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一、19491955 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 二、50 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 三、50 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 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 A、 50 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1.祖国颂: 著名的“七月派” 诗人胡风在 1949 年底到 1950 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 ,开创了当 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 王莘的歌唱祖国 2.英雄颂 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 、 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 ;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3.建设新生活之歌 “石油诗人” 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 ; “森林诗人” 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 ; “煤炭诗人” 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 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 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 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 、郭小川望星空 、 一个和八个 、艾青养花人的梦 、公刘 的禽兽篇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 七年诗歌创作。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新中国建设提 供了借鉴。 不足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 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C、1958 年的“新民歌运动” 。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 ,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是五十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国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 志。如我来了 ;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 产一样,使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质量。 小篷船 3.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尤其情歌,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具有诗 情画意。 但是大跃进民歌在艺术上更追求革命浪漫主义,注重诗歌的夸张和想象,使大量作 品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极度的夸张,进而作品显得滑稽可笑。 D、60 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后,政治抒情诗主导了诗坛潮流,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 口号化、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1)诗人以阶级”或“人民” 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 说和情感反应。 (2)在诗体形态上,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即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 抽象的思想、概念。 (3)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渲染、铺陈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节奏分 明、声韵铿锵。 (4)经常使用“楼梯体” ,并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 和“ 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 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郭小川的诗歌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 1937 年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1945-1948 年他被派 到家乡的丰宁县当县长,曾带着县大队四处作战。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秘书长及诗刊编委等职。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作领导工作。 “中国的马雅可夫斯 基” 郭小川的长篇叙事诗,背景一般都是战争年代,但是这些诗大都回避对战争的直接描 写,着力表现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比较多地思考了在革命、战争中人性、人的感情的位置,如何处理爱情、人性、人 的同情心等与革命、战争的关系。 白雪的赞歌 望星空 诗作发表后曾引起激烈的责难,认为此诗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完全不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与当时“大跃进” 的时代精神相抵触。总之,前半部分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感慨与当时一片乐观的时代气氛 是很不协调的 望星空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这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 而是一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 这样消极地抒写个人主义的幻灭情绪的作品,怎么能出自一个共产党员诗人之手呢? 这样的诗歌难道能够起着坚持总路线、大跃进的精神和人民的冲天干劲的作用么? 萧三谈望星空 , 人民文学1960 年第 1 期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他采用过楼梯式,散曲体,辞赋体,半格律体。 致大海等采用自由体,宋词节奏的自由格律体,信天游民歌的变体,等等。这种探求 形成了颇为独特的“郭小川体”。 贺敬之 创作概括: 贺敬之(1924),山东枣庄人。1939 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活动,开始发表作品。 1940 年赴延安,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 。有诗集放歌集 贺敬之诗选等。 贺敬之的诗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抒情短诗。表现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 浓厚,如回延安 桂林山水歌 三门峡梳妆台 。 二类是长篇政治抒情诗。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 唱 十年颂歌 雷峰之歌 中国的十月 。 贺敬之诗歌艺术特点: 一.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以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 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 回延安表现延安的巨大变化,指明延 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意义;十月颂歌是对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二.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突出。 三.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 “楼梯体”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贺敬之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同:他们都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表现一种宏伟的抒情姿态,和在政治抒情诗上表 现方式的某些相似。 异:贺敬之专取重大题材,与政治中心贴得很近,郭小川的题材呈多元趋向,政治大 事一般置于背景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