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 稀释:降低污染物浓度的一种方法,以减轻污染物对生物和人体的短期毒害作用。 隔离:将污染物或者是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 进一步扩大。 分离: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他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 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 转化: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 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第二章 质量衡算 1、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而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系统; 当上述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而且随时间变化时,则称为非稳态系统。稳态过程的数学 特征是: ,即物理量只是空间坐标的函数,与时间 t 无关。0 t 2、质量平衡关系式:输入速率-输出速率+转化速率=积累速率;即 ; dt dm qmqm-qm r21 稳态非反应系统: 21 qmqm 第三章 流体流动 1、层流:当流体流速较小时,处于管内不同径向位置的流体微团各自以确定的速率沿轴向 分层运动,层间流体互不掺混,不存在径向流速,这种流动形态称为层流或滞流。稳态流 动下,流量不随时间变化,管内各点的流速也不随时间变化。 2、紊流:当流体流速增大到某个值之后,各层流体相互掺混,应用激光测速仪可以检测到, 此时流体流经空间固定点的速率随时间不规则地变化,流体微团以较高的频率发生各个方 向的脉动,这种流动形态称为湍流或紊流。脉动是湍流流动最基本的特征。 3、雷诺数:流体的流动状况不仅与流体的流速 u 有关,而且与流体的密度 、黏度 和 流道的几何尺寸有关。雷诺将这些因素组成一个量纲为 1 的数,用以判别流体的流动形态, 称为雷诺数 Re,即。 uL Re 式中:u特征速度,m/s; L特征尺寸,对于圆管,常采用管内径 d,m。 雷诺数综合反映了流体的物理属性、流场的几何特征和流动速率对流体运动特征的影 响。流动状态转变时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小于临界雷诺数时,流动为层流。 对于圆管内的流动,当 Re2000 时,流动总是层流,称为层流区;当 Re4000 时, 一般出现湍流,称为湍流区;当 2000Re4000 时,有时出现层流,有时出现湍流,与外 界条件有关,称为过渡区。 第四章 热量传递 1、导热:是指依靠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而产生热量传递的方 式。物体各部分之间无宏观运动。 热对流: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冷热流体相互掺混而发生热量传递的方式。质点之间 发生相对位移,并且对流必然伴随着导热。 热辐射:是一种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过程。物体由于热的原因而放出辐射能的现象, 称为热辐射。辐射传热不需要任何介质作媒介,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这是辐射传热与热 传导和对流传热的不同之处。 2、傅里叶定律:;式中:Qy 方向上的热量流量,也称为传热速率, dy dT - A Q q W; qy 方向上的热量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又称为热流密度, W/m2; 导热系数,W/(mK) ;y 方向上的温度梯度,K/m;A垂直于热 dy dT 流方向的面积,m2; 该定律表明热量通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负号表示热量通量方向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 反,即热量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传递的。为热量传递的推动力。 dy dT 3、单层平壁的热传导 根据傅里叶定律,有; dx dT A-Q 4、多层平壁的热传导 n 层平壁: n 1i i i 1n1 n 1i i 1n1 A b T-T R T-T Q 5、圆管壁的热传导 单层圆管壁:,稳态导热时,将上式积分整理后得 dr dT rL2- dr dT A-Q)( ;多层圆管壁: R T-T r r ln T-T L2Q 21 1 2 21 n 1i mii i 1n1 n 1i i 1n1 A b T-T R T-T Q 6、对流传热的机理 在层流情况下,流体层与层之间无流体质点的宏观运动,在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热量 的传递通过导热进行。实际上,在传热过程中,因流体的流动增大了壁面处的温度梯度, 使得壁面处的热量通量较静止时大,因此,与静止流体的热传导相比,层流流动使传热增 强。 在湍流边界层内,存在层流底层、缓冲层和湍流中心三个区域,流体处于不同的流动 状态。在靠近壁面的层流底层中,只有平行于壁面的流动,热量传递主要靠导热进行,符 合傅里叶定律,温度分布几乎为直线,且温度分布曲线的斜率较大;在湍流中心,与流动 垂直方向上存在质点的强烈运动,热量传递主要依靠热对流,导热所起的作用很小,温度 梯度较小,温度分布曲线趋于平坦;在缓冲层中,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质点的运动较弱, 对流与导热的作用大致处于同等地位,由于对流的作用,温度梯度较层流底层小。 7、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1)物理特征:流体的物理性质将影响到传热。通常情况下,流体的密度 或比热容 Cp 越大,流体与壁面间的传热速率越大;导热系数 越大,热量传递越迅速;流体的黏度 越大,越不利于流动,因此会削弱流体与壁面的传热。 (2)几何特征:包括固体壁面的形状、尺寸、方位、粗糙度、是否处于管道进口段,以及 是弯管还是直管等。这些因素影响流体的流动状态或流体内部的速度分布,因而影响传热。 (3)流动特征:流动特征包括流动起因(自然对流、强制对流) ,流动状态(层流、湍流) , 有无相变(液体沸腾、蒸汽冷凝)等。 强制对流下的流体流速较自然对流大,因此前者的传热速率也较后者的大。 流体状态为层流和湍流时,两者的传热机理不同,湍流传热速率远大于层流。 对于发生相变的传热过程,由于相变一侧的流体温度不发生变化,使传热过程始终保 持较大的温度梯度,因此传热速率要比无相变时大得多。 8、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热损失 Q 为最大值时的保温层直径:;dc称为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c2 d 2 d 为保温层的临界厚度。 1c d-d5 . 0 9、换热器 实体构造:分为管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 管式换热器分为: 蛇管式: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可在容器中安装搅拌器提高传热系数;喷淋式蛇管换热器: 效果较沉浸式要好得多。 套管式:适用于流量不大、所需传热面积不大而压力要求高的情况; 列管式:可采取在传热面上增设翅片的措施。 板式换热器分为: 夹套式:可在容器内安装搅拌器以提高传热系数; 平板式:常将板面冲压成凹凸的波纹状。 10、间壁传热过程和计算 热流体通过间壁传热给冷流体的过程分为三步:热量从热流体传给固体壁面;热 量从间壁的热侧面传到了冷侧面;热量从固体壁面传给冷流体。 总传热速率方程:Q=KAT;A取定的面积,可为 A1、A2、Am。 K 为总传热系数,其单位为 W/(m2K) 22 1 m 1 1 A A A bA1 K 1 11、传热推动力平均温差 在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中,冷、热流体的温度差是传热过程的推动力,它与换热 器中两流体的温度变化情况及两流体的相互流动方向有关。在变温传热时,用T1和T2 分别表示换热器两端两流体的温差,有 m 1 2 12 TKA T T ln T-T KAQ 12、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max Q Q 最大可能传热量 实际传热量 13、传热单元数:是温度的无量纲函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传热推动力引起流体温度变化 的大小,表明换热器传热能力的强弱。传热推动力越大,所要求的温度变化越小,则所需 要的传热单元数越少。 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的关系: 对于单程并流换热器,可得: (1) R R c1 c1NTU-exp-1 式中:NTU热容流量小的流体的传热单元数; cR两流体的热容流量比,即 max pm min pm R cq cq c 对于单程逆流换热器,有 (2) RR R c-1NTU-expc-1 c-1NTU-exp-1 当任一流体发生相变时,即趋于无穷大时,上述两式(1) 、 (2)可简化为 max pmc q ;NTU-exp-1 当两种流体的热容流量相等,cR=1,上述两式(1) 、 (2)分别简化为 、。 2 NTU2-exp-1 NTU1 NTU 第五章 质量传递 1、费克定律:(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 dz dc -DN A ABAz 式中:NAz单位时间在 z 方向上经单位面积扩散的组分 A 的量,即扩散通量,也称扩散 速率,kmol/(m2s) ; cA组分 A 的物质的量浓度,kmol/m3; DAB组分 A 在组分 B 中进行扩散的分子扩散系数,m2/s; 组分 A 在 z 方向上的浓度梯度,kmol/(m3m)。 dz dcA 费克定律表明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负号表示组分 A 向浓度减小的方向传递。 对于液体混合物,常用质量分数表示浓度,于是又可写成; dz dx D-N mA ABAz 当混合物的浓度用质量浓度表示时,又可写为 dz d -DN A ABAz 2、分子传质 静止流体中的质量传递有两种情况,即单向扩散和等分子反向扩散。 单向扩散:组分 A 的分子扩散通量:;扩散通量的表达式: DAADA ucN , (费克定律的普通表达式) BA AA ABA NN c c dz dc -DN 浓度分布函数曲线 等分子反向扩散:扩散通量的表达式: dz dc -DN A ABA 浓度分布函数及分布曲线 3、对流传质过程的机理 在层流流动中,相邻层间流体互不掺混,所以在垂直于流动的方向上,只存在由浓度 梯度引起的分子扩散。此时,界面与流体间的扩散通量仍符合费克第一定律,但其扩散通 量明显大于静止时的传质,这是因为流动加大了壁面附近的浓度梯度,使传质推动力增大。 在湍流流动中,流体质点在沿主流方向流动的同时,还存在其他方向上的随机脉动, 从而造成流体在垂直于主流方向上的强烈混合。因此湍流流动中,在垂直于主流方向上, 除了分子扩散外,更重要的是涡流扩散。 湍流边界层包括层流底层、湍流核心区及过渡区。在层流底层中,由于垂直于界面方 向上没有流体质点的扰动,物质仅依靠分子扩散传递,浓度梯度较大。在此区域内,传质 速率可用费克第一定律描述,扩散速率取决于浓度梯度和分子扩散系数,因此其浓度分布 曲线近似为直线。在湍流核心区,因有大量的漩涡存在,物质的传递主要依 AD D 靠涡流扩散,分子扩散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此时由于质点的强烈掺混,浓度梯度几乎消 失,组分在该区域内的浓度基本均匀,其分布曲线近似为一条垂直直线。在过渡区内,分 子扩散和涡流扩散同时存在,浓度梯度比层流底层中要小得多。 第七章 过滤 1、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过滤是分离液体和气体非均相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其基本过程是 混合物中的流体在推动力(重力、压力、离心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过滤介质时,流体中的 固体颗粒被截留,而流体通过过滤介质,从而实现流体与颗粒物的分离。 2、表面过滤与深层过滤的区别 表面过滤的主要特征是随着过滤全程的进行,待过滤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被截留在过 滤介质表面并逐渐积累成滤饼层。而滤饼层的厚度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而增厚,其增厚速 率与过滤所得的流体量成正比。 深层过滤是利用过滤介质间的间隙进行过滤的过程,其特征是过滤发生在过滤介质层 内部。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以固体颗粒为过滤介质,且过滤介质床层具有一定厚度的过滤 操作中。 3、过滤基本方程:或。 e VV2 KA Adt dV e qq2 K dt dq 4、恒压过滤:对过滤基本方程进行积分,得,若过滤介质阻力可以忽 Ktqq2q tKAVV2V e 2 2 e 2 略不计,则可简化为。 Ktq tKAV 2 22 5、恒速过滤:对过滤基本方程进行积分,得,若过滤介质阻力可以 t 2 K qq2q tA 2 K VV2V e 2 2 e 2 忽略不计,则可简化为。 t 2 K q tA 2 K V 2 22 6、过滤常数的测定:将恒压过滤积分方程改写为。在恒压过滤条件下, e q K 2 q K 1 q t t/q 与 q 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其直线的斜率为 1/K,截距为 2qe/k。因此只要在实验中测得 不同过滤时间 t 内的单位过滤面积的滤液量,即可求出过滤常数 K 与 qe。 第十章 其他分离过程 1、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离子交换树脂是具有特殊网状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由空间网状 结构骨架(即母体)和附着在骨架上的许多活性基团所构成。活性基团遇水电离,分成两 部分:固定部分,仍与骨架牢固结合,不能自由移动;活动部分,能在一定的空间内 自由移动,并与周围溶液中的其他同性离子进行交换反应,称为可交换离子或反离子。 2、离子交换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质 (1)交联度:是指交联剂的用量(用质量分数表示) 。交联度越大,树脂的结构越紧密, 溶胀越小,选择性越高和稳定性越好。 (2)选择性:在实际应用中,溶液中常常同时存在多种离子。树脂选择性是指离子交换树 脂对不同离子亲和力强弱的反映。了解离子交换的选择吸附作用对于有效地利用离子交换 树脂去除溶液中的目的离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般来说,影响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的因素很多, ,包括离子的水化半径、离子的化合 价等。 离子水化半径的影响:离子大小影响其与离子交换树脂交换的容易程度。由于离子在 水溶液中通常要发生水化作用,因此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实际大小应以水化半径来表征。水 化半径越小的离子越易被交换。 3、离子交换速率的控制步骤 (1)边界水膜内的迁移;(2)交联网孔内的扩散;(3)离子交换;(4)交联网内的扩 散;(5)边界水膜内的迁移;其中(1)和(5)称为液膜扩散步骤,或称为外扩散; (2)和(4)称为树脂颗粒内扩散,或者称为孔道扩散步骤;(3)称为交换反应步骤。 Helfferich 数(He): He=1,表示液膜扩散与颗粒内扩散两种控制因素同时存在,且作用相等; He1,表示液膜扩散所需要之半交换周期远远大于颗粒内扩散时之半交换周期,故 为液膜扩散控制; He1,表示为颗粒内扩散控制。 Vermeulen 数(Ve) Ve0.3,为颗粒内扩散控制; Ve0.3,为液膜扩散控制; 0.3Ve3.0,为两种因素皆起作用的中间状态。 4、萃取过程的流程和计算 单级萃取 (1)萃取剂与稀释剂不互溶体系 萃取相含全部溶剂,萃余相含全部稀释剂。萃取前后的以溶质 A 为对象的物料衡算式 如下:。 mFmRmE mRmEmF X-X S B -Y BXSYBX 或 (2)萃取剂与稀释剂部分互溶体系:根据三角相图用图解法进行计算。 多级错流萃取:对于任意一个萃取级 n,根据溶质的物料衡算得 ,该式表示任一级萃取过程中萃取相组成 Ymn与萃余相组成 1 -nmmn n 0mmn X-X S B -Y-Y Xmn之间的关系,为错流萃取每一级的操作线方程。 多级逆流萃取:第 1 级至第 i 级的物料衡算方程为: mimF1im1m 1mmi1immF X-X S B Y-Y SYBXSYBX 5、膜传递过程的推动力及一般表述 推动力的形式:传递过程推动力的大小与两相之间的位差(即位梯度)有关。作用在膜 两侧的平均推动力=位差(G)/膜厚() 。位差主要有压力差、浓度差、温度差、电位 差等。 膜传递过程的一般表述: ; dz dG -KN 式中:K传递系数; 推动力,即位梯度,以电化学位 G 沿垂直于膜的坐标 z 方向的梯度表示。 dz dG 6、膜传递过程模型: (1)通过微孔的传递: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是单纯的对流传递。 (2)基于扩散的传递:要传递的组分首先必须被溶解在膜相中。 对于上述两种机理,可以分别用多孔模型和溶解-扩散模型来描述。 多孔模型(微滤、超滤,1nm10m): Hagen-Poiseuille 定律:假定流体在毛细管中的流动; p 32 d N 2 m V Kozeny-Carman 模型:假设膜孔是由紧密堆积球所构成的体系,则, 是膜 a-1 4 dm 表面孔隙率,等于孔面积与膜面积 A 之比再乘以孔数 nm。 溶解-扩散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致密膜(无孔膜)的传递过程,是 Lonsdale 和 Riley 等 人在反渗透膜的渗透过程上提出的。该机理假设膜是一个连续体,溶剂和溶质透过膜的过 程分为三步:溶剂和溶质在膜上游侧吸附溶解;溶剂和溶质在化学位梯度下,以分子 扩散形式透过膜;透过物在膜下游侧表面解吸。溶质的渗透能力取决于物质在膜中的溶 解度系数和扩散系数,即渗透系数(K)=溶解度系数(H)扩散系数(D) 。 由于渗透系数 K 等于溶解度系数和扩散系数的乘积,则。该式表明 21m p-p K N 渗透物通过膜的通量正比于膜两侧压差,反比于膜厚。 7、假设萃取剂 S(假设不含溶质 A)和稀释剂 B 完全不互溶,在多级错流萃取的情况下, 如果平衡关系可以用 Ym=kXm来表示,且各级萃取剂用量相等,证明所需的理论级数为 ,式中:S每级萃取剂用量;Xmn溶质 A 在萃余相中的终浓度。 B kS 1ln X X ln n mn mF 第十一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 1、反应器的操作方式: 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反应程度后一次取出全部的反 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批原料的投入、反应和物料的取出,称为间歇操作。 间歇操作的主要特点: (1)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物料的进与出。 (2)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过程,反应器内的组分组成和浓度随时间变化 而变化。 (3)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小规模废水的处理。 (4)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条件不易相同,不便于自动控制。 连续地将物料输入反应器,反应物料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这样的操作称为连续操作。 连续操作的主要特点: (1)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入和流出。 (2)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内各处的组分组成和浓度不随时间 变化。但有些情况下,如平推流反应器内,反应组分浓度可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3)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与产品质量较稳定。规模大或要求 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4)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他成分分批加入或取出的操作 称为半连续操作或半间歇操作。半间歇操作具有连续操作和间歇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 内的组分组成和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有关反应器操作的几个工程概念 (1)反应持续时间(reaction time):简称反应时间,主要用于间歇反应器,指达到一 定反应程度所需的时间。 (2)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retention time/average time):停留时间亦称接触时间, 是指连续操作中一物料“微元”从反应器入口到出口经历的时间。在实际的反应器中,各 物料“微元”的停留时间不尽相同,存在一个分布,即停留时间分布。各“微元”的停留 时间的平均称为平均停留时间。 (3)空间时间(space time):简称空时,亦称平均空塔接触时间(或停留时间) ,定义 为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v)之比值。它具有时间的单位,但它既不是反 应时间也不是接触时间,可以视为处理与反应器体积相同的物料所需要的时间。 。 v q V )空间时间( (4)空间流速(space velocity,SV):简称空速,是指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 物料的体积流量,单位为时间的倒数。空间流速表示单位时间内能处理几倍于反应器体积 的物料,反映了一个反应器的强度。空速越大,反应器的负荷越大。 。 V q SV v )空间流速( 3、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 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常设想存在两种极端的理想流动状态,即完全混合流 (complete mixing,简称全混流,亦称理想混合)和(平)推流(plug/piston flow,又 称活塞流和挤出流) 。全混流是指反应物料进入反应器后,能瞬间达到完全混合,反应器内 的浓度、温度等处处相等。全混流可以认为返混为无限大。推流是指物料以相同的流速和 一致的方向移动,即物料在反应器内齐头并进,在径向充分混合,但不存在轴向混合,即 返混为零。 4、膨胀因子:每消耗 1mol 的某反应物所引起的反应系统总物质的量的变化量()称为 该反应物的膨胀因子。对于反应,反应物 A 的膨胀因子可表示QPBA QPBA 为。 A A BAQP 5、转化率的定义:工程中往往关心某一关键组分的反应进度,即组分在反应器内的变化情 况,所以经常用某关键反应物的转化率来表示反应的进行程度。在环境工程中,关键组分 一般为待去除的污染物,如污水中的 BOD、COD、苯、甲苯,废气中的 NOx等,此时的转化 率称为去除率。 (1)间歇反应的转化率:对于间歇反应器,反应物 A 的转化率 xA定义为 A 的反应量与起 始量之比,即;式中:nA0,nA反应起始和 t 时刻时 A 的物质 0A A 0A A0A A n n -1 n n-n x 的量,kmol。转化率与反应进度的关系式为。 0A A A n x (2)连续反应的转化率:对于连续操作的反应器,反应物 A 的转化率的定义式为 。 0nA nA 0nA nA0nA A q q -1 q q-q x 6、气-固相反应的反应速率表示方法 (1)以催化剂质量为基准的反应速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单位催化剂质量(m)所能转化 的某组分的量。反应物 A 的以催化剂质量为基准的反应速率-rAm表示为。 dt dn m 1 -r- A Am (2)以催化剂表面积为基准的反应速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单位催化剂表面积(S)所能 转化的某组分的量,反应物 A 的以催化剂表面积为基准的反应速率-rAS表示为 。 dt dn S 1 -r- A AS (3)以催化剂颗粒体积为基准的反应速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单位催化剂颗粒体积(Vp) 所能转化的某组分的量。反应物 A 的以催化剂颗粒体积为基准的反应速率-rAVp表示为 。 dt dn V 1 -r- A p AVp 7、气-液相反应的反应速率表示方法 (1)以气-液相界面积为基准的反应速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单位气-液相界面积(S)所 能转化的某组分的量。S 可以视为所有气泡的表面积的总和。反应物 A 的以气-液相界面为 基准的反应速率-rAS表示为。 dt dn S 1 -r- A AS (2)以气-液混合物中液相体积为基准的反应速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单位液相体积 (VL)所能转化的某组分的量。反应物 A 的以液相体积为基准的反应速率-rAVL表示为: 。 dt dn V 1 -r- A L AVL 8、反应速率方程与反应级数 反应级数 a、b 两者之和 n=a+b 为该反应的总反应级数。k 称为反应速率常数,k 的量 纲为(浓度)1-n(时间)-1,即取决于反应级数 n。 n=1 时,称为一级反应,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AA kcr- n=2 时,称为二级反应,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2 AA kcr- BAA ckcr-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各组分的浓度无关,即,这种情况称为零级反应。kr- A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反应级数不能独立地预示反应速率的大小,只表明反应速率对浓度变化的敏感程度, 反应级数越大,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也越大。 (2)反应级数是由实验获得的经验值,一般它与各组分的化学计量数没有直接的关系。只 有当反应物按化学反应式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即基元反应时,才存在以下关系: 。ba BA , (3)理论上说,反应级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和负数。但在一般情况下,反应级数 为正值且小于 3. (4)反应级数会随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只能在获得其值的实验条件范围内应用。 第十二章 均相化学反应器 1、单位时间内反应物 A 的物料衡算式:A 的流入量=A 的排出量+A 的反应量+A 的积累量; 。 dt dn Rqq A AnA0nA 2、间歇反应器的基本方程:,式中 nA反应器内反应物 A 的量,kmol;VV-r dt dn - A A 反应器内反应混合物的体积,通常称反应器的有效体积,m3。 3、恒容反应器的基本方程:对于恒容反应器,V 一定,则有,也可变形为 A x 0 A A 0A r- dx ct 。 A A -r dt dc - 4、完全混合流连续反应器:连续恒定地向反应器内加入反应物,同时连续不断地把反应液 排出反应器,并采取搅拌等手段使反应器内物料浓度和温度保持均匀,是一种理想化的反 应器。在实际应用中,为提高它的反应效率,有时常采用多个全混流反应器串联操作。该 反应系统的特点是前一个反应器排出的反应混合液成为下一个反应器的反应物料。 5、连续反应的基本方程的一般形式:,为槽式连续反应器的基本方程。称为 A AA0 r- xc 空间时间或平均空塔停留时间,xA连续反应器中反应物 A 的转化率,量纲为 1。 cA0,cA反应器进出口处反应物 A 浓度,kmol/m3。 6、平推流反应器与间歇流反应器的异同点 平推流反应器的操作方法:使反应物料连续流入反应器并连续取出,物料沿同一方向 以相同的速度流动,即物料像活塞一样在反应器内平移,故又称为活塞流反应器。 间歇流反应器的操作方法:将反应物料按一定比例一次加到反应器内,然后开始搅拌, 使反应器内物料的浓度和温度保持均匀。反应一定时间,转化率达到所定的目标之后,将 混合物料排出反应器。之后再加入物料,进行下一轮操作,如此反复。 7、恒容条件下循环反应器的操作方法 在工程运用中,有时把排出反应器的反应混合物的一部分返送到反应器的入口处,使 之与新鲜的物料混合,这类反应器称为循环反应器。循环反应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 是将排出反应器的混合物的一部分不经任何处理直接返送到入口处;第二种是在反应器出 口设置一分离装置,将反应产物分离取出,只把未反应的物料返送到反应器入口;第三种 形式是微生物培养中常用,在反应器出口设置菌体分离器,将反应产生的菌体浓缩,把浓 缩后的菌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返送到反应器。 8、平推流循环反应器在恒容条件下的基本设计方程:。 Ae AeA0 c 1 cc A A 0V r- dc 1- q V 第十三章 非均相化学反应器 1、宏观反应速率(-RA)与本征反应速率-rA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p p V 0 p V 0 pA A dV dVr- R- 2、内扩散影响的消除:对于已经制备好的固体催化剂,内扩散阻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粒径, 改变催化剂的颗粒直径进行实验,可以确定无内扩散阻力的适宜于实验的催化剂粒径。 3、效率因子: 速率度及温差时的理想反应催化剂表面与内部无浓 催化剂的实际反应速率 4、西勒模数对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 西勒模数的物理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海南澄迈县就业局招聘见习生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广西防城港市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第2期公开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春季中国太平社会招聘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六盘水市分公司员工招募14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机械管理员招聘2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福建安全生产培训费用课件
- 2025年农业用地流转协议合同
- 能源化工行业碳中和路径研究
- 社保代缴协议书
- 回收垃圾培训课件
- 2025-2030中国钩针系列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司法确认调解协议(2025年版)
- 医疗器械直调管理制度
- (高清版)DBJ33∕T 1294-2023 建设工程造价指标采集分析标准
- 2024年酒吧演艺公司与艺人合同
- 八年级英语上学期 选词填空解题方法及专项训练(解析版)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 《幼儿舞蹈基础》 课件 项目八 蒙古族舞蹈
- 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一期)-给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