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古代汉语的程度副词,经常被提到的有二十几个,即:愈、益、弥、至、太(泰)、最、孔、已、滋、良、极、颇、尤、绝、殊、甚、酷、浸、渐、稍、略、加、差等。人们把这些词归作程度副词,一般都是根据它们在句中用作状语时的意义来定的,并没有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整个语法系统来考虑问题,因而混淆了副词和非副词的界限。笔者有见于此, 曾写过一篇“甚”的词性演变(载语文研究1986.2)论证“甚”字到六朝时才由形容词转变为副词。本文准备将上古的程度副词全面进行一番考察(从先秦到唐),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要考察这些词是否程度副词,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副词。朱德熙先生说:“我们把副词定义为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郭锡良先生讲古汉语语法时也是采取这一观点的 参见 朱德熙语法讲义192页。商务。1982。郭锡良等古汉语讲授纲要203页。中央电大。1983。我们认为,只有采取这一观点才能将副词同其他词类、特别是同形容词区分开来。据此来考察以上提到的二十几个词,它们的情况很不一样:有的古代根本不是程度副词;有的先秦不是,汉代或魏晋以后才转变程度副词;有的先秦用作程度副词,后代就消亡了;从先秦到唐代一直用作程度副词的,只有少数几个 。下面我们分成这四类逐个进行辨析:一、唐代以前不作程度副词加、渐、浸、稍、略、良六个词,杨树达先生的高等国文法定作表态副词,其实从先秦到六朝它们都不是表示程度的副词。1、加高等国文法列作表态副词,词诠:“表度副词,益也。”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赵岐注:“王自怪为政有此惠而民人不增多于邻国者也。”孙 疏:“然而邻国之人民不加益其损,寡人之民不加益其多。”“加”本是动词,注和疏仍是用动词的意思来注释的,这是对的。作为动词的“加”后面可以跟名词性宾语,也可跟谓词性宾词,现代汉语的“加”仍然如此,例如“请多加注意”、“把速度加快”。杨树达先生把“加”定作程度副词,可能是用现代汉语的“更加”来理解古代典籍中的这种“加”,这是从后代的语感、从翻译的角度来考虑的,无疑是不妥的。而且“加”的类似用例并不太多,都以作动词处理为当。例如: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斯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礼记儒行)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毁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汉书苏秦传)2、渐“渐”本是动词,是浸染、缓慢流入的意思。在先秦只用作谓语、宾语、定语,没有用作状语的。例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卫风氓)东渐于海。(尚书禹贡)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沉大德乎?(庄子人间世)西汉以后,“渐”开始用作状语,魏晋以后才普遍使用。例如:是时赵王惧主父偃一出废齐,恐其渐疏骨肉,乃上书言偃受金及轻重之短。(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论衡寒温)佛法渐灭。(法显传)积日渐歇。(世说新语假谲)渐至佳境。(世说新语排调)我们考察了史记、论衡、法显传、世说新语、百喻经等五部著作,全部用例统计如下:时 间 状 语浸染义(谓语)史 记论 衡法 显 传世说新语百 喻 经231621812/“渐”用作状语,是表示程度或数量随着时间而缓慢地增减,是由动词“浸染”、“缓慢流入”虚化而成副词的。定作程度副词,还不如归入时间副词。3、浸“浸”和“渐”的情况相似,在先秦只用作谓语、定语,是动词。例如: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庄子逍遥游)故浸淫之辞,其类在鼓栗。(墨子大取)西汉以后用作状状语。例如:故盗贼浸多。(史记酷史列传)质朴日消,恩爱浸薄。(汉书礼乐志)滂沛之流,浸下益盛。(论衡效力)五部书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时 间 状 语浸染义(谓语)史 记论 衡法 显 传世说新语百 喻 经33/22/“浸”与“加”的情况相似,它用在形容词的前面,词汇意义确已比较虚化,可以看作状语;但是也未始不可以看作动词带谓词性的宾语。即使看作状语,也以作时间副词为妥。4、稍“稍”的意义与“渐”相似。词诠:“稍,表态副词,渐也,颇略也。”不同的是“稍”在先秦就作状语。例如: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以柴木土稍杜之。(墨子备城门)臣斯请往见韩王,使来入见;大王见,因内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以与韩人为市,则韩可深割也。(韩非子存韩)“稍”作状语,是表示动作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进行的,所以应归入时间副词。西汉以后,仍表示时间。例如:稍蚕食诸侯。(史记秦始皇本纪)稍生茎叶。(论衡初禀)既知不能逾已,稍共诸生叙其短长。(世说新语文学)我们考察了先秦的尚书、左传等著作和汉以后史记等五部著作,稍用作状语的只有:左传3例、墨子1例,韩非子1例、史记64例、论衡3例、世说新语3例,都是“渐”的意思,有些古汉语虚词著作或字典举了一些“稍”用作“稍微”或“甚、很”义的例句,都属误解。杨树达先生把“渐”和“颇略”合作一个义项,显然也是不妥的。因此我们认为“稍”在唐代以前只作时间副词,而不作程度副词。5、略“略”字词诠作“表态副词,大略也”。用原词作训,意义不明。例句如“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史记司马相如传)“略”在句中作状语,是“简单”的意思。但是,这种意义的“略”还可以充当谓语和宾语。例如传者久则论略。(荀子非相)愚者暗其略而不知其详。(荀子非相)秦以前尚略矣,其详靡不得而记焉。(史记外戚世家)余之行急,其详不可得闻已,请为大夫粗陈其略。(史记司马相如传)是于尊者略,卑者详也。(论衡讥日)浅言复深,略指复分。(论衡问孔)根据我们所考察的十几部著作,汉以前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谓 语宾 语定 语状 语孟 子庄 子韩非子荀 子史 记论 衡 1 1 7 51011111 515 7“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时意义相同,均表示详细的略,且有不少略、详对举的句子,这说明“略”在汉代以前是形容词,不是副词。六朝以后, 在我们所考察的世说新语中, “略”作状语不再表示“简单”义,而表示范围大,有“全”、“大致”的意思。例如: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政事)略无嫌吝。(任诞)嘉宾逐一日乞与亲友,周旋略尽。(俭啬)“略”在句中表示“大体上”、“大部分”等意思,应视为范围副词。综上所述,“略”在先秦两汉是形容词,六朝时才虚化为范围副词。6、良“良”在先秦不作状语,汉代以后,才开始作状语,例如: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史记赵世家)病良已。(史记封禅书)(又孝武本纪)余视其母冢,良然。(史记淮阴侯传)推已外求,良不虚也。(世说新语伤逝)例句中(除“良久”外,五部著作的全部用例)的“良”是“确实”的意思,起肯定语气作用,不表程度。相当于现在所说“很”的意思,都是“良久”连用,史记21例,论衡3例,法显传1例,世说新语24例,百喻经1例。例如:始皇默然良久。(史记秦始皇本纪)今亦八龙遨戏良久。(论衡验符)诸臣以水洒面,良久乃苏。(法显传)玄听之良久。(世说新语文学)殷勤问之,良久,乃答。(百喻经效其祖先争速食喻)“良久”应视为一个词,不宜把“良”算作程度副词。二、西汉以后才转变为程度副词西汉以后发展为程度副词的有“尤”、“颇”、“绝”、“殊”、“差”、“酷”、“甚”等七个。1、尤“尤”有两个意义,一是“过错、责怪”,二是“优异、特出”,程度副词“尤”是由“优异、特出”义虚化成的。“尤”在先秦多用作“过错、责怪”义,用作“优异、特出”义的较少,而且只作谓语和定语。例如:道 相望而女富溢尤。(左传昭公三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西汉以后,“尤”用作“优异、特出”义的增多了,一般都用作状语。有修饰形容词的。例如:朱虚侯,功尤大。(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公冶长尤贤。(论衡问孔)有修饰动词的。例如:尤敬鬼神之祀。(史记孝武本纪)所以未论列者,长生尤逾出也。(论衡超奇)兹将汉以后几部著作中“尤”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状 语修饰形容词 修饰动词定 语责怪义史 记论 衡世说新语2311 213 5 31831(法显传、百喻经未用“尤”字)史记中作定语的一例是“未有殊尤绝迹可考于今者也。”(司马相如传)这应看作先秦用法的残存,而绝大多数是用作状语,可见西汉以后,“尤”已经由形容词转变为副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特”。2、颇“颇”的本义是头偏, 引申为一般的偏邪, 再虚化成副词,意思是“稍微”、“相当”,表比较的程度。先秦“颇”只见偏邪义,用作谓语或宾语,没有作状语的,是形容词。西汉以后,“颇”一般只用作状语,修饰动词。例如: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传)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叔孙通传)颇难晓也。(论衡案书)尔颇有所识不?(世说新语夙惠)现将汉以后几部著作中“颇”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偏 颇 义谓 语 状 语比较义状语史 记论 衡世说新语2 1 712214(法显传、百喻经未用“颇”字)史记作“偏颇”义的三例,两例引自尚书,都作谓语。作状语的一例是:“朕闻天不颇覆,地不偏载。”(匈奴传)“颇”与“偏”对举,是“偏颇”的意思,这是形容词作状语。其他用例都是“相当地”、“略微地”的意思,都作状语。可见西汉以后,“颇”已由形容词转变为副词。3、绝绝的本义是把丝弄断,引申为一般的断绝。例如:左传文公十年:“卫西缢而悬绝。”韩非子内储说上:“绝头刳腹。”“绝”在先秦基本上是这种意义,一般作谓语,没有作状语的,所以“绝”在先秦是动词或形容词。由“断绝”引申出“独一无二”的意思,西汉以后使用渐多。例如史记龟策传:“绝伦超奇者为右。”论衡知实:“何以谓神而卓绝!”世说新语文学:“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一般作谓语及定语。由此意义进一步虚化为“最”,“极”等意思,在句中都作状语。例如:是坏肝刚绝深(史记扁鹊仓公传)秦女绝美(史记伍子胥传)左太冲绝丑。(世说新语容止)任王后绝欲得之。(史记梁孝王世家)谢遏绝重其姊。(世说新语贤媛)绝不相得。(世说新语轻诋)前三例修饰形容词,后三例修饰动词。全部用例统计如下:修饰形容词修饰动词合 计史 记世说新语636312 6(论衡、法显传、百喻经中没有作状语的)所以,我们认为“绝”从汉代开始用作程度副词。4、殊“殊”在先秦有两个意义,一是“断绝”;一是“异”。例如:“武城入塞其前,断其后之木而弗殊。”(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殊异乎公路。”(诗经汾沮洳)“言殊器也。”(庄子秋水)一般是作谓语,少数情况下作定语。西汉以后,“殊”开始用作状语。有修饰形容词的。例如:其爱信越殊甚。(史记伍子胥传) 行殊远而粮不绝。(史记卫将军骠骑传)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世说新语德行)有修饰动词的。例如:良殊大惊。(史记留侯世家)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史记郦生陆贾传)陆兄弟殊失望。(世说新语简傲)有同否定副词连用的。例如:以为殊无短长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谢万文理转遒,成珠不易。(世说新语赏誉)可以看出,作状语的“殊”是从表“异”的“殊”虚化来的,但是它同作谓语、定语的“殊”的意义已有较大不同。现将西汉以后五部著作中表“异”义的“殊”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见下页):这里可以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认为西汉起“殊”已经从形容词中分化出副词来;二是认为汉代“殊”仍是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到六朝才虚化成副词。谓 语宾 语定 语状 语合 计史 记论 衡法 显 传世说新语百 喻 经2692 1 2 141210 111 431 49110 1 34 15、酷“酪”有“残酷”、“暴虐”的意思。程度副词“酷”是由此引申虚化而来的。“酷”在先秦、两汉是“残酷”、“暴虐”义,没有作状语的。直到世说新语中才有六例作状语:情性酷恶。(忿狷)酷非所须。(排调)后妻郭氏酷妒。(惑溺)家酷贫。(贤媛)(夙惠)非无文采,酷无裁制。(文学)可以看出,作状语时的意思已不再是“暴虐”,而是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太”、“最”,已虚化为副词。6、差“差”的基本义是“差别”、“等级”。在先秦、西汉只用作谓语或宾语,没有作状语的。论衡中有1例作状语:“今耳目闻见,与人无别,遭事睹物,与人无异,差贤一等尔,何以谓神而卓绝。”(知实)世说新语中有5例作状语:子贡去卿差近。(汰侈)撒盐空中差可拟。(言语)突兀差可以拟道。(品藻)差可献酬群心。(品藻)差如得上。(赏誉)作状语的“差”同作谓语、宾语的“差”意义有较大区别,应该认为已虚化成副词,表程度上的比较。7、甚“甚”字也是六朝以后才虚化成副词的(参考拙作“甚”的词性演变载语文研究1986.2)。三、汉代以后不再用作程度副词先秦时用作程度副词,但汉代以后不再用作程度副词的有“孔”、“滋”、“已”三个词。1、孔说文:“孔,通也。”“孔”的实词义是“通”、“窟窿”;作状语用的“孔”是“甚”的意思,与实词义无关,只是用的假借义。根据我们的考察,意义是“甚”的“孔”,在春秋以前的用法很单纯,全部作状语,表示程度深。例如:王曰:白父孔 (“显”的意思)又光。(虢季子白盘)九江孔殷。(尚书禹贡)嘉言孔彰。(尚书伊训)皇夫孔圣。(诗经十月之交)祀事孔明。(诗经楚茨)“孔”在尚书中共用4次,诗经68次,全部用作状语,表示程度深;所以,“孔”在春秋之前是程度副词。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孔”作状语的用例大大减少,论语、孟子根本不用,其他书偶有出现也大部分是引自尚书、诗经。左传共6例,均引自诗经。墨子1例,引自尚书。荀子1例,引自诗经。不是引文的只有庄子人间世1例:“夫以阳为充孔扬”,郭象注:“言卫君亢阳之性充张于内甚扬于外”。老子中有1例作定语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章)各家训释分歧很大。王弼:“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朱谦之:“孔,甚。”陈鼓应:“孔,甚,大。”其实“孔德”的“孔”不如按说文直接释为“嘉美”,这是形容词,与用作状语的“孔”是两个词,不应释作“甚”。 到了汉代,“孔”作状语的用例更少。史记用过两次, 分别引自诗经、楚辞。有的引文干脆给改了。例如书禹贡:“九江孔殷”,史记夏本纪改作“甚中”。这说明“孔”作程度副词到汉代已经消亡。2、滋“滋”在先秦有两个意思。一为滋长、增多,这是动词,一般作谓语。例如: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尚书泰誓)何故使吾水滋。(左传哀公八年)另一意义是“更加”,这是从“增多”义引申出来的,都作状语,已虚化为副词。例如:所丧滋多。(左传昭公十五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不亦去人滋久。(庄子徐无鬼)位滋尊而礼愈恭。(公羊传宣公六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老子五十七章)前四例修饰形容词,后三例修饰动词。左传等12部著作中程度副词“滋”的全例用例统计如下:修饰形容词修饰动词合 计左 传老 子庄 子孟 子荀 子公羊传82221311111 3 2 2 2 1(尚书、诗经、论语、墨子、韩非子、谷梁传无例)史记中“滋”用作状语的18例,其中修饰动词的2例,修饰形容词的16例。例如:臣不佞,寝疾,未能趋走以滋进也。(赵世家)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魏其武安侯传)征求滋多。(吴王濞传)商贾滋众。(平准书)但是,到了论衡中只有一例用作状语。(自衣:“至蒙、诵滋甚”)。而 法显传、世说新语、百喻经、杜诗中都没有作状语的用例了。可见“滋”作程度副词,东汉以后,已逐渐衰亡。3、已“已”的基本意思是动词“目”,另外还可作句尾语气词、时间副词,也可以作程度副词。例如: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 也。(周礼冬官考工记)郑注:已,太也,甚也。所知,吾哭诸野;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礼记檀弓上)郑注:已,犹太也。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赵注:“已甚,泰过也。”孙 疏:“孟子言孔子凡所为不为已甚泰过者也,如论语云疾之已甚乱也同意。”朱熹:“已,犹太也。”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在我们考察的先秦12部著作中,“已”用作程度副词的有:左传17例,公羊传2例,谷梁传8例,论语2例,孟子2例。都是修饰形容词。相当多的用例是“已甚”连用,例如左传的17例中有10例为“已甚”。西汉以后,“已”作程度副词用的除史记中引左传一例外,在论衡、法显传、世说新语、百喻经等书中,我们还没有发现。也许“已”作程度副词只是春秋战国时齐鲁地区的方言,汉以后不再使用。四、从先秦到唐代都作程度副词从先秦到唐代都作程度副词的只有七个,它们是:最、太、愈、益、弥、至、极。1、最“最”原是动词,表示“会聚”,在句中都作谓语。例如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战国末期才从动词虚化为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在句中基本充当状语。例如:是最为众强长久地以正。(荀子议兵)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谷梁传文公十一年)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史记吕后本纪)谁最甚者?(史记留侯世家)有若在鲁,最似孔子。(论衡讲瑞)以发为最尊。(论衡讥日)此中最是难测地。(世说新语雅量)毛诗何句最佳?(世说新语文学)现将我们考察的17部著作的全部用例作一统计(见343页第1表),非状语用法的例句如下:金之与玉,瑞之最也。(论衡验符)高大之最也。(论衡初禀)王者,长巨之最也。(论衡初禀)古诗中何句为最?(世说新语文学)这种用法一直沿续到现代,如“世界之最”,可认为是“最”的特殊用例。状(表程度)修饰动词 修饰形容词谓宾合 计会 聚谷 梁 传公 羊 传荀 子庄 子墨 子韩 非 子史 记论 衡法 显 传世说新语百 喻 经 1 2 1 1 6 4 58 25 4 12 3 10 3 8 9 121110831913129111118/2、泰(太)在古书中泰、太、大经常通用。例如诗经小雅巧言“昊天泰 ”也作“昊天大 ”。诗经云汉“旱既太甚”也作“旱既大甚”。“泰”、“太”表示程度时在句中只作状语。例如:不泰多事乎?(庄子渔父) 车席泰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儒者称圣泰隆。(论衡宣汉)太盛难守也。(墨子亲士)君饮太过。(世说新语任诞)太不忍人。(韩非子内储说上)全部用例统计如下:泰修饰形容词 修饰动词太修饰形容词 修饰动词诗 经老 子庄 子墨 子韩 非 子史 记论 衡世说新语 1 1 1 3 2 4 / 5 1 3 2 26 4 9 17 133、愈“愈”的基本义是“胜过”、“超过”。例如论语公冶长:“女与回也孰愈?”在句中充当谓语。程度副词“愈”是从动词“愈”虚化来的,表示程度深,相当于现代“更加”、“越发”等意义。都作状语。例如:曷云其还,政事愈蹙。(诗经小雅小明)国人愈惧。(左传昭公七年)是愈疑天下。(史记平原君虞卿传)愈觉有待之为烦。(世说新语雅量)全部用例统计如下:修饰形容词修饰动词合 计诗 经左 传老 子孟 子庄 子荀 子墨 子韩 非 子史 记论 衡世说新语1186417112322544630221332131082341244、益“益”的本义是水漫出来,引申为增加,如吕氏春秋察今:“ 水暴益。”表示程度的“更加”、“越发”义是从“增加”义虚化来的,但意义相差已远,已分化成两个有引申关系的词。“益”表示“更加”、“越发”义时都作状语,例如:国人益惧。(左传昭公七年)济阳君还益亲之。(韩非子内储下)济益叹其难测。(世说新语赏誉)吾父死而益富。(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故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行操益清,交者益鲜。(论衡讲瑞)例(1)(3)修饰动词,例(4)(6)修饰形容词。全部用例统计如下:修饰形容词修饰动词合 计左 传庄 子孟 子韩 非 子史 记论 衡法 显 传世说新语43251265234892236629215723总之,“益”从先秦到六朝都用作程度副词。5、弥“弥”的基本义是“满”的意思。例如:弥月不迟,是生后稷。(诗经鲁颂 閟宫)弥山跨谷。(史记司马相如传)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世说新语德行)表示程度的“更加”、“越发”义是从动词满虚化来的,“越发”义在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殡仪服务职业认证考试面试要点及模拟题集
- 桃花心木课件教学
- 公务员应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艺术设计领域招聘考试试题预测及备考策略
- 2025年国家历史局选拔考试复习题目与答案详解
- 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最佳
- 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扶贫
- 莫言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呈现及其意义
- 2025年环境科学与管理专业高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肥料登记证授权合同范本
- 工业厂房租赁管理办法
- 辽宁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 肺癌免疫治疗病例分享
- 2025年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清华大学
- 2025云南师范大学辅导员考试题库
- 2025年国考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财务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贵州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电容膜片真空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社工儿童沟通技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