhng) 硿硿(kng) 罅(xi) C、莫夜月明(m) 思厥先祖父(ju) 窈然(yo) 咎(ji) D、盛以锦囊(chng) 彭蠡(l) 三矢(sh) 雠(chu)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姐妹俩十几年来相依为命,吃饭时两人举案齐眉,感情非常好。 B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C义门是陈村最古老的建筑,与义门形影相吊的是其左侧立着的一株无枝无叶的老树。 D这部拿了国际大奖的电影,在国内上映时票房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说是凤毛麟 角。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强了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 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一个球队,能否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积极性,指挥是否正确,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然 偏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杀人如不能举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B、 C、 D、 6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沛公安在 教以慎于接物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急于星火 重为乡党所笑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 B C D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题(每题 3分,共 9分)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遇到微霜,就会受害。所以成都、福州都是它生长 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 们施以极刑。宋徽宗赵佶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赵佶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只是当年成熟一次而 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 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 全不可能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 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 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改变过去那种只能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 7、对文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性喜温暖,只能在我国的四川、福建两省生长。 B、荔枝北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来可能成为现实。 C、宋、明时期,都进行过荔枝的移植,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D、汉武帝时期曾尝试在长安种植荔枝树,由于养护之人的技术不过关,没有成功。 8、与“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在北方成活,将来一定是可能实现的。 B、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不一定有可能性的。 C、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移植到北方,不可能在将来不取得成功。 D、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有可能成功的。 9、文段引用苏轼的诗的主要目的是 A、表达苏轼对水果丰富、荔枝鲜美的岭南的留恋。 B、说明荔枝是特别鲜美的水果,吃了以后连官场失意的苦恼都置之度外。 C、借苏轼的诗来反衬目前的荔枝生产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进一步说明应 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D、借苏轼的诗指出罗浮山下、岭南地区从古以来就是盛产荔枝的地方,应大力发展荔 枝生产。 三、文言阅读(5 个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 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孙子谓田忌 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 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 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 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 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 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 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 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 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 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 10、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君弟:您只管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胜:第二次取胜 C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率领 D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死亡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B赵急,请救于齐 受任于败军之际 C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2、对下列各句中“其”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指代前文中的“(田)忌” B据其街路 指代前文中的“大梁”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指代前文中的“庞涓” D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指代前文中的“斫大树白”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A B C 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 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王等人赛马时,孙膑教给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对比,用上等马 与对方的中等马对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对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齐王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卓 越的军事才能。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 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 因,到了,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卷 非选择题(108 分) 四、(24 分 ) 15、将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4 分) 译文:_ (2)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5 分) 译文:_ 16、默写 _,_。至今思项羽,不恐过江东。 _,佳期如梦,_。 夫_,_,岂独伶人也哉? 而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到焉, _。 六国破灭,_,战不善,_。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7 分) 菩萨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这首词描绘的整个画面有声、有形、有色,有点有面,极为优美。这 首词在三、四、五、六句分别写了江南的_、_、_的特点。 (3 分) (2)“江南的生活太令人留恋了”这一主题被作者在这首词中强调到了很高程度。请 说明理由。(3 分) _。 五、 阅读下文,完成 18-20题(14 分)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 31 年前读的鲁迅,1 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 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 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 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 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 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 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 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 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 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 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 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 悠悠 5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 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 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 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 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 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 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 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 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 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 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 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 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 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 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 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 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 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 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 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 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 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 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 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文章略有改动) 18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 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 的影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 分) 答:(1) (2) 19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 学创作的特点?(6 分) 答:(1) (2) 20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 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4 分) 答: 六、语言运用(14 分) 21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4 分)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方便。在他们眼中, “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 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 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 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标题: (不超过 12个字) 22仿照下列例句,以“夏天”、“秋天”为情境,写两段与例句句式和意蕴相同的话。 仿照横线前的句子,再写两个结构基本相同,语意相关的句子。(6 分) 例句:微笑是春天里的一缕轻风,温柔地吹拂着每颗沉睡的心灵,期待它们慢慢地苏醒。 微笑是夏天里的 。 微笑是秋天里的 。 七、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个人做生意折了本,仅仅剩下一文钱,其中一人准备扔掉时,另外的一个机灵一 动,说:“有办法了。”于是他们用一文钱买了几张彩色纸,再捡起一些树枝,做成了一 些小玩具风车,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的便销售一空。而后他们俩用所得的钱做本钱,继 续做这个不起眼的生意。几年后,他们俩都成了富翁。 事情就是这样,眼看似乎山穷水尽,遂即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请以“困境”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叙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展开联想等等,只要是与话题相关即可。 要求: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 不少于 800字。 北京四中 2006 年下期高二语文答卷 满分:150 分 时量:150 分钟 第一卷(每小题 3 分 42 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 案 姓名 学号 考号 第二卷(共 108分) 四(24 分) 15、(9 分) _ _ 16、默写 _,_。 _, _。 _,_ , _,_。 _, _。 17. (1)四、五、六句分别写了江南的_、_、 _ 的特点。(3 分) (2) _ _。(4 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 18-20 题(14 分) 18(4 分) 答:(1) _。 (2) _。 19(6 分) 答:(1) _。 (2) _。 2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