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段、题目分析_第1页
句、段、题目分析_第2页
句、段、题目分析_第3页
句、段、题目分析_第4页
句、段、题目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换了以后就达不到这种效 果啦。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 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 环相扣,不能互换。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 (1)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主要起点题、点明主旨、强调作者的主要感受、 深化或升华中心、发出倡议或号召等作用;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或动植物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 3 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 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 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2)在议论文中,主要起点名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的作用; (3)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 因或者依据。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涉及到开头、结 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 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一)位于开头:1.点明主旨,总领下文;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4.埋下伏笔或作铺垫。5、开门 见山 (二)位于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2.照应前 文。 (三)位于文末:1.总结全文;2.首尾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点名主旨,升 华情感。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 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 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 中心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 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 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 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 中有数,有备无患. 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表现力 (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 2、3 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 北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所以接着分析为, 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 飘摇不定,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应该结合修 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 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 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 常用语句评价用词: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 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 等) ;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 含义分析题 () 、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 ,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 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 强调后者。 () 、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 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 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 见佳” 。 ()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 育 () 、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 中的含义。 () 、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 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 ()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 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 、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 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 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 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 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 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 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 人以启迪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 深长,或饱蘸笔墨抒情。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 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 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 一个小结: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 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 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 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 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 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 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 (答题时注 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 ,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 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 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 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 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 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 题深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句子含义: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 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 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 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 ,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 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 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 的要求。 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 答案的要求。 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 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 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 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 答案。 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句子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 ,答案一定 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 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要用上。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及寓意 一、 、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二、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如 下: 开解答思路: 从段落所处位置看其在全文的作用。 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 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对上: 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或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本身: 或渲染气氛;或突出表现了 对下: 或引出下文 或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 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 ; 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 中间:承上启下、结构线索(跌宕行文意思是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 音乐忽高忽低,很好听。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 ) (前后对比) 。 1、 (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2、 (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 或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 或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或文章由转为 (如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由写物转为写人;由历史转为现实;由感 性转为理性等) 结构上: 或者是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 或者是使文章前后照应 或者是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内容上:1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 深化了主旨,强化了观点。 (卒章显志意思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 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 题、中心。 “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 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 ,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 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 )2 含蓄类 使文章在表达上委婉含蓄,以人深思,激发联想 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深化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结尾段 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 意无穷,回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画龙点睛 ,与首段相照应使 结构严谨 ,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名或揭示 从段落内容本身看其服务性。 设定情节、描摹物象(描写景物) 、援引事例 从内容的表达方式或艺术手法来理解分析。 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 手法:象征、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以小见大 作用:形象上鲜明具体、抒情上含蓄委婉或真挚强烈、叙事上摇曳多姿、观点 上明确突出头段 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 、 、 文章的感情抒发入手。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有意安排一 定的段落,或议论,或抒情,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比如朱德同 志回忆我的母亲 ,文章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短短两句话,独立成段, 不仅交代了写作缘由、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用“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 感情基调,首段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也表达了对母亲优秀品质的赞美。文 章最后更是这种感情的升华。不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 把热爱母亲的感情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共产主义事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表达了自己尽忠民族和人民,尽忠共产主义来报答母亲的决心,读来不能不令 人感动,这正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 具体方法: 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创造文化氛围或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 章语境分析 写景的语段: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 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 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七种情况判断: 是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了背景, 是否渲染了气氛,为后面内容做铺垫 是否奠定基调, 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 是否深化了主题, 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其他语段:呼应上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等等 题目的作用、有何寓意 一、标题的含义 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 来分析含义。如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谈谈你 对题目的理解。 ”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 实实在在的, “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 结合原文可知, “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 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 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 “河” 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我”找到了一次 挑战的机会。 二、题目的作用 1、记叙文题目点明了地点, 如钱塘江观潮,还交代了主要事件是观潮,全 文紧紧围绕题目的限制范围展开叙述。 2、题目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 3、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董存瑞舍身炸暗 堡舍身一词就高度赞扬了董存瑞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5、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 6、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 ; 7、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等。 8、议论文题目往往揭示(暗示)论题或论点; 9、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 分析题目作用,要把握文章中心,联系主要内容,考虑题目的来源,拟 题的依据,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考虑题目所用的手法,分析题目的比喻义、 双关义、象征义等等,此外,还要考虑题目的句式结构,综合各种信息、分析 具体情况,再做全面表述。 如何分段 分段与分层的训练 一、分段与分层的六种基本方法: (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段。 (二)按时间顺序分段。 (三)按空间位置变化(方位顺序)分段。 (四)按事物分绍的不同方面分段。 (五)按“总分总”的关系分段。 (六)按“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分段。 二、提高短文分析能力的方法是: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 第一节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种类的文章 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写事的记叙文,能清楚地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 物、原因、经过、结果。 二、分段方法 一般按“原因、经过、结果”分三段。如果事情的经过特别长,要把“经过” 分成“发展”和“高潮”两段。那么比较长的记叙文就可以分四段。要根据具 体情况来划分。 三、举例说明 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 第一自然段:概述上甘岭战斗的激烈 第二自然段:讲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到了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占领的 5979 高 地。 (这就是事情的原因) 第三到六自然段:讲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就 是事情的发展) 第七到十一自然段:详细叙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壮 烈牺牲的经过。 (这就是高潮部分) 第十二自然段:讲战士们在黄继光的鼓舞下英勇杀敌,占领了高地。 (这就 是事情的结果) 因此这篇文章就应该分成四段。 四、独立完成罗盛教一文的分段练习。 (1)1950 年冬天,罗盛教参加了志愿军,来到了朝鲜战场。 (2)有一天,罗盛教和战友从一条小河边经过,看见几个朝鲜孩子在结了冰的 河上玩耍。 (3)忽然,冰上出现了一个窟窿,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冰窟窿里。孩子们急得 大叫。 (4)罗盛教听到叫声,飞快地向孩子们跑去,奋不顾身地跳进冰窟窿里。 (5)罗盛教在冰冷的河水里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那个孩子。 (6)罗盛教用最后的力气把孩子托出了冰窟窿,自己壮烈牺牲。 (7)孩子得救了,朝鲜人民永远怀念罗盛教。 请你现在把上面七个自然段的内容合理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二节 按时间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哪种文章 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时间顺序十分清楚的记叙文,一眼就能看出时间词语很多, 时间变化很清楚。 二、分段方法 首先,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全部找出来,然后进行归类,这样就可以分了。比如, 把表示“早上”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中午”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晚上” 的时间归为一段。春、夏、秋、冬更是典型的时间顺序。凡此种种都要按时间 顺序来分段。 三、举例说明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第一自然段:讲敌人控制的高地像一颗毒牙,楔入我军阵地。志愿军决定在第 二天黄昏发动突然袭击,攻占这个高地。 第二自然段:讲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我军悄悄摸进高地下的一条山沟里,埋伏 起来。 第三自然段:讲太阳爬上了山头,我们在山沟里把山上的敌人看得一清二楚, 我看到邱少云隐藏得特别好。 第四自然段:在 9 点钟的时候,我们的炮兵炮击山头,我们巴不得快点天黑, 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第五自然段:中午的时候,敌人使用了燃烧弹,我们周围的草丛着火了。 第六自然段:邱少云被大火烧着了,他一动也不动。 第七自然段:邱少云在烈火中被烧了一个多小时,纹丝不动,壮烈牺牲。 第八自然段:黄昏时分,战士们高喊着为邱少云报仇,勇猛的冲上高地,消灭 了全部敌人。 这篇课文,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决定在第二天黄昏、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太 阳爬上了山头、在 9 点钟的时候、中午的时候、黄昏时分” ,把这些词语简单地 归一归类,就成了“决定在第二天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 、 “第二天早上我军 潜伏隐蔽在高地下的一条山沟里” 、 “中午敌人使用燃烧弹,邱少云在烈火中壮 烈牺牲” 、 “黄昏时分,我军攻占高地,战斗胜利结束。 ”于是可以把这篇课文分 成四个段落。 第三节 按方位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文章 适用于写景的文章,尤其是写参观或游览的文章。这种文章的地点变化十分的 清楚。 二、如何分段 先把表示地点的词语都找出来,再进行归类,一个大的地点就是一段,地点变 化了几次就分成几段。 三、举例说明 小学语文第七册颐和园 第一段讲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是总写) 第二段讲游长廊。 第三段讲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景色。 第四段讲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 第五段讲游昆明湖。 第六段讲颐和园很美,希望你去细细游赏。 (又是总写) 现在我们来看:有四个地点出现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进行归类以后就成了三个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地点就分成三段, 再加上开头和结尾两个总写段,因此本文分成了 5 段。 四、练习题:海滨小城 第一段:讲海滨的大海的美丽景色。 第二段:讲海滨的沙滩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讲小城的庭院的美丽景色。 第四段:讲小城的公园的景色。 第五段:讲小城的街道的景色。 请你把这篇文章分成两个大段,并写出段意来: 第一段: 第二段: 第四节 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文章 适用于说明文,要说明某一种东西的文章。 二、如何分段 一般说来这种文章会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东西,不同的方面就一定要分开, 有几个方面就分成几段。 三、举例说明 小学语文第七册新型玻璃 第一段讲: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第二段讲:夹丝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段讲:变色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第四段讲:吸热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第五段讲:吃音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这篇文章写了五种玻璃,按玻璃的五个方面,于是分成 5 段。 四、练习:把下面这段文字用“/”分成三层,并写出层意来。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 字横着, 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 朵, 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 鲁迅的父亲害了病。 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母亲料理家务 ,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 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鲁迅 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 鲁迅 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也把一个坚 定的信念深深的刻在心里。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而且时时早, 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第一层讲: 第二层讲: 第三层讲: 第五节 “老三段” 一、适用于哪些种类的文章 适用于按“总分总”和“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这种顺序进行写作的文 章。 二、如何分段 第一自然段为一大段,最后一自然段为一大段,中间全部合为一大段。于是分 成三个大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三段” 。 三、举例说明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桂林山水 第一段讲: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来游桂林。 第二段讲:桂林的水十分的美。 第三段讲:桂林的山十分的美 第四段讲:总写桂林山水很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总分总”的关系来写的,第一段总写桂林山水美得不得了, 中间分别写了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有好美,最后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确美得如同 一幅画。因此这篇文章就分成了三个大段。 四、练习 小学语文第 5 册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一段讲:小兴安岭是林海,一年四季都美丽。 第二段讲: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讲:小兴安岭夏天的美丽景色。 第四段讲:小兴安岭秋天的美丽景色。 第五段讲:小兴安岭冬天的美丽景色。 第六段讲:小兴安岭又美丽又富饶。 请你把上面这篇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段意来。 第一段讲: 第二段讲: 第三段讲: 不细致: 1.归并法 先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认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再把说明同一内容 的多个自然段归并成一个个结构段。 2.三段变通法 每篇课文均有开头、中间、结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变通。 3.重点突破法 先用一句话概括全文重点内容,然后找出这一重点事件或重点问题的起讫点,把重点 段确定下来,最后看重点段落前面后面各讲什么,考虑全文如何分段。 4.标志识别法 在纵式结构的文章中,表示时间推移、地点变换和人物出没的词句常常是分段的标志, 在横式结构的文章中,这种标志常常表现为某些段落开头的总起句或结尾的小结句。 抓住这些标志就能顺利分段 对段落大意的概括, 、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要依赖于对句群的分析。因此 做好对句群的分析就成为段意概括的基础之一。 考察句群的组合,可概括为两个大的类型:其一,关联词组合;其二, 语意组合。前一种组合,关联词,对单层的或较少层次的句群分析起着“标 志”的作用;第二种则主要通过句群内部的语意结合来分析,因此演绎、判 断和推理起着关键的作用。 根据以上阐述的观点,句群分析是应该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的。 同时与之具有相同特点的段意概括也应是如此。分述如下: 1找段内主句六条规律 (1)总分关系的,一般总的一句是主句。先概括后具体写的,一般用概 括的一句做段意。如猫的第一段有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 可以作为这段的段意。段中有总结句的也是如此。 (2)有过渡句的,一般也是段意。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 段的段意。如伟大的友谊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 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 ”这一 过渡句中,第一分句是上级段意,第二分句可作下一段段意。 (3)因果关系的,一般“果”是段意。如一个粗瓷大碗:“有一回, 一场激烈的战斗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 看,是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 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就连忙给她送来。 ”这一段先记叙“果” 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粗瓷大碗。即该段意。 (4)段落的中心句,一般也是段意。如一夜的工作中,第二段中心 句为:“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稍加整理, 便可作段意。 (5)写事情的起因、结果的,一般要抓住结果归纳段意。如李时珍 的第三段,起因:李时珍准备编写一本药书。经过:李时珍为编药书而积极 准备。结果:李时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 。故第三段段意为结果李时 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 。 (6)问答形式的段落可抓住问题的答案归纳段意。偏正关系的一般根据 正的内容归纳段意。转折关系的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递进关系的抓递进部 分的内容。 2标志法 这是通过关联词来分析语意及其关系的方法。单层句群分析起来较为简 便。如: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 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鲁迅拿来主义 这是个句群,由两个句子组成,只有一层关系。其中“然而”这一关联 词就揭示了语意及其关系,起“标志”的作用。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 这种句群作为章法中“段”的现象出现,是十分少见的。这里不想对此作进 一步探讨。而较为复杂的句群是最为值得探讨的。 (1)在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 地说,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戴有什么样的理想。 (2)在封建社会,金榜提名、衣锦还乡,往往是那些地主阶级或者是那 些向往地主阶级生活的人的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想是希望 钱越赚越多,而且希望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是永恒的。 (3)而无产阶级却要打破这个“永恒”把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 会推翻。 (4)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就成为广大人民的 共同理想。 (5)所以,我们说,理想是受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限制的。 (6)比如,古时候,就像屈原。 陶铸崇高的理想 这里各句之间有二个明显的关联词, “而、所以” ,其中“所以”无疑 是一个最重要的语意及其关系的标志。它揭示了(1) (2) (3) (4)表达 的是原因,而(5)句表达的是结果。 (6)句的“比如”不过是对(5)句的 举例说明而已。所以可以通过这个标志判定这个句群的中心句是(5)句,而 本段的中心意思也应该是由(5)句所揭示的。 “标志法”十分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关联词,但是,实际上,这种 分析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句群中毕竟有许多句子是不带关联词的;另外, 如果是带了许多个关联词呢,又难以判断那个关联词揭示第一层意义。所以, 它必须通过对句群语意的分析来予以验证。 3串联法 有的段落没有可作段意的句子,但可以找表示本段意思的关键语句,把 这些语句连串起来可作为段意。如桂林山水第二段几个句子分别讲了漓 江水有静、清、绿的特点。横向连串起来,可用“漓江的水静、清、绿” , 作为段意。 4并联法 有些段法,可采用把同类概念归并为高一级概念的方法来归纳段意。如 少年闰土第四段,闰土讲了“雪天捕鸟” 、 “海边捡贝” 、 “看瓜刺猹” 、 “潮讯看鱼”等等,这些事在“我”看来,都是未曾听说的新鲜事。因此, 这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 5疏理法 这是由分析语意构成的疏密程度最终来理出句群中心句的方法。分析疏 密,原则上分析句群中结合由密而疏的顺序。一直扩而大之,找出句群的中 心句,然后揭示段意。怎么疏理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以“标志法”第二 例为例: (1)按句子写出句子序号,本段有六个句子。 (2)把意思结合得较为紧密的(1) (2) (3) (4)与(5) (6)摆在 一起。因为(1)到(4)句是讲什么样社会,什么相理想,结合得最紧密。 (3)再理出(1) (2) (3) (4)四句和(5) (6)两句之间的关系, 因(5)句有“所以” ,因此,明显的, (1) (2) (3) (4)各句表示原因, 而(5) (6)表示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所以得出结论,这个句群中心句是(5)句。从逻辑上说, 用(1) (2) (3) (4)来推论(5)句,而(6)即是对(5)的进一步解释 说明。 这个分析结果与“标志法”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6抓住中心内容法 (1)要分清主次。不要把一般的内容事无巨细,都写进去,更不要把次 要内容当主要内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三段,写了“我”的内心活动, 也写了邱少云的外表。从全文看,写“我”的内心是为了烘托邱少云的内心 世界、危险处境。生人公应是邱少云,而不是讲“我”怎样。 (2)要恰如其分。既不能添加本段中没有的内容,也不要遗漏重要内容。 小音乐家杨科第五段若概括为:“第二天,杨科死了。 ”漏了“又一次 遭毒打”这一重要内容,就不完整。 (3)内容要具体。段意一般从内容角度概括,不宜从思想角度概括,应 该指出这一段写了什么,而不应该是说明什么。如把草原第三段说成: “蒙古族人民热情接待客人。 ”就缺乏具体内容,也难于跟下面两段相区别。 若概括成:“主客见面,热烈握手。 ”就较具体。 (4)句子要完整。段意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不能用词或词组,而且最好 是陈述句,如一幅壮锦中的第六段就不能说成“小儿子是怎样找到壮锦 的” ,而应该概括成“小儿子历尽艰辛,找到了壮锦” 。 (5)要简洁明白,段落大意的文字不宜太长。 7归纳法 有一些句子,其中并没有中心句,其意思需要经过分析才能概括,在这 种情况下,可以用“归纳法”来分析。 它是一种由句群的关键句入手分析,最后归纳句群中心意思的方法。其 方法,原则上是对句群作“由疏而密”的顺序。 如: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任何一种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运用也许根本无法 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 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密切地注意电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怎么归纳这个段意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把这个句群标出序号。共五个句子。 (2)理出句子中语义结合较为松散的句子。通过对其语境的分析理解, 两句正是这个句群中承上启下类型的过渡句,所以它的关键句无疑是 句。由此,与语义结合紧密,而与的结合即较为松散。 (3)通过分析,可归纳是说马克思对科学的实际运用观点,是写马 克思对科学实际应用的态度和感受,即是写马克思对科学实际应用的关心 的事例。很明显,三句阐述了马克思身上远为主要的内容,那就是马 克思的实践精神他作为一个革命家的最优秀的品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句是关键句,三句是阐述句的主要内容。 其段意的概括应是的归纳概括。 8累加法 由一个句群组成的段落意理应是中心句表达的意思或是关键句所揭示的 意思。但是如果由二个以上的句群组合成的段落,其意义又将如何概括呢? 如: 理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一个时代 与一个时代不同,同一个时代,一个人与一人又不同。比如, 一点儿理想也没有的人有没有 呢?一般地说,是没有的。(21)(22)(23)(24) 但是究 其实,他们仍旧是有理想的,这眼前的光景正是他们的“理想” ,或者说, 他们正躺在自己的“理想”上睡觉哩。 摘自陶铸崇高的理想 这个段落是较为复杂的,分析这种段落的段意,非认真琢磨推敲不可。 必须要首先揭示其层次结构。考察这个结构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这个段落中有几个中心意思相对独立的而又清晰的句群?划分出句 群,需要强烈的语感导引,分析时必须抓住中心句或关键句。本段文字行文 中两个设问句与两句无疑是关键句。由此可推论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中 心意思表达。这也正表明其由两个句群组成。 (2)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分别用疏理或归纳的方法分析各个句群。 第一个句群的中心句应是三句;句表结果;是原因。如果 把三句话的意思综合起来,那么就可以归纳为:理想是比较复杂的,因人因 时而异。 第二个句群的中心句应是两句,至(24)各句无非是为了解说和证 明两句的。因这个句群的意思可概括为:没有理想的人是没有的。 (3)最后把二个句群的中心意思叠加在一起,此段文字的大意就可概括 为:理想是每个人都有的,它因人因时而异。 综上所述,句群分析对段落意的概括有重要的意义。且句群分析与段落 意概括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因此句群不仅仅具有语法意义,而 且还有章法意义指导我们阅读语段乃至文章。 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结方法 有的明确说出来,稍加分析,即可得出。有的文章中心 思想暗含在文章之中,没有明确说出来,需要读者深刻体会。掌握概括文章 中心思想的方法,就能根据文章的特点。较为熟练地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1分析题目概括法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 用。有些文章的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 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容易概括。 例如, 伟大的友谊一课,就可运用分析课题找中心的方法概括出体 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友谊的中心思想。 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 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 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 深对文章的理解。针对这一特点,要学会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的方法。 例如:詹天佑一课,就能从开头“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 程师”一句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从过渡句段找 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 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如太 阳这篇课文的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 常密切” ,又如灰尘的旅行中间有一句“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的生活 有什么危害性呢”?这些过渡句即文章的中心句。 4从文章的结尾找出中心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 文章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 的方法。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就能根据课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 们永远在一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中心思想。 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 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