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老师需要从业资格考试吗_第1页
古代当老师需要从业资格考试吗_第2页
古代当老师需要从业资格考试吗_第3页
古代当老师需要从业资格考试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当老师需要从业资格考试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教师的“铁饭碗”将打破了!按照教育部部署,2015 年,中国大陆的教师资格证 考试正式改革,不管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想当老师就必须参加全国统考。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 太公家教已记载有“弟子事师, 敬同于父” ;春秋时期的孔子更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 是备受尊重的一个职业。那么,古代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 古代“教师”从业也要通过考试吗? 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 登科记考记载:“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 “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 考试) 。当时,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而且,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 定,要求曾教过学生 50 名以上,年龄不小于 50 岁。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 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 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 唐代对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在内的学官,同其他官员一样,均要定期“考课” ,一 般每年一小考,三至五年一大考。考核内容分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等,考核结果分为九 等。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即登科记考中所说的:“诸博士、 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 古代教师称谓很多,继秦汉出现“博士”后,到宋代教师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教授” 。 石介、孙复、胡瑗等宋代一批著名学者都曾被聘为太学教授。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 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 试。 宋熙宁八年(公元 1076 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 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 文献通考学校七称,由于考试过严,元丰元年(公元 1078 年) ,全国州、县的教授“只五十三员” , “盖重师儒之官,不肯轻授滥设故也。 ” 古代教学成绩也与“升学率”挂钩? 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 9 名学生在乡试中举”方可升职 在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在“教学量”上,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 学率挂钩。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 、 “考察” 外,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 。 “学官考课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 1393 年) 颁行。该考核办法的中心是, “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 。据明会 典记载,府学教授有 9 名学生在乡试中举,州学学正有 6 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 3 名 学生中举,方算称职,可获升迁资格。 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在月考中,学生三月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当时教师工 资由现钞和米两部分组成,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 。如果学生在学年末举行的“岁考” 中仍不进步,问题就大了凡府学 12 人、州学 8 人、县学 6 人以上无长进,府州县地方官 及所属学校教师除被“罚俸”外,还要被“训导” 。 图:古代国立中央大学“太学” (北京清代国子监扁额) 如果“岁考”中,府学 24 人、州学 16 人、县学 12 人以上无长进,要取消教师资格, 巡按御史或按察使有权直接开除(罢黜)教师。不仅教师被处理,府州、县的地方官员也 跟着受罚,要被处以“笞刑” 。 对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加严厉。曾任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的黄佐, 在其南雍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永乐七年(公元 1409 年)六月,北京国子监学生唐 谦等想出来做官,吏部安排考试,结果成绩很差, “不通经书” 。 按规定应该将主管教学的司业(相当于副校长)赵季通治罪。明成祖朱棣听说后, 放过了他,但就此向全国下发“红头文件” ,规定“凡弟子员再试不知文理者,并罪其师, 发烟瘴地面安置。 ” 学生学不好,教师要被发配到环境恶劣的地方去,这大概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考核 教师最狠的一项规定。 古代“教师”教学讲义要送审? 明识小录记载:开讲前一日“具讲义稿呈内阁及勋爵知经筵者阅订” 在古代,朝廷很注意控制师生的言行。如明朝便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监察制度,当时在 国子监专设 1 名“监丞” ,其工作不在教学,而在监督师生,有“纠举惩治”之责。而在州 县学校,则由地方提学官督察。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明朝的学规是最为严厉的,学生评论人物,非议朝政,都在禁 止之列。据南雍志记载,有个叫赵麟的国子监学生,因为写了张大字报(无名帖子) 表达不满,朱元璋听说后亲自裁决,判他枭首示众,悬挂赵麟首级的长竿在国子监里竖了 160 年。 对学生如此,对教师自然也不放过。国子监老师的教学讲义都要送审。据明末王夫之 识小录中所记:“每值讲之前一日,具讲义稿呈内阁及勋爵知经筵者阅订,有疵句, 则批驳令自改正。改已,复编呈之。虽至再三必改定,乃缮写一本进呈。 ” 此外,朱元璋在国子监还创设了“绳愆厅” ,绳愆厅相当现代学校的纪检室,实际与监 狱的审讯室无异,监丞的办公桌就放在绳愆厅内。据大明会典 , “凡教官怠于师训,生 员有戾规矩,并课业不精,廪膳不洁,并从纠举惩治。 ”可见绳愆厅并非专为不良学生所设, 而是针对师生群体,厅里置放一本过错记录簿(集愆册) ,不当言行一一记录在案。 教师如果“妄生异议” ,下场将很惨。 大明会典记载,违者“诛其本身,全家迁发 化外。 ”明朝这套控制师生言论自由的做法,亦为清代所仿效。 古代“教师”也需要有“编制”? 唐代“国子学”师生比为 1:25 “太学”为 1:45“四门学”为 1:72 古代公办教师吃的都是“皇粮” ,所以教师都是有编制的,尤其是大学教师,都是有相 应级别的“官” ,所以“编制”控制很严。根据学校级别和在校生人数,会定出相应的教学 岗位。 秦朝官学有“三老制” 、 “博士制” 、 “吏师制”等教学形式,其中,博士制教学规格最高, 朝廷给出的博士官编制是 70 人。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 3 年) ,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学制,要求各地开办学校。学(相 当于大学) 、校(相当于中学)设经师 1 人,称为“文学校官” ;庠和序(相当于小学)设 孝经师 1 人。汉武帝时,太学博士首设五经博士,编制为 7 人,至东汉时,增加至 14 人。 唐代的教师编制相对系统、合理,一般根据师生比来确定。如国子学设博士 7 人,助 教、直讲各 5 人,学生 300 人,教师与学生比为 1:25。太学、四门学师生比例则分别为 1:45 和 1:72。 图:古代讲堂授课图(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壁画局部) 唐代地方学校同样划定了师生比,以县学的儒学来说,师生比为 1:10 至 1:25。但唐 代的专科学校师生比又有不同,学生人数更少。以州学的医学专科为例,师生比在 1:7.5 至 10 之间,1 名医学博士最多带 10 名学生;1 名医学博士配 1 名助教,最多带 15 名学生。 明朝的国子监规模大于唐朝的国子学,设祭酒、司业各 1 名,下设教学管理机构“五 厅”和教学单位“六堂” 。五厅中的“博士厅”负责具体教学,编制是:博士 5 人,助教 15 人,学正 10 人、学录 7 人。其官衔分别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 当然古代也有“代课老师” ,以补充教师编制的不足。 古代“教师”的待遇如何? 汉代太学老师每月俸禄为 50 斛谷物 收入相当于县丞 在古代,教师与官员一样也都有稳定的收入。汉代太学博士的官秩,初为四百石,后 升为六百石。四百石级别,每月的工资(俸禄)是 50 斛谷物,以“汉代 1 斛(石)=2 市 斗=27 市斤”来算,50 斛相当于今天 1350 斤;以成人每人每月消费 30 斤来算,够 45 人 消费,这是当时大县县丞的工资水平,属“副县级待遇” 。而六百石则为 70 斛,是当时郡 丞才享受的“副市级待遇” 。 宋代除了朝廷拨款外,自仁宗起还陆续赐给官学土地,称为“学田” ,这一制度为后来 各朝所继承,元、明、清学校都有相应的学田。学田收入除一部分用于办学和补助困难学 生外,不少都成了教师福利。 宋代书院一类私立学校的“民办教师” ,由于社会捐助多,有的教师收入远高于公办老 师。教师的工资开支是学院费用大头,如南宋明道书院,山长(院长兼主讲老师)的月俸 100 贯,每天还补助 700 文伙食费。 历代教师待遇数明代最低,而且常被扣罚。以太学来说,博士与助教的薪俸是一样的, 月俸米 6 石 ;县学教师(教谕)收入只有博士的一半,月俸米 3 石。明代一石米相当于现 代 120 斤,也就是说,博士每月的工资是 720 斤大米,比汉代少多了。不过即便如此,这 个收入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