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_第1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_第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_第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_第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金华的黄龙洞记金华的黄龙洞教案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语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二、二、 教学课题教学课题 记金华的黄龙洞 (一)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 壮观。 2. 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 “好奇”造句。 (二)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 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 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 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 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 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 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 “矮”、 “窄”、 “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 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 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 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 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 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 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 洞。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新授: 【百度视频】/u63/v_NDk5MDcxMjI.html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看看能听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1) 你都懂了什么?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 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 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百度图片】映山红 /i?ct=201326592&cl=2&nc=1&lm=-1&st=- 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x&pv=&z=0&ie=utf- 8&word=%E6%98%A0%E5%B1%B1%E7%BA%A2%E5%9B%BE 谁还想交流?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鼓励同学们踊跃朗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 生读。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 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 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 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请大家欣赏外洞的图片。 【百度图片】外洞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9%87%91%E 5%8D%8E%E5%8F%8C%E9%BE%99%E6%B4%9E%E5%A4%96%E6%B4%9E%E6%99% AF%E8%B1%A1&ie=utf-8&in=29617&cl=2&lm=- 1&st=&pn=24&rn=1&di=24787890750&ln=518&fr=&fm=rs1&fmq=1363778924716_R&ic=& 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孔隙:孔隙: .生: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 生交流。 师: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 (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 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 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 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百度图片】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D%F0%BB %AA%CB%AB%C1%FA%B6%B4&in=4795&cl=2&lm=- 1&st=&pn=138&rn=1&di=61470911433&ln=1940&fr=&fm=&fmq=1331597771531 请看。游客上船了,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 一整段课文读一读?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 评:他读得怎么样? 内洞:内洞: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结合课件(或图片) ,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 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 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 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百度图片】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E5%8F%8C%E 9%BE%99%E6%B4%9E%E5%86%85%E6%B4%9E&ie=utf-8&in=24959&cl=2&lm=-1&st=- 1&pn=0&rn=1&di=202985704050&ln=1997&fr=&fm=index&fmq=1363780274825_R&ic=&s= &se=&sme=0&tab=&width=&height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 (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 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 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百度视频】 /v/b/31436335-1722608891.html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 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 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 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 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 那儿流出来的。 生:大家叫我 x 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 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 66 余米,广、深各 33 余米,面积 1200 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 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 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 17 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 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生: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 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 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 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四、小节: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 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 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 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 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 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 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 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 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