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主观题_第1页
历史选修一主观题_第2页
历史选修一主观题_第3页
历史选修一主观题_第4页
历史选修一主观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一 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当梭 伦成为政事的 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 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 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 毁谤梭伦,事 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 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 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 为这些人借了钱, 买 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 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 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 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 (公元前 338 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 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 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 图之。 ” 战国策 秦策一 材料三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 书 ,民 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章 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变法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 什么?(4 分) (2)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2 分) (3)对材料三所示的现象你如何看待?(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2 分) (1 )颁布 “解负令 ”,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拔掉田间竖立的记债碑。 ( 2 分)奴隶主 贵族( 1 分) 。理由:许多借债购地的人因政府废除所欠的公私债务发展成为富翁( 1 分) 。 ( 2)旧贵族的反扑、与秦惠文王的矛盾、以及因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 2 分) ( 3)变法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性,反映了维新派和开明地主参政议 政的愿望。但是,材料中的反映的举国鼓舞欢蹈是夸张的说法。 ( 2 分) ( 4)改革会导致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遭遇阻力,呈现曲折性。 ( 2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 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 “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 “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 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3 分)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 哪一方面?(3 分)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 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4 分) ( 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1 分)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 ( 2 分) ( 2)军功爵制。 ( 1 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 ( 2 分) ( 3)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 ( 2 分)实行暴政,二 世而亡。 (答具体内容也可) ( 2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 则。永 兴五年 (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 “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 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 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 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 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 分)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 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 、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 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 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 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 灭,乃是国家之大 祸”乃 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 了哪些改革措施?(6 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 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 分)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 方面的汉化措施。 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 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 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券役),四日保甲,五日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 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 则货贿通流,而国用 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 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 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 “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 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 送至民多失业间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 告。 ”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 分) 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 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 分) 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 分) 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 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 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3 分) 冗官。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 ;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 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 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人,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 “积贫 ”状 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 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 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 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 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 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 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 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 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 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 ,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 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 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 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 怎样的丰张?(4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 了什么样的影响?4 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 分)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 (时务策 );司 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 (主持编纂 三经新义 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 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 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 为私产。 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 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 为拥 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 年沙皇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的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实施对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 什么重大影响?(2 分) (2)据材料二、三关于土地问题的规定,分析俄日两国改革中是如何回应国内各利益方对 土地的诉求的。 (4 分) (3)材料二、三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你的回答,思考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 (2 分) (1) 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 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 地私有制度。 ( 2 分) (2)俄国:确保农奴主继续占有大片土地,并获得土地的高额赎金;农奴付出昂贵赎金获得 少量份地而成为法律上自由的农民。日本: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打击封建贵族,确立新 兴地主对土地的合法占有。 ( 4 分) (3)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 2 分) (4) 土地问题广泛涉及社会各方利益;土地问题事关经济的发展;事关政治的稳定;事关 社会的进步等。 ( 2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 这个伟大的法令,从西方的意义上说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他们 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人 们希望他们会被一种新的人 类尊严感所鼓励, 正如一位热心的官员在农奴解放后不久所说的:“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 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绅士们失掉了他们在村子里的准庄园司法 权,他们再不 能强制旅行无偿的强迫劳动,或是 获得由奴役产生的收益了。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1978 年,一位历史学家 这样评价道:“ 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 疑义,改革是对农 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 土地的条款 由于这些条款,农民推动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 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 材料三 1860 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 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 而遵循前进, 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 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伟大的法令”对俄国农民的影响。 (4 分) (2)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指出俄国 1861 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 的?(4 分) (3)俄罗斯改革的特殊性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2 分) ( 1)影响: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人身自由,摆脱了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 2 分)农奴 解放时遭到沉重的掠夺,解放后的农民未能摆脱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 ( 2 分) ( 2)经济基础: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保留了农奴制残余;( 2 分) 上层建筑:进行了部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但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 2 分) ( 3)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 1 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封建军事性,使之成为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 ( 1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叶卡特琳娜二世 颁布的 1775 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 地 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 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 职责相当广泛,不 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 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 材料二 农民有 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 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 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 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 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 惩罚; 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 监督自己 领地上的秩序,他 们有审判和执 行判决之权。 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材料三 1864 年 11 月 20 日, 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确立了 资产阶 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 师进行公开 辩论, 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 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 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 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 认为是 19 世纪 60、70 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 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 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 1861 年改革前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 (2 分) (2 )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这些权利的获得说明了什么? (3 分) (3 )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比较,俄国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 但仍存在怎样的问题?(3 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 (2 分) ( 1)弊端;法院专门为贵族设立;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 ( 2 分) ( 2)权利:有控告、辩护、起诉的权利;获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 ( 2 分)说 明:农奴获得了公民权。 ( 1 分) ( 3)进步: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司法更加平等、公开。 ( 2 分)问题:农村地区司法权 仍掌握在地主手中。 ( 1 分) ( 4)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维护贵族的 利益,改革不彻底。 ( 2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宝, 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品 店之资,器用之本。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 带入国内。 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三 1871 年 10 月 16 日,日本派出使 团,任 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 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 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 。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 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 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四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 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 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 ,日本的精英 阶层善于学习 ,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 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 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 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 分) (2 ) 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 (4 分)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如材料四所说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 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4 分) 20080423 20080423 (4 )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是什么?(1 分) ( 1)变化:由排斥到引进(学习)( 1 分) ( 2)目的: 修改不平等条约,建立平等关系;( 1 分)学习欧美先进制度;( 1 分) 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1 分)富国强兵。 ( 1 分) ( 3)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 (2 分 )政治:颁布 大日本帝国宪法 , 加强天皇制。 (2 分 ) ( 4)启示:学习外来文明要和本国国情相结合。 (或创新发展与继承传统相结合) ( 1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 年 9 月 18 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 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 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 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 权。 9 月 19 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 月 20 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 博文。 9 月 21 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 凯从杨崇伊处获 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 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三联书店(2005 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 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 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 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 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 难作为信史。 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 历史光明日报2008 年 12 月 7 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 因?(4 分)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 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 程有何关系?(3 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 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3 分) ( 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 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 ( 3 分)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 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1 分) ( 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 ( 2 分)关系:袁世凯的告 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 1) ( 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 ,影响历史真实。 ( 1 分)应重视史料 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 2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问:“ 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 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 “相反,我 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 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 1875 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 (明治 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 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 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 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 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在明治 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 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 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 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 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 分)来源:Zxxk.Com (2)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 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3 分) ( 1)特点:主动学习;学习领域广;选择西方各国最先 进的领域学习。 ( 3 分) ( 2)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 (2 分 )政治:颁布 大日本帝国宪法 , 加强天皇制 (2 分 ) ( 3)启示: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 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 3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 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 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 让满洲人 仍做皇帝也要得。 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 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 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 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 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 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 现 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 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 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 变 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 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 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 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 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 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5 分) (2)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