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剪力墙结构教师公寓设计 毕业设计计算书.doc_第1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教师公寓设计 毕业设计计算书.doc_第2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教师公寓设计 毕业设计计算书.doc_第3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教师公寓设计 毕业设计计算书.doc_第4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教师公寓设计 毕业设计计算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公寓设计 摘 要 根据相关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设计此六层住宅楼,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本次设计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方面的内容,在建筑设计中,本着“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的原则,进行了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并用天正 cad绘制了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在结构设计 中,选取一榀框架进行手算,通过荷载统计、内力计算、内力效应组合及配筋计算得出此榀框架柱和梁的 配筋,最后利用 pkpm建模计算绘制整个建筑的结构施工图。通过本次设计了解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流 程,巩固了专业知识,达到了毕业设计的要求。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配筋;pkpm 计算 abstract according to relevant architecture design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design this six-story residential building, structure form for cast-in-situ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this design includes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of two contents, in architecture design, in “safety, applicable, economy, beautiful“ principle, the construction plan, elevation, section design, and drawn tianzheng cad floor-plans, elevation and section. in structural design, selection of investigated.one is on hand, through the 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 load statistics, the internal force effect combination and calculated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column and beam investigated.one reinforcement, finally, using the pkpm modeling calculation draw the entire building structure construction drawings. through this design underst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process, consolidat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ached the graduation design requirements. keywords: frame-shear wall;cast-in-situ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beam-column reinforcement; pkpm calculation 目 录 引言 .1 1 建筑设计 .2 1.1 设计理念 .2 1.2 工程概况 .2 1.3 设计依据 .2 1.4 平面设计 .3 1.5 立面设计 .3 1.6 剖面设计 .3 2 结构布置及截面尺寸初步估计 .7 2.1 结构布置 .7 2.2 柱截面设计 .7 2.3 梁截面设计 .8 2.4 剪力墙截面设计 .8 3 结构计算简图及刚度参数计算 .8 3.1 结构计算简图 .8 3.2 梁线刚度 ib 9 3.3 柱线刚度 ic 9 3.4 框架柱抗推刚度 10 3.5 剪力墙抗弯刚度计算 11 3.6 铰结体系结构刚度特征值计算 11 4 竖向荷载及其内力计算 12 4.1 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 12 4.2 竖向恒载统计 13 4.3 竖向活载统计 15 4.4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17 4.5 活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23 5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29 5.1 重力代表值计算 29 5.2 总地震作用计算 31 5.3 地震作用下剪力墙内力计算 34 5.4 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34 6 荷载效应及内力组合 37 6.1 梁柱内力调整 37 6.2 荷载效应组合 40 7 截面设计 45 7.1 框架梁配筋计算 45 7.2 框架柱配筋计算 48 7.3 楼板配筋计算 51 8 框剪结构设计(电算) 53 8.1 荷载统计 53 8.2 配筋面积计算 55 8.3 结构设计信息 57 8.4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 66 8.5 结构位移 67 总结 71 致谢 72 参考文献 73 1 引言 我的毕业设计题目为大学廊坊分校教师公寓设计(方案一) 。在毕业设计前期, 我温习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专业课,查阅了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等设计规范,到图书馆借阅了框架剪 力墙设计相关的书籍。在毕业设计中期,我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建 筑、结构设计。在毕业设计后期,在老师的审批和指正下,修改手算稿并进行 pkpm 建模计算 绘制结构施工图。 毕业设计的几个月里,在指导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经过查阅资料、设计计算,加深了对 新规范、规程、手册等相关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巩固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在制作电子手稿时,进一步熟练了 word 和 excel。在绘图建筑图和结构图时熟练掌 握了 autocad、天正、pkpm 等绘图设计软件。以上这些工作基本上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 要求。 在计算过程中选取了一榀框架进行手算,其他榀框架和剪力墙用 pkpm 软件进行计算。在 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指正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2 1 建筑设计 1.1 设计理念 “住”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住宅楼是为人们生活提供最为良好环境的建筑。随 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住宅楼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 舒适性。保持良好的通风,足够的光线,温湿度适合,层高较高没有压抑感。 (2)实用性,尽 量使室内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对各种家具和电器的需求,同时符合当地居住习惯,使之更人性 化。 (2)安全性。建筑严格按照当地抗震设防标准设计,充分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 (4)经济 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严格控制建设经费。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本着“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的原则,在满足住宅设计功能要求 的前提下,完成了建筑设计这一环节,合理的选择框架-剪力墙,并为以后的结构设计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 1.2 工程概况 本设计住宅楼位于廊坊市,占地 463.32 平方米。该地段地势平坦,环境较好。 根据设计资料的规划要求,本住宅楼建筑共六层,无地下室,两个单元,一梯两户,户型三室。 室内外高差:750mm。 墙身做法:墙身采用 240mm 厚普通烧结砖,用 m5 混合砂浆砌筑。内粉刷为混合砂浆浆底, 纸筋抹灰面,厚 20mm, 内墙涮两度涂料,外墙贴砖。 楼面做法:楼板顶面为 20mm 水泥砂浆找平,5mm 厚 1:2 水泥砂浆加“108”胶水着色粉面层; 楼板底面为 15mm 厚纸筋面石灰抹底,涂料两度。 屋面做法(上人屋面):现浇楼板上铺膨胀珍珠岩保温层,1:2 水泥砂浆找平层厚 20mm,二 毡三油防水层,撒绿豆砂保护。 门窗做法:塑钢窗和木门。 1.3 设计依据 (1) 大学廊坊分校教师公寓设计(方案一)的任务书 (2)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3) 住宅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及建筑地面设 计规范等相关建筑设计规范 3 1.4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如图 1.1 该建筑物总长度为 39.6m,总宽度为 11.7m,共六层,总建筑面积为 2779.32m2 。 住宅楼平面设计主要是设计各个房间的开间进深,以及房间之间的组合关系。同时设计时 应注意居民的生活起居要求,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应为生活提供方便。 房间平面形 状和尺寸主要是综合考虑家具布置、房间组合、技术经济条件和总体上节约用地等多方面因素 来确定的,同时房间的开间和进深要符合建筑模数。 门窗的大小和位置,应考虑房间的出入方便,疏散安全,采光通风良好。 各主要房间的具体尺寸和面积一一列出,见表 1.1: 表 1.1 房间尺寸和面积 序号 房间名称 尺寸 面积(m 2) 1 卧室 a 33004200 13.87 2 卧室 b 27005100 14.04 3 卧室 c 33005100 16.83 4 起居室 39006600 25.82 5 餐厅 27005100 13.77 7 厨房 27002700 7.02 5 洗手间 27002400 6.75 7 楼梯间 24005100 12.24 1.5 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如图 1.3 建筑立面设计需要考虑室外门窗洞口的位置、大小及排列方式,考虑外墙的外装饰效果及 建筑整体效果,使之能够充分体现建筑的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1.6 剖面设计 立面设计如图 1.2 本方案中每层层高均为 3m。窗台的高度都采用 0.9m。出于采光方面的考虑,窗户的高度 设为 1.5m。本建筑设计底层室内相对标高0.000 ,室外地面标高为-0.750m。 4 图 1.1 建筑首层平面图 5 图 1.2 建筑 1-1 剖面图 6 图 1.3 建筑立面图 7 2 结构布置及截面尺寸初步估计 2.1 结构布置 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 屋面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肋形屋盖,屋面板厚 100mm; 楼面结构: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板厚 100mm; 楼梯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 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 剪力墙布置在楼梯间周围,标准层结构布置平面图如图 2.1 所示: 图 2.1 结构平面布置图 2.2 柱截面设计 选择首层负荷面积最大的柱子,按轴压比限值考虑。 该结构选用 c30 的混凝土 ,选用二级钢筋 hrb335 。框214.3/cfnm 230/yfnm 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轴压比限值 =0.85,楼层总荷载标准值 =12kn/m2, 楼层数kq n=6,弯矩影响调整系数 =1.1,恒载与活载的荷载分项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1.25。柱的 _ 负荷面积 a= =19.305mm2。)1.526.1(3. 8 由公式 cnkcfaqa _ 可得: =157000mm2c b=h= =396mm. 考虑到个柱子的尺寸不宜相差过大以及柱子抗侧移刚度应有一定的保证,因此初选柱截 面尺寸为: 450mm450mm 2.3 梁截面设计 横向框架梁:取 ac 跨,跨度: ,梁高取 ,mlb60. mlhbb 60.37.)10/8( 初选 ;梁宽度 ,初选 。 mhb50)2/14(h50 按简支梁满载时的 验算,max)8.06(m 取 , 2/1knqk knmm8.254/1)6.29.351(.8.0max 选用 hrb335,混凝土 , ,按单筋梁估算,0c0b knmmbhfboc 8.2542.30)/.(.4.).( 221 于是初选梁截面为:250mm500mm。 对纵向框架梁作与横向类似的计算,为了便于施工,纵向框架梁也取 250mm500mm。 2.4 剪力墙截面设计 剪力墙截面面积 与楼面面积 之比按 3%4%考虑,且纵横连个方向剪力墙截面积应waf 大致相同,即纵、横向各应有 =(1.5%2% ) =6.949.26,初选剪力墙厚w7.1639 200mm,粗算得 =(6.6+5.1+5.1) 0.2 2=8.4 m2,满足要求。按图示布置的剪力墙也满足剪w 力墙壁率不小于 5cm/ m2 的要求。 3 结构计算简图及刚度参数计算 3.1 结构计算简图 框架剪力墙的计算简图可简化为铰结体系和刚结体系两种,在铰结体系中,框架和 剪力墙之间通过楼板联系或虽有连梁但刚度很小,其对墙肢的约束很弱,在计算简图中 总剪力墙和总框架之间可以简化为铰结连杆; 9 在刚结体系中,框架和剪力墙之间通过连梁联系,连梁对墙和柱都产生约束作用,但对 柱的约束作用将反映在柱的 d 值中,因而计算简图中,连梁与总剪力墙相连端处理为刚 结,而与总框架相连端为铰结,根据以上所述及结构平面布置图,在横向水平力作用下, 框架和剪力墙之间是通过楼板联系的,故简化为铰结体系。计算简图如图 3.1。 图 3.1 结构计算简图 3.2 梁线刚度 ib 根据规范可知,对于现浇楼板其梁的线刚度应进行修正: 边框架梁 =1.5 i0 中框架梁 =2 表 3.1 框架梁线刚度 边跨 中跨位 置 跨 度 截面 (m m) )(12/43mhbioobi5.1)m(/knleiibb obi0.2)m(/knleiibb ad 跨 6.6 m 4109.4136. de 跨 5.1 m 0.25 0.50 306.30.2.5 注:c30 混凝土 e= 27/1.3mkn 3.3 柱线刚度 ic 表 3.2 框架柱线刚度 轴号 层号 截面 层高 )(12/43mhbio)m(/knleiibc 1 0.450.45 4.3 0.0034 4108.2a、d、e 2-6 0.450.45 3.0 0.0034 10 注:c30 混凝土 e= 27/10.3mkn 3.4 框架柱抗推刚度 3.4.1 横向 2-6 层框架柱 d 值计算(边框架) 表 3.3 2-6 层框架柱 d 值(边框架) 轴线 截面 cii2431 ic221hidc 45.00.518 0.206 9393.6 1.187 0.372 16963.2 0.670 0.251 11445.6 注:层高为 3.0m 2-6 层轴 1 与轴 17 边框架 : kn/m4.378026.1452.693.d 3.4.2 横向 2-6 层框架柱 d 值计算(中框架) (见表 3.4) 表 3.4 2-6 层框架柱 d 值(中框架) 轴线 截面 cii2431 ic221hidc 45.00.690 0.257 11719.2 1.585 0.442 20155.2 0.895 0.309 14090.4 2-6 层轴 2、轴 3、轴 7、轴 8、轴 19、轴 10、轴 11、轴 15、轴 16 中框架 各榀框架的抗侧刚度: kn/m8.4596.102.5.19d 3.4.3 横向底层框架柱 d 值计算(边框架) (见表 3.5) 表 3.5 底层框架柱 d 值(边框架) 轴线 截面 cii2431 ic221hidc 45.00.741 0.453 7026.5 1.699 0.594 9213.6 0.958 0.493 7647.0 2-6 层轴 1 与轴 17 边框架 : kn/m1.3870.764.92135.706d 3.4.4 横向底层框架柱 d 值计算(中框架) (见表 3.6) 表 3.6 底层框架柱 d 值(中框架) 轴线 截面 cii2431 ic221hidc 45.00.987 0.498 7724.5 2.268 0.649 10066.7 1.280 0.543 8422.5 11 2-6 层轴 2、轴 3、轴 7、轴 8、轴 19、轴 10、轴 11、轴 15、轴 16 边框架 各榀框架的抗侧刚度: kn/m7.26135.847.1065.24d 3.4.5 横向楼层总抗侧刚度计算 2-6 层: kn/m98.9.37802 1 层: kn/m236761 4.4.6 楼层平均抗侧刚度 kn/m1.5938).4894892(3.161 iihdh 3.4.7 总框架平均每层架抗推刚度 平均层高: .6 总框架平均每层抗推刚度: kn167293.35198hdcf 3.5 剪力墙抗弯刚度计算 为了便于计算,略去纵向剪力墙的作用。 剪力墙厚度:200mm,混凝土等级:c30 剪力墙等效抗弯刚度公式: )91/(2haieiweq 其中: 剪应力沿截面分布不均匀系数,矩形截面取 1.2:;h剪力墙总高度; 各墙肢截面面积之和;e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剪力墙截面惯性矩。wa wi ad 跨单片剪力墙 7731085.61095.6201/ wi 2mkn ad 跨单片剪力墙等效抗弯刚度 eqei2kn de 跨单片剪力墙 773.4.4/wi 2 de 跨单片剪力墙等效抗弯刚度 108eqi2 总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 777 1055e 2mkn 3.6 铰结体系结构刚度特征值计算 17.052.416933.eqwfiech 12 4 竖向荷载及其内力计算 4.1 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 图 4.1 楼板荷载传递简图 取 9 轴为计算框架 计算单元宽度为 3.3m, 8 轴线至 10 轴线间,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的水 平阴影所示,如图 4.1。 13 4.2 竖向恒载统计 4.2.1 竖向恒载作用简图(如图 4.2): 图 4.2 竖向恒载作用简图 4.2.2 屋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20 厚水泥砂浆找平: 0.0220=0.4 kn/m2 100140 厚( 2%找坡)膨胀珍珠岩: 1/2(0.1+0.14)7=0.84 kn/m2 100 厚钢筋混凝土结构层: 0.125=2.5 kn/m2 15 厚底板抹灰: 0.1516=0.24 kn/m2 14 屋面恒荷载 kn/m298.3 ad 跨与 de 跨梁自重+梁侧粉刷: 0.250.50.25+2(0.5-0.1)0.0217=3.4 kn/m2 因此,作用在顶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梁自重荷载: mkngdea/4.316 板传到梁上的荷载: mkn/13.98.22 4.2.3 楼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25 厚水泥砂浆找平: 0.2520=0.5 kn/m2 100 厚钢筋混凝土结构层: 0.125=2.5 kn/m2 15 厚底板抹灰: 0.1516=0.24 kn/m2 屋面恒荷载 kn/m224.3 ad 跨与 de 跨梁自重+梁侧粉刷: 0.250.50.25+2(0.5-0.1)0.0217=3.4 kn/m2 填充墙自重+墙面粉刷: 0.24(3.0-0.5)19+2 (3.0-0.5) 0.0217=13.1kn/m2 因此,作用在标准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梁自重+填充墙荷载: mkngdea /5.1634.1 板传到梁上的荷载: 9022 4.2.4 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边柱连系梁自重+粉刷: 0.250.53.325+2( 0.5-0.1)0.02173.3=11.21 kn 女儿墙自重+粉刷: 10.020.2419+10.022173.3=17.29 kn 连系传来屋面自重: 0.50.53.33.33.98=10.84 kn 顶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kn34.96eag 中柱连系梁自重+粉刷: 0.250.53.325+2( 0.5-0.1)0.02173.3=11.21 kn 连系传来屋面自重: 0.50.53.33.33.982=21.68 kn 顶层中节点集中荷载 kn89.326d 4.2.5 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边柱连系梁自重+粉刷: 0.250.53.325+2( 0.5-0.1)0.02173.3=11.21 kn 15 钢窗自重: 1.51.80.45=1.22kn 窗下墙体自重+粉刷: 0.240.9(3.3-0.45 )19+2(3.3-0.45) 0.02170.9=13.44 kn 窗边墙体自重+粉刷: 0.24(1.5-0.45 )(3.0-0.5-0.9 )19+0.022(1.5- 0.45) (3.0-0.5-0.9)19=5.91 kn 框架柱自重+粉刷: 0.450.453.025+(0.454-0.243) 0.02173.0=16.29 kn 连系传来楼面自重: 0.50.53.33.33.24=8.82 kn 标准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kn78.59eag 边柱连系梁自重+粉刷: 0.250.53.325+2( 0.5-0.1)0.02173.3=11.21 kn 内纵墙自重+粉刷: 0.243.0(3.3-0.45 )19+2(3.3-0.45) 0.02173.0=44.80 kn 框架柱自重+粉刷: 0.450.453.025+(0.454-0.243) 0.02173.0=16.29 kn 连系传来楼面自重: 0.50.53.33.33.24=8.82 kn 标准层中节点集中荷载: kn94.8dg 4.3 竖向活载统计 活荷载:屋面活荷载:2 kn/m 2,楼面活荷载:2 kn/m 2 16 4.3.1 竖向活载作用简图见图 4.3: 图 4.3 竖向活载作用简图 4.3.2 作用在顶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mknpdea /6.30.26 4.3.3 作用在顶层节点上的集中荷载pea 45.02.5.6d 91305. 4.3.4 作用在楼面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mknpea /62 4.3.5 作用在标准层节点上的集中荷载pea 45.023.5.0 17 knpd 9.102.35.0. 4.4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将框架分成多个独立的单层无侧移框架,用力矩分 配法进行计算,求得每层框架的弯矩后再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框架各杆端的弯矩, 4.4.1 框架梁固端弯矩计算 1) 顶层: ad 跨: 25.06/.1 mknggadad /09.153.)25.0.1(4.3)( 36316 ad 跨梁固端弯矩: mknm78609/2 de 跨: 2.05/.1ggdede /27.143.)2.03.1(4.3)( 36316 de 跨梁固端弯矩: 957/2 2) 标准层及底层 ad 跨: 25.06/.1 mknggadad /02.69.1)25.0.1(.6)( 331 ad 跨梁固端弯矩: mknm4902/ de 跨: .05/6.1ggdede /35.269.10)321(5.6)2(231 de 跨梁固端弯矩: 9543/2 18 4.4.2 利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无侧移框架弯矩(见表 4.1) 表 4.1 恒载作用下无侧移框架弯矩 层 号 件件件件件件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件件件件 0.393 0.305 0.301 0.217 0.283 0.22 0.281 0.359 0.361 0.28件件件件 -21.34 21.34 -11.83 11.83 8.39 6.51 6.42 3.21-1.38 -2.76 -3.60 -2.80 -3.57 -1.79 0.54 0.42 0.42 0.21 -1.80 -3.61 -3.63 -2.810.17 0.35 0.45 0.35 0.45 0.22 -0.07 -0.05 -0.05 -0.03 -0.04 -0.08 -0.08 -0.060.01 0.02 0.01 0.02 0.01 件件件件 8.86 6.88 -15.76 22.33 -3.13 -2.43 -16.78 6.59 -3.71 -2.87件件件件件 2.95 3.44 -1.04 -1.22 -1.24 -1.44 件件件件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件件件件 0.361 0.361 0.277 0.204 0.266 0.266 0.264 0.332 0.334 0.334 件件件件 -21.34 21.34 -11.83 11.837.70 7.70 5.91 2.96 -1.27 -2.54 -3.32 -3.32 -3.29 -1.650.46 0.46 0.35 0.18 -1.69 -3.38 -3.40 -3.40 0.15 0.31 0.40 0.40 0.40 0.20-0.06 -0.06 -0.04 -0.02 -0.03 -0.07 -0.07 -0.07 0.01 0.01 0.01 0.01 0.01件件件件 8.11 8.11 -16.24 22.23 -2.90 -2.90 -16.43 6.94 -3.47 -3.47 件件件件件 2.70 2.70 -0.97 -0.97 -1.16 -1.16件件件件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件件件件 0.566 0.434 0.278 0.362 0.36 0.43 0.566件件件件 -21.34 21.34 -11.83 11.83 12.08 9.26 4.63-1.97 -3.93 -5.12 -5.09 -2.55 1.11 0.85 0.43 -2.00 -3.99 -5.260.22 0.44 0.57 0.57 0.28 -0.12 -0.09 -0.05 -0.06 -0.12 -0.160.03 0.04 0.04 0.02 件件件件 13.07 -13.07 22.89 -4.51 -18.37 5.47 -5.42件件件件件 4.36 -1.50 -1.81 二 至五 层 件件件件 六 层 件件件件 一 层 a d e 件件件件 19 4.4.3 弯矩叠加及不平衡弯矩分配(见表 4.2) 表 4.2 恒载作用下叠加后的弯矩 层 号 节 点杆 件 截 面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分 配 系 数 0.393 0.305 0.301 0.217 0.283 0.22 0.281 0.359 0.361 0.28叠 加 后 的 弯 矩 51.00 30.24 -69.52 99.49 -16.94 -10.07 -76.52 31.12 -22.95 -13.57 不 平 衡 弯 矩弯 矩 分 配 -4.68 -3.64 -3.59 0.87 1.13 0.88 1.12 1.96 1.97 1.53 最 终 杆 端 弯 矩 46.32 26.60 -73.11 100.36 -15.81 -9.19 -75.40 33.08 -20.98 -12.04杆 件 截 面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分 配 系 数 0.361 0.361 0.277 0.204 0.266 0.266 0.266 0.332 0.334 0.334叠 加 后 的 弯 矩 47.69 48.8 -71.63 98.97 -16 -16.32 -74.98 32.75 -21.81 -22.19 不 平 衡 弯 矩弯 矩 分 配 -9.01 -9.01 -6.91 1.70 2.21 2.21 2.21 3.74 3.77 3.77 最 终 杆 端 弯 矩 38.68 39.79 -78.54 100.67 -13.79 -14.11 -72.77 36.49 -18.04 -18.42杆 件 截 面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分 配 系 数 0.361 0.361 0.277 0.204 0.266 0.266 0.266 0.332 0.334 0.334叠 加 后 的 弯 矩 47.69 47.69 -71.63 98.97 -16 -16 -74.98 32.75 -21.81 -21.81 不 平 衡 弯 矩弯 矩 分 配 -8.61 -8.61 -6.60 1.63 2.13 2.13 2.13 3.62 3.64 3.64 最 终 杆 端 弯 矩 39.08 39.08 -78.23 100.60 -13.87 -13.87 -72.85 36.37 -18.17 -18.17杆 件 截 面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分 配 系 数 0.361 0.361 0.277 0.204 0.266 0.266 0.266 0.332 0.334 0.334叠 加 后 的 弯 矩 46.93 47.69 -71.63 98.97 -15.77 -16 -74.98 32.75 -21.13 -21.81 不 平 衡 弯 矩弯 矩 分 配 -8.33 -8.33 -6.39 1.59 2.07 2.07 2.07 3.39 3.41 3.41 最 终 杆 端 弯 矩 38.60 39.36 -78.02 100.56 -13.70 -13.93 -72.91 36.14 -17.72 -18.40杆 件 截 面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分 配 系 数 0.566 0.434 0.278 0.362 0.36 0.434 0.566叠 加 后 的 弯 矩 45.41 -33.49 58.86 -15.3 -47.65 14.35 -19.75 不 平 衡 弯 矩弯 矩 分 配 -6.75 -5.17 1.11 1.45 1.44 2.37 3.08 最 终 杆 端 弯 矩 38.66 -38.66 59.97 -13.85 -46.21 16.72 -16.67 六 层 11.92 -4 -5.45 五 层 23.08 -7.77 -10.22 三 至四 层 23.84 -8 -10.9 二 层 24.95 -8.32 -11.28 -4 -5.4511.92一 层 20 4.4.4 恒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图、剪力图及轴力图(分别见图 4.4、图 4.5、图 4.6) 图 4.4 恒载作用下框架弯矩图 21 图 4.5 恒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图 22 图 4.6 恒载作用下框架轴力图 23 4.5 活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当活载产生远小于恒载及水平力所产生的内力时,可不考虑活载的最不利布置,可把活载 同时作用于所有的框架梁上,这样求得的内力与按最不利荷载位置法求的的内力较为接近,可 直接进行内力组合,但求得的梁的跨中弯矩却比最不利荷载位置法计算结果要小,因此对跨中 弯矩应乘以 111.2 系数予以增大。本工程活载内力计算采用满布荷载计算,梁跨中弯矩都乘 以 1.2 增大系数。 4.5.1 框架梁固端弯矩计算 由于各层梯形荷载相等,故每层各跨的弯矩是相等的。 ad 跨: 25.06/.1 mknppadad /8.56)2.0.1()2( 33 ad 跨梁固端弯矩: m418/ de 跨: 2.05/6.1ppdede /6.5)32.0.1()2(3 de 跨梁固端弯矩: mkn81546/ 24 4.5.2 利用弯矩分配法计算无侧移框架的弯矩(见表 4.3) 表 4.3 活载作用下叠加后的弯矩 层 号 件件件件件件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件件件件 0.393 0.305 0.301 0.217 0.283 0.22 0.281 0.359 0.361 0.28件件件件 -94.45 94.45 -54.95 54.95 37.12 28.81 28.43 14.21-5.83 -11.66 -15.20 -11.82 -15.09 -7.55 2.29 1.78 1.75 0.88 -8.51 -17.02 -17.11 -13.270.83 1.66 2.16 1.68 2.14 1.07 -0.33 -0.25 -0.25 -0.12 -0.19 -0.38 -0.39 -0.300.07 0.09 0.07 0.09 0.04 件件件件 39.08 30.33 -69.52 99.49 -12.95 -10.07 -76.51 31.12 -17.50 -13.57件件件件件 13.03 15.17 -4.32 -5.03 -5.83 -6.79 件件件件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件件件件 0.361 0.361 0.277 0.204 0.266 0.266 0.264 0.332 0.334 0.334 件件件件 -94.45 94.45 -54.95 54.9534.10 34.10 26.16 13.08 -5.36 -10.73 -13.99 -13.99 -13.88 -6.941.94 1.94 1.49 0.74 -7.97 -15.94 -16.04 -16.04 0.74 1.47 1.92 1.92 1.91 0.95-0.27 -0.27 -0.20 -0.10 -0.16 -0.32 -0.32 -0.32 0.05 0.07 0.07 0.07 0.03件件件件 35.77 35.77 -71.63 98.97 -12.00 -12.00 -74.98 32.74 -16.35 -16.35 件件件件件 11.92 11.92 -4.00 -4.00 -5.45 -5.45件件件件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件件件件 0.566 0.434 0.278 0.362 0.36 0.43 0.566件件件件 -54.78 54.78 -30.93 30.93 31.01 23.77 11.89-4.97 -9.93 -12.94 -12.87 -6.43 2.81 2.16 1.08 -5.27 -10.53 -13.870.58 1.16 1.52 1.51 0.75 -0.33 -0.25 -0.13 -0.16 -0.32 -0.430.08 0.10 0.10 0.05 件件件件 33.49 -33.49 58.93 -11.32 -47.61 14.45 -14.29件件件件件 11.16 -3.77 -4.76 一 层 a d e 件件件件 二 至五 层 件件件件 六 层 件件件件 25 4.5.3 弯矩叠加及不平衡弯矩的分配(见表 4.4) 表 4.4 活载作用下无侧移框架弯矩层 号 节 点 杆 件 截 面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分 配 系 数 0.393 0.305 0.301 0.217 0.283 0.22 0.281 0.359 0.361 0.28 叠 加 后 的 弯 矩 11.58 6.88 -15.75 22.34 -4.1 -2.43 -16.77 6.6 -4.83 -2.87不 平 衡 弯 矩 弯 矩 分 配 -1.07 -0.83 -0.82 0.21 0.27 0.21 0.27 0.41 0.41 0.32最 终 杆 端 弯 矩 10.51 6.05 -16.57 22.55 -3.83 -2.22 -16.50 7.01 -4.42 -2.55 杆 件 截 面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分 配 系 数 0.361 0.361 0.277 0.204 0.266 0.266 0.266 0.332 0.334 0.334 叠 加 后 的 弯 矩 10.88 11.11 -16.19 22.25 -5.4 -3.96 -16.41 7 -4.53 -4.63不 平 衡 弯 矩 弯 矩 分 配 -2.09 -2.09 -1.61 0.72 0.94 0.94 0.94 0.72 0.72 0.72最 终 杆 端 弯 矩 8.79 9.02 -17.80 22.97 -4.46 -3.02 -15.47 7.72 -3.81 -3.91 杆 件 截 面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分 配 系 数 0.361 0.361 0.277 0.204 0.266 0.266 0.266 0.332 0.334 0.334 叠 加 后 的 弯 矩 10.88 10.88 -16.19 22.25 -5.4 -4.4 -16.41 7 -4.53 -4.53不 平 衡 弯 矩 弯 矩 分 配 -2.01 -2.01 -1.54 0.81 1.05 1.05 1.05 0.35 0.35 0.35最 终 杆 端 弯 矩 8.87 8.87 -17.73 23.06 -4.35 -3.35 -15.36 7.35 -4.18 -4.18 杆 件 截 面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分 配 系 数 0.361 0.361 0.277 0.204 0.266 0.266 0.266 0.332 0.334 0.334 叠 加 后 的 弯 矩 12.52 10.88 -16.19 22.25 -5.93 -4.4 -16.41 7 -5.2 -4.53不 平 衡 弯 矩 弯 矩 分 配 -2.60 -2.60 -2.00 0.92 1.19 1.19 1.19 0.91 0.91 0.91最 终 杆 端 弯 矩 9.92 8.28 -18.19 23.17 -4.74 -3.21 -15.22 7.91 -4.29 -3.62 杆 件 截 面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分 配 系 数 0.566 0.434 0.278 0.362 0.36 0.434 0.566 叠 加 后 的 弯 矩 15.80 -13.08 22.45 -5.98 -18.4 5.41 -6.54不 平 衡 弯 矩 弯 矩 分 配 -1.54 -1.18 0.54 0.70 0.69 0.49 0.64最 终 杆 端 弯 矩 14.26 -14.26 22.99 -5.28 -17.71 5.90 -5.90 -0.97 -1.132.72一 层 二 层 5.80 -3.52 -2.16 三 至四 层 5.57 -3.96 -1.06 五 层 7.21 -4.49 -2.73 六 层 2.72 -1.93 -1.13 26 4.2.1 活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剪力图及轴力图(分别见图 4.7、图 4.8、图 4.9) 图 4.7 活载作用下框架弯矩图 27 图 4.8 活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图 28 图 4.9 活载作用下框架轴力图 29 5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5.1 重力代表值计算 简化计算方法:各层楼面取建筑总面积计算恒载,取楼板净面积计算活荷载;各根梁取梁截 面高度减去板厚的尺寸计算梁自重;各根柱取层高减取板厚计算柱自重;各墙断根据门窗的大小 采用有门窗的墙体按无洞口墙体重乘以相应的折减系数,外围护墙纵向乘以折减系数 0.6,外围 护墙横向、内隔墙纵向乘以折减系数 0.85;最后按各楼面包括梁及上下各半层的墙柱恒载的 100%, 楼面活荷载的 50%相加算得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 计算过程如下: 1) 底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1g 外纵墙:单位面积重量: 2/18.536.0824.0mkn 外纵墙总重: 49)/./3(698.5 外横墙: .72.31 内填充墙:单位面积重量: 2/05180.24 总重: kn46.9)/.3/.(704.5 楼板: kn16509123 剪力墙: 5.701)2.()2/./.(. 梁:单位长度梁自重: mkn/79.2).(36. 梁总重: 68.12)45.063()45.01.9()45.06(1)45.0(79.2 柱:各层柱净高去层高减去板厚,为了简化计算,柱单位高度的自重近似取 1.1 倍柱截面面积和 材料单位体积自重的乘积,以考虑粉刷层自重。 单位长度重量: mkn/57.21.450. 柱总重: 6.2)3()/3/(57. 活载: 6.9.102 综上所述: kng 03.78694.25.06.78.6125.701.53.482.746.891 2) 标注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2g 外纵墙: kn4.86.0.3.5 30 外横墙: kn15.046285.036.918.5 内填充墙: 3974 楼板: .1.2.3 剪力墙: 58.762)56(05 梁: kn68.12)45.0639(2)45.01.39(40.()4.79. 柱:各层柱净高去层高减去板厚,为了简化计算,柱单位高度的自重近似取 1.1 倍柱截面面积和 材料单位体积自重的乘积,以考虑粉刷层自重。 单位长度重量: mkn/57.21.450. 柱总重: 98634)3(57. 活载: .96.102 综上所述: kng 63.924.5.098.634.1258.761.503.15.4.73852 3) 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6g 外纵墙: kn.2991. 外横墙: 8053805385 内填充墙: 6.7.17.4. 女儿墙: 412691)( 屋面板: kn.08.38. 剪力墙: 9.2)5(725 梁: kn68.12)45.0639(2)45.016.3(4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