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职业危害_第1页
火力发电厂职业危害_第2页
火力发电厂职业危害_第3页
火力发电厂职业危害_第4页
火力发电厂职业危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火力发电厂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火力发电厂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火力发电厂是集众多专业、交叉作业、相互关联、系统管理的生产性企业,随着社会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 长,我国的电力工业已进入了大电网、大机组、高参数、高自动化时期,火电厂的建设及生产过程已成为 社会关注的重点。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 国际上兴起的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现代企业管 理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识别、控制生产系统中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 源“危险源”,预防为主,立足改进,控制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使企业的全面管理职能实现有机结合, 建立一个动态控制、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自律性管理系统。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中不仅要关 注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还应关注职业病的危害及防护工作。本文重点是针对火力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因 素的客观存在,开展职业病防护的必要性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做表浅的论述,并根据目前国 内火力发电企业作业场所比较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粗略地作了一点初步调查,提出几点建议,仅供 参考。希望通过抛砖引玉,请行业专家针对该类企业的职业病防护工作提出更好的建议。 一 开展火力发电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依据、范围、内容和作用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企业要想有效地预防、控制以至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应该通过建设项目的工作 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护的调查、评价(动态性评价),充分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性质、程度、作用 条件、作用方式、防护水平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病及相关职业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和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在熟悉企业生产特性的基础上, 针对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性质、分布、危害程度、对作业人员健康影响、职业病防护措施、 应急救援措施等生产过程及生产建设项目开展卫生学、卫生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职业卫 生档案建立和管理情况的现场调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监测,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控制效果评价, 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以保证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 入生产和使用;保证建设项目建成后在职业卫生方面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护劳动者健康 及其相关权益,并为卫生部门竣工验收和企业加强职业卫生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目前的主要的评价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2 国务院令 352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务院 1987)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生部 200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85)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 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 高温作业分级(GB420084) 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1987)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噪声作业分级(LD8095)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 (以上评价依据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企业应根据所在省、市、自治区,评价依据加入地方性的规定及相关要求。 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1. 生产过程卫生学调查:了解生产工艺的全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 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工程选址及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 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设施等方面的卫生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3. 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善情况,职业健康教 育、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卫生资料归档情况。 4. 现场监测: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 5. 出具评价结果。 二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极其危害程度 1. 粉尘 粉尘主要是输煤系统在煤的储存、输送、破碎和煤斗装煤过程中出现,如在碎煤机室、输煤皮带层及各运 转点,其影响程度与工艺设计、输煤设备及通风除尘设施等的条件有关。磨煤、制粉系统泄漏以及检修过 程中也会产生粉尘,电除尘出灰口及储灰罐出灰口都会产生粉尘。 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生产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 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 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职业健康卫生标准: *含有 10%以上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煤尘卫生标准 2mg/m; *含有 10%以下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煤尘卫生标准 10mg/m; 2. 噪声 主要来源于各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由于振动、碰撞而产生的机械声和由风管、气管中介质的扩容、节流、排 汽、漏汽而产生的气体动力噪声以及磁场交变运动产生的电磁性噪声。主要有吸风机、送风机、汽轮机、 发电机、磨煤机、空压机、给水泵等。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1)听觉系统:长期接触强噪声后主要引起听力下降。听力损伤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生理性反应,后出现 病理改变直至耳聋。生理性听力下降的特点为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而病理性的听力下降则 不能完全恢复。 (2)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强噪声后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主要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 长期接触强噪声的作业人员可表现为易疲劳、易激怒(噪声性神经衰弱)。 (3)心血管系统: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 向增高)。 (4)消化系统: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 卫生限值: * 职业接触 8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85dB(A) * 职业接触 4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88dB(A) * 职业接触 2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91dB(A) * 职业接触 1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94dB(A) * 职业接触 1/2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97dB(A) * 职业接触 1/4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100dB(A) * 职业接触 1/8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103dB(A) * 但最高不能超过 115dB(A) 3.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电厂生产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有毒有害原料有:次氯酸钠、盐酸、碱、联胺、氨、六氟化硫,主要存在于化 学水处理和电气岗位。产生的有害气体有酸气、氨气等,其数量不大,锅炉燃烧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氧化 碳。 (1) 一氧化碳(CO) 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 轻度中毒:可出现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COHb10%; * 中度中毒:意识障碍发展为中度昏迷,COHb30%; * 重度中毒:意识障碍程度达到深昏迷或并发脑水肿、休克或严重心肌损害,肺水肿或呼吸衰竭, COHb10%。 卫生标准:CO 最高容许浓度为 30mg/m。在作业时间短时,CO 的最高容许浓度可适当放宽:作业一小 时以内,CO 浓度容许达到 50 mg/m3;30 分钟以内到 100mg/m;1520 分钟为 200mg/m。在上述条件 下反复作业时,两次作业之间需要间隔 2 小时以上。 (2) 氨(NH3) 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对黏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低浓度时可使眼结膜、鼻咽部、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 等。高浓度时氨损伤肺泡毛细血管管壁,使其扩张和渗透性增强,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间质和肺泡 产生大量渗出物,形成肺水肿。同时支气管、毛细支气管亦充血、水肿、痉挛。 卫生标准:最高容许浓度为 30mg/m。 (3) 盐酸(HCL)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主要可对皮肤、眼及呼吸道黏膜产生腐蚀和刺激作用,高浓度可引起严重的灼伤 。其蒸汽或烟雾可引起 急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伤。 卫生标准:最高容许浓度为 15mg/m。 (4) 氢氧化钠(NaOH)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黏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卫生标准:最高容许浓度为 0.5mg/m。 (5) 氯气(CL2)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氯被吸收后,与湿润的黏膜接触,形成盐酸和次氯酸,又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性肿 胀、充血或刺激眼结膜。新生态氧具有强氧化作用,引起脂质过氧化而损害细胞膜。吸入高浓度氯,常致 深部呼吸道病变;有时由于局部平滑肌痉挛而窒息,或通过迷走神经的反射性作用导致心脏骤停。 卫生标准:最高容许浓度为 1mg/m。 4. 高温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的部位有:锅炉、汽轮机、除氧器、加热器、导汽管和蒸汽管道等,同时包括 露天煤场等室外作业人员夏季工作的某些时间段。电厂主厂房属高温区域,需采用自然通风与局部机械通 风相结合的措施,电厂各集中控制室与主要值班室是运行人员经常值勤场所,须采取保持一定温度范围的 采暖与空调措施,改善劳动生产环境。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 体温调节产生障碍 * 水盐代谢失调 * 循环系统负荷增加 * 消化系统疾病增多 * 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 * 肾脏负担加重 当作业场所气温超过 34时,即可能有中暑病例发生。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 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卫生标准: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当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工作地点与室外温差() 22 及 22 以下 不得超过 10 2328 相应不得超过 9、8、7、6、5、4 2932 相应不得超过 3 33 及 33 以下 相应不得超过 2 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GB93589) 工作地点温度() 轻度劳动 中等劳动 重度劳动 3032 80 70 60 3234 70 60 50 3436 60 50 40 3638 50 40 30 3840 40 30 20 4042 30 20 15 4244 20 10 10 注:*持续接触热后,必要休息时间不得少于 15 分钟,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 *凡高温作业工作地点空气湿度大于 75%,空气湿度每增加 10%,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相应降低一个档次, 即采用高于工作地点温度 2的时间。 三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的测定或监测 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测定应在满负荷生产状况下进行。测试、测定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依据下面的规定 (新标准出台后执行新的规定)进行: 1. 测试频次及测试点设置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2. 化学毒物采样测定方法按照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采样规范(WS11996); 3. 噪声的测定按照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WS/T691996),测定仪器每测定点分别记录 A、C 声 级; 4. 粉尘的测定按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85); 每个测试点的测试结果取其平均值(噪声结果除外)作为评价依据。 案例:某火力发电厂对作业场所的噪声、化学物质、粉尘作了职业有害因素测定,部分工作场所和监测点 测量数据如下: 噪声测量结果 工作场所 或车间 监测点 噪声级 dB 日接触时间(h) 国家标准 dB(A) A C 锅 炉 #1 炉 A 引风机 87 94 1 94 #1 炉 B 引风机 87 92 1 94 #1 炉 A 送风机 91 98 1 94 #1 炉 B 送风机 91 96 1 94 #1 炉 A 一次风机 92 100 1 94 #1 炉 B 一次风机 93 101 1 94 #1 炉 A 磨煤机 94 101 1 94 #1 炉 B 磨煤机 94 99 1 94 #1 炉 B2 给煤机 76 86 1 94 #1 炉 C1 给煤机 76 84 1 94 #1 炉 12M 平台 81 88 1 94 汽 机 #1 机 0mB 冷却水泵 91 98 1 94 #1 机 0m 真空水泵 98 103 1 94 #1 机 0m 凝汽器 90 101 1 94 #1 机汽轮机 89 95 1 94 #1 机发电机组 86 98 1 94 #12 机组主控室 56 68 70 输 煤 #1 皮带 B 组给煤机 87 92 2 91 #1B 皮带中部 84 88 2 91 #1B 皮带输送机 88 92 2 91 化 水 #1 中间水箱 82 85 1 94 除盐水泵 86 88 1 94 水处理值班室 63 71 70 . 灰 水 B2 喷水式柱塞泥浆泵 90 97 1 94 D1 喷水式柱塞泥浆泵 90 98 1 94 . . . . 注: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规定,新、改、扩建企业 8 小时工作日噪声容许值为 85dB(A),接触时 间减半,可相应放宽 3 dB(A)。 化学物质测定结果 作业场所/车间 采 样 地 点 化学物质名称 测定浓度(mg/ m) 卫生标准(mg/ m) 化学 1-2 号闭式水联氨泵 氨 14.3 30 1-3 号给水联氨泵 氨 20.4 30 1-2 号给水联氨溶液箱 氨 6.9 30 1-2 凝水氨溶液箱 氨 17.9 30 1-2 号给水氨泵 氨 5.7 30 1-2 号磷酸盐溶液箱 氨 2.7 30 1-2 号氢氧化钠溶液箱 氢氧化钠 0.50 0.5 药品间内 氨 1.4 30 药品间内 氢氧化钠 0.23 0.5 药品间门口 氨 22 30 1-2 号水汽化验间 氨 1.5 30 1-2 号水汽休息室 氨 2.1 30 1-2 号水汽取样间 氨 0.8 30 1-2 号水汽取样间 氢氧化钠 0.08 0.5 . 水处理 次氯酸纳加药系统泵前 氯 0.08 1 次氯酸纳加药系统泵前 盐酸 13.7 15 次氯酸纳加药系统盐酸槽 氯 0.08 1 次氯酸纳加药系统盐酸槽 盐酸 6.54 15 药品间 氯 3.6 1 2.6 药品间 盐酸 0.8 15 主控室 氯 0.08 1 主控室 盐酸 0.8 15 化验室 氯 0.08 1 化验室 盐酸 5.04 15 . . . . 粉尘测定结果 车间 采样地点 有害物名称 粉尘浓度(mg/ m) 卫生标准(mg/ m) 超标倍数 分散度 温度() 相 对湿 度(%) 风速 m/s 2 2- 5- 10- 锅炉 #1 锅炉 A 磨煤机 煤尘 2.0 6 40 42 18 0 22.7 59.1 0.25 #1 锅炉 A 冷灰斗 煤尘 1.6 6 43 47 9 1 25.2 40.2 0.30 #2 锅炉 B 冷灰斗 煤尘 0.4 6 32 51 14 3 25.2 50.2 0.16 #1-2 锅炉主控室 煤尘 0.4 6 40 46 10 4 25.3 50.3 0.10 #1 锅炉 12.6 米平台(炉前) 煤尘 1.0 6 26.1 38.4 0.70 #1 锅炉 12.6 米平台(炉后) 煤尘 0.8 6 26.1 38.4 0.70 电除尘出灰口 煤尘 1.0 6 24.5 44.2 1.60 . . 输煤 煤仓值班室 煤尘 1.2 6 35 47 17 1 25.1 43.4 0.10 #2 锅炉 A1 落煤口 煤尘 4.8 6 35 43 20 2 26.3 42.6 0.30 #2 锅炉 A2 落煤口 煤尘 5.6 6 32 46 17 5 26.3 42.6 0.30 #2 锅炉 B 层#4 角 煤尘 1.4 6 47 49 3 1 21.7 46.9 0.60 #2 锅炉 B 层#1 角 煤尘 0.6 6 32 48 19 1 21.7 46.9 0.60 输煤 #11 皮带落料口 煤尘 1.0 6 25 55 20 0 23.8 47.9 0.36 #9 皮带头 煤尘 3.2 6 40 35 20 5 22.6 50.8 0.41 #9 皮带中 煤尘 4.0 6 37 42 17 4 21.8 54.7 0.78 #7 皮带尾 煤尘 6.4 6 0.07 42 44 12 2 21.1 52.5 0.23 #7 皮带破碎机 煤尘 2.8 6 45 47 8 0 22.6 68.5 0.25 #9 皮带值班室 煤尘 3.6 6 34 48 18 0 22.0 66.5 0.25 叶轮给煤机 煤尘 8.0 6 0.33 32 50 15 3 20.7 58.4 0.35 汽车卸煤 煤尘 3.6 6 38 49 11 2 20.4 58.4 0.35 . 从上述监测结果看,该企业作业场所噪声、粉尘和化学有害物质存在的强度/浓度,存在着超过国家规定 的工业卫生标准现象。这些数据反映了企业内部环境中,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压力与责 任。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方面的监管,特别是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 的实施,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企业开展对现有工程项目及生产工艺,开 展对建设项目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监测,对卫生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职业 卫生档案建立和管理情况的现场调查,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控制效果评价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而 且是企业选择与自身实际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科学管理模式,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工作之一。 四 .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实施 1. 工程选址及总评面布置 国内火力发电厂的工程建设应考虑所处地理位置的大陆性气候,以及全年四季的盛行风向。厂区易采用三 列式布置,合理地依次安排升压站和冷却塔、主厂房、煤场,将厂前区、生活区、生产区、施工区的功能 区分明确,布置紧凑合理。储煤场所处位置应于厂区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侧,尽量减少对厂区建筑物的污 染,生产布局合理,将有害与无害作业分离,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离,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场所隔离, 作业场所不住人。还应考虑周边有无其他大型厂、矿企业,是否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相互影响。 2. 建筑物卫生学要求 火电厂建筑物应具备良好通风条件,控制(操作)室应有空调装置和机械通风,保证作业人员有足够的新 鲜空气量。建筑物的构造应使产生粉尘、毒物的车间结构表面不易积尘、沾毒,并易于清除,热散发车间 应易于通风散热。建筑物应采用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相结合,满足各操作岗位作业人员对照明度的要求, 主控室应以人工照明为主。 3. 卫生工程防护设施 火电厂的工程建筑应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同时对毒物、 粉尘、噪声采取防范和管理措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必须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 产和使用。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防尘:在工艺设计和施工中对设备和管道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和防磨材料,防止物料的跑、冒、滴、漏, 杜绝无组织排放。防尘措施主要包括: (1) 煤场每隔若干米装一喷头,每天喷水若干次,并在周围增加绿化带,以减少煤尘污染。 (2) 如采用门式滚轮堆取料机,应加喷雾装置,每台滚轮机喷水量为 5-6 m/h。 (3) 筒仓原煤斗设重力式挡板,在叶轮给煤机上应设除尘器。 (4) 在碎煤机室及各运转站设置缓冲锁气器,设密闭装置和除尘系统,皮带、地面设水冲洗设施,及时清 洗地面灰尘。 (5) 在输煤系统的值班室安装隔尘隔声装置,实行巡检制。 (6) 煤仓间每个原煤斗安装布袋式除尘器或其他除尘效果好的除尘器。 (7) 采用负压式吸尘系统清除锅炉房和煤仓间输煤皮带层的散落灰尘。 (8) 锅炉底层及运转层、灰浆泵房、各运转站、碎煤机室、筒仓均应设水力清扫装置,防止二次扬尘。 (9) 磨煤制粉系统、干灰系统检修时要抽尽存粉或用水冲洗干净。 防噪声:在工艺设计中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噪声较大的设备设置相关消音器,在噪声集中地区设置隔 声操作室,实行远距离操作控制。防噪声措施主要包括: (1) 送风机、空压机的入口设消音装置。 (2) 锅炉各阀门排汽口设高效消音器。 (3) 汽轮发电机组设置隔音罩室,内衬吸音板,以达到隔音降噪的目的。 (4) 对高温高压蒸汽管道,控制其流速在设计流速范围内,避免接近流速上限;并采用特殊保温材料, 以降低高速气流产生的噪声。 (5) 在烟气管道设计时,努力做到布置合理,流道畅通,以减少空气动力噪声。 (6) 集中控制室周围布置环行走廊,并选用有较高隔声性能的隔声门窗及有较好吸声性能的墙面材料, 能够起到防噪隔声作用。 (7) 各值班室应为单独的值班房间,均应采用适当的隔声措施。 防毒及防酸碱:在工艺设计中对产生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 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用通风措施。防毒、防碱措施主要包括: (1) 对氨、联氨仓库及加药间、化验间设有自然进风、排风设备。 (2) 对酸碱库、酸碱泵房、酸碱计量间、蓄电室,设有自然进风、排风设备。 (3) 检修作业或辅助生产时,作业场所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加强现场通风,以减少对作业人员的危 害。对特定岗位设置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对接触强酸强碱的作业人员应配备专用防护用品。 防高温:在工艺设计中应尽量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同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降温措施。隔热 降温措施主要包括: (1) 汽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可采用机房侧窗自然进风,屋顶机械排风。 (2) 对高温设备和管道应进行保温或加隔热套,保证其外表温度小于 50。 (3) 集控楼应设置集中制冷、加热站,为机炉电集控室、计算机室、化学运行控制室、低温取样架间提 供冷、热源。 4. 应急救援措施 (1) 对产生剧毒物质、高温等作业场所、岗位,应考虑相应的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在厂房 项目建设中应增设必要的应急救援和事故防范设施,同时制订应急救援预案,配备经培训的应急救援人员 和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应急救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