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看人生_第1页
哲学视角看人生_第2页
哲学视角看人生_第3页
哲学视角看人生_第4页
哲学视角看人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视角看人生 俞吾金 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 和国外思潮研究中心 (国家985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 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 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 义,在已出版的科研成果中,有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 一等奖。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 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 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 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 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选择怎样的人生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正因此,它才值得每个人珍 惜。人生三岔路口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 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能说出几个父系祖先的姓名? ”一般大家只知道自己父亲、祖父的姓名,对曾祖父的姓名已经 茫然无知了。我把这种状态称作“有姓名的匿名状态”。意思是说, 尽管先辈们都有自己的姓名,但既然已被自己的后辈所遗忘,所 以他们实际上处于“无名”的状态之中。 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两句话: 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 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 生命在时间的长河悄悄展开,也在时间的长河悄悄消逝。尤 其是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奔忙,但我以为, 有必要匀出半天时间,把手机、电话、电脑都关了,坐下来认真思 考一下: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度过未来的岁月?无 论如何,我们应该从那种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中超拔 出来,对生命和人生采取自觉反思的态度。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珍贵的,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无数文人墨 客的感慨和遐想。其实,生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是短暂的。按 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已与死亡相伴随了。在 自然界里,一块石头之所以能无限地存在下去,正因为它是没有 生命的。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会死亡。在这个意义上,有生命 的个体去追求长生不老,就好比堂吉诃德要向风车挑战一样,因 为除非他是无机物,比如一块石头,否则,他就会死亡。死亡是无 可避免的结果,是任何个体都必定会遭遇到的结局。 其实,只要深入地加以思考,就会发现,长生不老正是无聊、 单调、荒谬的同义词。不然,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为什么会有那 么多仙女宁可从天宫里逃出来,到凡间去过普通人的短促的生活? 法国哲学家萨特的情妇波伏娃曾经出版过一部小说人都是要死 的,小说的主角雷蒙福斯卡感到人生短促,无法在短暂的有生 之年中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而渴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一个偶然 的机会,他从一个老乞丐手里获得了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用后 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后来却因自己最爱的女人变老和死 去而陷入绝望之中。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取消自己的生命,然而, 无论是他迎着子弹奔过去,还是从高高的城墙上跳下去,他都无 法舍弃自己的生命。由此,福斯卡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 是短暂的,永生非但不是对生命的奖励,反而是对生命的惩罚。 由此可见,正因为人生是短暂的,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记得 黑格尔曾经说过:转瞬即逝的玫瑰并不逊于万古长存的山岭。虽 然玫瑰生存的时间非常短促,但它火一般的生命和鲜艳亮丽的色 彩,与冷漠的山岭比较起来,更令我们羡慕。如何使自己短促的 人生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如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让同时 代人和后人牢牢地记住自己的名字?这正是每个人都应该思索 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无所事事的人生乃是对生命的亵渎。实 际上,人生不但是短促的,而且也是由一系列三岔路口构成的, 每个路口都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 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从哲学上看,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人来说,首先要确立的是 正确的人生观。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其小者不能夺也。 ”孟子 所谓“大者”,就是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是我们 所说的人生观。事实上,一个人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 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但在重大事情上 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而且在日常琐事上也能做到坦荡慎独。在 孟子看来,是否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正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 从词源上考察,哲学就是“爱智慧”的意思,但哲学认同的“智慧” 始终蕴含着人生观或道德观的维度。有的人抛开这个维度来谈智 慧,智慧就很容易蜕变为阴谋诡计或“厚黑学”。由此可见,在每 个人的生活道路上,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是何等重要。深入的考 察表明,当前流行的人生观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小市民式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其 一,时时处处为自己和小家庭谋取利益,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乃 是这种人生观的座右铭。信奉这种人生观的人通常把自己视为至 高无上的目的,把他人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法国皇帝路易 十五的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说出了这类人的共同心声。 其二,用自私自利的观念去阐释并评价周围的一切现象。这类人 就像马克思批评的那个脚上长着鸡眼、站在路边的粗汉,他把自 己的鸡眼作为评判路人善恶的标准。在他看来,凡是踩到他鸡眼 的人都是世界上最可恶、最卑鄙的人。其三,由于只看到自己鼻 子底下的利益,这类人永远处于“小肚鸡肠”的状态中。就像契诃 夫笔下的那个小职员,由于打喷嚏而把唾沫溅到上司的脸上,从 此一直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中。 二是得过且过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其 一,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抱负,就像一条小船,没有桨、没有橹, 也没有罗盘,只是随波逐流而已。拥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就像普希 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把“无所事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其 二,只有权利意识,没有相应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比如,时下 青年人中有一小部分人之所以背上了“啃老族”的恶名,因为他们 不求进取,没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推而广之,在社 会公共生活中,他们也完全缺乏相应的担当意识。从哲学上看, 人之所以与事物不同,就在于人是可能性的动物,而可能性正是 通过人对未来的规划而得以展开的。因此,一个没有抱负、从不 规划未来的人,他的人生只能是一个空壳,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 抽象符号。 三是悲观脆弱的人生观。从哲学上看,这样的人生观缺乏对 挫折的承受和回应的能力。契诃夫在一篇题为如何防止自杀的 短文中曾经启示我们,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遭遇到任何挫折乃至 打击时,应该设想出更糟糕、更痛苦的结局。这样一来,精神上和 心理上的压力就会缓解,生命的承受力和韧性就会增加。 四是有抱负、有责任、有气节的人生观。我把它作为积极 的、应该加以提倡和弘扬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其一,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抱其一,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抱负负、有追求。、有追求。在中国古代社 会里,传统知识分子的抱负是“三立”,即立德、立功和立言。立德 是成为道德上的楷模,立功是为国家社稷建立事功,立言则是著 书立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清照 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显示出传统知识分子的伟大抱 负。从哲学上看,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高度的人生。 假如一个人只为自己而活着,那么他的快乐必定是自私的,他的 幸福也必定是没有根基的。其二,在其二,在处处理人理人际际关系关系时时具有担当意具有担当意 识识和和责责任意任意识识。 。其实, “人”字就是一撇一捺,顶天立地地站在那里, 这表明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其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顾炎武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责”字充分传达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其三,在生死考其三,在生死考验验面前保持自己的气面前保持自己的气节节。 。 在这方面,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令人肃然起敬,而岳飞留下的满江红更是气贯长 虹、豪情满怀,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确立适当的志向 必须先确立志向,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志向。只有正确地 认识自己,才能确立起适合于自己的志向。 中国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 充分表明了志向的重要性。如果说,每个人在思想上都有自己的 高度的话,那么,这个高度绝不可能超出他自己确定的志向。易 言之,每个人的思想高度都是由他的志向的高度决定的。我认为, 在探索人生与志向的关系时,以下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确立志向是人生中最紧要的事情。既然人的思想高度取 决于他志向的高度,没有志向的人便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在 南方古猿的演化过程中,假如从未有过从自然界里抬起自己高贵 头颅的愿望和志向,它们是绝不可能转化为直立行走的人类的, 或许人类至今还像鳄鱼一样在沼泽地里爬行。历史和实践都表明, 必须先确立志向,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志向。拿破仑就曾说过: 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绝不是好的士兵,因为一定的人生道路总 是由相应的志向塑造出来的。 翻开中国历史,同样能够发现,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无不少有 大志。当年轻的项羽看见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脱口说道:“彼可 取而代之。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年轻时已有远大的志向, 当同伴们对他的志向表示不解时,他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哉! ” 二是要追问: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志向?有人把赚钱、成 为亿万富翁、过名车别墅的生活理解为自己的志向。其实,只要 他从事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是合法的,这样的志向也是无可厚 非的。然而,从更高的标准出发,就会发现,这样的志向和欢乐毕 竟是“自私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马克思在17岁那年写下的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已经确立了远大的志向: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 哲学家、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 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 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 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和何等高尚的情操!后来,马克思在柏 林大学攻读哲学时一度陷入“志向危机”。通过深入的反思,他很 快就告别了迷惘,确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伟大 目标和志向。马克思去世后,他的遗骸被埋葬在伦敦的梅格特公 墓中,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 客络绎不绝地去瞻仰马克思的墓地,他们对马克思的人格和灵魂 都怀着深深的敬意。 三是坚持志向的适度性。志向并不是越高越合理,而是因人 而异的,即不同层次的人拥有不同层次的志向,决不能划一而论。 具体地说,在人的才华与志向的关系上,存在着以下三种不同的 情形: 其一,志向大于才其一,志向大于才华华。 。古人所说的“志大才疏”就属于这种情 形。 后汉书孔融传曾经批评孔融“志大才疏”;同样地, 三国志 也指责袁绍“志大才疏”。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人是触目可见的, 除了留下一些话柄和笑料,他们并不能对人类历史产生积极的影 响。 其二,志向小于才其二,志向小于才华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 情形,即有些人很有才华,但志向却定得很低。如前所述,人的一 生是按照其志向而展开的。如果立志很低,其行为和行为的结果 就会处于更低的层次上。说得不客气一点,这类人完全是在浪费 自己的才华或天赋。 其三,志向与才其三,志向与才华华相当。相当。打个比喻,志向就像苹果树结出的苹 果,才华就像一个人的弹跳能力。如果一个人的弹跳能力很弱而 苹果所在的位置很高,那就是前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即“志大才 疏”;如果一个人的弹跳能力很强而苹果所在位置很低,那就是前 面说的第二种情况,即“志小才大”;如果一个人的弹跳能力的强 度与苹果所在位置的高度正好相称,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弹跳)就 能把苹果摘下来。那就是我们正在谈论的第三种情况,即“志向 与才华相当”。 这就启示我们,志向应该具有适度性。志向太高,怎么努力 也实现不了,必定会产生沮丧情绪;反之,志向太低,无需努力就 能加以实现,又会浪费才华。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每个人都应该 根据自己的实际才华来确立自己的志向。我国古人说:“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门前也镌刻着 “认识你自己” 的箴言。可见,正确地了解并评价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有 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确立起适合于自己的志向。 活出自己的境界 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 另一个是安顿灵魂的世界。只有以超功利的方式进入后一个世界, 领悟生的真正意义,前一个世界才会被火炬所照亮,变得更美好。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 世界。用古人的话来说,每天起床就会遇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 问题。其实,大部分人一生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谋生的劳动中。这 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另一个是安 顿灵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得不像后期印象派画家高 更一样,在一幅关于塔希提人生活的绘画中追问自己:我们来自 何处?我们是谁?我们打算到哪里去?假如以我们更熟悉的方 式来提问,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意义 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比较起来,前一个世界就像一条黑暗的、没有尽头的隧道,人 们在里面摸索着往前走;后一个世界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 它照亮了黑暗的隧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遭遇到的绝大部分人 都很现实,他们几乎只生活在一个世界,即日常生活的世界中, 就像司马迁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偶尔,当他们从事宗教信仰活动时,才试图去叩开另一个世界安 顿灵魂的世界的大门。然而,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 统实用理性的传统仍然牢牢地束缚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 “无事不 登三宝殿”这句谚语表明,与其说普通人是在 “拜佛”,不如说他 们是在“用佛”。总之,普通人把后一个世界理解为前一个世界的 延伸,而从未意识到这两个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因而始终 停留在佛教所说的“无明”状态中。事实上,只有以超功利的方式 进入后一个世界,通过认真的反思,领悟了生的真正意义,前一 个世界才会被火炬所照亮,才会变得美好起来。要言之,一个人 的思想只有自觉地、超功利地居留在后一个世界中,他的人生才 能活出高度、活出境界来。 众所周知,通向后一个世界的“洛西南特”(堂吉诃德的坐骑) 主要是艺术、伦理、宗教和哲学。当人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 欲求,自觉地接触并深入到这些学科中时,不但他们的修养会发 生重大的变化,而且他们的思想境界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大幅 度的提升。而正因为有了思想境界的大幅度提升,康德才有可能 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