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猪产业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四川生猪产业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四川生猪产业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四川生猪产业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四川生猪产业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生猪产业的回顾与展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走上了全面改革开放之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四川以生猪为主的畜 牧业同各行各业一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由传统的家庭副 业生产向现代的农村支柱产业转变,产品由全面短缺、凭票供应、依赖外援向产品丰富、 产销两旺、外销出口的历史性跨越,而且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省和生猪生产基 地,许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大,对全国影响大、贡献大。对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四川生 猪产业发展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这对促进生猪 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推动四川向现代畜牧经济强省迈进, 有十分重要意义。 1 改革开放 30 年生猪生产快速发展的回顾 30 年来,我省养猪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取得了 令人欣喜的成绩,生产总量持续增长、 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产 品质量明显改善、 经济地位显著提升,成功实现了由农村家庭副业向农村经济支柱产 业的转型,正在向现代养猪业发展。 1.1 生产总量持续增长 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是反映养猪生产数量的主要指标。30 年来,四川生 猪生产快速增长。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2008 年,全省生猪存栏 6053.1 万头、 出栏肉 猪 9020.4 万头、 猪肉产量 652.12 万吨。无论是生猪饲养量、猪肉产量、人均量均位 居全国第一。与 1978 年相比,生猪存栏增长 85.2%,年均递增 2.07%; 出栏肉猪增长 4.6 倍,年均递增 5.89%; 猪肉产量增长 6.5 倍,年均递增 6.93%( 表 1)。 表 1 1978 年、2008 年四川生猪生产变化情况表 项 目存栏量(万头)出栏量(万头)猪肉产量(万吨) 1978 年3268.831621.4687.27 2008 年6053.19020.4652.12 平均年增加量92.8246.618.82 年递增率(%)2.075.896.93 1.2 生产和经营方式逐步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养猪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传统的千家万户分散小规模养殖方式向 适度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产业化以及健康生态化养殖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可谓变 化巨大,效果显著。 1.2.1 由千家万户分散小规模饲养方式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 80 年代初期以前,四 川养猪都是以家庭零星散养为主,人畜混居、猪牛同栏。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专业户、 养猪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快速发展。 经过 30 年特别是最近几年,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农户逐步被引入到适度规模养殖上来, 规模化养殖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全省出栏生猪 50 头以上的规模场和专业大 户有 19.58 万户(个);其中,出栏 5099 头的 15.88 万户(个)、 100499 头的 3.12 万户(个)、 5002999 头的 5473 户(个)、 30009999 头的 271 户(个)、 1 万头以上 的 51 户(个)。规模饲养比重已由 2005 年的 12%提高到 30%以上。 1.2.2 由家庭副业养殖方式向种养配套、农牧结合、综合利用等健康生态养殖模式 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养猪都是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农户养猪完全利用自产的粮食 和副产物,户均一年仅出栏肉猪 12 头,产品一半作自食用,猪粪尿作为肥料自家的 田地就能消化利用。“养猪不赚钱,肥了一湾田”就是典型的家庭副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到 80 年代中后期,随着适度规模养猪的迅速发展,猪粪尿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环保,寻求解决的方法。由此,许多依托当地资源构建的“猪沼 果”、“猪沼菜”、“猪沼渔”、“猪沼桑”等畜禽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应 运而生,实现了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排放,促进了养猪业由家庭副业向种 养配套、农牧结合、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健康养殖方式的转变。 1.2.3 由传统生产方式向良种化、科学化、标准化生产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 传统养猪基本上都是地方品种,养猪饲料单一,有啥喂啥,“吊架子”育肥。随着改革 开放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传统养猪生产方式逐步向良种 化、科学化、标准化生产方式和产业化经营转变。80 年代中期开始,全省开始大面积推 广猪的经济杂交及其配套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 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契机,着力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畜 牧兽医地方标准。 近年来又提出了“建立以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农户标准化养殖为 基础”的生猪生产方式。中央连续 3 年加大了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建设专项投入,着 力建设各种类型的养殖小区、专业村社,推广现代养猪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大大促进了 生猪产业化经营。截至 2008 年,已建立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365 个;其中, 300 499 头生猪养殖场(小区)957 个,500 999 头的 218 个,1000 1999 头的 110 个,2000 2999 头的 32 个,3000 头以上的 48 个,建设面涉及全省 21 个市(州)162 个 县(市、区),全省生猪生产能力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建成了比较完 善的农村适度规模的标准化优质生猪体系。而且以猪肉加工为主的畜牧龙头企业快速发 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六方合作保险”、 “寄养”、“托养”等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全省已构建起现代养猪业的雏形。 1.3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过去四川养猪历来以传统地方品种和传统养殖方式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加大 了现代养猪技术开发和推广的力度。1979 年,全省开始兴建配合饲料工业,促进了养猪 由传统的有啥喂啥向配合饲料、全价饲料的历史性转变。1981 年开始,先后推广了以生 猪品种改良为主的“双推五改”、优质肉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养殖圈舍改造等一系 列先进实用的养猪配套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猪的良种工作进程,促进了养猪从传统地方 品种向良种化、杂交化以及配套系转变。现在农村和规模场饲养的商品猪多以杂交猪、 配套系瘦肉猪为主,肉猪生产周期从传统养猪饲养一年左右缩短到 6 个月左右,出栏率 由 80 年代初期的 56%提高到目前的 143.9%,胴体重也由 53.8提高到 72.29。良种 化程度和生猪个体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1.4 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生猪良种化、规模化、标准 化生产进程,使养猪品种经历了由黑猪到白猪,由本地品种二元杂猪三元杂猪配 套系瘦肉猪的历史性转变,良种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2008 年,全省猪三元杂 交面已达 60.73%,瘦肉率由地方品种的 40%提高到 48%55%(二元杂及内三元杂猪)及 60%以上(外三元杂及配套系肉猪)。特别是近几年来,根据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 品牌建设要求,在全省 178 个县实施了“放心肉”工程,狠抓了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 和无公害畜产品的认证工作。目前全省已建 453 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231 个畜产品获 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使川猪在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川猪品牌优势也日益突 出,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大振。 1.5 经济地位显著上升 我省畜牧业经过 30 年的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多项经济指标名列全 国之首,经济地位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 1.5.1 由家庭副业上升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以猪为主的畜牧业产值由 1978 年的 22.71 亿元增加到 1827.07 亿元,增长了 80.45 倍,年均递增 11.98%,占农业总产值比 重达 54.21%,比 1978 年提高了 31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 439.3 元,其增量占 农民纯收入增量的 51.58%。 四川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已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托起了 农业经济的半边天。 1.5.2 由猪肉凭票定量供应,靠外省援助到名符其实的全国第一养猪大省 在计划 经济时期,四川猪肉供不应求,凭票定量供应,有时还要靠从外省调肉。1985 年,省政 府决定调整生猪购销政策和价格,取消生猪派购,实行有指导的议购议销,使生猪产业 走出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步,有力地促进了养猪产业的迅速崛起, 畜产品产量大幅上升,猪肉供应紧张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猪肉不再实行凭票定量供应。 1992 年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猪生产经营进一步全面放开,全省畜产品 产量快速增长。1995 年,全省已建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 113 个,基地县生猪存栏 5767 万头 、出栏 6699 万头、 肉产量 457 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 81.4%、85.6%和 86.5%,外销和出口猪肉折合肉猪达 2000 万头,占全省外销猪肉总量的 95%以上,基地 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四川猪肉靠外省援助到向支援全国和出口的历史性跨越。从 此以后,全省生猪存栏量、出栏量、肉产量、生猪产值以及人均量,多年来均位居全国 第一,成为全国名符其实的养猪第一大省。 2 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基本经验的总结 纵观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省生猪产业快速发展的历程,都是依靠政策,引导产业发 展方向;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产业化经营,才 有今天四川生猪产业的迅速崛起和长足发展。 2.1 政策引导生猪产业发展方向 2.1.1 引导生猪产业走向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逐步推行了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农民养猪获得了生产自主权。1985 年,取消了生猪购留各半的派购政策, 生猪可以自由上市交易,逐步放开了生猪的经营;随后又进一步打破了国营食品公司独 家经营生猪的格局,实行生猪多渠道经营的流通政策,进一步放开了生猪价格,引导生 猪产业迈出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最关键的一步。 2.1.2 引导生猪产业大发展 80 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加快畜 牧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坚持实行畜牧业大发展的方针。全省开始在 118 个县大面积推 广以生猪“双推五改”为主的科学养猪实用技术。到了 90 年代,全省又先后建设了 113 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引导传统养猪向科学养猪转变,大大提高了养猪经济效益,刺 激了农民养猪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四川生猪产业的大发展。 2.1.3 引导生猪产业向现代养猪业跨越 新世纪开始,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出台 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和保护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推 出了对能繁母猪、生猪良种、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补助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以 及生猪疫病防控、生猪保险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也配套出台了相应政 策措施,投入大量资金率先在资阳、遂宁、眉山三市进行以生猪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建 设试点。全省各地也在建场用地、税费缴纳、良种引进、圈舍改造、融资担保、保险补 助、大户奖励等方面制定各具特色的具体政策措施,及时解决生猪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 题,为生猪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引导生猪生产向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发展,向现代养猪业转型。 2.2 科技进步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 30 年,养猪技术不断创新,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科学技术转变的质的飞 跃。 2.2.1 猪种的变化 优良品种杂交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推动养猪品种由传统地 方品种向种猪良种化、商品猪杂交化、配套系化转变,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水平 2.2.2 饲料的变化 以生猪为主的畜禽营养需要及配合饲料的研究,推动养猪由有 啥喂啥、饲料单一向以配合饲料、全价饲料养猪为主的方式转变,明显提高了饲养水平。 2.2.3 饲养技术的变化 养猪成套饲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推动养猪技术由“吊架 子”向“一条龙”育肥转变、由传统饲养技术向现代饲养技术转变,大大提高了养猪经 济效益。 2.2.4 生产方式的变化 通过推广以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农户标准化生产为基础 的生猪生产方式,把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农户引入到适度规模养殖的现代养猪生产方式 上来,带动了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养猪现代化。 2.2.5 疫病防控的变化 随着全省防疫屏障、检疫监督、疫情监测和疫病控制四大 防控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以及相应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全省疫病防控工 作逐步实现了防控责任由部门负责向政府主导转变,防控态势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范转 变,防控重点由季节性防控向全年常态防控转变,防控工作由经验防控向依法科学防控 转变,防控基础由“自收自支”的基层防疫人员向机构健全、财政保障、队伍稳定转变, 开创了动物疫病防控的新局面。 2.3 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 改革开放之初,生猪产业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为封闭型、分 割型、零散型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与经营脱节,发展与市场脱节。改革开放 30 年特别 是近年来,四川通过现代生猪产业试点,探索创新生猪生产经营一体化体制和“龙头企业 基地农户”的良好经营机制,不断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2.3.1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 通过积极推广在政府引导下的金融机构、农业担保公司、饲料企业、种猪场、协会农户、 加工企业互动发展和保险企业参与保障的“六方合作保险”、“寄养”、“托养”的 运行机制;原种猪场、扩繁场、养殖小区与猪业合作社有效对接的“三级良繁合作社” 的生产体系;以生态养猪家园为依托,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沼气” 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批生猪龙头加工企业积极介入养猪业,各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不 断涌现,形成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户紧密联系、互利双赢的新格局,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从局部探索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07 年,全省规模较大、带动性较强、辐射面较广 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 392 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17 家,省级重 点龙头企业 86 家,养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000 余个。龙头企业及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组 织带动农户 541 万户,占全省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总数的 51%。 2.3.2 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解决生猪产业发展投融资“瓶颈”问题 近几年来, 国家先后启动了多项扶持生猪产业的项目,推动了各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向养猪业转 移,逐步形成了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民 办公助的投入机制。以企业投入为主,项目补贴为辅,用项目资金吸引民营企业资金和 民间资金 投入现代养猪业。二是创新财政支农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发 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各财政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重点用到 支持生猪产业发展上。三是创新担保融资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公司专业合作 社”多方投入的会员制担保公司、投资公司,整合各方资源,扩大融资平台和服务范围, 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分散农户纳入信贷担保范围,较好地解决了现代养猪业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发展的投融资“瓶颈”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3 生猪产业持续发展主要对策的思考 回顾过去,四川养猪业在品种改良、生产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政策扶持、体制机 制创新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绩斐然。分析现状,我省养猪业仍存在一些制 约和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养猪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相 对落后,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还不高;二是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畜产品精深 加工不够,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三是养猪业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 疫病风险进一步加剧,猪肉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四是投入不足,投融资机制和风险防范 机制还不够健全。展望未来,四川猪业发展任重道远,既要丰富完善以往成功的经验和 做法,又要针对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实施重点突破,确保四川猪业可持续发展,向现代 养猪业迈进。 3.1 进一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全面推行环境友好型农牧结合生产模式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以良种引进、圈 舍改造和粪污处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的生态循环经济 模式,引导和大力发展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环境友 好型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并不断提高其比重,使之逐步成为生猪生产基地的主体,提高 全省养猪生产水平,使生猪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2 加快良种繁育与科技体系建设,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 良种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载体。要以提高种猪质量、 推进现代 养猪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畜禽良繁体系、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继续开展种 猪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逐步建立种猪质量监测体系; 改善现有良种繁育的基础设施, 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原种场和扩繁场; 加快构建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 配套的三级良繁体系; 完善以县、乡为主的猪人工授精网络,推进良种工程; 加强猪 联合育种攻关,构建与现代养猪业相适应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体系; 加快良种 良法推广,提升养猪业的科技水平; 加快地方优良猪种的保护与开发,以适应不同的 市场需求。 3.3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降低疫病风险 近年来,由于生猪生产快速发展、引种频繁和跨省区、长距离流通格局的形成,给 生猪疫病防控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生猪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呈多发态势,不仅给 养猪生产造成惨重损失,而一些人畜共患疫病更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的 身体健康。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免疫基础, 扎实开展季节性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工作,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加强疫情监 测、预警预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 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重点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